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由来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37.19 KB
- 文档页数:3
《诗经》三首《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
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
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
也称“六笙诗。
至于为什么有目无辞,一种看法是本就“无辞”,一种看法是“亡佚”。
尹吉甫(公元前852—前775),即兮伯吉父,西周封矩(今沧州南皮)人。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今房县),死后葬于今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周幽王听信谗言,杀了他。
不久知道错杀,便给他做了一个金头进行厚葬。
为了防止盗墓,修建了真真假假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部。
名称由来《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2]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化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共收集了汉代周朝以来的约三百首诗歌,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诗歌内容生动、具有民间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风
《风》是《诗经》中的主要篇目之一,收录了风俗民情、田园生活、男女爱情、宗教信仰、人际交往等多种主题,诗句含蓄抒情,质朴淳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
其中,像《蒹葭》、《关雎》、《桃夭》等篇目在当时已经广泛传唱于民间,至今仍是经典。
三、雅
《雅》收录的是以宗庙、祭祀为主题的诗歌,反映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建国开基、爱国情怀等方面。
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受到了后世很多文人士子的推崇。
例如《卫风》、《郑风》等篇目,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热爱之情,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颂
《颂》是《诗经》中最为宏伟、表现最为深奥,其中的《大雅》、《小雅》又是《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们大都是由贵族和周王室的高级官员所撰写的,内容取材广泛,包括了祖先崇拜、周王室的历史和威望、以及对古代人物的赞颂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大雅》的篇目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民歌雅颂最高峰,至今在音乐、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总结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它广泛地记录了周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背景等方面,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被誉为“文化之源”、“历史之魂”、“情感之精华”,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着高度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经介绍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包含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面貌。
它以其优美的乐曲、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含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内容及其影响。
一、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齐国和楚国地方贵族的歌谣集,大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音乐歌谣,雅是文学作品,颂是宗教歌诗。
诗歌的表现形式多采用直观形象或者成语典故,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社会风貌、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诗经的特点诗经的语言是古代汉语的早期形式,其中大量使用了古音、古意和古法。
古韵古风的诗歌语言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加朴实自然、含义深刻。
同时,诗经中还对音乐有足够的描述,使诗歌具有一定的唱诵性。
此外,诗经中的诗歌结构和韵律也非常优美简练,符合音韵规律,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言犹在耳,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三、诗经的内容风是诗经中的首篇,也是最早的部分,包含了多个不同地域的歌谣和古老的传奇故事。
雅是后来增加的,包括了祷文、宴会和宫廷礼仪的歌谣。
颂以歌颂上帝和祖先的歌曲为特征,这些歌曲也是后来编辑的。
总的来说,诗经通过古人的语言和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和民族精神,包括婚姻、战争、爱情、乐器和食品等。
尤其,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周代的历史,成为对研究周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四、诗经的影响诗经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至今。
其改变了古代文化语言的发展方向,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启迪了中国古代音乐及礼仪的发展和演变,为后世生成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更为至今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注入了诗意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关于诗经的资料摘要:一、诗经简介1.诗经的起源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3.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二、诗经的主要内容1.爱情诗2.史诗3.政治诗4.社会风俗诗5.哲理诗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形式美2.比兴手法3.语言风格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文化价值3.国际影响正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起源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简介诗经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战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的内容广泛,涉及爱情、史诗、政治、社会风俗和哲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爱情诗如《关雎》、《蒹葭》等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史诗如《生民》、《公刘》等记录了古代英雄的业绩;政治诗如《荡》、《节南山》等反映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批判;社会风俗诗如《七月》、《甫田》等描绘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哲理诗如《卷耳》、《采薇》等传达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比兴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形式美体现在结构的整齐、韵律的和谐、字句的锤炼等方面;比兴手法是诗经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雎鸠的和谐鸣叫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语言风格以四言诗为主,简练明快,形象生动。
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
它对后世的文学、诗歌、辞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诗经也是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在国际上,诗经也备受关注,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1、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23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3、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古代诗歌的由来
