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育种栽培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陈汉才
- 格式:pdf
- 大小:351.64 KB
- 文档页数:1
白花番薯的综合利用作者:张桂芝饶毅萍郑启捷程根吴小禾邓远珍来源:《食品界》2024年第01期番薯學名甘薯,又名地瓜、红薯等,番薯不仅富含淀粉、膳食纤维,还含有磷、钙、铁等丰富的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A以及B族维生素。
番薯被联合国公认为“抗癌食物”,含有丰富的有益肠道健康的糖蛋白、膳食纤维、多酚、花青素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对粮食的需求压力大。
据统计,全国每年消费番薯2000万吨左右。
番薯易种植,增产潜力大,对土壤、水肥和种植管理要求低。
此外,番薯因其种植周期短(4-6个月)、种植方便,只需水分充足的土壤上进行插苗即可生长。
番薯抗逆性强、用途广,在各历史时期均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广东等华南地区,因其气候特点,冬季也可实现种植,其亩产经济价值较高。
因此,番薯种植成本低且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营养健康作用,属“准完全食品”。
许多专家认为, 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是红薯,它也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原料之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番薯的加工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
据统计,在中国,番薯直接作饲料的占50%,工业加工占15%,直接食用占14%,用作种薯占6%,另15%因保藏不当而霉烂。
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损失约300万吨。
目前,我国广大的番薯产区的加工产业化的方式主要还是利用糖制工艺生产果脯以及传统工艺生产淀粉,但因果脯存在高糖的风险以及番薯淀粉产品单一,市场应用场景窄等情况,已不再能适应当前对健康食品及多场景应用食品的市场需求。
因此,随着“红薯热”的不断升温及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天然方便的番薯产品的开发势在必行。
在众多的番薯品种中,白花番薯品种与众不同。
白花番薯是中山特有品种,有“番薯王”的美称,其表皮洁白并有3-6根突起的经络,质地韧,味清甜,细长状。
据传,明清时代由华侨引进。
据中山县志记载,白花番薯在中山种植的历史悠久,形成中山金钟种,造就了白花番薯的盛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繁重的种质资源整理工作
程须珍1954年12月出生于河北赵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
她的学生时代正好处于“文革”十年动乱当中。
但她细致耐心、踏实好学,1973年高中毕业时,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回乡做了赤脚医生。
从此,在河北赵县农村,到处都能看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少女的身影:麦收时节她在田间地头送医送药;公社妇联,她宣传计划生育走家串户出墙报;春耕播种,她又兼职公社农业技术员,边学边干……两年时间,
党员成为了村支书,
为“优秀赤脚医生”
1976
都表现出色的程须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责任编辑 陈晰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410125) 戴雄泽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紧紧围绕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细农业、蔬菜“千亿产业”、湖南辣椒和湘江源蔬菜品牌建设的战略,重点开展辣椒、苦瓜、丝瓜、菜薹、花菜等优势、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引进)及配套绿色高效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提升湖南省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三高四新”战略目标。
首席专家——戴雄泽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栽培技术和蔬菜重金属安全性评价等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20多项;选育辣椒新品种50多个。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2次。
技术服务:蔬菜产业政策与规划咨询,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蔬菜基地建设规划与设计。
联系方式:139****5928;******************蔬菜育引种岗位专家——陈文超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持或参与选育辣椒新品种58个、红菜薹新品种2个,获新品种保护权3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4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和华耐园艺科技奖各1项。
技术服务: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筛选,蔬菜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联系方式:139****4956;*****************辣椒育种岗位专家——周书栋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辣椒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辣椒新品种选育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
主持或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选育辣椒新品种30多个,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个,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中国瓜菜2023,36(3):119-121收稿日期:2022-08-19;修回日期:2023-01-04作者简介:陈木溪,男,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品种的选育、繁育、推广及蔬菜栽培工作。
E-mail :****************通信作者:郑汉藩,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品种的选育、繁育、推广及蔬菜栽培工作。
E-mail :*****************1育种目标南瓜营养丰富,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成分,如多糖、活性蛋白、类胡萝卜素、果胶、氨基酸等物质[1-2]。
南瓜起源于美洲,为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3]。
我国南瓜主要有3个类型: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4]。
广东省主要以中国南瓜蜜本类型为主要生产、加工和消费种类。
我国南瓜生产长期以来农家种当家,过去中国南瓜品质较差,农户多作粗粮或饲料进行种植[5],总体上处于品种落后、分散种植为主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蜜本南瓜的大力推广,我国南瓜的生产状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逐渐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和良种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广东已形成了广州和汕头2个南瓜新品种研发基地[6]。
