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2
MONITOR | 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者的品类消费变化2020.05凯度咨询团队依托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C h i n aMONITOR调研工具与研究方法,覆盖一线至五线360个城市,调研4,434位18岁以上消费者,发布 《2020年China MONITOR第一季度洞察报告》,解码后疫情时代消费者行为与态度认知,精准解析八大主流品类消费发展动向,详细前瞻疫情对消费者未来影响,为品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和实时洞察。
今天我们为您带来报告精华内容第三篇:探索品类疫情后消费趋势,前瞻品牌发展机遇。
2我们将品类购物者在疫情后的消费行为变化归纳为七种路径,对食品类快消品、非食品类快消品、医疗健康用品、服饰与奢侈品、耐消品与服务类产品的共超过20个单一品类在疫情之后的消费趋势进行了详细研究,全面解码购物者在后疫情时代的品类消费变化趋势。
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打乱了消费者生活的节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品类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者的品类偏好。
此次China MONITOR 的研究着眼于后疫情时期消费者的品类消费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七大典型品类疫情前后的消费趋势变化路径预测。
七大路径,概括疫情后消费者品类购物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同一品类内的消费者也千差万别,因此同一个品类也可能会展现不同的疫情后消费走势,因此为更真实地反应不同购物者的消费意愿、更准确地预测品类未来变化趋势,我们没有简单地把某一种品类笼统规纳入上述某一种发展路径,而是将品类的不同路径一一展开,这不仅提高了我们预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为品牌展现了更加全面和多元的消费人群需求。
%,2020.1 – 2020.3不受影响型倒V 型V 型恢复路径预测疫情前后购买均不受影响疫情期间比平时购买更多,疫情之后减少购买买/减少,疫情后短期内会减少减少买,疫情后正常/增加购买疫情间没买或正常买,疫情后短期增加购买疫情后长期增多购买疫情间首次购买或更多购买,疫情后依然增加购买主要原因• 疫情后恢复正常购买/补货• 属于生活必需品,无论疫情是否存在都要正常购买• 仅在疫情期间使用,不是日常必需品,疫情结束后会减少购买• 疫情期间囤货足够或者购买了耐用品可以用很久,疫情后不需买更多• 受疫情影响预算不足,计划把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疫情期间使用频率降低,疫情后的需求也随之降低• 目前够用,疫情后不需买更多• 疫情期间需求暂时降低,疫情后恢复正常购买/补货• 疫情后想要犒劳自己,剁手消费• 疫情后恢复正常购买/补货• 疫情后新增需求• 疫情后使用频率增加• 疫情后想要犒劳自己,剁手消费• 疫情后恢复正常购买/补货,但是使用频率会增加,购买更多• 疫情后养成囤货习惯•疫情间产生的新需求,疫情后会保留下去,甚至养成囤货习惯疫情期间疫情之后1234567疫情前后品类消费不受太大影响疫情期间品类消费上升,疫情之后减少购买疫情期间品类消费暂停/减少,疫情之后正常/增加购买疫情期间品类消费暂停/正常买,疫情后短期内增加疫情之后品类消费将在长期内增加疫情期间首次购买或增加购买,且在疫情之后继续增加疫情期间品类消费正常买/不买/减少,疫情之后短期内减少4各类耐用品疫情期间均受到短期冲击,呈现消费下降的趋势;但在疫情后,约50%的消费者会逐渐恢复正常购买。
下沉市场再出发——2020下沉市场新消费研究报告2020年11月结论摘要以广大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为腹地的下沉市场,近三年网络消费增速超越整体,互联网用户增量占比超8成,已经成为中国消费新热土。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下沉市场将进一步发挥消费内循环支柱作用,驱动下沉市场零售与中国电商生态变革,促进精准扶贫、扩大内需以及乡村振兴。
本报告基于数据与实践分析,提出下沉用户鲜明个性、复合诉求、跳跃式转移、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等消费趋势新洞察,把下沉市场消费主力划分为空闲娱乐派、疯狂囤货家、极致羊毛党、社交向达人和品质至上者五类。
并以用户使用满意度最高的京喜平台为例,展示了如何满足不同类型下沉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多样化社交玩法、平台返现补贴、源头好货供给的“组合拳”打通“认知度→满足感→忠诚度”的消费心智养成路径。
京喜社交电商平台以“源头产业带+社交电商”模式串连供需,以生态思维在平台内搭建“直链”型交易闭环,在平台外联动各方资源力量重塑下沉零售结构。
京喜模式的先进性在于,从扶持产业带/商家爆款打造、深挖下沉市场消费增长的基础赋能,上升到引领产业升级、驱动零售革命乃至助力经济民生的价值高地。
京喜对下沉市场热土的开发,为下沉市场何以能够占据中国内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柱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目录Contents01下沉市场新现象02下沉人群新洞察03下沉零售新惊喜04下沉市场新起点下沉市场指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囊括了约2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和40000个乡镇。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下沉市场最关键的发展要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商业业态与消费人口的不断成熟壮大,下沉市场已成为中国消费新热土,掀起一轮接一轮开发高潮。
415307090128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五线城市下沉市场228个城市非下沉市场:3.90亿人,28%下沉市场:10.04亿人,72%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预计到2020年底信息进村入户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截至2019年底,全国55.6万个建制村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6.6%•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点成为标配线上下商业巨头加速下沉圈地•国美、苏宁等传统大卖场加速布局三四线实体门店,丰富下沉消费渠道•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持续开拓下沉市场,变革出新模式、新业态“小镇青年”成消费升级新力量•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应用让小镇青年群体被市场广泛认知•小镇青年在电影票房、数码产品等多个品类展现出巨大的消费能量•小镇青年独特的消费观念与行为倾向正在推动着市场变革123当前,下沉市场网络消费已经呈现领跑态势。
2020全球十大消费趋势2020年全球主要消费趋势有两大主题:便利性和个人管理。
消费者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但这并非易事。
