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唾液腺疾病
- 格式:pdf
- 大小:432.68 KB
- 文档页数:18
口腔组织病理学唾液腺疾病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慢性涎腺炎以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多发生于下颌下腺及腮腺。
可由结石、异物、瘢痕挛缩等堵塞导管和放射线损伤后继发感染而发病;也可由急性唾液腺炎转变而来。
长期口腔内压力增高如口吹乐器等,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唾液腺炎常为单侧发病,涎腺局部肿大、酸胀感、进食时加重。
导管口流出少量黏稠而有咸味的液体。
涎腺造影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病理表现腺导管扩张,腺管内有炎症细胞;腺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时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被增生的纤维组织代替;腺导管上皮增生,有时可鳞状化生。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表现为病因不明的反复腮腺肿胀。
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有关。
以3~6岁儿童、中年女性多见。
临床特点单侧或双侧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唾液混浊黏稠。
唾液腺造影末梢导管呈点状或斑片状扩张。
病理特点腺泡细胞萎缩。
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囊壁为一层至数层扁平上皮,囊腔可融合;附近导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
唇腺活检表现为腺体萎缩,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又称Kuttner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唾液腺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伴有纤维化和无痛性肿胀等临床病理学特征。
好发于成年男性临床特点为单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胀,病期长达数月至十余年。
挤压下颌下腺有黏稠的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下颌下腺造影显示腺泡消失和导管扩张。
病理特点腺体导管周围纤维化,小叶问结缔组织显著增生,并玻璃样变性;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腺泡萎缩消失,被淋巴细胞取代,可形成淋巴滤泡;病变中含较多的IgG4阳性浆细胞。
坏死性涎腺化生病因不明,有自愈倾向的涎腺良性病变,其临床和病理表现易误认为恶性肿瘤。
因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损伤,使局部缺血而发生坏死性炎症。
临床特点多发于腭部,也可发生于唇、颊及磨牙后腺;腭部病变多在硬软腭交界处,可为单侧或双侧;本病特征为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溃疡可深达骨面,但不破坏骨组织,溃疡中心坏死,周围黏膜充血,也有少数不出现溃疡,而为表面黏膜发红的肿块;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病程约6~8周,可自愈。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唾液腺疾病是指影响唾液腺正常功能的一系列疾病。
由于唾液在维持口腔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唾液腺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一、唾液腺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因唾液腺疾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
1. 炎症性疾病炎症性唾液腺疾病是由感染引起的,主要有唾液腺炎和唾液管炎两种类型。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和结石等。
2. 肿瘤性疾病肿瘤性唾液腺疾病是指唾液腺发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常见的肿瘤有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导管腺癌等。
二、唾液腺疾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唾液腺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腺体肿胀、疼痛、溢液和功能障碍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唾液腺疾病。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唾液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
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唾液腺的结构和异常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唾液分析和活组织检查。
唾液分析可以测定唾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状态,为唾液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活组织检查则是通过取得唾液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三、唾液腺疾病的治疗原则根据唾液腺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原则。
