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长江三角洲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39.25 KB
- 文档页数:3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体现。
4.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起来学习那里的相关知识。
首先让我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知识点江海交汇之地【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9、P51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7.1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特点及范围。
答案: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读教材图7.13,结合图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及河湖分布状况。
答案: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
3.读教材图7.15,结合长江的航运价值及该地区的海港分布,说出该地区交通的优势。
答案: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教师点拨)1.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区别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长江下游地区是指西起江西湖口,东到上海市的带状区域,包括赣北、皖南、苏南、上海等地区。
地理长江三角洲课件
长江三角洲简介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
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
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形成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
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
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
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
律并入北岸。
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
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
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
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
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j纪砂岩和石炭、二叠
纪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长江三角洲多重意义
长三角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
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21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
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正在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
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据统计资料,2021年1至9月,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同期增幅均超过12%,上海
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而这一经济增长高速和高于全国
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连续保持了多年。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超级巨人”上海,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00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重量级巨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5000亿元;“小巨人”绍兴、南通、常州、台州、
嘉兴,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
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
域经济,极具竞争力。
2021年11月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
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
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
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
这里集中了近半
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
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
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名列全国前茅,并在国际
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
域的发展。
2021年世博会花落上海,从各方面给上海带来了良机,上海正努力成为“世界城市”。
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及其周边“近水楼台”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苏、浙两省的
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无不同样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城市定位,
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机遇。
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
苏州:近水楼台,四沿布局;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接轨上海,错位发展。
“长三角”周边城市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看作是
重要的战略,以路桥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契机,长三角正在打造一个“3小时经济圈”。
大融合的态势已经发端。
苏浙沪三地的项目已涉及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
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并正在由浅入深地探讨产业规划、政策法规、金融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
而“接轨上海”也已超出了单纯招商平台的含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