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红旗村居住形态调查报告——兼论邻校“城中村”的主动更新
- 格式:pdf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3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第1篇: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运动正在进行当中。
一、城中村的由来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
第二种:村内已没有耕地。
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
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
第三种:“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
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份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
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
第四种:还有部分耕地 ,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
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
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
二、目前“城中村”的现状根据2021年的调查,我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402个,涉及村民约32.4万人、10.2万户,村庄占地面积约28km,建筑面积2276万亩。
在这个402个村庄中,约有50%为“城中村”,50%为“城边村”。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城不城”“乡不乡”成为目前城市的尴尬。
城中村对我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形象和卫生、环境上,还有城中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没有章法,“握手楼”、“接吻楼”普遍存在。
武昌区妇联“机关干部深入结对村进农户”活动调研报告根据区委“机关干部深入结对村进农户”活动的要求,区妇联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入新洲区旧街街洪山村,结合“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广泛开展了调研活动,入户率达100%。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1、基本概况:洪山村位于新洲区东南方,属丘陵地带,全村5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共314户,1365人,其中:劳力708人(男劳力368人,女劳力340人)。
耕地面积932亩(水田708.16亩,旱地223.84亩),山地750亩,水面744亩,养殖户25家,以水产养殖为主,人均耕地不足1亩。
全村有单亲家庭12户、享受五保待遇5人、贫困家庭15户,留守儿童13名。
2、基层组织建设:全村现有党员38人(女党员5人),年龄构成:30—39岁以下4人;40—49岁6人;50—59岁12人;60岁以上16人。
村两委会成员5人,其中:女2人,平均年龄49岁,是一个老中青结合、团结战斗的班子。
近年来,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中,村党支部进一步完善了村务管理、村级民主议事决策、党务村务公开等“四大类15项”规范制度。
村党支部定期不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发展吸纳新党员,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体现。
村委会能够,做好村务管理,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协商村级建设事宜,建立了村务公开“六栏”(村务党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家园建设宣传栏、科普卫生知识宣传栏、计划生育宣传栏、治安管理宣传栏),村务公开率达100%,村民自治水平明显提高。
3、经济发展状况:洪山村主打农作物为水稻、油菜、棉花,近年发展油茶275亩,已初见成效。
村民2010年人均收入5060元,增收的主要来源是打工经济,全村青壮年劳力长年外出务工人员420人,临时外出务工人员144人。
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债务65.46万元。
4、新农村建设:村两委会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加大家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村湾保洁工作,使村容村貌逐步改善,经济生产不断发展,村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城中村改造意愿问卷调查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我们是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城乡交错区居住用地利用”课题研究调查小组,正在做一份有关“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情况的调查。
您提供的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之用,我们会对每份问卷采取匿名方式处理,保证会对您的个人资料和观点给予严格保密,您的真实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第一部分访问对象(村委会干部)问卷填写说明:1.该问卷是为了了解掌握“贵村目前城中村改造进展”的相关情况,答案只反映情况,并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放心回答。
2.该问卷题项为选择题和填空题,请选择备选项或在划线处填写。
打分没有绝对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您自己真实的感觉和主观判断。
1.贵村目前的土地所有权状态为:A.正在“撤村建居”, 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收,土地所有权部分国家所有,原农民未转为居民。
B. 尚未“撤村建居”,但已列入城市规划框架范围,土地全部仍属于集体所有。