1. 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炎症性唾液腺疾病,首先应进行抗感染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同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可以通过热敷和口腔漱洗等方法缓解。
对于严重感染或伴有脓肿形成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引流。
2. 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对于良性唾液腺肿瘤,一般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
恶性唾液腺肿瘤则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3. 全身治疗在治疗唾液腺疾病的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全身健康。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适时补充营养和补液,避免因饮食不当和脱水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
唾液腺疾病唾液腺疾病唾液腺又称涎腺,有大小两种。
大的有3对: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小的分布于唇、舌、颊、腭、磨牙后等部位的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内。
1简介salivary gland diseases常见的唾液腺疾病有以下几种:①涎腺结石病。
最常见颌下腺导管结石。
主要症状:进食时疼痛及颌下腺肿胀。
可扪到导管结石。
X 线照片可显阳性结石。
治疗:手术摘除结石。
②唾液腺炎。
主要是涎腺结石及化脓菌、病毒、结核菌等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涎腺红肿、胀痛,全身发热。
化脓性者涎腺导管口红,可挤出脓;病毒性者导管口唾液清亮;涎腺淋巴结炎者其导管口正常。
治疗:抗菌消炎。
③米古利兹氏病、舍格林氏综合征(口干综合征)。
唾液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浸润并取代腺泡。
临床表现:口干、眼干、唾液腺肿大、关节病等。
涎腺造影、同位素扫描、活检病理检查有诊断价值。
尚无根治方法,可用中、西药对症治疗,改善唾液分泌。
④唾液腺良性肥大。
涎腺的代偿性或退行性病变。
营养不良、肝炎、糖尿病等在涎腺的反应。
临床表现:涎腺软性肿大,无不适。
涎腺造影为良性肥大。
一般不需治疗。
⑤唾液腺肿瘤(见颌面部肿瘤)。
2因素涎石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唾液腺,因颌下腺导管长,导管口位于口底,颌下腺涎石最为常见,腮腺次之。
可以发生在一个或多个腺体,涎石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有时还伴有其他脏器的结石。
病因不十分明确,但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涎液滞留、浓缩、化学成分改变,无机盐沉积于导管而形成;②异物如牙刷毛、麦穗芒、脱落上皮细胞、蛋白分解产物或细菌等,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③全身因素,如与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有密切关系。
3主要表现因涎腺排出受阻引起的症状,唾液腺肿大、疼痛,进食时,尤其是进酸食时,发生剧烈胀痛,称为涎石绞痛,进食后逐渐消退。
还常伴有唾液腺的慢性炎症,表现腺体变大、变硬,轻压痛,导管口红肿,导管内能压出少许脓液。
根据病史和X射线检查,阳性涎石(钙化好,能吸收X射线)不难诊断。
唾液腺疾病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概述常见于腹部大手术以后,称之为手术后腮腺炎。
目前已少见。
病因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双球菌较少见。
基本因素:机体严重脱水致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
临床表现常为单侧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随后,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皮肤红热现象显著,呈硬性浸润,触痛明显。
导管口红肿,可见脓液,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诊断及鉴别诊断不宜做腮腺造影鉴别:①咬肌间隙感染:肿胀中心—下颌角,导管无红肿②腮腺区淋巴结炎;③流行性腮腺炎:有传染接触史,常累及双侧腮腺,腮腺导管口无红肿。
预防对腹部大手术及患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加强护理,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同时加强口腔卫生。
治疗1.维持正确出入量及体液平衡,纠正机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早用广谱、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3.加强口腔卫生护理。
4.切开引流指征:①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②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抽出脓液;③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
5.其他保守治疗。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概述临床上较常见,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
