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动漫背景下的民族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14.14 KB
- 文档页数:1
2010年Vol.25No.3与国外成熟的动漫文化产业相比,中国的动漫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本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
纵观中国动漫的发展历史,也曾有过历史辉煌的一页。
从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铁扇公主》开始,到建国后的《骄傲的将军》、《大闹天空》,这些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带来了中国动漫的辉煌发展,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休》、《花仙子》、《铁臂阿童木》等一批日本动漫产品相继打开了中国动漫市场。
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里,从《蓝精灵》到《米老鼠和唐老鸭》,从《机器猫》到《蜡笔小新》,国产动漫的缺位,让中国动漫市场完全成为“洋动漫”的秀场。
这一期间,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征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拓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下达了“市以上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动画片必须主要是国产动画片”的通知。
与此同时,国家也从政策与资金层面加大了对国产动漫的扶持力度。
2006年4月,国务院转发财政部等十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使我国动漫产业的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
至此,我国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全国各地的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各大院校争先恐后地办起了“动画专业”。
动漫企业几乎是从零开始迅猛发展到目前的近600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余万,动漫产量超过13万分钟。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漫文化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
不仅国内动漫企业中真正能进行原创的少之又少,而且我国高校所设立的动漫专业,培养方向多为技术型人才,动漫创意人才和营销人才极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动漫发展的瓶颈。
动漫绘画评价总结随着动漫文化的蓬勃发展,动漫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动漫绘画作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动漫绘画进行评价总结。
一、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动漫绘画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科幻、奇幻、校园、爱情等多个领域。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寓意着深刻的主题。
如《大鱼海棠》以神话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情传说,弘扬了真善美;而《大圣归来》则将传统神话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展示了孙悟空的英勇形象,传递了正义与勇敢。
二、人物塑造鲜明,个性突出动漫绘画中的人物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符合角色设定,又富有创意。
例如,《火影忍者》中的鸣人、佐助、小李等角色,各具特色,深入人心。
此外,动漫绘画还注重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等方面的细节刻画,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三、画面精美,色彩搭配和谐动漫绘画在画面表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无论是场景、人物,还是道具、光影,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色彩搭配方面,动漫绘画既追求视觉冲击力,又注重和谐统一。
如《千与千寻》中,导演宫崎骏巧妙地运用了蓝色、绿色等冷色调,营造出一种神秘、梦幻的氛围。
四、动画技术先进,表现力丰富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绘画的表现力日益丰富。
近年来,3D动画、CG动画等新兴技术在我国动漫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动漫绘画在视觉效果上更具震撼力,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五、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动漫绘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许多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展现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实力。
综上所述,动漫绘画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题材丰富,寓意深刻;2. 人物塑造鲜明,个性突出;3. 画面精美,色彩搭配和谐;4. 动画技术先进,表现力丰富;5. 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动画《刺客伍六七》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与延伸魏昀赟【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3页(P104-106)【作者】魏昀赟【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刺客伍六七》是一部兼具搞笑与热血的国产原创动画剧集,该动画由啊哈娱乐与小疯映画联合出品,凭借无厘头的动画表现形式、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及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式诠释,入选2018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系列动画。
本文以《刺客伍六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为探讨核心,从动画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形式着手,解析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元素、特征性文化及传统习俗视域下的传统文化内涵显现,以此探讨剧集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延伸。
近年来,我国动画制作题材逐步向民族化方向发展,在人物形象、主题设计、艺术元素应用等方面均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魅力,开启了动画制作新纪元。
《刺客伍六七》在此背景环境下创作产生,导演将丰富的中华传统民族精神及普世价值观蕴含其中,通过人物形象刻画、语言元素深化、传统习俗衬托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凸显着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及文化情怀,促使该动画思想深度及维度不断拓展。
本文从《刺客伍六七》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着手,多角度探析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与延伸。
动画《刺客伍六七》剧照一、多角度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一)侠义的人物形象弘扬民族精神人物形象是人物思想内涵的外在固化,而人物思想内涵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因此,借助人物形象能够促进动画作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受众群体[1]。
在《刺客伍六七》中,男主角伍六七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重头戏,动画通过不同“刺杀任务”的执行,将伍六七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饱满,其将每一次刺杀任务皆转变为一场救赎行动,以第六集《刺杀美少女》为例,女孩因身患癌症而雇佣伍六七在陪她完成临终愿望清单后刺杀自己。
国产动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传承国产动漫在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方面,国产动漫涉及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哪吒这一传统神话人物的成长故事,弘扬了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一些作品还以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等作为题材,如《大鱼海棠》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元素,以及《百草园》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展现了国产动漫独特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国产动漫也积极探索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秦时明月》以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为背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相结合,塑造出了一系列充满魅力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动漫爱好者。
