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兴起的背景_发展以及存在的分歧
- 格式:pdf
- 大小:72.88 KB
- 文档页数:2
试析“全球公民社会”视阈下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缺失-“摘要: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设置到教育实施路径的选择都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重新完善现有的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要对其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的大学公民教育实施平台。
关键词:全球公民社会大学公民教育一、全球化与“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化在现代意义上主要是指全球各地普遍发生的事情或过程,如果没有特殊的干扰或拒斥,该过程对于世界上的各国各地将发生同样的或相近的涉触或带动作用。
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跨越国界、超越国家、从而不受“国家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严格制约的性质。
全球化意味着国家间、地区间及不同种族的社会个体间空间距离的缩小,沟通障碍及发展过程中异质性的弱化、同质性的加强,孕育出了以经济为纽带的全球市场和以全球价值共识为基础的世界新文化形态。
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也使世界各国的人们不得不开始改变原有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个体正在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人”、“单位人”和“社会人”变成具有全球公民身份的“国际人”,滋生了“世界公民”的角色。
“世界的中国人”、“世界的欧洲人”等“世界公民”正在形成。
在这样一种宏观社会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在逐渐缩小,这意味着人类已逐渐进入一种公共生活时代——“全球公民社会”时代。
美国学者McGrew称“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共同命运和一致性的大社区。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依赖的、四海一家的时代。
随着“全球公民社会”场域的形成与影响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全球公民社会”生成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建构性反思。
“全球公民社会”的大环境下,人类交往与共生的发展需要促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公共性”的价值追求与文化理念。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
他在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区分开来。
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本文将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进行分析,辩证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结构性关系。
(一)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确立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坚决反对国家决定社会的观点,他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而建立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的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其实质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化。
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是国家把权利(经济权利)逐步还给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政治和经济相对分开,是政治和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
(三)社会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是从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又揭示了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趋势。
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研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市民社会研究于本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学界展开以来,取得了一些严肃而认真的研究成果。
《社会史研究导论》单选题1.1946年,《经济社会史年鉴》更名为《(B )年鉴》。
A、经济、社会、政治B、经济、社会、文明C、经济、历史、政治D、经济、历史、文明2.20世纪(D )以后,社会史学者提出“自下而上”的问题意识。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3.20世纪的年鉴派学者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C )。
A、北欧B、西欧C、地中海D、东欧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学者关注人民群众的作用集中在(C )上。
A、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B、精神需求和经济进步C、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D、王朝战争和朝代更替5.20世纪前期史学的两种新路向是(C )。
A、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下B、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上C、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下D、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上6.按照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方法论,(B )算得上是一个中时段。
A、五年B、十年C、五十年D、一百年7.北京地区大量宦官修建寺庙主要是为了(C )。
A、建立良好的形象B、消除现世的罪孽C、寻找死后的归宿D、收敛信徒的钱财8.彼得·伯克的观点不包括(D )。
A、作者和作品是可以相分离的B、对出版后的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应该来自作者以及所有读者C、读者有权判断作者的作品D、作者无权判定自己是否属于某一个流派9.彼得·伯克认为后现代主义史学可以让历史学家不会过于漠视(C )。
A、普通人和一般事件B、英雄人物和一般事件C、普通人和个别事件D、英雄人物和个别事件10.不属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社会是研究的是(A )。
A、现代主义B、边缘群体研究C、叙事史的复兴D、都市史与乡村史研究11.传统的都市研究主要集中于(A )方面。
A、沿革地理与近现代变迁B、沿革地理与人口变化C、个人生活与近现代变迁D、个人生活与人口变化12.传统的角度研究中世纪史学是以(D )的方式进行的。
A、微观B、阶段C、渐进D、倒推13.传统的社会结构研究一般被简化为(C )。
A、政治制度史B、经济制度史C、阶级关系史D、社会演变史14.传统的史学研究对于死亡表现出的态度是(C )。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引言公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代表着个体权利的实现与社会公平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公民社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及其制度环境,以期深入了解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概念:中国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公民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
一般而言,公民社会是指在政治体制内,个体与团体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和行使权利来实现自身利益及社会发展。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其特征包括民间组织繁荣、市民意识觉醒、公民参与程度提高等。
分类:中国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与领域中国的公民社会可以分为两大领域:政治公民社会和经济公民社会。
政治公民社会包括政治参与、维权和公共治理等方面,经济公民社会则主要涉及市场经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在政治公民社会领域,民间组织如非政府组织(NGO)、基金会等为公民提供了积极参与政治及社会事务的平台。
在经济公民社会领域,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发挥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政策与法律保障政策及法律保障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例如,2016年颁布的《公益组织法》明确了对公益组织的扶持、监督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公益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工会、共建股份制等措施,使得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谐。
挑战与展望: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公民社会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公民社会在行动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组织的融资与资源缺乏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中国公民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公民需要增强自我意识、行使公民权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促进公民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市民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是共生共长的关系,两者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说明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已成为推动我国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为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市民社会;民主政治;价值意蕴;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D6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3)10-0140-04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之一孙杰(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北京100091)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
但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撑。
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发育土壤和重要推动力量。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推进市民社会发展已显得尤为迫切。
把市民社会放在政治现代化的语境中,从培育市民社会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是促进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市民社会的内涵市民社会在中国是一个舶来的社会政治哲学概念,其英文是civil society 。
①这个概念在西方具有漫长的发展史,其内涵在不断变化。
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与当代的市民社会。
