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运用移情手法的作文(共5页)
- 格式:docx
- 大小:18.23 KB
- 文档页数:5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一、本文概述《论移情与审美欣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移情(Empathy)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移情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移情如何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移情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美学等。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并引用相关研究和实验,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文章还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实例,展示移情如何在实际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读者对审美欣赏的新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更深入、更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移情理论概述移情,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后被美学所借鉴,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移情理论主张,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思想等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对象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审美对象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移情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但真正将移情理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他认为,审美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呈现出与人相似的情感与生命。
费肖尔的理论为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进一步发展了移情理论。
他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核心机制,人们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意愿等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增强了对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审美欣赏中,移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移情使审美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从而增强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移情入景,以情动人的赏析作文
听,那雨声!噼里啪啦地打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就像小时候妈
妈炒菜的锅铲声,亲切又熟悉。
雨水顺着屋檐滴下来,滴答滴答,
像是谁在敲着小鼓,告诉你这天气该穿什么衣服。
哇,这风真舒服!吹过来带着点花香和泥土的味道,好像刚从
田里回来。
河边的柳树飘飘摇摇,像是在跳舞,看得我都想学两下了。
河水也涨起来了,波光粼粼的,映着岸边的老房子,简直就像
一幅画。
哈哈,看看这小巷子!弯弯曲曲的,跟迷宫似的。
每扇门后头,都藏着什么秘密呢?墙上那些斑驳的痕迹,都是岁月的烙印,告诉
我们这里有多少故事。
我随便找了扇门敲了敲,猜猜怎么着?里面
传来个老头的声音,“谁啊?”哈哈,是不是觉得这里充满了生活
气息?
哎,远处的古塔在雨里若隐若现,像是个害羞的小姑娘。
那钟
声悠悠扬扬地传来,像是和尚在念经,又像是情人在耳边低语。
古
镇的人们呢?有的撑着伞悠闲地走着,有的坐在茶馆里聊天,还有
的靠在窗边,看着雨景,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
总的来说,这雨中的古镇,真是让人心情大好!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只想在这里多待一会儿,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下次约上几个朋友,一起来这里散散步,感受感受这人间烟火气!。
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5篇材料)第一篇: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移情,在心理学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
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学中的移情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一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学生的心里,即感染学生。
(这里的“感情”是广义的,包括认识、情感、需求等心理因素。
)要提高教师的移情能力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
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教材里的知识、感情,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
学生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面和理解力不如教师,教师在领会教材时,如果仅停留在自己作为成人的认知层面上,是无法获得最接近学生体验的。
因此,要是学生轻松、快捷地对教材产生起初的体验,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与“备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角色互换”,即改变原有角色(教师),去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体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障碍,了解到学生已知什么,欲知什么,有何困难。
这样,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轻而易举了。
对教材和学生有了较多的体验,围绕学生的需求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设计教学语言,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要善于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要善运用自己对教材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
课堂教学始终贯串着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交流与沟通能否达到和谐默契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
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方法的“授”,还是作业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师生体验交流的契机。
三、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
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
“移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小学生在阅读某些文章时受社会阅历所限,不能和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启发。
把心理学领域中的移情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移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移情(empathy)原本是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心理疾病患者把同他有关系的人们(如父母等)的情感关系转移到心理治疗师身上去[1]。
萨洛维(P.Salovey)和戈尔曼(D.Goleman)在《情感智商》一书中认为移情是感受、识别、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目前,人们普遍把移情理解为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也就是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
阅读过程中的移情是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移到作品中人物的身上,进行替代性体验。
移情作为一种个体的特殊能力,是后天训练学习的结果,移情训练是开发个体潜能的有效途径。
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阅读中主动对话、主动移情的能力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移情能力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具体说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移情理论做到以下几点:一、巧妙移情,情绪追忆,深入感悟人物形象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积极参与的过程,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都对理解文章产生着作用。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而且在阅读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文章时,很难把自己的体验纳入到文本思想感情中。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利用移情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回忆自己过去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进而深入感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其教学重点是体会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却仍然坚守纪律直至牺牲的崇高精神。