2020年全球十大消费趋势01 超越人类(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主流)数据显示,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解放双手的需求,厨房类智能电器、家用清洁类智能电器的需求最高。
科技让生活化繁为简,“超越人类”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全球67% 的受访者希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并有超过67% 的受访者承认使用科技来改善生活。
人工智能机器人提供的定制化体验尤其受到千禧一代和X 世代的欢迎。
这一趋势表明人们开始接受机器人或其他人工智能 (AI) 完成某些传统上由人类完成的工作。
02 信息触手可及(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多内容)在“信息触手可及”趋势的影响下,滑动、点击、滚动如今已成为消费者搜索信息的主要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获取便利性的提升,消费者现在可以更加轻松地获取海量的信息。
“信息触手可及”趋势影响下的消费者希望品牌能尽可能便利地快速提供信息、产品或服务。
由于消费者希望以最真实的方式与品牌、产品和服务互动,随着数字营销渠道的兴起,KOL 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者通常会追随与自己具有类似价值观、提供可靠评价以及所写内容能够引发共鸣的KOL。
这导致了从品牌导向的宏观影响者向独立于品牌的微观影响者的转变。
03行动无碍随着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想去的地方,期待“行动无碍”。
消费者不再将家用车作为首选交通方式,希望在2020年城市交通更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模块化定制。
受这一趋势影响,在2020年,个人购车数量将有所下降,将会涌现更多第三方服务,出行即服务模式必将成为一个前沿增长点。
城市出行正在向着无缝体验的方向发展,注重消费者出行的便利性,全程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
04 兼容并包,多元审美各品牌想方设法满足存在身体残疾或精神障碍的消费者的需求,发掘兼容并包商业模式的潜力。
中国社会消费零售额、网上零售额、消费品结构分析及线上消费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
2014-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持续上涨趋势,增速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1649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
而在社会整体消费品零售中,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流的持续发展,以及各大网络营销活动的推广,线上购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国线上消费零售额持续增长。
2014-2019年,全国线上零售额从27898亿元增长至106324亿元,线上零售总额虽然持续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线上高增长时代已过天花板,2014-2019年线上零售增速总体下滑,增速放缓。
线上零售无法取代线下实体零售,线下零售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比约80%,线下零售整体回暖。
2015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2424亿元,随后几年仍保持20%以上增速高速发展,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239亿元,同比增长19.5%。
随着80后和90后逐渐成为我国消费主力,越来越来的消费者在购物选择时偏好网购的比重逐渐提升,我国整体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总零售额的比重也在持续增长,2015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仅占总消费品零售额的10.8%,到2019年,占比已提升至20.7%,预计未来几年,实物商品网上消费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2019年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总消费品零售额的85.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占总消费品零售额的14.66%。
2019年我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总消费品零售额的11.35%;商品零售36492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总消费品零售额的88.65%。
从线上电商来看,2015年10月,京东推出PLUS会员,成为中国电商品台付费会员本土化的尝鲜者,从2015年开始,电商陆续推出付费会员体系;2016年12月,唯品会推出超级VIP;2017年11月,网易考拉推出黑卡会员,每日优鲜推出优享会员;2017年12月,苏宁易购推出SUPER会员;2018年初,网易严选推出超级会员;2018年7月,小红书推出小红卡会员;2018年8月,淘宝推出88超级会员。
cnnic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
首先,报告指出,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总交易额达到了数万亿元人民币。
这说明了中国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增长。
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网络购物具有更多的便利性和选择性,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家里或办公室购物,而不用去实体店铺。
其次,报告指出,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人。
这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购物。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购物方式。
报告还提到,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手机网络购物市场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亿人。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大大提升了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然而,报告也指出了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仍存有一定的担忧。
虽然网络购物已经发展了多年,但依然存在一些不法商家和虚假宣传,消费者需要更加警惕。
其次,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快速和可靠的物流配送对于网络购物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相关的配送系统和服务需要不断优化。
