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挽歌_鲍德里亚_象征交换与死亡_的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369.88 KB
- 文档页数:7
在1976年写下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之思似乎又发生了更大的逻辑异轨——鲍德里亚自己的原创性理论构境逻辑终于形成。
如果说,在前两部书中,鲍德里亚主要做的还只是以象征交换为逻辑尺度,指控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同谋的话,那么从这部书开始,鲍德里亚则更多地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手,力陈马克思劳动、生产观念的种种过时。
在这个阶段,被鲍德里亚用来图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性概念——拟真出场了,并且,一个作为缺失本体的基础性范畴一真实也开始成为他思想构境和施展逻辑批判张力的支点。
由此,鲍德里亚着手以拟象一拟真的理论图式重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存在逻辑。
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定性分析上看,他是从“消费社会”到“符号社会”,再到此处的超级现实的“拟真社会”。
我感到,此时的鲍德里亚开始直接受到晚期拉康思想的深层影响,虽然这种作用大多是以误认的方式悄然生成的。
综观鲍德里亚恢宏的“谋杀三部曲”,就是在这一步,他直接走向了真实存在的死亡。
也是在这里,鲍德里亚公开拒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他以“理论恐怖主义”自比,提出了以象征颠覆为核心的政治替代方案。
“烧毁符号”,“以死亡反对死亡”,鲍德里亚要在象征性的“灵魂深处闹革命”——想象力就是一切!从而,在他这里,反对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统治的现实革命终于演变为一场唯心主义的观念造反。
象征交换:法国哲人解读时代的新学说——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阅读札记从精神系谱上讲,法国当代哲学家让·波德里亚可谓尼采、本雅明、福柯的嫡传后裔。
而知识系谱上,如他自己表明,他研究视野中最赋有有启发的资源有索绪尔的易位书写理论、莫斯的交换/馈赠理论,而他直接突破的理论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针对后二者的政治经济学局限,他的学说对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双纫并置知识格局和认识模式进行了颠覆,原格局互补的机械性人人可见,但其基本模式始终未被突破,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学说穿透了两种理论的分离并驾局面,通过将二者“毁灭”而突破性地诞生出新的学说。
《象征交换与死亡》读书报告《象征交换与死亡》是波德里亚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作者在此书中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
作者通过对劳动、时尚、身体、死亡、诗歌语言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指出仿真原则现在已经替代过去的现实原则支配着一切,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精神分析学,在今天都已成为守法的革命,丧失了有效性和激进性。
根据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和感受,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对该书的理解和观点。
第一方面,生产与一切社会参照和目的性相分离,于是生产进入增长阶段。
应该按照如下的意义理解增长:它不是一种加速,而是另一种事实上标志着生产终结的东西。
它的特征就是生产和比较偶然、自主的消费之间存在的那种有意义的差距。
它的特征就是生产和比较偶然、自主的消费之间存在的那种有意义的差距。
但自从消费得到完全的引导,即它同时从神话和受控变量中获得力量(从1929年的危机开始,尤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人们便进去这样一个时期:不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不再有自身的确定性,也不再有各自的目的——两者全都陷入一种循环、一种螺旋或一种超越它们的混杂,这就是增长。
增长把生产和消费的传统社会目标远远地甩在后面。
它是一种只属于自己、只为自己的过程。
它不再涉及需求,也不再涉及利润。
它不是生产率的加速,但就结构而言,它是生产符号的通胀,是所有符号的交叉移位和向前的逃逸,其中当然包括货币符号。
这是火箭和协和飞机计划、全方位军事计划、工业园扩张计划、社会和个体基础设备计划、培训和进修计划的阶段。
按照一种不惜任何代价的再投资要求(而不是根据剩余价值率),必须生产,生产什么都行。
这种再生产计划中的代表作有可能是反污染,整个生产系统都将转而清除自己的废料——毫无效果的巨大方程——不过并非完全无效,因为通过污染/反污染的“辩证法”,一种无限增长的希望显现出来了。
社会科学研究 2009121 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张一兵 〔摘要〕 拟真是鲍德里亚用来描述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幻境的重要范畴,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拟真是对已经死亡的真实价值的重构,拟真是代码的阳谋,它是资本逻辑为了确认自身存在合法性在象征层面上的符码游戏,拟真意味着想象残余对象征存在的意识形态支撑。
〔关键词〕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拟真;象征;死亡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2-0126-05〔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江苏南京3。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第一章前面的主要部分,都是在讨论传统社会理论构境范式的死亡和终结,在这一章的最后,他终于谈到了自己原创性逻辑构境中的新发明:拟真。