一些作品也将中国古典诗词、绘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如《千手观音》中融入了《千手观音》雕塑的形象,并赋予其全新的故事情节。
这些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国产动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呈现出了一些片面、走马观花的现象。
同时一些作品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时,也存在着过于功利化、商业化的倾向,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变形或滥用。
国产动漫在表达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才能够创作出更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国产动漫在表达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随着国产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也期待国产动漫在创作中能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尊重,以此为国产动漫的繁荣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剪纸动画赏析1958年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动画,所谓的剪纸动画就是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美术片类型,其影评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间剪纸风格。
其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受到一致好评。
剪纸动画又称剪纸片,术电影样式。
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纸,它的造型可以用平面雕镂的手段制成平面关节纸偶造型,也可以用手绘方法制作剪影效果,还可以用传统的剪纸工艺剪出动态变化过程再逐格摆拍。
但由于纸质的区别产生了两种风格的剪纸动画,一种使用普通的纸张做材料,用小刀雕刻,用剪刀剪边,富有刀味的剪纸动画,有着浓厚的阳刚之美,其轮廓表现的刚强而有力,黑白分明,顿挫清楚。
在画面效果上有较强的形式感和整体性,尤其是表现人物侧面的整体造型上,人物的线条、外形会显示和表现出强烈的剪纸艺术特色;另外一种是采用了纤维细长,质地松软而柔韧的皮纸作为材料,因为皮纸的质地松软,具有能吸水能挥墨的特点,人物的边缘外轮廓,也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这是我国剪纸动画在创作上的新突破,是另类风格的剪纸动画。
拍摄时,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
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剪纸动画片的造型设计以侧面像为主,同时按照需要制作人物的正面、半侧面标准造型。
根据剧情需要可能会制作几套不同大小的造型以适应不同景别的拍摄。
造型完成后,根据剪纸人物造型画稿、动态画稿,按人物特点进行关节解剖,再使用人物各部位所需的彩色纸张进行绘制,镂刻,剪形,最后用关节钉或关节胶按解剖图装配连接,成为活动自如的纸偶。
剪纸动画的关节比较,便于把握:简单的剪纸动画只需在纸上绘制出角色,再按照需要关节处把它剪开,最后依次把各部分连缀起来,使各关节彼此相连又能活动自如即可。
中国动画发展史中国动画发展史一、发端时代(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大闹画室》、《铁扇公主》等,其中《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是名列《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动画艺术片,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由于战争和无人投资,美术电影于1942年后中断了。
二、蓬勃发展时代(建国到1965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除了万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国的动画制作,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也在这个时候涌现出来。
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其中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随着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折纸动画《一棵白菜》等影片的新动画形式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7年)中国动画业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这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期间具有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动画如《小号手》、《小八路》等使动画片被定位给小朋友看的充满教育意义和政治色彩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地扎根。
四、缓慢发展期(1978年至199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动画制作进入繁荣时代,在1978年到1989年间,就制作了两百多部动画片,如《哪咤闹海》、《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
电视动画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作品,从整体上看,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既有少量全年龄的艺术片,又有大量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求教育的动画片,制作手法基本沿袭万氏兄弟的流派。
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多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
9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一些国外精品动画,中国动画界开始了反思,这直接导致了之后的探索与尝试。
一、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的独特内核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画作品都离不开体现民族性的故事内核,动画作品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内核并充分发挥其特质,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从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看,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我国优秀动画作品的独特内核,笔者试以实例说明。
1941年,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开创了我国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这是我国动画作品中首次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为我国动画之后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其拍摄了一系列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如动画作品《大闹天宫》和《牧笛》、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木偶片《孔雀公主》等。
当时《大闹天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影片标志了中国动画片制作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同时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民族化具体体现在题材选自中国名著《西游记》、在配乐中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在造型上融入中国元素等。
1979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彩色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
片中的哪吒从莲花中诞生,扎着两个丸子头,穿着红肚兜,表情坚定,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儿童形象。
画面中大量运用了祥云这一中国元素作为装饰物,场景中的山水运用了水墨画写意的形式,呈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样式。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动画的概念和体系逐步形成。
