四年级下册《话说温州》1.1气温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18
四年级话说温州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为指导,本着让中小学生了解温州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的目的,使小学生认识到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
二、教学目标﹙一﹚、课程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力:学会了解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调查、制作等能力。
3、认知: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温州人在二十多年改革发展中,“闯世界,创市场”的创业历程。
二、内容目标(一)自然地理环境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坳与江海之间,平原缺乏,懂得温州山水培育了温州人的两种精神:“站得稳”的精神和“走出去”的精神,领悟自然环境与瓯越文化形成的内在联系。
2、认识温州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旱涝不断,懂得温州的天时涵养了温州人性格特征:勤劳、紧性、敬事、认真,具有承受困难的耐性和韧劲,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抗御自然灾害所激发的内在创造力,领悟由此形成的性格上的双重组合。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了解温州人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等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几地位等的态度,调查温州人的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为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2、了解温州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实验;率先开展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温州模式。
了解温州人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信用温州”的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四年级第一学期《话说温州》教案一、家乡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学生根据数据和地图分析和比较气温的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2.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①一天测气温几次②什么时候测(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梅雨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价值取向。
话说温州》教案第一单元温州名山单元概述:温州位于东海之滨,地处亚热带中部,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物种丰富,加上山、水、石、洞等自然景观,形成了温州神奇秀丽的众多名山。
其中雁荡山、玉苍山、铜铃山、龙湾潭、花岩等5处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泰顺的乌岩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还有西雁、中雁、四海山、茶山等许多风景优美的省级森林公园。
在众多名山的优美风光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一些典故、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等等。
本单元选取了“雁荡山”、“中雁与南雁”、“乌岩岭”、“玉苍山“、”四海山“四个典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家乡名山的优美风光,了解家乡温州有哪些令人神往的名山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诗词、典故、传说故事等等,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名山的感情。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交流自己平时所了解的信息,教师介绍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名山的风采。
也可上网查资料让学生看音像材料来研究本单元的内容。
第一课雁荡山、中雁与南雁教材简析:雁荡山一般指北雁荡山,位于温州乐清市,以“海上名山、寰中绝胜”而享誉海内外,由于“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还被誉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
灵峰夜景、灵岩飞度、大龙湫瀑布被称为“雁荡三绝”。
XXX 以“峰奇、洞幽、嶂险、瀑美”闻名于世。
本课还将带领学生领略位于平阳境内的南雁、位于乐清市白石镇境内的中雁等一系列“雁荡山”的风采。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雁荡山的风光,感受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雁荡山的情感。
2、知道雁荡山是我国的十大名山之一,了解雁荡山还有中雁南雁两雁等,3、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描写雁荡山的诗词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深厚的瓯越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网络环境教学过程:1、你知道我们家乡温州有哪些山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入研究重点——雁荡山。
2、出示雁荡山优美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来欣赏雁荡山的秀丽。
第一单元天气与气候1.一天的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2.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气温计主要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四个部分组成。
4.为了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可以把气温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5.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气温。
百叶箱一般安装在草坪上,箱门向北开,避免阳光直射入箱内。
6.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又定时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根据需要,还会有日均气温、月均气温和年均气温。
2.风向和风力1.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比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做东风。
2.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体上产生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
现在气象部门又把12级以上、摧毁力极大的风补充到18级。
3.风级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can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4.风不仅有方向,还有速度,即风速。
气象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来观测风向和风速。
5.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风旗来观测风。
风向标静止后,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6.根据风速仪上风杯的转速可以计算出风速。
风速的单位一般以米/秒为单位。
7.制作风向标的基本步骤:a.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b.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c.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8.天气预报是根据某地当前或近期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形势,对以后几天内的天气状况进行的预测。
3.观测云和雨1.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
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认识气温及其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及其变化规律。
2.能够根据气象仪器的测量结果分析气温的变化。
3.能够正确描述气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其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气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2.气象仪器的使用及其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1.气温变化规律的分析和描述。
2.气象仪器使用的基本技能掌握。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中的气温变化,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学习第一部分:认识气温变化规律1.带领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单位等概念。
2.讲解气温变化的规律,包括季节、时间、地区、海陆风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以及气温的高低对人体的影响等内容。
3.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方面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树立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
第二部分:气象仪器的使用1.针对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常见气象仪器,讲解其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气象仪器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及数据记录能力。
3.学生分组,利用温度计等气象仪器进行实地气象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并图表化。
第三部分: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1.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具体数据及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2.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善气候环境。
五、作业布置1.在家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并记录。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如何应对当前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六、教学反思气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掌握必要的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技能。