病因病理1.先天性发育异常2.自身免疫功能异常3.细菌逆行感染临床表现1.婴幼儿至15岁,5岁左右最为常见;2.腮腺反复肿胀;3.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4.持续1周左右;5.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腮腺造影造影: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扩张,排空迟缓,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概述与复发性腮腺炎一起统称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病因病理局部原因:1.导管狭窄;2.导管结石或异物引起导管阻塞;3.腮腺导管较长,狭窄,阻塞远端导管扩张,唾液淤滞。
临床表现1.腮腺反复肿胀;2.半数以上的腮腺肿胀与进食有关;3.发作次数变异较大;4.晨起感觉腮腺区发胀,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液体自导管口流出;5.可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有时可见黏液栓子;6.颊黏膜下扪及粗硬、呈索条状的腮腺导管。
第九章唾液腺疾病【A型题】1.舌下腺腺泡由:A.浆液性腺泡为主构成B.单纯浆液性腺泡构成C粘液性腺泡为主构成D.单纯粘液性腺泡构成E.混合性腺泡构成2.腮腺的腺泡由:A.粘液性腺泡为主构成B.浆液性腺泡为主构成C.单纯粘液性腺泡构成D.单纯浆液性腺泡构成E,混合性腺泡构成3.舌神经在口底与颌下腺导管的关系:A.平行B.横过导管走向外侧C.内下方D.外下方E.横过导管下方,走向内侧4.涎石病的典型症状是:A.炎症症状B.阻塞症状 C.神经症状D全身症状E.口干症状5.临床上涎石病最常见于:A.颌下腺腺体B.腮腺导管 C.颌下腺导管D.腮腺腺体与导管交界E.颌下腺腺体与导管交界处6.单纯涎石摘除术适用于:A.涎石发生在导管内B.涎石发生在导管与腺体交界处C.涎石发生在腺体内D.涎石发生在导管内,腺体尚未纤维化者E.涎石发生在导管内,腺体已纤维化者7.唾液腺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A.血源性 B. 逆行性C.淋巴源性D.损伤E.邻近组织炎症波及8.颌下腺炎长期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颌下能触及硬块,导管及腺体交界处证明有结石,应采取:A.结石摘除B.颌下腺摘除 C. 全身抗生素应用D.拔除邻近龋坏及松动牙E.物理疗法9.治疗慢性颌下腺炎可采用:A.药物治疗 B. 导管冲洗C.导管扩张D.导管结扎E.颌下腺摘除10.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多数是由哪种感染途径引起的:A.牙源性B.血源性C.逆行性D.外伤性E.医源性11.慢性腮腺炎行导管扩张术的主要适应证是:A.有涎石者B.导管或管口狭窄者C.腮腺不肿大者D.无明显炎症者E.有阻塞症状者12.急性腮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链球菌C.肺炎球菌D.文森螺旋体E.厌氧菌13.腮腺淋巴结炎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主要鉴别诊断是:A.体温升高B.腮腺区肿大C.有明显压痛 D. 唾液腺分泌正E.口干14.腮腺区肿胀、压痛,导管口正常,抗炎治疗有效,分泌物清亮、通畅,应初步考虑为:A.流行性腮腺炎B.假性腮腺炎C.良性腮腺肥大D.急性化脓性腮腺炎E.腮腺良性肿瘤15.流行性腮腺炎的好发年龄:A.婴儿期B.5~15岁C.中年人D.老年人E.无明显年龄差异16.最容易发生囊肿的唾液腺是:A. 腮腺B.颌下腺C.舌下腺D.唇腺E.腭腺17.舌下腺囊肿的内容物是哪种性质的:A. 白色凝乳状物质B.灰白色角化物质C.五色透明黏稠液体D.豆腐渣样物质E.淡黄色含胆固醇结晶液体18.含有淀粉酶的囊肿是:A. 口底皮样囊肿B.腮裂囊肿C.舌下腺囊肿D.甲状舌管囊肿E.角化囊肿19.俗浯称“蛤蟆肿”是指:A. 粘液腺囊肿B.舌下腺囊肿 C.皮样囊肿D.表皮样囊肿E.甲状舌管囊肿20.舌下腺囊肿的处理目前常用:A. 袋形缝合B.尽可能摘除囊肿C. 完整摘除囊肿D.摘除舌下腺E. 引流囊液21.小唾液腺肿瘤发生最多的部位是:A.唇部B.颊部 C. 舌部D.口底E.腭部22.多形性腺瘤的好发部位依次是:A.腭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B.腮腺、腭腺、颌下腺、舌下腺C.腮腺、颌下腺、唇腺、腭腺D.颌下腺、腭腺、腮腺、唇腺E.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腭腺23.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应采用:A.肿瘤剜出术B.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摘除术C.腮腺全切术D.放射治疗E.化学治疗24.治疗腮腺深叶混合瘤最适合的方案是:A.化疗B.放疗C.肿瘤摘除术D.肿瘤及浅叶切除术E.肿瘤及腮腺全叶切除术25.味觉出汗综合征是:A.舌下腺手术后并发症B.颌下腺手术后并发症C.小唾液腺手术后并发症D.腮腺手术后并发症E.与唾液腺手术无关26.腮腺手术中不慎切断面神经,其修复方法应为:A.舌下神经转移吻合术B.腓肠神经移植术C.神经端端吻合术D.耳大神经转移吻合E.颞肌瓣转移27.唾液腺恶性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是:A.腭腺B.舌下腺C.颌下腺D.腮腺E.唇腺28.易发生面瘫的肿瘤主要是:A.混合瘤B.粘液表皮样癌C.腺泡细胞癌D.腺样囊性癌E.腺淋巴瘤’29.粘液表皮样癌发生部位最多的是:A.舌下腺B.颌下腺 C. 腮腺D.腭腺E.磨牙后腺30.早期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方法宜选用:A. 包膜外摘除肿瘤 D. 放疗C. 肿瘤及腮腺摘除,保留面神经D.化疗加放疗E.肿瘤及腮腺摘除,不保留面神经31.腺样囊性癌常沿什么途径扩散:A. 沿神经扩散B.沿淋巴结扩散C. 沿血循环扩散D.沿骨膜扩散E.沿筋膜扩散32.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应作:A.肿瘤摘除B.上颌骨切除C.单独放疗D.单独化疗E.手术加放疗33.腺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A.腭腺B.舌下腺C.颌下腺D.腮腺E.颊腺34.一般恶性混合瘤的治疗手段以:A.化学治疗为主B,放射治疗为主C.手术治疗为主D,免疫治疗为主E. 冷冻治疗为主35.乳头状囊腺癌在唾液腺癌中的特殊表现有:A.生长速度快B.呈结节状C.与周围组织粘连 D 肿瘤较软的部分能抽出血性囊液E.能破坏邻近骨质36.单侧腮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史,γ球蛋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