中国动画在画面上脱胎于绘画、玩具、皮影、剪纸、木偶、戏剧等艺术形式,在内容上汲取了中国古典神话、民间传说、古典小说、传统寓言的故事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画“中国学派”。
因此可以说,动画“中国学派”的文化身份和基础就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动画“中国学派”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期,在探索民族精神、传统艺术和动画教育方向上耗时较长,今天的中国动画艺术终于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全新时代。
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图1)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影片对名著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和拓展,通过现代的动漫制作技术,赋予动画新的内涵。
该动画借鉴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京剧、皮影戏等。
红色动画片通常是指那些以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等为主题的动画片。
这些动画片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革命精神:红色动画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向观众传递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2. 培养爱国情怀:这些动画片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塑造正确价值观:红色动画片往往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勇敢、坚韧、诚实、友善等,对观众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4. 文化传承与创新:红色动画片是中国动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动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红色动画片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还承担着传递正能量、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民间故事三百篇中国动漫走向全球民间故事助力国漫“出海”》摘要:《八仙过海》《百鸟朝凤》《精卫填海》等一系列依据中国神话故事全新演绎而来的作品也将陆续播出,近两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开展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的支持下,多部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动漫作品投入创作,在这里,中外动漫制作机构、播出平台、发行机构等洽谈动漫项目,中外动漫人士深化交流合作、分享创作观念、把握潮流趋势中国动漫“出海”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增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中国动漫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动漫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也逐渐响亮。
为了让中国动漫更好地拥抱世界,创作者们不断向内挖掘、向外探索,寻找能够引发全球共鸣的中国元素。
实际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取之不竭的创作富矿——改编自日本最古老故事《竹取物语》的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实际取材于《后汉书》中记载的“斑竹姑娘”;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灰姑娘》,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诸多西方动漫中的经典形象均来自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民间故事,对于中国动漫来说,具有世界共情力的民间故事也正是推动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引擎。
日前,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下简称“动漫节”)在杭州举办,吸引了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的动漫企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参加,参与人次高达143.6万。
在动漫节上,多部取材传统民间故事的中国动漫作品接连亮相——《大禹治水》英文版成片弥漫着浓浓的中国风情,这部动漫已经与美国尼克儿童频道签约,年内就会与海外观众见面;《八仙过海》《百鸟朝凤》《精卫填海》等一系列依据中国神话故事全新演绎而来的作品也将陆续播出。
这些作品吸引了国际的关注,为中国动漫走出去贡献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1.民间故事助力国漫“出海”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将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
浅析国产动漫的传播发展作者:赵月阳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9期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动漫世界的潮流不断涌动。
中国不仅向外传播,也将外国的一些动画翻译后引入中国。
然而,尽管观众越来越喜欢,并且对动漫和漫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优秀的外国动画作品不断流入我国。
但这也暴露了我们动画作品中的许多不足之处。
其中,大多数人都在抨击国内动画片的非专业配音问题。
国产动画制作过程中只追求量的效果,往往缺乏对配音的关注度。
另外动画配音行业没有形成一定完整的市场,还走在趋于成熟的发展道路中。
动画产业它属于一种链条式的产业,只有将各分支处理,才可使国产的动画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如何改变国产动画传播现状和发展模式是当前动画事业所必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希望借鉴中国动漫配音的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动漫;配音艺术;传播模式一、中国动画产业概述中国动漫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大闹画室”开始制作。
这也是这部动漫的出现,开展了后续动画历史的进程。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由万氏兄弟动漫公司创作。
这部动画片的推出,将中国的动画开始向全世界进行传播。
如今,动漫产业由企业制作公司主导。
随着动漫产业呈上升趋势,动漫公司创建和撤销的动态数据难以计算。
特此对于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各地区制作机构向广电总局申报的情况进行分析,可大体看出两个特点:首先,动漫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二是在15个国家动漫产业结构链的领导下,动漫公司已形成整个影视产业,发展势头很快。
二、中国动画的配音现状在《中国动画配音历史及现状——“动漫在国内的普遍程度与看法”》专题市场调查结果中显示:国内动画仍然不能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关注动漫的配音,而动漫配音渲染方面,在动漫播出中也是重要的环节。
但动画配音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与动画节目的制作有关。
如在文革时期国产动画片渐渐被公认为只是为了教育孩子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對于国外的一些译制片翻译后的配音质量也是趋于下降。
动漫情,民族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泱泱大国。
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艺术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璀璨文明,承载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梦。
梦回千古,仿佛回到了儿时,《大闹天宫》里的人物充满了梦境,孙悟空、玉帝、王母以及那虾兵蟹将、成山的猴儿们不断地浮现在眼前。
多年以后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又是什么让你记忆犹新呢?我想,这是一种民族情结,一种民族的文化传承。
《大闹天宫》以其独特的京剧人物造型设计,夸张的服饰与脸谱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孙悟空个性突出,典型的除恶扬善,虽然顽劣叛逆但也不失教养,体现了中国儒家千百年来“中和”的思想。
除此之外,在水墨动画《牧笛》中,我们又可以在浅谈的叙事和轻柔的节奏中找到道家文化“简洁、恬淡”的意境之美。
是否还记得《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简短却又充满智慧的短片,一目了然的故事情节告诉了我们团结是什么。
伴随着我们一年有一年的成长,这简单的故事也回荡在脑海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单纯质朴却又含蓄幽默。
这便是中国的动漫,以小小的故事授以大大的道理。
总而观之,民族的精神深深地刻印在动漫之中,动漫的情节也深深地注入了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