蜜本南瓜及其衍生品种推广多年,目前还是生产上的主要品种,已不能满足广东南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7-8],促进广东南瓜产业的发展,广东和利农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南瓜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以选育高产稳产、品质优的中国南瓜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优质南瓜新品种正源1号蜜本南瓜,进一步提高南瓜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蜜本南瓜新品种正源1号蜜本的选育陈木溪1,郑汉藩1,陈坤豪1,陈银霞1,陈金俊2(1.广东和利农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00;2.广东和利农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00)摘要:正源1号蜜本是以H84为母本、L92为父本育成的中大果型南瓜杂交1代新品种。
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110d 、秋季约95d ,延续采收期春季25d 、秋季15d 。
朱宗财,王志军,高 能,等.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抗病性改良中的应用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3):1-11.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3.001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抗病性改良中的应用综述朱宗财,王志军,高 能,武冬梅(新疆农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种质创新与基因资源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植物病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成为最优策略。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因该系统简单、高效、稳定的特点,逐渐成为分子育种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
本综述简单回顾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技术原理和在植物中的应用情况,系统总结了该技术在植物抗真菌、细菌和病毒方面的应用。
还列举了可用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基因位点以及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物的致病相关基因位点编辑应用情况,探讨了该技术主要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应用的前景和挑战,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植物抗病性;抗病性改良;抗病育种 中图分类号:S4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3-0001-11收稿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编号:2021AB004);新疆农垦科学院院级项目(编号:03110004)作者简介:朱宗财(1994—),男,甘肃皋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E-mail:826610782@qq.com。
通信作者:武冬梅,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E-mail:wdm0999123@sina.com。
植物病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植物病害引起的作物减产高达20%左右,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1]。
要闻综述2017.03农 机 科 技 推 广24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OVERVIEW北京市:“六化”并举助推首都农业发展2017年,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提出职能公益化、领域全面化、重点全程化、方式集成化、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六化”并举,助推首都农业发展。
一是在推进职能公益化中,发挥后台、平台、前台三个作用;二是在推进领域全面化中,做好概念、产业、地域三个拓展;三是在推进重点全程化中,突出蔬菜产业全程化生产、调转产业全程化跟进、高端人才全程化培养三个重点;四是在推进方式集成化中,围绕工作方式集成化、推广方式集成化、宣传方式集成化三个方面下功夫;五是在推进主体多元化中,注重加强公益性推广机构、多元化推广主体、京津冀农机合作能力三个建设;六是在推进服务多样化中,加强开展多样化的鉴定服务、社会化服务、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四种服务。
天津市:召开春季农机化新技术演示会日前,天津市农机推广总站在静海区西翟庄镇组织召开了春季农机化新技术演示会。
各区县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农机合作社、马铃薯和蔬菜种植大户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现场参加演示的技术内容包括马铃薯播种机械化技术、蔬菜精整地机械化技术、蔬菜精量直播机械化技术以及蔬菜移栽机械化技术,技术演示效果得到了种植大户的肯定和欢迎。
山西省:电动农机销售迎来开门红2月23日,来自山西省阳泉市的20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农机新技术服务中心榆次基地洽谈购机事宜,此次洽谈共达成购买电动农机产品等装备意向50余台件,迎来2017年春耕购机开门红。
服务中心榆次基地组织社长们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广大用户的购机需求,并介绍了中心组织开发的电动农机新产品。
座谈会后,大家参观了榆次基地,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需要购买的机具种类和价格。
黑龙江省:座谈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日前,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特邀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蔬菜协会机械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永生研究员一行交流座谈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思路。
利川市富硒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集成技术作者:谭再勋李启才周富忠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7年第11期导读:利川市富硒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集成技术通过现场验收,与常规栽培技术对比,其马铃薯平均增产17.8%,商品率提高18.8%,化肥用量减少30%。
该集成技术将优良品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减化肥、带薯育芽、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病虫绿色防控、有机硒肥应用等融为一体,结合利川实际进行合理组装、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实现马铃薯富硒、高产、优质。
2017年6月24日,利川市农业局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及恩施州农业局、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对利川市富硒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集成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与常规栽培技术对比,按集成技术规程生产的马铃薯平均增产17.8%,商品率(大中薯率)提高18.8%,化肥用量减少30%。