这一次,他仍然以政治经济学为戏说对象,但说明的重点已经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全新的批判视域。
我以为,鲍德里亚的这一部分内容中,除去他反对马克思的自以为是,还真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东西,恐怕这也是此书中他写得最好的内容之一。
然而,他最终提供给我们的解放可能性———原初的象征交换对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仍旧是令人极其失望的。
一、拟真中资本逻辑的淫荡在场鲍德里亚说,对已经进入当代布尔乔亚全新符号世界的人们来说,还有一种“真实”可以参照,这就是政治经济学。
当然,依鲍德里亚已经做出分析,这种真实已是一种死亡,即象征交换关系的不在场。
所以这个真实总是带着引号出场的。
这种“真实”恰好是符号中的拟真,因为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一种已故秩序的视野,但这一秩序的拟真保护了整体的“辩证”平衡。
已故,即已经死亡,可是,这种已经死亡的东西被拟真以重生的方式重构起来,以作为符号世界总体的一种他性镜像中的辩证平衡。
这是一个很怪的说法。
在鲍德里亚看来,对于符号社会来说,拟真中的“真实”即是想象关系中的主观构境:“代码(价值的结构规律)使政治经济学(价值的有限商品规律)作为我们社会的真实/想象而系统地复活,价值的有限形式的显现等价于它的根本形式的遮蔽。
致死的思辨:波德里亚的遗产——读《象征交换与死亡》当今时代最有争议的思想家又一位法国当代思想大师离开了这个世界,波德里亚留下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他所象征的那种激进地揭示社会变异的力量应该成为我们的力量源泉。
波德里亚的形象代表了后现代思想中煽动、质疑和批判的气质,是中国当今知识分子和思想界最缺乏、因而也最有意义的一种思想力量。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波德里亚是当今时代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把自己描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个“挑衅者”,他不断地对那些影响过他的思想和观念进行质疑和批判,在进入新千年的历史潮流中,“波德里亚”这个词扮演着与正统决裂和进入新的理论领域的“通行证”的角色。
(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读本》“绪论”,江苏人民,2005)波德里亚的去世并未使他的思想论定于一格,相反是激发起更多的变异和可能性。
他的著述被翻译为中文的已有多种:《完美的罪行》(商务,2000)、《消费社会》(南京大学,2000)、《物体系》(上海人民,2001)和被认为是他的最重要著作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凤凰、译林,2006,下引该书只注页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文章被翻译选入各种后现代理论文本。
他的文风如同他的思想一样充满诡异的跳跃和对语言躯壳的刻意突围,因而无论给中文的翻译者和阅读者都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一位曾在巴黎拜访过波德里亚的译者说,他在寻找波德里亚时曾被其同事告知“他在所有地方,也不在任何地方”。
这似乎是对我们阅读波德里亚的最贴切的忠告:不要以为可以这样轻易地把握这个人。
《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个书名并不像它表面看来的那样好懂——它说的是象征的交换与死亡吗?作者在“前言”中一开始就谈论着“象征交换”,但是关于什么是“象征交换”却没有作出定义式的说明。
读这本书的确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知识的恐怖主义”,同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把他视为狂怪的梦呓者。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姓名:李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张能为2010-04中文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鲍德里亚哲学中的拟像社会这一主题。
“真实”和“虚拟”虽然是古老的哲学问题,但在鲍德里亚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性的进场,这对范畴获得了新的理论内涵。
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及其研究者的作品的阅读,重点去剖析鲍德里亚“物”的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并且追问这种演变的社会内在动因,以及描述由于“物”的演变而造成的“超真实”的社会图景,从而揭示鲍德里亚思想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
鲍德里亚的整个思想不论就其研究的切入点还是其思考的维度,都是从符号入手,从日常生活领域批判和反思“物”的现代性神话出发的。
鲍德里亚深刻分析了现代社会“物”的嬗变历程,其哲学思想发展有一个“实——虚——实”的演进图示。
在早期,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品和消费社会,从而来寻求其中的符号学意义。
在《生产之镜》之后,鲍德里亚明确的拒斥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全面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象征交换原则是其学说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于他的思想始终。
在这一原则下,鲍德里亚提出了“拟真”、“内爆”和“超真实”等核心范畴,试图冲破符号对人的控制。
他认为,当我们周围的东西都被内爆为超真实的时候,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也被打破了,真实被消解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拟像社会。
本文探讨了鲍德里亚“拟像说”形成的社会条件、技术基础和运作机制,指出拟真的生产是无限制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并最终形成超真实的社会图景。