2.贵村被列入城市规划框架范围是在年3.对于国家目前的征收补偿政策,您的看法是:A.补偿合理B.如果征收后是用作公益用地建设,没有意见C.如果征收后是经营性用地,希望能够提高补偿标准,需要参照市场价格确定4.目前,贵村物业主要以哪种类型为主:(可多选)A.工业厂房、仓库出租B.商业办公物业出租C.专业批发市场D.个人住房E.其它5.本村村民建筑主要有怎样的特点:(可多选)A.多为1-3层低矮破旧的建筑,房屋间距很小B.经过统一规划,房屋结构和间距较合理C.村民居住和出租屋分离,村民居住在高层住宅楼D.混杂6. 您认为目前本村规划是否合理、容积率够用吗()A.合理,容积率够用 B.不合理,容积率偏低 C. 不合理,容积率偏高7. 目前贵村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从以下哪方面筹集()A.政府划拨 B.村集体自筹 C.社会投资 D.以上三方结合 E.不知道8. 目前贵村城中村改造的方式主要是9. 您认为以下哪种城中村改造模式更适合贵村()A.市政设施建设带动模式B.整体搬迁改造模式C.周转地块启动改造模式D.滚动开发改造模式E.大项目开发带动模式F.不知道10. 您认为本村的哪些建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予以拆迁或改造升级()A.低矮破旧的建筑B.握手楼C.影响整体美观的零散建筑D.全部建筑11.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本村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A.资金支持 B.政府政策支持 C.技术支持 D.村民支持 F.其他12. 您认为村民转变为居民后,其就业和收入来源问题该如何解决()A.依靠集体分红B.依靠保留的出租屋收租C.靠自己劳动收入D.政府解决医保社保问题让村民无后顾之忧 E. 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再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F. 完全依靠政府解决G.不知道,走一步算一步13. 您如何看待村集资房问题()A.维持现状 B. 给予合法身份办理产权证 C.给第一手买房人办理房产证不得买卖第二次即可 D.不允许买卖,留给村民自用 E.在补足低价后应当给予合法身份,允许买卖 F.其他14. 您如何看待本村集体土地国有化问题(土地使用权不变)()A.全部转为国有化B.先满足村集体基本经济发展需求,剩下的转为国有C.不同意国有化D.我的想法15. 您认为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后,将起到什么作用()(可多选)A.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土地不足 B.解决和改善外来人口的住房 C.解决村民转居民后的生计 D.以上都有16. 您认为城中村的改造应该由谁来主导和推动()A开发商B政府C村集体D其他(请列举)17. 您认为目前本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最大瓶颈是:A.资金短缺 B.村民不支持,对政策不理解 C.与政府部门沟通不畅 D.政策不到位18. 您认为目前目前城中村改造存在诸多困难,区政府部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A、政府够重视,但政策和执行缺乏持久性B、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互相推诿C、宣传力度不够D、工作人员官僚、办案时间长19.贵村的还建房是否存在出售给本村外居民的现象,大概有的比例A、是B、否第二部分访问对象(村民)1. 您将来想在怎样的环境内居住生活()A.高度城市化的高层住宅小区,这样就有更多的土地发展经济B.环境优美的低层住宅,这样更适合居住C.我更喜欢现在的环境2. 您觉得城中村改造对您生活()影响A没有B有一点C有较大D非常大3. 您是否支持本村的城中村改造()A.可以改善我的生活环境,支持B城中村改造影响了我的出租屋收入,不支持C对我没什么影响,不反对4. 您最关心本村的城中村改造哪方面政策()A.物业和土地补偿政策 B.村留用地 C.政府制定本联社经济发展规划D.集体土地流转E.村产业经济发展F.房屋的确权G.房租收益、集体分红H.医疗养老福利、就业问题.5. 城中村改造中,如果必须征收您的宅基地或物业,哪种补偿方式您能够接受()A.就地安置B.异地安置C.货币化补偿D.其它6.您认为大量城市居民或外来务工人员来本村居住的原因是()A.价格低廉的出租房B.离上班的地方近,交通便利C.孩子上学容易,公共配套齐全D.居住环境好E.其他7.您认为城中村村民自建的二层以上的建筑在拆迁时是否应该得到补偿?A.应该B.不应该C.确属违建的不应补偿D.不好说8.在城中村改造中,作为城中村村(居)民您最关注的问题是:(可多选)A.安置补偿的标准B.何时搬进新居C.房屋拆迁后的生活来源D.今后的就业问题E.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F.收入降低问题G.如何遏制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H.集体分红I.其他9.作为城中村村(居)民,您目前的收入主要依靠:A.房租B.工资C.父母给予D.经营收入E.其他10.您目前每月的收入是: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000一2000元D.2000元以上。
June 201743一、红旗村地块概况红旗村地块是上海市第一批35个城中村地块之一,是被列入2014年启动的11个试点项目之一。
地块征地范围如下:东至上海联运公司及规划宁川路,南至武宁路,西至曹杨路,北至铜川路。
占地面积约为586亩,由单位国有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组成,现状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36.3万平方米。
地块内应安置原村民以及居民总户数510户,应安置户籍人口数为1564人,地块内有果品、干货、水产、蔬菜、农贸、副食品、铁路货场等大型初级集贸市场,个体经营租赁户达1200余家。
地块内外来持证常住人口达18730人,无序居住人口约13500人,居住总人数约为33800人。
该地块属长征镇政府原红旗大队第三生产队、第四生产队的集体用地、宅基地用地,原农民住户世代居住于此。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成了“香饽饽”,生产队利用土地进行多种经营,自营、联营或者出租,不仅建设了上述大型初级集贸市场,还建设了为集贸市场配套服务的200多个冷库(其中2个为大型液氨冷库,安全隐患巨大),以及红星农场、101厂等单位的集体宿舍和一些无证房屋违章搭建等。
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包括打工者、经营者等与本地村民混居,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当地农民和居民迫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改善其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然而,由于该地块有6路高压线以及铁塔形成的“高压走廊”横空穿越,为土地开发和利用带来一定障碍,使该地块逐步成为一块问题较多的“短板”。
普陀区人民政府决定依靠本区的力量,以区属国资委单位中环集团为主,与长征镇政府等单位合作,成立普陀区红旗村地块“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成员单位有中环集团、区规土局以及建设用地事务所、区旧改办、区公安分局及警署、区综合治理整治办公室、石泉街道、长征镇人民政府、红旗村村委会等),共同开发改造这一地块。
