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下垂
- 格式:doc
- 大小:15.98 KB
- 文档页数:4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益气升陷法治愈中气下陷重症病案:程某,男,62岁。
初诊:1977年8月29日。
主诉及病史:腹胀食后为甚已七八年。
于1973年做胃肠钡餐造影示:胃下垂于两髂嵴连线以下6cm。
时有胃痛,受凉加重,饮食减少(每日半斤左右),体渐消瘦,常觉头昏,精神疲惫。
入院时又做胃肠钡餐造影示:胃小弯侧下垂于两髂嵴连线以下7.8cm。
近1年多来又有左胸背相引而痛,时作时止,每次痛20分钟左右,多于生气及气候异常变化时出现。
若服冠心苏合丸可于10分钟内缓解。
西医诊断:①胃下垂;②冠心病心绞痛。
诊查:舌质淡红,苔白稍厚少津。
脉象弦而小,脐左有压痛。
辨证:①脾胃病,中气下陷证。
②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瘀滞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陷,以补中益气汤加清上生津之品。
胸痹服冠心苏合丸治之。
处方:党参9g 白术6g 升麻6g 柴胡6g 当归6g 陈皮9g 黄芪9g 甘草6g 白芍9g 菊花6g 川芎9g 麦冬9g服上方药18剂,病情无变化。
1977年10月4日,因进食过饱后致腹胀加重,不欲饮食。
舌苔黄厚少津,口干且不欲多饮,脉弦有力。
此为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之候。
轻者损谷则愈,重者消导自安。
而该患者脾气素虚,中气下陷,兼食滞于中州,宜先治其标。
治以健胃消食,理气消胀。
方选平胃散、木乌散加味。
处方:苍术12g 枳实9g 陈皮9g 甘草6g 木香9g 乌药9g 神曲15g 大麦芽15g 大腹皮9g 石斛12g 菊花9g上方药进6剂,腹胀减轻,食欲好转,舌苔变薄,但大便溏泄,一日3次。
原方加肉蔻以固肠止泻。
又进6剂,大便仍溏,每日1~2次,且食后仍有腹胀,并出现胃脘痛,口干。
苔隐黄转薄而少津,脉弦。
据食欲好转为胃气稍复,食后腹胀为脾气仍虚,食后胃脘痛多为实证,但本例则以脾胃虚为主,故不宜再进消导理气之剂。
宜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之法治之。
单兆伟论治胃下垂经验举隅单兆伟是一位资深的中医药专家,对于治疗胃下垂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治疗案例,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下面我们将从单兆伟的治疗经验中挑选几个典型的案例,来分享他在治疗胃下垂方面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案例一:患者张女士,35岁,因为长期办公室工作,生活节奏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导致胃下垂症状严重。
她常常感到胃部酸痛、胀气,甚至食欲不振,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多次尝试西医治疗无效后,她前来求治于单兆伟医师。
单兆伟医师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望诊,结合张女士的病情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是针对张女士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建议她少吃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单兆伟医师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益气健脾、和胃理气的中药材料,能够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胃下垂的症状。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张女士的胃部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胀气不再频繁发作,食欲也逐渐恢复。
在单兆伟医师的指导下,她还加强了运动锻炼,通过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最终实现了胃下垂的康复。
患者李先生,60岁,因为年龄增长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胃下垂的症状日益严重。
他感到胃部沉重、酸痛,消化不良的情况时常困扰着他。
他曾经在医院接受过胃部检查,确诊为胃下垂,但是医生只是开了一些止痛药,并没有根治的方法。
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他找到了单兆伟医师。
单兆伟医师对李先生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诊断,发现他的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不足,导致胃下垂的症状。
基于这一情况,单兆伟医师为李先生调配了一副中药方剂,用于调理脾胃功能、补充气血,同时还建议他进行针灸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单兆伟医师的精心指导下,李先生在短短一个月内感到了明显的好转。
他的胃部不再感到沉重和酸痛,食欲明显增加,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通过持续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李先生的胃下垂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这两个案例是单兆伟医师治疗胃下垂的典型代表,他深谙中医养生之道,善于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患者的病情,制定出符合个体需求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胃下垂临床分析胃下垂是指胃的纵轴向下延长,胃的下极明显降低,甚至低达小骨盆腔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
多见于妇女,其中多子女者更为常见,亦见于瘦长体型者。
饮食不节,久病体虚,或情志失调,气郁胃脘,中气不足,症见胃缓而不约,脘腹胀满,嗳气不适,腹痛畅鸣,中医认为,本病多为中气不足,脾胃亏虚所为,当以益气升提,补中健胃;理气解郁,舒通积滞;化饮除湿,消食和胃;养阴生津,协调阴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3例。
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7.6岁。
全部病例均经过X线钡餐造影确诊,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骨嵴联线水平1~5厘米者为轻度23例,6~10厘米者为中度17例,11厘米以上者为重度3例。
经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25例,萎缩性胃炎7例,溃疡2例。
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腹痛、腹胀,食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好转,伴纳差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1.2 临床特点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胃下垂主要见慢性上腹痛与不适感、腹胀、恶心、嗳气和便秘等;重度胃下垂病人往往食后或多食后即出现上腹胀痛或不适,疼痛程度与进食量的多少有关,站立和运动时疼痛加剧,仰卧及垫高臀部时疼痛减轻或消失,碱性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1.3 体格检查嘱病人立位,直接在剑突下进行触诊,压痛明显;继后使病人呈仰卧位,将下垂的胃推举上移,再触压此点,则压痛减轻或消失。
亦可嘱病人饮水一杯或食后进行腹部叩诊,可叩出胃下极轮廓下移至骨盆。
2 中药治疗2.1中气虚弱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不思饮食,胃下垂,胃痛隐隐,脘腹胀满,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动则尤甚,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当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壳15克,党参12克,砂仁3克(后下),炙甘草3克。
水煎服。
气滞者,加广木香10克。