晚期的鲍德里亚重新转向了对“命定之物”的分析,提出了物的命定理论,并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物”是如何一步步消解主体,如何用“致命的策略”来“水晶复仇”,如何让“真实”和“虚拟”内爆为“超真实”。
鲍德里亚晚期的思想是向形而上学的回归,由于其思想表达的晦涩难懂,对于其晚期思想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文明的挽歌——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在鲍德里亚的前期思想建构中.象征交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象征交换体现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另一种文明模式。
怎样理解象征交换昵?鲍德里亚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生产之镜》中他只是将象征交换与符号政治经济学对应起来.认为只有象征交换才能真正地走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符号统治,甚至认为马克思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无法在象征交换的层面上进行生产。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他也没有对此进行一种专门性的界说,中,但在关于死亡的讨论中,我们倒是可以看到鲍德里亚对这个概念的说明.以及他面对现代性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理论姿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象征交换的理论内涵。
我们先看看影响到这一思想建构的巴塔耶和莫斯的理论。
巴塔耶的哲学思想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解构。
13年代黑格尔哲学进入到法国.90成为法国思想复兴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柯热夫对《精神现象学》一书中主与奴辩证法的解释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者的研究。
在讨论自我意识时,黑格尔谈到自我意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的沉思.而是两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之间的相互承认。
但由于人是有欲望的,因而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两人相遇时.就会发生斗争,一方因不惧死亡而成为主人,另一方因害怕死亡而变成了奴隶,承认了主人的地位。
但在这里,自我意识问的承认是单方面的,主人只是认可自己的自我意识,而不会将奴隶当做与他平等的、有着自我意识的人来看待,奴隶承认了主人的自我意识,但却失去了自己。
对主人的承认使奴隶在主人的命令与恐吓下,压抑着自己的欲望,进行劳动,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这劳动陶冶自然”的过程。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奴隶发现面对自然界的强大力量,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离开了自己。
主人什么也不是。
这时主与奴关系就会发生颠倒,奴隶才真正地实现了自我意识所具有的相互承认的内在要求。
这也推动了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斯多噶意识、怀疑意识和苦恼意识.都是以此为基础才得以产生。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研究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张社会是通过象征交换和符号交换的方式来建立和维持的。
符号交换被定义为一种象征行为,在这种行为中,人们通过物品、语言或其他符号来传递价值和意义。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象征交换是社会行动和文化生产的重要方面。
鲍德里亚将象征交换分为三个部分:物质层面、符号层面和文化层面。
物质层面是指具体的物品和资产。
符号层面是指语言、象征和象征空间。
文化层面是指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象征意义,包括社会的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
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中,社会被视为符号交换和象征交换所构成的秩序。
这种秩序是通过象征和符号交换进行构建和重构的。
鲍德里亚认为,社会是通过一组象征符号和符号交换的规则来建立的,这些规则被称为象征资本。
象征资本代表了社会中的价值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象征交换理论中,象征资本的流通受到限制。
因此,象征资本的数量是固定的,不能增加或减少。
这意味着象征交换是一种零和游戏,每个人在象征资本上的收益必须以其他人的损失为代价。
因此,象征交换被视为一种竞争行为,参与者在其中尝试获得更多的象征资本。
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强调了社会的符号和象征方面,这些方面对社会的结构和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社会的象征交换和符号交换最终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环境。
因此,象征交换理论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身份。
总之,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框架,用于解释社会行动和文化生产的基本机制。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鲍德里亚:时尚是常见的轻浮让·鲍德里亚:常见的轻浮节选自让·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时尚令人惊异的特权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在时尚中,世界的消解是最终的消解。