中国古代诗歌的由来:一是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二是浪漫主义源头《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由众位采诗官收录、加工、编订,集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其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可以是直接叙事、直言其志;“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一般处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绚丽浪漫。
《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辞》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辑录了自战国至东汉三四百年间以此题材写就的诗文。
现传17卷本《楚辞》中含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宋玉的《九辩》、东方朔的《七谏》和刘向的《九叹》等。
在《诗经》三、四字句的基础上,《楚辞》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内容上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名字的由来
《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诗歌文化遗产,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的性质和内容。
它是一部古代诗歌集,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诗歌,如赋、颂、雅、颂、周南等。
在古代,这些诗歌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的名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
最早的时候,它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又被称为《诗经》或《毛诗》。
其中,《毛诗》这个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毛泽东的注解版《诗经》,这个版本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诗经》的重要版本之一。
《诗经》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辉煌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名字源远流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
- 1 -。
关于诗经的资料摘要:1.诗经的概述2.诗经的历史价值3.诗经的艺术价值4.诗经对后世的影响5.诗经的现代意义正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被誉为“诗之源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概述。
诗经包含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诗经的作者多为无名氏,其创作方式主要是口头创作,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经的历史价值。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同时,诗经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来谈谈诗经的艺术价值。
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的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强烈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诗经的诗歌形式多样,有抒情、叙事、讽刺等,表现手法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后,我们来看看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诗经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如《关雎》、《蒹葭》等,也成为了后世文学的典范。
最后,我们来谈谈诗经的现代意义。
虽然诗经是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它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如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赞美,对社会不公的抗议等,这些都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于诗经的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扩展资料:
《诗经》在形式上明显具有我国古代早期诗歌的特点。
比如句式为四言,章法上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等。
此外,后人总结的赋比兴的手法不仅是《诗经》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影响到中国古代诗歌写作上的最本质的一些方面,中国的诗歌讲究意境。
意境说到底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有机的统一,就是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一种有机的统一。
中国诗的重意境,中国画的重意境,中国艺术的重意境,从《诗经》的比兴里都找到了渊源。
一般说,一个民族的早期艺术较多地体现出了这个民族艺术特征的最基本的一些方面。
《诗经》的编集,虽然在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但在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则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关于献诗说——此说始于东周,意为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
该说法是有历史资料佐证的。
一方面,先秦古籍中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即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
另一方面,《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
如《大雅》中的《嵩高》和《蒸民》两篇中都有“吉甫作诵”之句。
而吉甫就是西周著名的贵族尹吉甫。
可见,献诗一说,有较大的可信度。
《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该说虽然在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
《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我们根据这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出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
并且,在古代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哪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从而达到王者不出牖户而值知天下。
学者推断《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就是通过采诗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
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
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
关于删诗说——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据说有3000多首。
后来孔子十取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
但这种说法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孔子不仅并未删诗,相反他还对《诗经》的传播,完善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前学者认为诗经最后的删选应是周朝的乐官。
《诗经》中的作品一部分是祭祖颂歌和周朝史诗。
【导语】《诗经》是产⽣于中国奴⾪社会末期的⼀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部诗歌总集。
下⾯就给⼤家详细介绍下《诗经》,欢迎阅读! 诗经的简介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6⾸只存篇名⽽⽆诗⽂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编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铎深⼊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藏清华⼤学的⼀批战国⽵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篇有密切关系。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思征⼈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复沓的⼿法来反复咏叹,⼀⾸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雅》分《⼤雅》、《⼩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雅》的作者是贵族⽂⼈,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外,也写出了⼀些反映⼈民愿望的讽刺诗。