专家组组长华中农业大学的谢从华教授(中国南方马铃薯专家)在验收会上充分肯定了该项技术的田间效果,称其将在推动恩施州及整个南方马铃薯主粮化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这标志着利川马铃薯产业正由粗放种植向精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该技术的成功展示得到了湖北省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利川市石板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积极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马铃薯主粮化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凤莲联合多位代表向全国两会提交的《确立马铃薯主粮地位,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议案中,就提出将其主粮化[1];农业部在2014年底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把“推进马铃薯发展和马铃薯主粮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2015年1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马铃薯主粮化最早的提出者和倡议者之一)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宣布,今后要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有显著提升,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我国的主粮作物之一[3]。
广西水生蔬菜产销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作者:覃汉林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4年第03期特约栏目主持:陈德明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蔬菜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兴农奖。
有多篇论文获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市植保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优秀论文奖。
主编《蔬菜栽培技术手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问答》、《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蔬菜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产技术》等学术专著。
导读:广西水生蔬菜以外销为主,但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当地积极创新多种水生蔬菜间套种模式,提高农业叠加效应,开展组培苗研发推广,推动科技兴菜,效益显著。
在此基础上,广西制定了2010-2015年水生蔬菜的发展目标,进行产量产值目标规划,拟打造桂北、桂东荸荠,桂中、桂南、桂西双季莲藕,桂东、桂北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创汇三大优势产区,并提出了推进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及关键措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位于我国南疆,临北部湾,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3℃,各地无霜期在284~360天,桂南及右江河谷等地的35个市、县区全年无霜期长达360天,基本无冬季,蔬菜周年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2012年,全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为108.8万hm2,总产量2 530万t,年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约占全年总量的7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外调秋冬菜在850万t 以上,外销型蔬菜农业产值超250亿元,成为全国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概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60年1月,前身是1930年由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创办的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及1956年成立的中国农科院华南农科所。
地处广州市科技教育密集地区天河区五山。
建院5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院综合科技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茅。
全院现设水稻、蔬菜、植物保护、作物、果树、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动物科学、动物卫生、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园艺、饮用植物(茶叶研究中心)12个专业研究所以及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
截至2011年底,全院共有职工19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3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综合试验站站长7人,入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3人、岗位专家23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
已故水稻专家黄耀祥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5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东省公共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2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种质资源圃6个,省市共建种质资源库9个,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4万份(详见下表)。
以我院为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总投资2.38亿元,总面积3.6万平方米的创新大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购置了价值7000多万元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217台(套)。
“十一五”期间,全院主持和承担各级科技项目立项2046项,立项经费8.1亿元。
其中国家级项目489项,占项总经费的48%,包括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水专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等;获奖科技成果23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6项,部省级科技成果14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7项,占广东省同期农业成果一半以上;通过审定的新品种290个,其中国家级审定品种30个,省级审定品种211个,外省49个,占广东省同期审定品种的40%以上;申请专利219项,获得授权102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实用新型14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1项,授权18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4个,省重点新产品15个,取得生产批文新产品2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