胃下垂的治疗方法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胃部不适,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针对胃下垂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饮食调理是治疗胃下垂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者在饮食方面应该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同时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此外,饮食应该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缓解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胃下垂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一些胃肠道促进药物,如多潘立酮、胃复安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部功能,缓解胃下垂引起的不适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抗酸药物,如铝碳酸镁等,有助于减少胃酸的分泌,缓解胃部疼痛和不适感。
另外,中医治疗在胃下垂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患者可以选择针灸、艾灸、中药煎煮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有助于调理胃部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胃下垂引起的症状。
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体质,增强自身抵抗力,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最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部功能,缓解胃下垂引起的不适症状。
同时,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胃下垂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以及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来改善症状。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避免疏忽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
有关胃缓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即“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不坚者,胃缓”。
《实用中医内科学》[1]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入脾胃病证类。
本指南提出了胃缓 (胃下垂 )的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主要适用人群是由胃下垂所致的胃缓成人患者,即对于符合西医学“胃下垂”诊断但不符合中医学“胃缓”病名诊断的患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本指南主要根据我国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的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胃缓的方法与措施加以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以期为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为国内外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参考。
1. 1证据检索古代文献 :手工检索中医医籍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脾胃论》《儒门事亲》《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名医杂著》《张氏医通》《景岳全书》《笔花医镜》《类证治裁》《证治汇补》《类证活人书》,查询有关“胃下垂 /胃缓”的描述。
现代文献 :以“胃下垂”“胃缓”“胃下”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 ( 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Gastroptosis”“Ventroptosia”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SCI、Science、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 2017年 5月 5日。
• 1. 2证据筛选• 1. 2. 1文献初筛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为中医药关于胃下垂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调护的文献;病例数在 20例以上。
单兆伟论治胃下垂经验举隅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临床上常见于长期站立、体重下降、腹部手术、妊娠等因素,而患者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在治疗胃下垂的过程中,中医非常注重调理脾胃,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机能恢复,同时要避免过度的药物或外科手术损伤机体,这正是单兆伟教授在治疗胃下垂中的经验。
单教授是一名胃肠病学专家,他在临床上治疗胃下垂的过程中,不仅注重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的应用,同时应用中成药等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治疗理念是“健胃为根本,慢调缓补为主”,强调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避免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度的刺激性药物或手术治疗。
单教授认为,治疗胃下垂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补充营养,同时辅以胃肠道功能的调理和饮食的调整。
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同时,单教授还注重缓慢而渐进的营养补充,应用中成药等中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另外,单教授在治疗胃下垂的过程中还非常重视饮食的调整。
他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多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坚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食、蔬菜等。
同时,单教授还建议适量服用营养保健品,如维生素B族、钙等营养素,这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机体的健康恢复。
总的来说,单兆伟教授治疗胃下垂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他将中医、西医手段结合起来,注重调理脾胃、加强免疫力、缓慢补充营养等方面,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提高治疗疗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胃下垂最佳治疗方法2篇第一篇: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常见于女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日常护理和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越来越严重,这将严重影响消化道的功能,影响身体健康。
下面是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1. 食疗胃下垂病患者需要饮食清淡,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辛辣及大量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例如豆腐、鸡蛋白、瘦肉等。
同时,应每餐多次少量进食,不要饱食过度或长时间饥饿。
