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21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干预因素为了促进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干预因素。
从中得出影响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为医师、患者和市场三方面;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主要为临床药师干预、行政管理干预、信息管理干预三方面因素。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1.1 医师方面引起的不合理用药一方面由于医师本身因素造成不合理用药。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医生是下达医嘱、临床用药的直接责任人,因此,临床医师用药是否合理是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关键和核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在临床合理用药的过程中,医师方面的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1)用药习惯的不合理,如很多抗生素的滥用是由于医生对某种药品的特殊用药习惯造成的;(2)忽视药物的禁忌证;(3)未对症用药,如给心脏病患者开具滴眼液等;(4)给药剂量不足或过高;(5)未按个体给药;(6)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7)缺乏新药知识;(8)医德不良。
另一方面,部分医药代表的不正当销售方式影响了医师合理用药。
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性和药源性疾病增加;另外也浪费了药品资源,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秩序,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
1.2 患者方面引起的不合理用药患者自身引起的不合理用药主要为:(1)自行停药或换药是最常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原因之一。
一方面,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将疗效较好,但价格较贵的特效药换成它药,或干脆停药不服;另一方面,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造成患者停药的原因。
服药疗程过长、药物气味难闻等因素也是造成患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2)迷信新药和特药,片面地相信药品的宣传广告,给医生合理用药造成困难。
(3)追求贵药和新药,患者对于药品价格的趋向总是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药物疗效越显著,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师开具某种药,不顾及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临床用药监控公示及干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6]51号)、《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有关文件的要求,为了规范我院的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及干预制度。
一、用药动态监测公示及干预1.每月15日前(节假日顺延)由药剂科负责统计上月全院单品种用药总量(输液除外),并按照单个品种进行金额排序,将金额排前30位的药品在医院内部或公示栏上进行公示(内容为药品名称、剂型、规格等)。
2.对使用金额排名连续,三个月居于前三位且第三个月用药不适宜率仍然超过10%的为重点监控品种;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论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停止采购1个月~1年不等或限量供应的处理;对用量波动较大(>50%)的药品,如纪委、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发现在其销售过程中存在回扣、提成、开单费等不良行为,立即将其淘汰,并对有关人员提交医院给予处理。
二、合理用药情况监控公示及干预1.药剂科每月对用药动态监测公示中的前30位的药品,统计医师的使用量并按金额排序,根据情况对各药使用金额前三位的医师实行合理用药书面告知,或在医院内部进行公示。
2.医师要严格按临床合理用药原则使用药品,对同一药品连续二个月使用金额排序均为第一的医师,发出书面合理用药通知书。
对同一药品连续三个月使用金额排序均为第一的医师,则对其处方进行专项点评,不合理率达10%则交由医务科或医院纠风办(纪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3.临床应用辅助用药、中成药时充分考虑药品成本与疗效,遵循能不用的不用,能少用的不多用,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输注的原则。
每月使用金额进入前十重点监控辅助用药、中成药点评范围的每名医师不少于30份处方(医嘱)实施抽查点评.4.药剂科每月定根据情况抽选药品作为重点点评品种。
由临床药学室抽查使用量较多的临床科室和医生进行用药分析,住院部抽查至少10份归档(或在架)病历,门诊抽查至少30张门诊处方,对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其他用药指南进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2010/5/231药学监护与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剖析PHARMACEUTICAL CARE AND CLINICAL CASE ANALYSIS OF NON-NATIONAL DRUG USE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国家处方集》《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张石革jst_zsg@ 2010年5月22日-南京2010/5/232药学监护与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剖析汇报提纲:1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2常见病的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分析3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分析2010/5/233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伴随医药科学发展,新药层出不穷,用药复杂性越来越高,由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医护人员在客观上需要药师在药物治疗上的帮助。
自20世纪以来,药品不良事件接连发生,如“反应停”、“二甘醇”、“欣佛”、“甲氨蝶呤”等事件给人类教训极为惨痛。
出于药品安全性需要,公众对药师已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充足、保质的药品,且要求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监护,需求药师发挥在药学、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医、药、护三者并称现代医疗模式中的三架“马车”,缺一不可!2010/5/234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近年来,药品不良事件濒发不断,引起广大公众、社会与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2000年苯丙醇胺(PPA)召回事件-脑卒中2001年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召回事件-横纹肌溶解、肌痛2001年马兜铃酸(关木通等)召回事件-肾损伤和肾功衰竭2004年罗非昔布(万络)召回事件-心血管事件2005年米非司酮(含珠停)事件-子宫和生殖器官破裂2005年雌激素(口服避孕药)事件-子宫、宫颈肿瘤2005年奥司他韦(达菲)事件-日本儿童发生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及12例死亡2006年加替沙星(天坤)召回事件-血糖异常、糖尿病2006年鱼醒草钠注射液事件-过敏2010/5/235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2006年克林霉素磷酸酯(欣弗)事件-染菌(11例死亡)2006年亮菌甲素(齐二药)事件-肾功衰竭(13例死亡)2007年广东佰易人免疫球蛋白事件-感染乙肝病毒2007年培高利特(协良行)召回事件-心脏瓣膜病(272例)2007年替加色罗(泽马可)召回事件-心绞痛、中风(29例)2007年含钆造影剂致NSF 问题_肾源性纤维化2007年甲氨蝶呤污染阿糖胞苷事件-下肢马尾神经以下瘫痪(298例)2007年美国14种小儿抗感冒止咳药撤市-儿童123例死亡2007年硫酸普罗宁(凯西莱)事件-过敏2007年胸腺肽注射液事件 -过敏2010/5/236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2008年美国肝素注射剂召回事件-过敏性休克(81例死亡)2008年头孢曲松钠注射剂事件(截止2007-6月,国家ADR 监测中心共收到80余万ADR/ADE,抗感染药约占50%;其中头孢曲松钠2.6万份,占3%,严重者1173份(含死亡80例);2008年吗替麦考酚酯(骁悉)事件-增加孕妇流产和先天畸形风险,由妊娠给药C 级降为D 级;2008年抗癫痫药/抗抑郁药事件-增加自杀风险,前者是安慰剂的2倍!