能指惟一的差异游戏在这里加速,变得明显,达到一种仙境——丧失了一切参照的仙境和眩晕。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是政治经济学的完成形式,是消除商品线性的循环。
这些时尚符号不再有内在确定性,因此可以自由地、无限地替换,对调。
它们在这种闻所未闻的解放的终点,似乎逻辑地开始一种疯狂而精细的反复。
这是对服装、身体、物品的时尚而言的——即在“轻巧”符号的范围。
在“沉重”符号的范围——即政治、道德、经济、科学、文化、性爱——这种替换原则在各处也都同样自由地发挥作用。
我们也许可以用递减的“仿真”等级给这些不同的领域分类,但无论如何,这些领域都在快慢不等地一起接近仿真的模式,接近冷漠的差异游戏,接近价值的结构游戏。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它们全都受到时尚的纠缠。
因为时尚既可以被当成最浅薄的游戏,也可以被当成最深刻的社会形式——代码对一切领域的不可避免的投资。
在时尚中就如同在代码中,所指避开了,能指不再通往任何地方。
所指与能指的区分像两性差异一样消失(热迪[H.-P.Jeudy]:《能指是两性体》),性别变为区分性对立,某种类似物恋的东西开始了,它带来一种快乐和一种特殊的悲伤:纯粹操纵的魅力和绝对不确定性的失望。
时尚迫使我们接受一种想像秩序的深层断裂:即各种形式的参照理性的断裂。
当理性在纯粹符号交替的影响下崩溃时,即便我们可以陶醉于理性的毁灭,陶醉于意义的消解(尤其是在我们的身体层面上——服装与时尚的亲缘关系来源于此),陶醉于时尚这种无目的的目的性,我们也将为时尚导致的这种合理性的堕落而感到深深的痛苦。
看到各个领域落入商品的范围,人们会进行激烈的抵制,看到他们落入时尚的范围,人们会进行更激烈的抵制。
因为在时尚中,意义的消解更为彻底。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象征交换到沉默的大众——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研究姓名:潇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杨小清;莫其逊20070401从象征交换到沉默的大众——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研究研究生姓名:潇潇导师:杨小清、莫其逊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年级:2004内容摘要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家,他旗帜鲜明、著作晦涩、创作丰富、复杂多变而又富有争议。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遍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等领域,对媒介的认识更是独树一帜,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洞察力,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鲍德里亚用“仿真”、“超真实”、“内爆”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媒介的的后现代社会视角。
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媒的极权与媒体信息的“迷狂”破坏了象征交换原则,造成大众“沉默的大众”,大众用这种迂回的战术来抵抗媒介的独白和信息的泛滥。
鲍德里亚对当代媒体新技术的前景深表担忧,他对当代大众传媒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媒介技术的非理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整个世界形成“仿真流变”,到处漂浮着丧失了意义的能指;所有的一切均暴露在信息和传播刺目而无情的强光之下;符号主宰了世界,主体丧失了以往的优越性;受众的策略也只能是消极的宿命策略。
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
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
鲍德里亚基于对大众媒体的技术特性分析,对数字化、仿真化和信息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理论虽然怪异极端,却为当代社会植入了一种新的文化原则,也为我们理解当代新传播形式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
本文就从鲍德里亚前期理论“大众媒介的单向性”入手,分析象征交换的意义,接着转向他后期的媒介技术观,通过民意测验这个新角度来研究大众与媒体之间的新关系,分析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德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物的嘲讽与主体消亡的宿命:鲍德里亚的思想主题仰海峰*在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中,物的存在方式一直是其关注的重要主题㊂早期的鲍德里亚主要关注消费社会中物的符号化问题,揭示物体系的支配地位,并想以象征交换为核心的文明模式取代符号 物为核心的消费社会模式㊂后期,鲍德里亚感到,在现代电子媒介社会中,物已经病毒化了,它到处游弋,完全据有了这个世界㊂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以及与之对应的客体完全消失了,被传统形而上学所控制的物从被支配性的构架中逃逸出来,嘲讽地 看 