同时,学生还能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问题,从中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这也是本课教育意义的体现。
小学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的影响因素1.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上任一点与赤道的角距离,通常用角度来表示。
地球是近似一个球体,纬度越高,气候越冷。
赤道附近气候炎热,而极地气候则非常寒冷。
2. 海洋海洋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海洋上有大量的水,水的比热较大,可以储存大量的热量。
所以沿海地区夏季凉爽,冬季相对暖和。
3. 大陆大陆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大陆内陆地区的气候波动较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
4. 高度高度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候越寒冷。
因此山区气候一般来说比平原地区气温低。
二、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主要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气候地区通常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充沛。
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是气候类型中较为温和的一种,地处温带的气候类型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海洋性气候沿海地区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暖和。
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气温极低,寒冷干燥。
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4. 大陆型气候大陆型气候是在大陆地区的内陆形成的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不均衡。
5. 高原气候高原气候是位于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型,气温低,气压低,降水少。
6. 山地气候山地气候是位于山地地区的气候类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降水充沛。
三、气候与人类生活1. 衣食住行气候对人类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适当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比如寒冷地区需要穿厚衣服,炎热地区需要遮阳避热。
2. 农业生产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比如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菠萝等,而温带气候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
3. 旅游休闲气候对旅游休闲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比如在炎热的夏天选择到海边或者高原地区避暑度假。
四、气候与环境保护1. 气候变化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度的上升、极端天气的增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年级下册《话说温州》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中, 温州本土的学生多一些, 部分是外地学生。
本班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 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有部分学生对温州的地理地貌, 气候特点有点儿了解, 但不够透彻。
学生上课随心所欲、多动, 没有纪律观念;有的注意力不集中, 貌似安静, 实质游离等。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进行必要的教育, 及时纠正,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解温州的人情风貌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面向全体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 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营造互帮互助, 共同的良好环境。
二、全册教材分析:本学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为指导, 本着让中小学生了解温州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的目的, 使小学生认识到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
三、全册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 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领会温州人“走出去, 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力:学会了解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调查、制作等能力。
3.认知: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区域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温州人在二十多年改革发展中, “闯世界、创市场”的创业历程。
四、单元目标:1.自然地理环境(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坳与江海之间, 平原缺乏, 懂得温州山水培育了温州人的两种精神:“站得稳”的精神和“走出去”的精神, 领悟自然环境与瓯越文化形成的内在联系。
(2)认识温州气候特点:多梅雨, 多台风, 气候温湿, 时序分明, 旱涝不断, 懂得温州的天时涵养了温州人性格特征:勤劳、紧性、敬事、认真, 具有承受困难的耐性和韧劲,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抗御自然灾害所激发的内在创造力, 领悟由此形成的性格上的双重组合。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分析和预测。
一、导入引导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你有没有发现一年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在冬天,天气寒冷,而到了夏天,则变得温暖炎热。
这种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二、概念讲解1. 气温:指的是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2.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呈现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的变化规律。
三、主要内容1. 影响一年中气温变化的因素a. 纬度:同一纬度上的气温一般会比较接近,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温越高。
b. 海洋:海洋对气温的影响很大,海洋会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影响着周围地区的气温。
c. 大陆:大陆的气候变化会比较明显,白天温度可能很高,夜晚则会急剧下降。
d. 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气温一般较低,因为空气稀薄,无法储存过多热量。
2.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a.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白天温暖,夜晚较凉爽。
b. 夏季:气温最高,持续时间较长。
c.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白天凉爽,夜晚逐渐变冷。
d. 冬季:气温最低,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
四、实践应用1.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温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可以看到气温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也关系到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知识。
导学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撰写一篇关于一年中气温变化的日记或小品文,表达自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特点;2. 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气象图示的阅读技巧;3. 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年级下册《话说温州》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中,温州本土的学生多一些,部分是外地学生。
本班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有部分学生对温州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有点儿了解,但不够透彻。
学生上课随心所欲、多动,没有纪律观念;有的注意力不集中,貌似安静,实质游离等。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进行必要的教育,及时纠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解温州的人情风貌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的良好环境。
二、全册教材分析:本学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为指导,本着让中小学生了解温州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的目的,使小学生认识到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
三、全册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力:学会了解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调查、制作等能力。
3、认知: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温州人在二十多年改革发展中,“闯世界、创市场”的创业历程。
四、单元目标:1、自然地理环境(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坳与江海之间,平原缺乏,懂得温州山水培育了温州人的两种精神:“站得稳”的精神和“走出去”的精神,领悟自然环境与瓯越文化形成的内在联系。
(2)认识温州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旱涝不断,懂得温州的天时涵养了温州人性格特征:勤劳、紧性、敬事、认真,具有承受困难的耐性和韧劲,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抗御自然灾害所激发的内在创造力,领悟由此形成的性格上的双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