中环集团成立了“上海中环天地投资有限公司”,选派精兵强将15名,于2014年11月进驻红旗村“城中村”地块现场办公。
---------------------------------------------------------------范文最新推荐------------------------------------------------------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城中村改造后,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原来依靠出租房屋的收入也将消失,村民必须选择新的从业方式,而很多村民文化素质较低,甚至一些是文盲,要妥善地进行城中村改造,村民培训问题必须先行。
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城中村改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最近,我们就此问题到武汉市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所到之处的市、区、乡(街)、村(居)以及村民对城中村的改造交口称赞。
一项改革政策能够得到利益调整各方的一致认同这是少有的。
我们认为,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稳妥,富有创见,既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存在的产权模糊、机制不活、监督不力问题,又解决了城中村被边缘化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路子。
武汉市的经验值得推广。
基本作法何谓城中村?《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答案,武汉市是这样届定的:城中村是指《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8年)》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地范围内,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后仅剩少量农用地、农民不能靠耕种土地维持生产生活且基本1 / 47被城市包围的行政村。
据此,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总体范围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洪山等区(城郊区暂未纳入此次改造范围)共计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涉及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人。
我们分别与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专班、汉阳区领导以及七个村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了解到他们的基本做法是:一、科学确定六改一建改造政策。
武汉市委、市政府站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2004年9月正式拉开了城中村综合改造的序幕。
102附属居住区及其环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1]。
一些地区在发展中单一地关注土地经济价值,忽视老居住区的历史文化价值,采取“推倒重来”的方式,使其文化内涵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延续。
这种常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方式,不仅造成了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纹理和社会网络关系,也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传统风貌和特色。
针对此种现象,本文以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片区这一正在经历旧城改造的老城区为例,针对旧居住区更新【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计划研究项目(Q20161004)。
基于场所精神的居住区更新改造规划研究——以武汉青山区红房子片区为例◎ 刘 润 管子仪 李红润一、引言城市空间是社会和历史的构建,包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情感意义,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城市化与旧城改造进程的加快,如何看待和处置城市中的老建筑、老街坊,成为当代人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规模的用地置换中,由于观念和认识水平等多方面原因,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优秀工业摘 要:城市建筑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城市发展是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有机延伸,然而推倒重建式的城市更新使场所精神难以延续。
老居住区是其中一类蕴含着丰富的日常化、情感化、地域性的场所精神的区域。
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文献梳理、归纳演绎等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对老居住区的场所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并据此提出基于场所精神的老居住区更新改造的一般思路和方案;其次以武汉青山区红房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寻红房子片区的场所精神以及更新改造所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案,希望以此为城市老居住区更新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场所精神 更新改造 城市文化 红房子片区 武汉市【中图分类号】TU984.12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7.06.011改造中如何保护原有的地方文化、延续地方场所精神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社会调研、归纳演绎等方法,尝试性提出基于场所精神的旧城更新改造的一般性规划,以期为当前城市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旧城改造规划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也营造出更多有地方意义的空间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