着作为主体的人是如何被物的世界所吞噬的㊂这种冷漠的嘲讽,表面上揭示了物的存在方式,实际上却描绘出主体消失的宿命㊂一主体的消失与物体系的形成: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主体是近代以来哲学逻辑的核心要件㊂理性与主体具有同一性,是近代以来思想发展的起点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主体地位的确立与近代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相一致㊂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实现了自身仰海峰,男,1969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㊂的思想转变,即从早期强调主体㊁理性的思想转向了从社会历史中考察主体㊁理性的思想,将人置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加以考察㊂在这一新的视角中,主体不再处于社会历史与哲学逻辑的中心位置,任何关于孤立主体的想象都只是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认同(这主要是就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来说的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总是难以逾越个体主体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段)㊂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在谈到生产中的个人时指出,这些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个人才是出发点㊂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㊂ 其实,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 市民社会 的预感㊂ 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曾在过去存在过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㊂ ①因此,个人是被社会结构所架构的,在商品社会也是如此㊂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讨论了商品拜物教㊂他指出,在商品普遍化时代,平常的物具有了非同寻常的神秘性,使人拜倒在自己面前,这就是商品拜物教㊂这里的拜物教具有两重含义㊂在表层,拜物教意味着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这是对直接存在的物的崇拜;在深层上,物之所以能占据这种 崇高 的位置,源于它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地位㊂因此,对社会体系中的物的崇拜,说到底是对这一社会结构本身的崇拜,这时拜物教的 物 不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社会关系,当人们崇拜具体的物的时候,对相应社会关系的崇拜与认同却被遮蔽了㊂商品拜物教表明,在商品普遍化的时代,主体只是一种理性的想象,实际上是被一种看不见的抽象体系所规制的㊂在这种体系的表层,就是传统哲学中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者说是有欲望的人与作为对象的物的关系㊂但从深层上来说,有欲望㊁有目的的个人,恰恰是被社会系统所整合㊁所同921物的嘲讽与主体消亡的宿命:鲍德里亚的思想主题 җ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 25页㊂031җҗ 哲学篇化的㊂从现代社会的变迁来看,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关注的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㊂19世纪后期,特别是在20世纪初,随着以泰勒制㊁福特主义为表征的机器大工业的推广,生产的机械化使人日益成为生产系统的螺丝钉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卢卡奇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为理论基础,通过整合齐美尔与韦伯的学说,提出了物化理化㊂与马克思相比,卢卡奇更加强调社会生产层面的人的物化生存状态,这是人进入自动化系统的结果,人的物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人被自动化的物体系所编织的过程㊂面对主体㊁人被物化的状态,卢卡奇从以黑格尔为中介的历史辩证法出发,力图重新确立主体的批判立场,以阶级意识扬弃物化意识㊂这种确立主体地位的理论想象,经过‘启蒙辩证法“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即主体已经被技术理性架构了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揭示出,随着工具理性的全面扩张,人真的成为技术铁笼中的 囚者 ㊂这也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主体越来越成为客体㊁物的编织物㊂这一思路直接影响到鲍德里亚关于物体系的支配地位的思考㊂在当时的法国,反思传统哲学的主体理念是当时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㊂从鲍德里亚的思想建构方面来说,除了马克思以及由此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外,还受到索绪尔开创的结构语言学与拉康在承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去主体化的思路的影响㊂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在讨论 感性确定性 时认为,人要想把感性经验的东西表达出来,就会遇到 共相 ,因此,感性确定性的 真理 在于 共相 概念 ㊂正是从这里,黑格尔的哲学实现了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过渡㊂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黑格尔的这一论述将语言不言自明地看成了主体的表达工具㊂在同时代的索绪尔看来,语言的这种表达功能并不来自主体的指令,而是由语言自身的差异结构所决定的㊂由符号构成的语言可分为音响系统的能指与表达概念含义的所指,能指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所指的意义㊂因此,语言自身的结构性差异系统才是语言表达功能的基础㊂在这种理解中,语言不再是主体表达的工具,主体反而成为语言表达的载体㊂。
哲学家的摄影家——让·鲍德里亚作品让·鲍德里亚(1929-2007),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
当代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以煽动性和争议性著称,被西方学界誉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方面卓有建树。
其著作《消费社会》《物体系》《象征交换与死亡》《艺术的阴谋》《论诱惑》对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坐标。