后者主要是青少年;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事件(3例死亡);2008年茵栀黄注射液事件(1例死亡);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事件(2例死亡);2009年肾康注射液事件(2例死亡);2010/5/237表1中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逐年增长趋势20000.47 02002 1.70 3.602003 3.697.81200410.0721.22200517.3036.69200636.1076.56200754.69116.00200820092010/5/238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10203040506070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报告例数(万)20406080100120140增长倍数报告例数(万)增长倍数2010/5/2392010/5/2310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2010/5/2311药品安全性与药学监护当前,药物性损害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排序于心血管病、肿瘤、慢阻肺、脑卒中之后,位居第5。
临床药师在药学科普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药品使用的认知需求日益增加。
药学科普活动作为提高公众药品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全民健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临床药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临床药师是医院药房中的专业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需求,提供科学、准确的用药咨询。
在药学科普活动中,临床药师的作用尤为突出。
他们不仅为公众提供专业的药品知识普及,还能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帮助公众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除了提供专业的用药咨询,临床药师还积极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他们与医生、护士紧密配合,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药师还负责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教育,确保患者了解药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的副作用,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临床药师在药学科普活动中还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们为公众提供科学的饮食建议,帮助大家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调整心理状态,从多方面促进身体健康。
这也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药品安全意识,使大家更加健康,积极预防疾病。
药学科普活动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通过临床药师的积极参与,药学科普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临床药师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药品知识讲座、义诊咨询、健康筛查等活动,使得药学科普更加贴近公众生活。
在活动组织方面,临床药师通常与多方合作,共同策划科普活动。
他们与医生、护士、志愿者等组成的团队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确保科普活动顺利进行。
临床药师还注重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药学科普活动中,临床药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专业的药学知识普及,他们还承担着倡导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
通过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公众对于药品安全的认知将不断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临床药师参与重点监控药品医嘱点评及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讨论临床药师参与重点监控药品医嘱点评和干预效果。
方法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药品数据600例,常规干预,作为对照组,另外,再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药品数据600例,重点监控后作为观察组,对比干预前后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重点监控药品费用低于对照组,但差异较小(P>0.05),用药合理率高于对照组,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药师需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交流,重视对药品的监督干预,确保药品在临床中能够得到合理应用。
【关键词】临床药师;重点监控药品;医嘱点评;干预效果早在2015年,我国便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意见指导,强调公立医院中的费用出现了不合理增长现象,并发现城市公立医院药品中的不合理现象最为明显[1]。
而在2016年,我国为解决医院医疗问题,又提倡对药品管理制度的重点监督,强调临床药师的参与[2]。
至2018年,我国卫计委又对确切的药品监督管理方案进行了落实,要求方案的重点实施,做好相关的监管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3]。
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再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创设了重点监控药品制度,并注重对药品种类的管理和调整,并要求临床药师做好医嘱点评工作,获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不合理用药现象持续降低,药品金额也在呈下降趋势。
本文现将我院的实际干预情况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与方法药品主要选择我院使用金额较前的6种药物,积极做好医嘱点评工作,并使用合理用药分析软件进行药品病例的抽取,有效分析用药情况。
在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药品数据共抽600例(对照组),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药品数据再抽取600例(观察组),将两组数据展开有效对比。
1.2观察指标(1)统计两组用药金额变化。
包括:重点监控药品金额、全院药品金额及其占比。
(2)观察两组的不合理用药率。
计算总率与变化率。
某院不合理用药统计及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和效果分析一、综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不合理用药问题日益严重。
不合理用药不仅会导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还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院不合理用药现象的统计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在干预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及其效果,为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研究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药品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
临床药师在不合理用药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医患沟通、提高药学知识水平、开展药物信息传递等方式,有效降低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
