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武汉城中村改造名单
- 格式:xl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全市“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1.28•【字号】武政规〔2019〕5号•【施行日期】2019.0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全市“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武政规〔2019〕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暨“三旧”(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武发〔2016〕29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改造还建房建设和管理,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一、适用范围《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实施前(即2014年7月1日前),已建成并交付使用或者“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已挂牌成交且已开工建设,但因规划建设等相关手续不齐全,无法直接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适用于本意见。
二、工作原则按照“尊重历史、区别对待、依法处置、确保实效”的原则,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我市建设发展稳定大局。
三、办理程序和要求(一)项目清理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组织“城中村”改造主管部门、相关街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辖区内“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核实“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挂牌时间和还建房项目开工建设时间或者建成交付使用时间。
对符合本意见适用范围的“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由区人民政府负责汇总并制订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清单。
(二)完善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建设主体(采取自主改造模式的建设主体为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统征储备改造模式的建设主体为土地储备机构或者依照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方式确定的承接主体)持区人民政府出具的同意纳入“城中村”改造还建房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清单的意见,向区相关部门申请完善以下规划建设手续:1.完善项目用地手续。
武汉市“城中村”的形成过程及改造对策分析[摘要]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相互割裂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城市化进程则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试图从城市化进程这一背景下来探讨武汉市城中村形成的过程,并针对武汉市目前“城中村”的现实状况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改造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的人口、经济、规模等要素加速发展,从而导致该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已达到59.2%,到2007年据规划将会达到68%。
但在这一过程中,武汉市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采取了绕农民居住点而走的城市扩张道路:首先征用最易处理的农田、鱼塘和果园,从而使得越来越多原本在城市外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展而被纳入到城市之中,但并未被消化吸收。
现在,随着城市各项事业进一步迅猛发展,在周围片区迅速崛起、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时,隐藏在背后的往往是令人头痛的环境脏乱差、黄赌毒现象大量存在的“城中村”,与几步之隔的城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影响极差。
二、武汉市“城中村”形成的轨迹分析武汉市“城中村”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相互割裂的管理体制,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成区的迅猛发展和扩张直接促成了“城中村”的形成。
(一)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以及人类产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大致有三个:(1)城市人口增加;(2)耕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城市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其中第三个标志最为重要。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武汉市的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其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其耕地也在逐年减少。
另外,武汉市的市域面积也由1950年3月的302.7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494.41平方公里,这无疑地表明了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全市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考核情况的通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武政办[2014]10号【发布部门】武汉市政府【发布日期】2014.01.15【实施日期】2014.01.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全市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考核情况的通报(武政办〔2014〕1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150平方公里工业倍增发展区全面建成,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对2013年度全市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对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等88户优胜企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12个突出贡献单位、市国土规划局等31个服务企业和重大项目优胜单位、潘宇峰等11个工业重大项目招商能手(具体名单附后)予以通报。
2014年,各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努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1月15日2013年度全市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考核优胜单位和个人名单一、优胜企业(88户)(一)发展进步企业(78户)1.产值过500亿元的增长企业(4户)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产值在1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增长企业(8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联想移动通信(武汉)有限公司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3.产值。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现状研究摘要:关键词:1引言“城中村”是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和规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向郊区不断蔓延、郊区农村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城市建设景观和郊区农村不断城市化形成的农村建设景观在地域上连接在一起,出现了城乡二元的城市建设景观,也即“都市里的村庄”[1]。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虽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2],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人口杂乱、治安严峻、城市规划滞后、建筑违章、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等系列问题。