总而言之,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是一个庞大而具有潜力的市场。
随着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然而,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提升商品质量和安全性,改善物流配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多样化“脸谱”2019年12月管中国售增速放缓但费者信心指数自中美贸易端来现弹售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至)管中国售增速放缓但费者信心指数自中美贸易端来现弹售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至)今年以来中国GDP 增长放缓,中美贸易争端为中国经济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一些市场声音认为,这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消费构成负面影响。
但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他们或许不必为此多虑。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增速均有所放缓,但中国消费者信心依然坚挺。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CI )在2018年下半年出现下滑后,2019年初重拾升势、创下10年新高(图1)。
2019年中国消费者依然在大幅增加支出,虽然增速可能会略低于2018年,但他们仍愿意为具有强大价值主张的商品买单。
2019年“双11”交易额再次刷新纪录,所有平台的总交易额较去年增长31%,达到4,100亿元人民币(合 580亿美元),远高于“网购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五”线上交易额的总和。
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需求依然旺盛,仍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尽管中国零售增速放缓,但消费者信心指数自中美贸易争端以来出现反弹零售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2012年1月至2019年9月)图 12019年“双11”所有平台 总交易额同比增长31%32020 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在增加 图 2回望过去10年,中国消费市场的整体增长日新月异:10年前,多数城市居民还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当时,92%的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年收入为14万元人民币或更少。
如今,已有一半的中国家庭跻身较富裕家庭行列,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4万至30万元人民币。
收入的增长让他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比如定期外出就餐、购买化妆品、平板电视和假日旅行(图2)。
但中国农村人口的消费贡献相对较低,消费增长几乎都来自城市;城市消费者为中国贡献了60%以上的GDP 增长1,而这也说明中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中国消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一、中国消费市场的现状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全球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重要市场之一。
据统计,2019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0%。
其中,线上零售额占比逐年上升,达到24.9%。
1.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0年的19,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41,000元,同期消费支出的人均占收入的比例也由30%增加到42.6%。
消费结构也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品质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产品品质和使用体验。
2. 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中国消费市场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80后、90后这一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个性化、时尚、功能性的产品。
在消费行为方面,他们更愿意消费立体化、全媒体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自主设计、定制、在线购物等。
3. 互联网+消费模式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消费市场的购物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比传统的实体店购物方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在线购物。
例如,天猫、京东、一号店等网购平台已成为主流,截至2020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达9.39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95.1%的网民都会使用电商平台。
二、中国消费市场的未来趋势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未来趋势也十分值得关注。
1. 多元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未来,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包括品牌、品质、环保、文化传承等方面。
消费者对品质、使用体验的要求将更高,环保关注度也将持续提升。
同时,文化特色和知识性将成为一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卖点。
2. 互联网+消费模式将继续深刻影响消费市场未来互联网+消费模式将继续成为主要趋势。
消费者在线消费习惯将不断改变,越来越关注线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今年以来中国GDP增长放缓,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增速均因中美贸易争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中国消费者行为正在分化,由过去各消费群“普涨”的态势转变为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行为。
尽管中国零售增速放缓,但消费者信心指数自中美贸易争端以来出现反弹。
2019年“双11”交易额再次刷新纪录,所有平台的总交易额较去年增长31%。
我们进行了消费者画像并提出五大关键消费趋势,旨在帮助零售及相关企业完善经营策略,在中国这个全球极其重要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制胜未来。