《⼩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价值。
孔⼦曾概括《诗经》宗旨为“⽆邪”,并教育弟⼦读《诗经》以作为⽴⾔、⽴⾏的标准。
先秦诸⼦中,引⽤《诗经》者颇多,如孟⼦、荀⼦、墨⼦、庄⼦、韩⾮⼦等⼈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以增强说服⼒。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
《诗经》的由来与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在西汉以前,《诗经》被称为“诗”、“诗三百”。
到了汉武帝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诗经》据传是孔子删定编纂的,于是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待遇,被尊称为经,因而就有了《诗经》这一名称。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班固承袭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这种说法在西汉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让人们深信不疑,然而,从宋代开始,以欧阳修、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怀疑,并在清代彻底否定了孔子删诗的说法。
《诗经》不可能是孔子删定的观点在《左传》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唱的诗,其分类、先后次第的编排、篇目等,均与今本《诗经》几乎一样,而当时孔子还不足十岁。
因此,孔子就不可能删诗。
但不可否认,《诗经》肯定是经过一番删汰整理的,为什么呢?郭沫若说过:“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
《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于长江流域。
在这样长的年代里,在这样宽的地域里,而表现在诗里面的变异性却很小。
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
音韵的一律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
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统一性。
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
古人说孔子删诗,虽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一个人,但《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这形式音韵的统一就是它的内证。
”既然删诗的不是孔子,那又是谁呢?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对《诗经》进删汰整理的是周王朝的乐师、乐工。
因为从《诗经》都是乐歌这点来看,诗与乐官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诗经》介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2]《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起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负盛名的大传统诗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古老的记载。
凭借它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被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称赞为“中华经典”,被称为“万古之经”,深受世人尊敬。
那么,《诗经》的起源是如何形成的呢?《诗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从古至今,它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和根源。
在商周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诗歌创作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艺术风格,但是当时的诗歌更多地是有关官职的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的歌颂,后来在春秋时期,出现了更为成熟的诗歌创作形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而且体现了政治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如《国风》和《周南》。
在汉代,随着各种民间文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诗歌创作和改写,慢慢形成了今日的《诗经》。
相传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孔子搜集了各地民间诗歌,编撰成现在的《诗经》。
《诗经》由五部分组成:《风》、《雅》、《颂》、《赋》、《乐》,它的特点是情节的流畅性、语言的简洁性、抒情的清新性和意境的深远性。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反映出我国古代智慧精华,是中国古典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探究中华文化精华的桥梁。
《诗经》的诗歌创作多以咏叹赞美神明、写人物思维、讴歌宗族传统、反映民族命运、抒发婚姻情义等为主;它深刻表现了中华文明繁荣辉煌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把当时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融合到一起,成为一部精美的诗经,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高超的文学成就,得到了世人好评,人们至今仍然研究它,借此来反思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古老文明的神奇魅力。
因此,《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必将长存于世间。
诗经由来简介
诗经由来简介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历史和来源也格外的丰富
多彩。
下面将会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诗经的由来做出简单的介绍。
1.诗经的历史时间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
西周时期,大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而从它完成物理背景来看,应当是在春秋时期后期,大约是公元前五世纪完成的。
2.诗经的纪实性质
诗经是一部典型的古代纪实文学,在其中作者们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地点和物品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历史现场中,既能深入了解先人的生活,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里程碑
事件。
3.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多为古代诗人,其中不乏文学巨匠如:屈原、佚名、伯夷、叔齐等。
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历史记录颇为丰富、细致,可以从中
看到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4.诗经的流传
诗经流传的途径多为传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是靠文化人不断地传达下来的,独塔遥缪说诗经最初由周文王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后来逐渐被写在竹简上面,再由各地文人推崇、传承下来,其流传的广度和时间长久,不可谓不丰富多彩。
5.诗经的文化价值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之一,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其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更被尊为古代文学的精华。
诗经不仅体现出了古代文人的思想讲求和创造力,并且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6.诗经的现代意义
如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当代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和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多。
而诗经的现代意义,在于可以挖掘出古代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
综上所述,诗经不仅是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对后世的一份丰厚
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诗经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历史价值,蕴含着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