让·鲍德里亚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家。
让·鲍德里亚常常语出惊人。
1991年,他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文章振振有辞地断定:“海湾战争不会发生。
”不久,美军就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
鲍德里亚很没面子,几个月后干脆出版了一本《海湾战争不曾发生》的书。
他说,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美国人已经把侵略伊拉克的战争变成了类似电子游戏和好莱坞电影的虚拟战争。
同样,“911”也不曾发生,他又写了本书论证,那是西方媒体制造的一个渲染恐怖主义威胁的拟真幻像。
这观点看似强词夺理,倒也符合他的拟像理论。
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问鲍德里亚想不想亲自去伊拉克战场看看,他回答说:“不,我靠幻像生活。
”52岁那年,有位朋友送他一台傻瓜机,他才开始拍照。
在一次他的著作出版庆祝活动中,为了营造气氛,主办方展出了一些他的摄影照片,没想到大受欢迎。
接着,他的摄影作品应邀参加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西、日本等国的展览,以及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95年,又获德国“ZKM与西门子媒体艺术奖”。
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个真正的摄影家,就其艺术履历来看,这一称呼他当之无愧。
让·鲍德里亚的理论博大精深,令人生畏。
他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新词“拟像”(也译为“类像”)。
他的摄影理论,总是能带给人对摄影认知上的新的启发。
按让·鲍德里亚的观点,古典时代的艺术特点是临摹,有原作与赝品之别。
工业社会的艺术,则是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原作与复制品相差无几。
多年来,“艺术终结”或“艺术死亡”的论题反复出现在各种专著和期刊文章中,现在看来这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在当代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显著的现象从理论上得到了解答。
艺术终结了么?终结之后的艺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黑格尔那种预言式的描述显然没有给我们答案。
而所谓艺术的死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面前出现了远远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多的艺术品,以及艺术评论。
与死亡相反的是,艺术从来没有出现在离大众如此之近的地方。
尽管在阿多诺等人的眼中,这种文化产品与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质规定性,或坚实的存在论基础,能够保证我们进行这一区分?鲍德里亚毫无疑问也是发现了这一变化的思想者,但是与前者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继续这样一种可疑的区分①。
1996年,他挑衅地否定了当代艺术(“艺术等于零”)。
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已经与性和政治一样,失却了其应有的锋芒和张力,同时变成了与当代社会整体共谋的一种力量。
就如同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忘记福柯”一样,这一判断性表述在理论界和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这一论断不同于其他有关死亡或终结的表述,后者大多从现象层面对当代艺术存在状况进行描述,而鲍德里亚的论断却是针对整个当代艺术深层结构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严肃的,同时是致命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它通过对当代社会宿命性运动的分析,严肃地否定了艺术死亡或终结的挽歌式的结论,继而通过对艺术观念的童小畅当代艺术:死亡、终结或消失?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鲍德里亚一直以其独特的批判视角对艺术在当代的存在状态发表自己尖锐的批评。
在他看来,所谓“艺术终结”之类问题的提出,其背景就是艺术早已失却了自身的语境并背离了自身。
通过审美现代性在数百年间的自我运动,艺术不再属于仪式的序列,而是变成了一种知识型;审美由此也由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幻觉性活动变成了一种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宣讲;艺术品在当代已经成为了符号占有和竞争的核心竞技场,这使得当代艺术无论从结构还是现象层面都与当代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共谋关系。
以死亡反对死亡:作为理论恐怖主义者的鲍德里亚——鲍德
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
张一兵
【期刊名称】《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8
【摘要】在1976年写下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的思想中似乎发生了一种更大的转折。
以我的看法,相对于自从《物体系》、《消费社会》的他性理论空间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自主性思想构境的转变,这是他理论逻辑构境中第二次重要的转换,也是在这种整体思考空间的改变中,鲍德里亚最终确立自己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过程。
此时,鲍德里亚用来图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性概念——拟像-拟真出场了,并且,一个作为缺失本体的基础性范畴——真实也开始成为他逻辑批判张力的支点。