2. 穴位按摩对于胃下垂,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就是穴位按摩,可以刺激脾胃经脉的气血循环,调整脾胃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膻中、中脘、关元等穴位。
3. 药膳调理药膳对于胃下垂的治疗非常有效,一些中医药材例如枸杞子、山楂、大枣、生姜等可入药膳中进行煮汤调理,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脾胃功能。
4. 草药治疗胃下垂可以通过中药治疗进行缓解。
中药的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诊断患者的中医病名,针对症状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胃下垂需要遵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合理运用中药和食疗方法进行治疗,定期前往医院进行针对症状的治疗。
同时还需要调整个人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积极预防身体状况的恶化。
第二篇:现代药物治疗胃下垂的方法胃下垂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使症状严重化。
在现代医学中,治疗胃下垂的方法相对比较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本文将介绍现代药物治疗胃下垂的方法。
1. 胃复康胶囊胃复康胶囊是国内唯一一种用于治疗胃下垂的中药胶囊。
主要成分为五味子、陈皮等多种草药,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胃下垂症状。
每次1~2粒,每日2次,连续服用1~3个月。
2. 马来酸多沙唑嗪口服液马来酸多沙唑嗪口服液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病症的药物,可以缓解胃下垂症状,增加胃肠道管腔的张力,促进进食的排空,并减少患者的胸口疼痛。
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连续使用1~2周。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也被称为胃脱垂或胃垂症。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为中医医师提供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和指导,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该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胃下垂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气虚、肝胃失和等原因相关。
其他一些因素,如腹壁松弛、产后气血不足、长期严重腹泻等也可能导致胃下垂的发生。
二、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病史:如病程、症状的发生规律和变化情况。
2.脉诊:通过脉象判断脾胃气虚或者肝胃失和的表现。
3.舌诊:观察舌苔是否厚重,舌体是否胖大,舌质是否淡黄等。
4.医师应在患者做了胃食管反流检查或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后,进一步明确胃下垂的诊断。
三、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胃下垂的原则是补脾胃、固脾胃、升脾阳、降肝阳,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药治疗: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柴胡、山楂等,可制成草药汤剂或煎剂口服。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等。
3.针灸治疗:针刺穴位主要集中在脾经和胃经经络上,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等。
4.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腹部和背部促进脾胃的运动功能,缓解胃下垂的症状。
5.中药外用:可使用中药熏洗或贴敷的方法,以促进脾胃的功能调理。
四、食疗方案1.胡萝卜粥:将新鲜胡萝卜榨汁,加入米饭中煮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动功能。
2.小米粥:小米具有补脾胃、健脾开胃的功效,可用来煮粥食用。
3.莲子汤:莲子有固脾止泻的作用,可以煮汤或煮粥食用。
4.黄鳝煲汤:黄鳝具有温补脾胃、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以煲汤食用。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暴饮暴食和生冷食物的摄入。
2.注重养生,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经常进行适当的锻炼和休息。
3.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减轻对脾胃的压力。
4.定期定时就餐,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总之,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并且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通过中医的草药治疗、针灸、饮食调理和餐后休息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胃下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胃下垂
分型治疗
(1)脾虚气陷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11J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
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2)胃阴不足
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
自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专方治疗
(1)行气整肠汤
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
每日1剂,2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
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表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2)升提冲剂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
胃下垂者,每日3次,每次1包,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
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3)升胃含剂
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4)启根丸
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
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老中医经验
李斯炽医案:王××,女。
1972年10月1 9日初诊。
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
食欲欠佳,胃部膨满,矢气嗳气频作,子宫下坠。
一脉弱舌淡。
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健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芪12克,白术旷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2片,枳壳9克,木香6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
肠胃气虚,不但饮食难化,大便溏稀,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
脾虚气滞于中,则嗳气矢气。
月经来潮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
方用补中益气汤,旨在补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
药证相应,故得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