趋势一,中低线城市消费新生代成为增长新引擎对于中国消费支出的持续大幅增长,居住在生活成本较低的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购物达人”贡献巨大。
他们仅占调研对象的1/4,但却为2018年消费支出增长贡献了近60%。
在知名度不高的三四线城市,中上层中产阶级消费者数量快速增长。
2010年至2018年,三四线城市中,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至3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高于一二线城市的23%,这些较富裕家庭占到三四线城市人口的34%以上。
电商平台的崛起也推动了低线城市富裕年轻人增加消费支出。
“目前,大部分全球品牌还是将大量营销资源分配到上海、北京等中国最大的城市。
而中低线城市消费新生代的购买力将越来越强,品牌商应加倍关注。
同时,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比一二线城市更看重社交性和产品独家性,聚会和展览可能比传统营销活动更能吸引他们。
那些能令消费者感到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将更具吸引力,品牌商需要更有创造性地利用社交媒体。
”——泽沛达(Daniel Zipser)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趋势二,多数消费者出现消费分级,在升级的同时有的更关注品质、有的更关注性价比等。
绝大多数受访者在支出方面都表现得更加谨慎。
6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自己感觉比较富有,但仍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大城市,不同消费群体则表现各异,应对经济紧缩的方式不尽相同,在较为谨慎的三类消费者群体中,以忙碌而富有的中年人为代表的“品味中产”群体,更加看重品质,他们愿意为高品质商品付出昂贵的价钱,而不是单单为社会认同而买单;而以一线城市中年女性为代表的“精明买家”更注重最高性价比,2018年他们减少支出的品类已经超过增加支出的品类;新观察到的节俭型消费群体“奋斗青年”则全面缩减了非必需消费品方面的开支。
中国消费者的四大趋势性变化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社会秩序正加快恢复,多个省份的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常。
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消费者也再度开启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对人们的购物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运营的品牌商都有着重大意义。
麦肯锡与中国移动支付行业领导者米雅科技合作,在其全量13+万注册商户、5亿多购物者及50+亿笔消费数据上设立抽样追踪大数据分析引擎,此次抽样定向追踪分析3.1万家商户,涵盖包括武汉和湖北在内的150多座城市的1亿多名购物者。
为尽可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我们将数据更新到了5月10日。
基于真实海量高频消费数据的分析,我们揭示出了以下四大趋势性转变,尽管疫情高峰期的影响已消退,这些趋势仍在持续。
趋势一,线下购物正在缓慢恢复,可自由支配支出、晚间购物和疫情中心地区的支出恢复相对滞后在疫情高峰期,线下消费跌落至正常水平的37%左右。
三月的第一周,多个地方政府放宽了限制,允许商户接待已禁足在家长达六周的消费者。
至5月10日,商业活动已达到疫情前84%的水平,最近两周受五一假期的推动,已恢复到疫情前105%的水平(见图1)。
虽然线下消费正逐渐恢复,但差异明显,其中自由支配支出的类别持续承受压力。
疫情期间,由于消费者囤积必需品且选择在家下厨,超市、便利店和药店的销售额大幅攀升。
但高峰过后的表现不一(见图2)。
在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以及就近购物的意愿推动下,超市销量回落,便利店和药店则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疫情期间,食品餐饮、时装店和百货商场等可自由支配支出的类别受到沉重打击,且恢复较慢。
纵观所有类别,疫情暴发期的显著趋势是,非自由支配类别的客单价提升,反映出消费者避免外出购物的倾向,以及每次出门多买一些,减少出去购物的意愿。
疫情期间,便利店的客单价提高了124%,疫情缓解后增长仍保持在22%。
另一方面,百货商场和时装店等可自由支配支出类别的客单价下降了(见图3)。
疫情期间,百货商场的客单价下滑了54%,近几周也只是略有回升,相比疫情前下降约21%。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货“硬核”圈粉目录:1.老牌国货圈粉“后浪”2.新消费崛起新品牌强势圈粉3.守望相助,豫你同在!被这些国货品牌圈粉了!4.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货“硬核”圈粉5.国货凭什么“圈粉”?正文:老牌国货圈粉“后浪”沈则瑾 2021年05月30日07:59 | 来源:经济日报5月28日,第十五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国货品牌、国潮好物集中亮相。
东方国际旗下三枪展出凉感新疆果冻棉夏衣,华谊集团旗下的蜂花、上海制皂等企业带来硫磺温泉液体皂、立体提拉眼膜等护肤美妆产品,回力展示了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脚踏实地”帆布鞋,中华铅笔带来“不忘初芯”文具套装,还有颇具上海风情的恒源祥海上绒情、亚一的玉兰花开上海印记多用途胸针以及豫园一大会址积木文创用品等国货新品,令人目不暇接。
温情记忆提起大白兔,很多人会想到上海的大白兔奶糖。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们省吃俭用买下两颗大白兔奶糖,是孩子奢侈的时尚。
红蓝相间的图案正中,一个乖乖兔卧在草丛里。
打开包装,糯米纸裹着一粒圆柱状乳白色奶糖,放进嘴里,看似坚硬的奶糖变得绵柔,慢慢融化、轻轻咽下,满心甜蜜欢喜。
诞生于1959年的大白兔奶糖是代表上海产业工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产品。
62年来,大白兔是无数中国人甜蜜、美好的儿时记忆。
在上世纪90年代,大白兔也曾因各国奶糖品牌蜂拥而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
拥有大白兔品牌的老字号企业冠生园属于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吴坚说,公司视品牌、质量和渠道为核心,很早就开始转型变革,学习他人营销之道、开发新品种、逆势调整价格,三大战略让大白兔跨过了这道坎。
吴坚分析,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要让年轻人像前辈小时候那样爱上大白兔,提升他们对产品的黏性,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让大白兔在唤起人们“还是这个味”的味觉记忆的同时,还能时时惊喜于“大白兔出新品了”。