这些隐匿于摩天高楼背后大片低矮、混乱的村落,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经过数十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围裹,全市形成162个“城中村”,其中包括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总人口35.6 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土地总面积为21381.82公顷。
2003年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城中村”进行调研,借鉴广州、珠海、杭州三地的经验,针对“城中村”改造难点——土地房产处置、“村改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造资金筹措、符合城市规划管理控制要求等,制定了综合改造方案,并于2004年9月发布《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办[2004]173号)。
在征求各区人民政府意见的前提下,确定二环线以内52个村为近期改造的重点,并在重点村中选取了16个村作为试点村,待试点工作完成后总结经验,再正式出台政策法规①。
2009年武汉市在已有的改造经验基础上,提出三年内改造54个城中村。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市典型“城中村”现状、问题与改造方案的研究,反应目前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及问题等。
1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8武汉市是我国首批进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城市之一,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框架与改造方式[3],但从改造的综合效应方面来看,仍有一定的缺失。
通过回顾与梳理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历程,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改造工作重点,同时明确今后的改造方向。
1武汉市城中村概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0)》,确定主城区范围内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为城中村,面积约195 km 2,相当于现武汉市面积的1/4,涉及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4]。
2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与特征2.1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2.1.1 1978—2003年,城中村问题显现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城市迅速扩张,导致越来越多的村落被城市包围,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化成为现今的城中村,并造成了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用地规划等方面[5,6]。
为此,2003年,武汉市对全市城中村开展摸底工作,正式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2.1.2 2004—2009年,城中村改造探索阶段2004年,武汉市为解决城中村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出台了两个城中村改造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整体工作思路,明确了改制工作“六个转变”的具体要求,规定了武汉市城中村的分类方法与改造方法,并公布15个村为改造“试点村”,标志着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正式开始。
然而,由于改造经验匮乏、改造资金有限、改造摘要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城市,在一段时期内城中村问题尤为突出,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启动较早,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研究回顾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将其进行阶段性划分,总结其改造特征与成效,并为改造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认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应注重改造的综合效益,以社会效益提升为导向,注重保护城中村的原有价值,同时注重为弱势群体生活需求提供合理保障。
例谈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极其复杂艰巨,不仅包括了村落建筑的改造,同时还涉及到村民的安置与赔偿,因此极大的提升了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成本。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各项政策来完善对村民的补偿工作,但是考察实际情况,大部分的改造成本还是需要从改造后的土地收益中来支出,所以必须将改造前后的经济进一步的协调与平衡。
武汉市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典型城市,在规划编制以及政策制定上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城中村改造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冲突与矛盾。
所以本文对武汉的38个城中村改造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改造建议。
一、武汉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剖析(一)改造规划用地的面积不足武汉城中村现状几乎已经没有耕地,村属用地主要由村民的宅基地构成,但村民建设一直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乱搭、乱建行为严重,导致住宅建筑密度与建筑量非常大。
在当前城中村改造提倡原地拆迁、原址还建的背景下,住宅还建资金与用地显得十分紧张,加之改造后的城中村用地还需要承担多种功用,如控制用地用于改善城市整体功能、还建用地满足村民改建回迁的居住需求、产业用地用于解决村民就业需求、开发用地用于支付改造中的资金费用,城中村改造规划用地更是捉襟见肘。
从武汉市38个城中村总用地实际情况看,城市控制用地有1856平方米,所占村属用地的比例为68%。
相比之下,用以城中村改造内部平衡的还建用地、开发用地和产业用地只占建设用地的32%,占村庄总用地约1/30。
(二)规划控制指标不够科学在改造规划可利用地而积较原村庄用地少的现实条件下,为达到改造前后还建住宅建筑量的平衡,需要提高规划用地的容积率。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大部分城中村改造而言,由于改造的经济成本存在缺口,规划需要增加引入而向市场的开发项目来弥补改造资金的不足,更加剧了对建筑量的需求。
因此,从武汉市的实际经验看,城中村改造规划用地的建设强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块,常常有突破相关规划用地强度指标的现象发生。
2013年武汉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福星股份
2013年1月
目录
一、武汉市发展现状与未来 (4)
1、现状:武汉楼市发展势头稳健 (4)
(1)武汉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4)
(2)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 (5)
(3)武汉市房地产泡沫化程度较低 (6)
2、未来:打造战略中心城市契机 (7)
(1)武汉是中部崛起的引擎 (7)
(2)武汉城市建设将催生巨大房地产需求 (8)
二、武汉城中村改造 (9)
1、城中村改造远未结束 (10)
(1)二环以内的城中村即将改造完毕 (10)
(2)二环以外的城中村资源依然可观 (11)
2、城中村模式盈利无忧 (15)
(1)城中村改造的难度的确越来越大 (15)
(2)城中村改造的优势依然存在 (16)
(3)案例分析——城中村改造的成本优势 (16)
三、未来三年业绩稳定增长 (18)
1、土地储备充足 (18)
2、财务风险可控 (19)
(1)当前公司资金压力有趋好的迹象 (19)
(2)未来公司资金压力依然可控 (20)
3、盈利预测 (21)
四、风险因素 (23)