利用“移情”效应,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者:黄晓红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05期在诗歌鉴赏的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文本中蕴涵着的情感基调,运用“移情”策略,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入情入境地体验,不断地感悟语言,不断地推动情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体验中获知,在求知中生情。
一、品读朗诵,在移情中体会《毛诗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情发于声,声成于文,谓之音。
”诗歌在其最早产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诗歌吟唱的这一特质,情与声密不可分。
在一唱三叹中将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古人倡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理解了含义,才能更好地领悟情感,朗诵是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感情的必由之路。
我们主张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而这朗诵着重突出的是“情”,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碰撞与发展。
因此,教师就必须善于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感情朗诵情境,才能让感情朗诵不断升华,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感情朗诵,随着诗歌传达出来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入选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数量很多,无一不是心灵情感的真实反映。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诵读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究作品内涵,培养感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解读背景,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与学生一起诵读诗歌,把感情融入诵读中,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读《归园田居》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品读陶渊明的宁静与闲适;读《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领悟李后主的痛苦与悲哀;读《定风波》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体悟苏学士的超脱与旷达……朗读诗歌时,还可以配以与诗歌基调相近的音乐。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
教学中,通过音乐渲染,丰富情感氛围,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配乐朗诵能使学生获得直接、丰富、生动的感受,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想象的欲望。
刍议移情策略在朗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生:它一会儿游泳,一会儿跳高,和荷叶、水珠在捉迷藏呢!……师:欢笑声慢慢地装了一荷塘,就这么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小诗吧!很多时候,老师情境创设归情境创设,朗读总是以一句“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而这句“就这么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小诗吧!”是与情境融为一体的,它试图在洞开一个不一样的“情境”,这个情境中有孩子独特的生命体验在里面的,是孩子将自己幻化成小青蛙和荷叶,这样一个情境结构激活了孩子的生活和文本的对接,能调动情绪的力量参与到朗读的语气,这样的朗读就是活着的朗读。
这种动态的生成,是和诗句的气质一致的。
2、在情境中唤醒生活体验,与文本实现共鸣教育即生活,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不仅仅为教学提供创作的素材,也极大地为创作提供了情感和想象的原动力,这些正是提高朗读的基本条件。
朗读中的情景创设,意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学生朗读的火花,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子:二下课文《找春天》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星期天老师走进春的大自然,和春天有了个亲密接触,今天我把春天也带进了课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录像吧!播放春天里的录像,并加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师: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这和你看到的春天一样吗?我们在春天看到了什么?生:柳姑娘摇着嫩绿的辫子。
生:小燕子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生:小草也钻出了地面。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
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
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用录像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诱发”学生回味类似的生活经历,回忆记忆中的春天。
春天的美景对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很容易将录像中的画面与生活对接,并形成一定的感知和理解。
移情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摘要“移情”,是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活动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
移情是美感中情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音乐欣赏教育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移情现象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移情;情感;联想;作用“移情”,是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活动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
在由自然景物所引起的美感意识活动中,本来没有感觉和感情的自然景物,反映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却好像具有了人的感觉、感情、意志和活动。
这种现象就叫移情。
移情现象实际上就是在反应自然景物时,在人的意识中所产生的一种“拟人化”现象。
山水花草。
鸟兽虫鱼,这些自然景物本无人性,当人怀着某种心情去看他们时,他们似乎又通了人性,有了感情、意志。
比如,人在哀伤悲恸时,眼里的花草也“含愁带恨”,当异族入侵时,所见的山河成了“残山剩水”;人在愉快幸福的时候,则山欢水笑鸟语花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人物之间有了情感交流,客观事物成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性格的象征。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种情愫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学会体味音乐里的意境和美感。
在美的创造--文艺创作中,特别是在诗词歌赋中,移情现象表现得很突出,他是抒发情感、吐露心曲的普遍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友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秦观《春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等,都移情于物,使之人格化,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而在美的欣赏活动中,“移情”现象则更为普遍。
在欣赏自然美时,当人置身于一个美不胜收的风景中时,欣赏者常会触景生情,移情景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
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贺敬之置身其中,完全被桂林“仙境”和“梦”境般美的山水所陶醉,才有“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的移情现象。
一、美感中的移情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在移情活动的产生中,类似联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移情于物的小作文Art has the remarkable ability to evoke emotions and stir the human soul. 艺术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能唤起情感,激发人的灵魂。
It has the power to transport us to different places and times, allowing usto escape the confines of reality and experience something beyond ourselves. 它有能力将我们带到不同的地方和时代,让我们摆脱现实的束缚,体验自我之外的东西。
A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spect of art is its ability to elicit a sense of empath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objects it portrays. 艺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它能够引起一种同情和与其所描绘对象的联系感。
Through the process of "移情于物" (emotional transference), art can make us feel a deep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subjects it represents. 通过"移情于物"(情感转移)的过程,艺术能让我们对它所代表的对象产生一种深刻的认同感和理解。