古典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政治学》一文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Koinonia ”(Political Community )的概念,其含义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摘要】葛兰西是20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于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社会领域。
市民社会是由自由结合的、自治的公民组织构成的,具有自发性和独立性。
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公民的自愿参与和民主的政治制度。
市民社会具有社会互助、自治和自我规制的功能和特点,对社会起到了稳定和促进进步的作用。
但是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受到了批评与争议,有人认为其过于理想化和排斥政府干预。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展望市民社会的未来应当重视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治,重申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定义、形成、发展、功能、特点、影响、启示、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葛兰西的背景葛兰西(Alexis de Tocqueville)是法国政治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作家,生于1805年,逝世于1859年。
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先知”。
葛兰西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思想却深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在葛兰西的时代,法国正在经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他对这些变化进行了深刻观察和研究,并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
葛兰西的著作《美国的民主》被认为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详细探讨了美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以及民主政治的优缺点。
他的思想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后人的政治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兰西的背景和经历使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论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市民社会理论被认为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贡献之一。
1.2 市民社会理论概述市民社会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葛兰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独立领域,是由自愿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构成的社会结构。
市民社会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并认为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社会研究一、公民社会的定义及其基本要素首先,必须注意区分理论概念上的公民社会与经验世界的公民社会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是纯粹形态的公民社会,具有分离、自主性和志愿结社等特性;后者则包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以上原则的各类社团。
定义: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中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地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社会自主性被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
(p64)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特殊社会形态,公民社会体现着如下对立:社会的美德与政治的邪恶;自由与压制;参与与科层制;多元主义与一致性;自发性与操纵;纯洁与腐败。
公民社会五个突出的要素: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发展是任何公民社会的基石)个人私域市场(结构特征)多元主义(权力分散,相对独立;自由共存的文化以及宽容)阶级(公民资格无意的后果)市民认同(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模式,是指对构成市民社会的那些制度或机构的一种珍视或依归,是个人的自我意识被他的集体性自我意识部分取代时的一种行为,同时兼具三种性质,个人性、地区或集团性与整体性)以上要素的局限:非个人主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个人私域的乌托邦,非政治化垄断与市场不对称的多元主义(权力和影响分配的不对称)不平等和阶级Q1:如果说社会自主性是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那么在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边界日益模糊、三者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今天,这种自主性的维持会否遭到侵蚀,在理论乃至经验层面怎样去抱守一种独立的审视与批判的态度?二、公民社会的理论渊源与现今主要流派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1.洛克式“市民社会先于国家或外于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关注与限制国家的权力2.黑格尔“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是相对于市民社会的更高阶段,导向极权主义的潜在危险有关公民社会一与公民社会二:公民社会一:公民社会只包括那些弥补社会与政治裂痕的组织,而不包括那些加重这种分裂的组织,注重产生缓和与妥协精神。
公民社会理论引言公民社会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的是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公民社会指的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社会,其中公民能够通过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民社会理论的概念、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公民社会理论的定义和概念公民社会理论是在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旨在研究公民与国家、市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公民社会理论强调公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行动和社会责任,并通过其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来实现社会进步。
公民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由、平等和自治。
自由是指公民在合法框架内享有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等。
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和歧视。
自治是指公民自主组织和参与决策,通过公民团体和公民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公民社会理论的特征公民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组织性:公民社会依赖于公民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不依赖于国家或政府的引导和干预。
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等都是公民自发组织的产物,通过这些组织,公民能够自主地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2.公共性:公民社会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而不只是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公民通过自发组织和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3.民主性:公民社会理论与民主政治紧密相关。
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民主政治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民主政治制度又需要公民社会的活跃参与和监督。
公民社会理论倡导公民参与决策、公民监督政府的民主实践,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公民社会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公民社会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公民社会能够通过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发挥监督和反馈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公民社会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能够反映和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雹翟隧蟹l毯三!!!兰!望!圭!f叁箜尘查垒金论后发国家政‘召发展的首要目标:培育公氏社会陈硕摘要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面临诸多劣势与困境,造成了这些国家长期的政治动荡和政府低效,并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遭到破坏。
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直接体现为政府低效、社会无序、经济落后等,并较为完整地映射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上。
公民社会发育不足成为了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的负面结果和重大阻碍。
基于自身所蕴含的公益性、公民性、自主性和多元化属性,公民社会的良好发育是解决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现状的首要目标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政治发展后发国家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54.03一、政治发展概念派伊在其著作《政治发展面面观》中归纳了“政治发展”的十种不同定义,包括:(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认为政治和社会条件对于阻碍或便利人均收入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该先考虑政治发展的问题使之具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条件:(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政治形态,一切社会无论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都可以效仿:(3)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已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的运转,是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5)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律的发展,政治发展过程的核心是建设有效率的官僚体制;(6)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大众参与,是一种政治觉醒,是从臣民演变为公民的过程;(7)政治发展是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一观点认为政治发展应该与民主制度和实践的建立是同一的:(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变迁,稳定与发展的概念有着合法性方面的联系;(9)政治发展是动员权力,这种看法给了我们政治发展是关于体系的能力、水平的概念;(10)政治发展是多元社会政治变迁过程的一个方面,持续不断的政治发展只能是在一个社会变迁多元过程的背景前提下进行的,其中任何社会部分和方面都不能长期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