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模式与流程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3
武汉市“城中村”的形成过程及改造对策分析[摘要]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相互割裂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城市化进程则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试图从城市化进程这一背景下来探讨武汉市城中村形成的过程,并针对武汉市目前“城中村”的现实状况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改造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的人口、经济、规模等要素加速发展,从而导致该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已达到59.2%,到2007年据规划将会达到68%。
但在这一过程中,武汉市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采取了绕农民居住点而走的城市扩张道路:首先征用最易处理的农田、鱼塘和果园,从而使得越来越多原本在城市外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展而被纳入到城市之中,但并未被消化吸收。
现在,随着城市各项事业进一步迅猛发展,在周围片区迅速崛起、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时,隐藏在背后的往往是令人头痛的环境脏乱差、黄赌毒现象大量存在的“城中村”,与几步之隔的城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影响极差。
二、武汉市“城中村”形成的轨迹分析武汉市“城中村”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相互割裂的管理体制,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成区的迅猛发展和扩张直接促成了“城中村”的形成。
(一)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以及人类产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大致有三个:(1)城市人口增加;(2)耕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城市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其中第三个标志最为重要。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武汉市的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其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其耕地也在逐年减少。
另外,武汉市的市域面积也由1950年3月的302.7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494.41平方公里,这无疑地表明了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现状研究摘要:关键词:1引言“城中村”是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和规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向郊区不断蔓延、郊区农村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城市建设景观和郊区农村不断城市化形成的农村建设景观在地域上连接在一起,出现了城乡二元的城市建设景观,也即“都市里的村庄”[1]。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虽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2],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人口杂乱、治安严峻、城市规划滞后、建筑违章、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等系列问题。
这些隐匿于摩天高楼背后大片低矮、混乱的村落,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经过数十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围裹,全市形成162个“城中村”,其中包括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总人口35.6 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土地总面积为21381.82公顷。
2003年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城中村”进行调研,借鉴广州、珠海、杭州三地的经验,针对“城中村”改造难点——土地房产处置、“村改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造资金筹措、符合城市规划管理控制要求等,制定了综合改造方案,并于2004年9月发布《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办[2004]173号)。
在征求各区人民政府意见的前提下,确定二环线以内52个村为近期改造的重点,并在重点村中选取了16个村作为试点村,待试点工作完成后总结经验,再正式出台政策法规①。
2009年武汉市在已有的改造经验基础上,提出三年内改造54个城中村。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市典型“城中村”现状、问题与改造方案的研究,反应目前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及问题等。
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市城中村旧村庄改造工作流程图➢市旧城改造工作流程图➢市旧厂房改造工作流程图市“城中村”改造有关程序一、改造项目启动程序(一)改造意愿表决。
“城中村”改造之前应充分征询改造围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改造意愿,应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进行集体表决,经应到会代表2/3以上同意后方可进行改造。
(二)改造方式表决。
纳入全面改造围的“城中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自主改造或通过土地公开出让招商融资进行改造。
选择改造方式应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集体表决,所做决定应当经应到会代表2/3以上通过。
为保证“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延续性,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成立“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人由班子成员担任。
二、选择合作企业程序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确定为自主改造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或集体表决方式选择合作企业。
(一)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社会责任、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公开招标方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编制,并报区政府同意后,通过市政府公开招标平台选择合作企业。
(二)集体表决的方式1.企业资格审核。
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行政街道管辖办事处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有意向的开发企业其资金实力、拆迁安置能力、改造经验、商业信誉、以及时间精力等方面进行查核,确保数据真实。
2.确定候选企业。
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需选择1至3家开发企业作为候选企业。
3.集体表决。
通过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对各合作意向方提交的合作框架协议进行表决。
表决结果经应到会成员2/3以上同意后,报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备案。
4.表决结果确认。
会议需当场记录和保留纪要文件,纪要文件上需有参加会议人员的签名。
5.表决过程监督。
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行政管辖街道办事处应派员全程参与并监督。
(三)结果公示确定合作企业后,其结果要进行公示,公示应按以下要求进行:1.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地点应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办公地点、村社牌坊及村要聚集地等。
“城中村”改造政策全解读文章来源:更新时间:2009-11-18 10:58:34字体显示:【大】【中】【小】“城中村”素描■何为“城中村”?答:是指《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0年)》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地范围内,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后仅剩下少量农村用地,农民已不能靠耕种土地维持生产生活且基本被城市包围的行政村。
■我市有多少个“城中村”,涉及多少人?答:我市“城中村”主要分布在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洪山等6个区,共有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土地总面积为21381.82公顷。
涉及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人。
■“城中村”改造目标是什么?答:实现“五个转变”。
即促进“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实体;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撤消村委会,建社区居委会;将变为居民的村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改变“城中村”的公共设施,建文明社区。
■我市“城中村”改造步骤是什么?答:二环线以内52个村是近期改造的重点,总人口1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6万人,土地总面积4835.2公顷,先期选择15个村进行试点。
■15个试点村是哪些?答:分别是竹叶山村、新荣村、航侧村、鲩子湖村、贺家墩村、罗家墩村、汉西村、前进村、十里铺村、沙湖村、紫阳湖村、徐东村、团结村、井冈山村和洪山村。
村集体改为企业■村里的资产怎么处理?答:对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处置要分三步走,一是制定资产处置方案,二是确定量化资产,三是明确资产量化对象;对水利、供水、道路、桥梁、涵洞等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市政有关部门统一管理;资源性资产主要是山林,在不改变林地性质和林地用途前提下,林地产权属改制后的企业所有。
■“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怎么改?答:对已组建了公司制企业的“城中村”,对村委会在公司所持有的股权进一步明晰权属;对非公司制企业的“城中村”,依据《公司法》进行公司制改造,对暂不具备条件实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可选择股份合作制,待条件成熟后再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对没有成立企业经济实体的“城中村”,可结合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案,由村民会议决定选择适合的改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