1、政策风险:房地产调控趋紧 (23)。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工作的通知正文:----------------------------------------------------------------------------------------------------------------------------------------------------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工作的通知(武政〔2009〕3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城中村、旧城、棚户区改造及东湖宾馆至武汉天河机场主干道景观路综合整治改造工作(以下简称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步伐,完成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紧迫感实施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是我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抓住机遇,克难攻坚,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
二、建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一)为加强对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市长阮成发任组长、副市长孙亚任副组长,各有关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附后),主要负责制订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有关政策,研究解决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改办),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家祥兼任主任,承担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日常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集中办公,实行“封闭运行”。
市城改办主要职责是:1.负责制订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2.负责起草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的有关配套政策;3.负责办理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的立项、规划、土地、拆迁、建设、房产的审批手续;4.负责对各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5.负责研究解决全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6.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7.承办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最新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21个)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城中村改造的影响的思考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改善城市环境: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善城市的形象和环境,使城市更加整洁、美观、宜居。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提升城市品质:城中村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使城市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拥有更好的商业、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规划和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城中村改造可能会涉及到居民拆迁安置、就业等问题,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改造后的城中村也可能会因为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变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改造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拥有更好的商业环境和投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入驻,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城中村改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资金筹措困难: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开发等。
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可能会导致改造计划无法实施或者进展缓慢。
社会稳定问题:城中村改造可能会涉及到居民的拆迁安置和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同时,改造后的城中村也可能会因为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变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需要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
规划管理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度,但现实中往往存在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015年武汉城中村拆迁出售还建房合同4篇篇12015年,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项关于城中村拆迁出售还建的政策,旨在改善城中村环境,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根据这项政策,城中村的房屋会被拆迁,而村民则可以选择出售房屋给政府,然后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新房。
对于这样的政策,既有赞成的声音,也有一些争议。
一方面,城中村拆迁出售还建政策给了村民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出售房屋以及选择的新房类型。
对于那些希望改善生活条件的村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出售旧房,得到新的住房,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而对于政府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可以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城中村拆迁出售还建政策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村民担心政府购买房屋的价格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导致无法购买到满意的新房。
同时,一些村民对新房的质量和位置也存在疑虑,担心不能得到同样或更好的住房条件。
此外,也有一些人质疑这项政策的公平性,担心政府买卖交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
为了保障双方的利益,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其中包括《2015年武汉城中村拆迁出售还建房合同》。
这份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交易的具体流程和方式。
在签署这份合同之前,村民和政府都应该认真阅读并理解合同内容,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这份合同首先明确了房屋出售的价格和支付方式。
政府应该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给村民。
同时,政府也会为村民提供相应的帮助,帮助他们选择新房,确保他们在出售旧房后能够得到满意的新房。
合同还规定了新房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设施,确保新房的质量和居住条件能够得到保障。
此外,合同还规定了双方在交易中应该遵守的规定和注意事项。
政府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购房,确保交易的公平和合法性。
而村民则需要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并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双方在签署合同之前应该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确保理解和接受合同的全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