This phenomenon can be observed in various forms of art, from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to literature and music. 这种现象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中观察到,从绘画和雕塑到文学和音乐。
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探究
移情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些手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在古筝教学中,移情策略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古筝教学为例,探究几种常见的移情策略。
音乐欣赏可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移情策略。
通过播放一些美妙的古筝演奏作品,让学生沉浸欣赏音乐的美妙,感受音乐的力量。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更好地理解古筝音乐的表达方式,进而更好地演奏。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古筝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说。
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沉浸感受其中的情感,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古筝音乐。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涌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古筝演奏者,或者是一个乐队的一员,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古筝音乐。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增加学习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邀请一位知名的古筝演奏家来班级进行讲座或者演奏,让学生有机会与大师交流,了解他们的演奏经验和心得。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古筝演奏的渴望,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练习。
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探究古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情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情感和情绪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筝的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究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古筝教学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和艺术表演等形式,将学习任务变得有趣和生动。
通过演奏一段古筝曲子,或者展示一些优美的古筝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古筝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筝的兴趣。
通过情感投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古筝相关的故事或者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多与古筝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且将自己的情感和故事融入进去,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与学习古筝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演奏会或者参加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古筝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投入。
通过情绪调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绪调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绪的方式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在古筝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者挫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情绪调控来帮助学生摆脱困境。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努力提高。
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探究古筝是一种中国非常受欢迎的传统乐器,其音色优美,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掌握它的演奏技巧。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技术知识,更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
本文将探究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
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指教师通过语言、肢体、声音等方式,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认同。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移情策略,促进学生的对古筝的情感投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营造,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某个与古筝相关的故事,或是播放一段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筝的情境中,感受古筝音乐的美妙。
当学生进入这样的情感氛围中时,他们会感受到教师对古筝的热爱,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情感认同。
同时,情感共鸣也可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更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表达,触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比如,在演奏中,教师可以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通过音乐语言传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在教学中,与学生深交,耐心聆听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这种互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友好,也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感。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激发,唤起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筝音乐与学生所熟悉的影视、流行歌曲等联系起来,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如助教演奏、模仿演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筝乐器,从而产生内在的动机和情感参与。
总之,移情策略是古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它可以促进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表现力,是值得教师们深入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探究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古筝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华丽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而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采用各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移情策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探讨在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并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移情策略的概念和作用分析1. 移情策略的概念移情策略是教学中一种通过情感和情绪的传递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策略。
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射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移情策略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亲和力、感染力和感染力,将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入。
移情策略在古筝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增强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情感共鸣。
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射和情感表达,能够引发学生对美妙音乐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古筝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投射,能够将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能够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
通过移情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射和情感表达,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应用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个人魅力和亲和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展现出亲切和蔼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幽默和风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筝音乐的热爱和情感表达,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专心致志地学习古筝。