然而目前关于临床药师干预不合理用药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且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院2019年住院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00份,其中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该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在抗生素的滥用、镇痛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不当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临床药师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医患沟通、定期开展药物知识培训、建立药物信息传递平台等。
通过对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临床药师干预后,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了20,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
本研究表明,临床药师在不合理用药干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降低了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探讨临床药师干预不合理用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还应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提高临床药物治疗质量。
不合理用药临床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为了探究不合理用药中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及效果。
方法:选定2021年年12月到2022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患者,建立干预前用药对照和干预后用药情况对比,对临床干预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
结果:从关键词:不合理用药是指临床上的一些不正常、不合格或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配伍禁忌症,如大剂量给药导致药物不适;(2)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等。
如三唑酮、联阿他结等药物过量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现象;有的患者在服药后出现头晕目眩听或者头痛不正而死床甚至四肢无力活动等等情况都属于不合理用药。
结语不合理用药在给药途径中,由于患者生理、心理、疾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导致药物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程度产生不同的变化。
为此,为了提升本院合理用药,截取2021年年12月到2022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患者展开不合理用药实验研究。
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有效的区分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干预效果及实际作用,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年12月到2022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建立1:1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有男性18人,女性12人,年龄范围在25-55岁,平均年龄38.5岁;研究组有男性14人,女性16人,年龄范围在19-55岁,平均年龄37岁。
从观察对象的一般治疗比较来看,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用药指导方式,在患者服用药物前,准确的告知患者服用药物的方法,并讲述服用药物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够遵医嘱用药。
研究组采用药学临床干预的方式,建立对照试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建立专职临床药师。
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分别设立专职药师,并且要保障药师参与到患者处方药的制定及审核过程中去,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开具对应的药方,对于为患者开具的不合理药方要及时的纠正,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明确药物使用制度。
社区用药指导CHINESE C 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5年第3卷第期临床用药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最普遍和常见的用药不合理情况发生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抗生素滥用不仅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出现耐药性,而且还会导致抗感染治疗失败,甚至还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监测、管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由于药师拥有丰富的药学知识,对药物使用了解更加深入,因此能够对医师的用药进行指导。
我院开展药师干预用药活动,并调查统计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内科、外科、妇科用药记录各60例,调查180张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同时调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①设立专职临床药师:我院在2013年6月设立专职临床药师,并在内科、外科、妇科设立专科临床药师。
药师要参与到日常查房、疾病会诊以及用药方案的制定中,并要对医师的处方进行审核,监督医师用药的合理性[1]。
包括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情况,发现不合理之处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修改。
②抗生素使用干预:抗生素的使用要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进行,对于普通的患者来说能采用第一代、第二代抗生素进行治疗就不要采用第三代抗生素,若患者无感染症状则无需使用抗生素[2]。
在预防感染时要尽量使用广谱类、廉价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药物。
③药学干预形式:药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医师提出意见或建议,药师虽然精通药理,但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因此所提意见不一定都合理。
药师可以采用交流会、讲座等方式与医师进行沟通,并经常开展病例讨论会,与医师交流经验,同时药师也要向医师学习临床治疗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效果观察:调查药师干预后临床中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调查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调查药师在临床中及时干预、延迟干预两种干预方式下医师的接受率。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采用S 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干预前后处方用药不合理比例:干预前共有38张处方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21.1%),其中联合用药不合理的比例最高(7.2%);干预后共有5张处方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2.7%),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用药不合理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38张处方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对应的38例患者中有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5%;干预后有5张处方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2%。
不同干预下医师的接受率:干预后180例患者中有94例为及时干预,医师接受率76.6%;延迟干预的86例患者中,医师的接受率94.2%,两种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讨论临床合理用药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27.5摘要目的:探讨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干预效果。
