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12.12 MB
- 文档页数:58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方案教材来源: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时:共1 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标中要求应“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并且“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依据此标准,本课通过对画作创作过程草稿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是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画家的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立体主义的特点,知道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2.教材分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与七年级上册的两节欣赏评述课一脉相承,都是讨论美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画家是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美术创作的,从而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而本节课对《血衣》的分析更加深入和详细,也更具有时代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美术创作做出方法指导与榜样引领;也为之后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奠定了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对欣赏评述领域有过初步的学习,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方法已经有了些许经验;因此,本节课将针对美术表现方法中的造型、构图、情绪等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表达基础和读图能力,赏析美术作品时可针对从美术表现方法的角度进行引导讨论;从而初步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技法,以及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血衣》不同时期的画稿,了解美术创作过程,知道美术作品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对比《血衣》与《格尔尼卡》两幅作品,初步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材: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班级:七一班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分享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课时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感受艺术家如何用作品表现对生活的想法、感受、传达自己的情绪;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不同作品的形式、内容,了解作品创作背后的现实,并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作品本身,了解如何创作;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赏析艺术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作品本身,提高审美,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难点:正确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过程,以及创作技巧对情感传达的推进作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段《白鹿原》电影的选段。
提问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电影吗?讲诉的是哪一段真实历史呢?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是的,这部电影片段来自XXX。
老师引出本课重点内容,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今天就跟着艺术家的作品,来具体感知一下,他们的艺术作品,是来自于生活的哪一面,艺术家又是怎么一个创作过程,让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得到升华。
(二)新课教学1、赏析美术作品《血衣》初步了解《血衣》的创作背景提问1:请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血衣》这副作品所展现的历史?初步了解《血衣》的创作过程演示法,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作者如何创作一个人物提问1:大家觉得画中这位人物,作者最初的画稿和最终的画稿,有什么不一样?给人的感受有没有不一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人物所画的角度不一样,终稿能感觉到人物更加的悲愤。
更深入了解《血衣》这副绘画作品中,所创作的人物,从人物所处位置、外形、动作、表情上,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提问1: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物,并推测出自己理解的这位人物的情绪或者心情。
2、让学生尝试赏析美术作品《格尔尼卡》对比法,老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格尔尼卡的灵感来源,让学生们先用眼睛看实景照片,请学生们记住现在的情绪。
讲授法,老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格尔尼卡》这副抽象画作,讲解作品里各元素的表现形式和传达的情绪,请各位学生体会,能不能引起共鸣。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将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指导思想我进一步学习并研究了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了教学观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希望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能发现美创造美并享受美。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内容,在这一领域中占有重要位。
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的学习,而对美术作品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和欣赏评述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并用心观察生活。
本课分三个部分:用画笔描述历史,主要内容是王式廓的血衣;用画笔控诉历史,主要内容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因材施艺”的创造,主要内容是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
重点内容是前两个。
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画家和美术作品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在欣赏中把作品与真实事件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美术欣赏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知道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讲解法、对比法、引导法等,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分析,从而发现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画家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用心观察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难点:艺术作品的创造如何高于生活。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已经对欣赏评述领域有了初步的学习,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方法也有了些许经验,并且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分析的能力,但对事物的观察探究能力还很欠缺,几乎联想不到美术作品的创造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关注周围的事物。
安排“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刚好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使其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从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为以后的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美术)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课时2课时知识知识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目标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储备点能力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培养点情感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激发点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生活——美术授课教师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时间一、引课:1、回忆上学期研究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提问串线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复旧知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引出新知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二、新课: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比较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考虑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启发引导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自学能力的培养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糊口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毕加索对世界宁静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所做的贡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献,引导学生树立积3、师报告《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比较P4上极向上的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
(引导学生探讨发觉其人生观、世夸张变形的手法)。
界观。
4、考虑讨论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糊口,高于糊口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1课色彩的魅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___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色彩的魅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育理念因为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学生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美术课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也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所以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1、《色彩的魅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造型·表现”课。
根据《新课标》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要求,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2、立足于初中生的角度,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的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3、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色彩,并恰当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法学法基于本课的实际,我以“观察、感受体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色彩知识,形成色绘画技能;同时,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利用其直观、详尽的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