2. 引发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情感共鸣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投射,引发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情感共鸣。
刍议“移情”策略在朗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刍议“移情”策略在朗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摘要】移情是扩展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发学生体验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重要途径。
具有移情能力的人在欣赏作品时会随着情节而喜怒哀乐。
利用这点,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寻找这个情感基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产生一种强烈的卷入感,又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感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关键词】移情感悟共鸣朗读一般来说,移情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指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情感,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朗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能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但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
教师应首先设计、创造美育化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展现审美对象的意境,进入角色,继而整合,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教学中,要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学生已经内化的情感,教师在设计、创设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诱发学生进入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文本丰富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的出现是移情运用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本条件。
1、在情境中体验角色,与文本实现对接例子:《四季》中“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初读课文,出示一张静态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照片,近处有清晰的大叶子,远处模糊。
体验教学中的移情艺术运用例谈在语文阅读体验教学中,移情指教学主体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共时、多向的协调运动,具体表现为文本对象激发师生的生命体验、学生对文本对象的丰富和提升,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心灵的契合。
体验教学中的移情艺术表现为师生对文本的语词、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
一、熟读吟诵,进行情境体验作家朱自清说“诵读能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诵读的功能在于把文章“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
诵读“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语),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诵读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可以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进行情境体验,从而体味文章的美感。
例如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读出一代伟人纵横千里、壮志凌云的意兴,从而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宣言的深层含义。
诵读《最后一次演讲》时,就应该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坚定、高昂地再现闻一多先生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战士形象。
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应该哀婉低沉、忧郁伤感地再现杜甫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融会,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会进一步加深。
再如教学莫怀戚《散步》时,笔者始终确定这样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充分地触摸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披文以入情”。
通过散读这一流程,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等等。
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探究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古筝的浓厚兴趣和情感投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古筝教学中的移情策略,以期为古筝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一、移情概念及其在古筝教学中的应用移情,又称情感移入,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其他的对象或者活动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古筝音乐相融合,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常见的移情策略包括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情感氛围、讲解背后的故事等。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筝曲目的起源、背后的故事、曲调的特点等,引发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讲述《阳关三叠》这首曲目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浓厚兴趣。
营造情感氛围。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环境、选取合适的曲目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充满情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播放一些古筝音乐,让学生在温馨、悠扬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容易产生情感投入。
讲解背后的故事。
在古筝曲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曲目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目的演奏意义和情感内涵。
教师可以讲述《广陵散》这首曲目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曲目传承的历史和情感内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首曲目。
移情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投入后,他们会更加专注于学习,更加努力地去掌握古筝演奏的技巧和艺术表达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
移情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古筝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厚情感表达和内涵的艺术形式,通过引导学生产生情感投入,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增强其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人文素养。
三、如何有效运用移情策略进行古筝教学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有效地运用移情策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古筝的浓厚兴趣和情感投入。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审美移情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移情,并投射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于艺术作品之中。
通过审美移情,人们能够与艺术作品产生连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
在审美移情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
当我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或者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时,常常会被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情感共鸣是因为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引发了我对于爱情与生死的思考,从而使我产生了悲伤的情感。