方法:比较药师干预前后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干预前后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干预前不良反应发生率5%,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
医师对及时干预的接受率为76.6%,医师对延迟干预的接受率为94.2%,两种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药师干预能够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干预;不合理用药;临床治疗P har m aceutica l inter vention obser vation of clinical pha rm acists on c linical ir r a tional dr ug useZhu HonghaiPharmacy Department,Huaian Ho spital ofHuaian City,Jiangsu Province 223200Abstr a ctO 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 fect of pharmacists on clinical irrational drug use.Methods:The clinica lirrational drug use before and after the clinical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 n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 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 erence of clinical irrational drug us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 <0.05).The incidence of adve rse reactions bef ore inter vention was 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 ter intervention w as 1.2%.T he acception ra te of physicians f or timely intervention was 76.6%;tha t of physic ians f or delayed intervention w as 94.2%;there w as statistically signif icant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tw o w ays(P <0.05).Conclusion:Pharmace utical intervention c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irrational drug use to ensure the saf ety drug use of the patients.Key wor dsClinical pharmacists;Pharmaceutical interve ntion;Irrational drug use;Clinical treatment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观察朱宏海223200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药剂科20112710社区用药指导CHINESE COMMUNITY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5年第3卷第期的主要手段,药师对药物的性能、药物动力学、作用机制以及使用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知识比较了解,因此让药师对临床用药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3]。
在现阶段临床中,药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药师的工作主要是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干预,纠正不合理用药情况,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使药物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医师对专业范围内用药情况非常了解,但其对药物具体的信息、作用机制等情况并不是太了解,因此容易出现用药不合理情况,而药师的存在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临床药师能够从药物治疗、药物经济学以及药物动力学等方面对其进行干预,进而保证用药的合理性,且优势非常明显[4]。
医院用药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师的介入不仅能够弥补医师的不足,纠正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同时也能够增加患者的信赖度,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保障[5]。
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减少,患者的治疗效果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而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改善了医患关系[6]。
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处方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38张(21.1%),其中联合用药不合理的比例最高(7.2%);干预后共有5张处方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2.7%),且干预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因此,可以认为临床药师干预能够达到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不合理用药比例的目的。
但药师在临床干预中也要注意工作技巧,切不可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干预,更不可与医师发生正面冲突,要让医师易于接受,从而更好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1]谭森,易多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259-260.[2]唐晓红.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6):137-138.[3]王尧,潘永辉.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 ].中外医疗,2014,(1):96-98.[4]陈岩,张良,陈淼.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4,(30):180-181.[5]刘海燕,齐增艳.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作用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47-148.[6]温保堂.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7):1119-1121.表1干预前后处方用药不合理比例[张(%)]比较时间药物剂量不合理给药时间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总计干预前11(6.1)9(5)5(2.7)13(7.2)38(21.1)干预后2(1.2)2(1.2)0(0)1(0.6)5(2.7)P <0.05<0.05<0.05<0.05<0.05χ24.27 3.313.244.486.75表2不同方式干预下医师接受率干预方式干预例数接受率[例(%)]及时干预9472(76.6)延迟干预8681(94.2)P <0.05χ25.23术。
DWI 表现主要为高信号,且改变表现为局灶性、弥漫性或者混合性。
且DW I 不仅可对胰腺病变类型与位置进行判断,还能够经由ADC 对疾病活性行半定量反映,可用于诊断、评定疗效与预后。
AI P 诊断指标对AIP 行正确诊断促使疗效提升可减少手术次数。
日本学者认为AIP 诊断指标有如下3点:①影像学指标:主胰管表现为节段性、局限性以及弥漫性狭窄,且有胰腺增大伴随症;②实验室指标:血清IgG 4浓度出现上升现象;③组织学指标:胰腺叶间表现为纤维化,且淋巴-浆细胞出现浸润现象。
要明确诊断AIP 需将①和③包含在内或者三者均符合。
外国学者将HIS ORT 诊断指标提出来[4]:组织学表现用H 表示,胰腺影像学变化用I 表示,血清IgG 4浓度>1.4g/L 用S 表示,腹膜后纤维化、泪腺或唾液腺受累、胆道狭窄等器官受累则用O 表示;RT 则代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优良,胰腺外与胰腺改善明显或者有所缓解。
诊断AIP 3项指标中有1项符合即可:①组织学变化具有诊断意义;②影像学改变具有特征性且血清I gG4上升;③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胰腺外和胰腺表现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