这些年,冠生园深度挖掘大白兔品牌文化,先后推出“巨白兔”“大白兔奶瓶装”“大白兔100冰激凌风味奶糖”“大白兔上海伴手礼”“大白兔60周年纪念版”“大白兔卡通兔礼盒”等一系列年轻、时尚的产品,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2010-2020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1. 引言1.1 概述本文通过研究我国2010年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探讨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不仅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也受到居民收入变化、政策措施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文章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讨论过去十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并关注主要消费品类的演变以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减小的情况。
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变化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在第四部分中,将对社会转型对居民消费观念变化产生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具体涉及城镇化进程、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程度对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给出结论和展望,总结主要研究发现和结果,并对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可能的走向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统计数据的分析,探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并深入研究社会转型对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
通过论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多个方面,旨在提供有益于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公众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的信息。
此外,通过展望未来,也可以为各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健康增长。
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2.1 过去十年的消费水平变化过去十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X元,而到2020年已经增长至X元。
这表明了我国居民在过去十年中实际购买力不断提升。
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内需的政策措施和经济发展举措,使得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购买能力也相应提高,从而促进了消费水平的上升。
《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发布背景食品标签标识是消费者了解预包装食品属性、特性的主要信息来源。
此外,它也是生产者向消费者宣传和推荐企业及产品的重要方式。
为了解消费者对食品标签标识的认知和实际使用情况,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食品行业良性竞争和健康稳定发展,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于近日在京发布《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按照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进行配额并随机抽样,在线调查,有效问卷3100份,男性占48.1%,女性占51.9%。
其中22-60岁人群占79.03%,22岁以下人群占20.23%,60岁以上占0.74%。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一、超半数消费者有网购经历调查发现,九成消费者在一周内购买过预包装食品,说明消费频次较高。
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半数以上消费者同时在线上和线下购买。
由于网购和商超的销售场景完全不同,线上销售食品的标签标识展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比如有些食品包装图片不够完整、清晰,配料表展示不全,物流包装与食品外包装合一,促销装组合方式灵活多变等。
二、消费者最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注:根据“每次必看”和“经常看”的总和从多到少排序近七成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有查看食品标签标识的习惯,九成消费者关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数人希望保质期以日期形式标注。
此外食品名称和品牌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而产品标准代号、厂名厂址和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关注者较少。
在保健食品方面,消费者最希望了解的信息是产品功能、适宜人群和品牌。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警示语是保健食品标签的“标配”,尽管正面标注会影响产品美观,但总体而言该信息已经成为消费者辨识正规保健食品的重要信息来源。
三、消费者读懂食品标签的能力不足本次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会合理利用标签信息来选购食品。
2020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
01 信息需求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希望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识别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这一趋势下,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精准性成为新的追求目标,更为优质的信息推送者将会在这个趋势中得到极大成长。
从而,在中国新消费背景下,消费的便捷性更加重要。
02 出行需求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如今的消费者更希望在出行上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模块化定制。
而在疫情的影响下,私家车出行则成了首选,共享出行方式热度将会下降。
03 消费压力
随着心理问题在社会上的普遍存在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消费压力是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多数人想消费却不敢消费。
从而,一些帮助消费者进行压力释放的高性价比产品在这一趋势下发展迅速。
04 多功能住家
由于疫情的影响,消费者更倾向于待在家中。
凭借互联网与创新的产品服务,消费者得以在多功能住家中进行锻炼、购物、工作和游戏。
住家场景的消费主要涉及可以连接互联网的智能硬件设备以及上门到家服务,各类围绕消费者在家场景的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