通过审美移情,我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紧密的联系,进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其次,审美移情是一种认知拓展。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巧妙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深层次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当我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表现的情感,还能够从中获取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启示和思考。
例如,梵高的《星空》这幅作品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流动的笔触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欣赏这幅画作时,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拓展了自己对于美和人生的认知。
再次,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出口。
当我看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时,会感受到摄影师所捕捉到的瞬间美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和宣泄。
这种情感的释放使我能够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最后,审美移情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与之产生感情上的连接,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每一次审美移情的经历都使我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升华的审美体验也促进了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认知拓展、情感释放和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我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移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运用移情手法
的作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审美主体欣赏审美客体,感受美,从而获得审美快感和审美愉悦的过程。
默赛尔曾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
”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成功地实施音乐欣赏教学,自然成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将西方的移情说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促使音乐欣赏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也就是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这种东西仿佛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也受到这种事物的感染,与它发生共鸣。
在中国古代也早有移情现象出现,中国古典诗词中将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寄情于物”就是移情,像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杜甫就将忧国忧民之情移注于花草春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感在移情现象中一目了然,含蓄且形象地交流审美感受;
另一方面,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移置到欣赏客体当中去,实现物我同一、情景交融,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实现审美快感。
立普斯说:“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中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
这种向内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
”同时立普斯又说:“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中,我感到精
力旺盛,活泼轻松自由或自豪。
但是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
”“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的‘对立的’对象,而感到欢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
”由此可见移情在音乐欣赏与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移情技巧,实现情感交流。
俄罗斯音乐教育学家谢洛夫有一句至理名言:“音乐能表
达人类难以用语言表达,甚至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
”丰子恺先
生也曾经说过:“音乐其本质的抽象性为一切艺术所不能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音乐形象体现出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教师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时,审美情感难以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传递,同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力求简洁和精练,不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作出太多的理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而在音乐欣赏教学
中,运用移情的技巧可以让审美情感得到形象地传递和准确地表达,恰到好处地实现情感交流。
立普斯说:“外在事物和在我们身上发生类似事件有某些相同,才会发生移情。
”由此我们可以反向追溯,教师为了将自己的审美情感传递出去,可以找出有某些相同点的外在事物,并以此为切入点,将自己抽象的审美感受概括成一种具体的状态、凝结成一种可看可摸的具体形状,而这种状态和形状就包含在我们已经选定了的外在事物中。
如此那些心里深处和最难捕捉的审美情感,就在“物我统一”的移情的一瞬间,稳定且清晰地呈现出来。
因此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具体的事物生动与真切地理解、领会教师的审美情感。
这种具体的事物的出现不仅可以避免束缚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教师的这种移情表达的做法可以产生“模范”效应,使得学生更加自由地发挥审美联想和想象,甚至也以移情现象充分实现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引导移情欣赏,实现物我统一。
立普斯说“移情作用所致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
”而“形成审美移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心理的功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发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主动性,是移情现象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审美欣赏的心里过程不但是从审美直觉向审美意象流动的过程,而且是情感勃发的过程,如果没有情感的勃发就没有审美的情趣,没有审美的情
趣也就不会有审美移情的实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主动去欣赏音乐作品,把主体感觉和情感融进审美对象里。
其次,教师在讲解作品时,需要从学生的情趣等情况出发找出一些相同点和熟悉点,以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立普斯说“外在事物和在我们身上发生类似事件有某些相同,才会发生移情。
”因此,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移置到欣赏客体当中去,寄情于物,实现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
”的审美的情境里;达到朱光潜所概括的意境中去:“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时,我们常常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由物我同一达到物我交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注于物,以物的姿态注于我。
”为此,教师不但需要领略作品的全部风貌,而且需要找出与学生生活、情感紧密相连的因素出来,为学生创造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在心灵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引导学生进入物我统一的审美移情中去。
另外,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需要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思想情
感的参与,移情无疑就是无本之源。
相反,这种思想情感越丰富也就越容易与外界发生移情现象。
立普斯就把自我的情感看作是审美移情中审美快感得以宣泄的原因,而这种情感实际上是对象在主体上面引起而由主体移置到对象里去的结果。
立普斯说:“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的‘对立的’对象,而感到欢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
”“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他是一种位于人自身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
”由于有了自
我丰富情感的外射,将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而且出于对自我情感的欣赏和怜爱,爱屋及乌地受到这种事物的感染,与它发生共鸣。
所以,在艺术欣赏教学中,挖掘学生自身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生命内涵,让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给作品灌注新的生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通觉和审美联想是亟待加强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当主体情感体验达到物我同一、情境交融时,如果主体审美能力越高,审美情感体验越强烈,那么移情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形式也就越多样,实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也会越深。
责任xx:蒋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