【总页数】8页(P6-13)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拟像;拟真;超真实;超级现实
【作者】张一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象征交换死亡》[J], 仰海峰
2.非生产性劳动与社会反抗的窒息——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 [J], 张一兵
3.结构性价值对质性价值的替代——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 [J], 张一兵
4.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 [J], 张一兵
5.后生产时代、符号的造反与激进批判理论--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J], 仰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鲍德里亚与剩余生命可是他不知道(谁都不可能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
——《小径分岔的花园》二十岁时为荒诞玄学家——三十岁时为情境主义者——四十岁时为空想家——五十岁时为横跨一切家——六十岁时为病毒家和转喻家——这就是我的整个历史。
——《冷记忆2》我庆幸自己能够经历同一条曲线,即从1929年华尔街金融崩溃到2001年9月双子塔倒塌的这条线路。
——《冷记忆5》从标题开始,这便是一场冒险。
因为如果说镜子/签名背后一无所有,我们以鲍德里亚这个符号之名能够谈论些什么呢?不过谈论一些有关符号的积累与消耗而已。
如何去探问鲍德里亚这个签名,把这个已死之人的幽灵召唤到签名的背后。
这是一种幽灵的召唤术。
一种叩击签名的艺术。
有关签名,鲍德里亚不是问过吗,“为什么我就不能把自己的名字重印在《存在与时间》或《巴马修道院》上面呢?”那么让我们把海德格尔/司汤达与鲍德里亚的签名都抹去,把他们的书放在一起来读。
我们试试看!或许便如博尔赫斯所说,会有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被发明出来呢!老得一塌糊涂的鲍德里亚不是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读着自己的书,却不知晓作者是谁。
人们对他一无所知。
人们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形象!我们不妨试一试共享签名的可能性。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代的莱茵河成为被技术所订造的事物,莱茵河的风景也无非是休假工业已经订造出来的某个旅游团的可预订的参观对象而已。
而鲍德里亚不也同样声称,雪不再是上苍的礼物,它会准确地落在标记着冬季运动场的地方吗?在这么说着的时候,他们难道不是可以共享自己的签名,把签名写作Martin Baudrillard或者Jean Heidegger吗?在这样的共享背后,任何一个单独签名反而是荒谬可笑的了。
然而鲍德里亚的极端要求在于拒绝共享!在《存在与时间》上面只签自己的名字!想象一下博尔赫斯小说中那个在三百年后重写《堂吉诃德》的人!在《存在与时间》中召唤出鲍德里亚的幽灵/而且拒绝海德格尔!这样的阅读方式太新颖,我们还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的阅读。
第48卷 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48 N o.2 2008年3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r.,2008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专题文明的挽歌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孔明安[摘要]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向来以思想独特和怪异而著称。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死亡的原始象征意义的回溯考证和注解,从中引申出象征交换概念的特征,并运用这一特征来分析现代西方近代社会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得出了与西方人道主义为主流的西方文明背道而驰的#死亡观∃,从而在20世纪之末奏出了与西方当代文明社会极不协调的一曲#文明的挽歌∃。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死亡;互惠性;人道主义[收稿日期]2007-12-20[作者简介]孔明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象征交换∃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J B audrillard)的一个核心概念;!象征交换与死亡∀则是鲍德里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
鲍德里亚著作甚多,但相比较而言,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性最强,但也最为难以理解和把握。
在该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性的考察批判。
不仅如此,从象征交换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鲍德里亚始终将象征交换原则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用以诠释和注解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
因而,我们可以说,象征交换的礼仪或规则,贯穿了鲍德里亚中后期的思想。
如果说在鲍德里亚前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象征交换的思想还不明显的话,那么,从!生产之境∀开始,特别是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出版,象征交换理论就构成之后鲍德里亚思想的核心。
这不仅包括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对象征交换理论的反复细致的阐述和论证,而且之后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诱惑理论,以及后期有关科技哲学的思想中,都隐含着象征交换理论的影子。
特别鲍德里亚晚年整理出版的!不可能的交换∀一书,也是他对其象征交换理论在新千年的应用性的阐释和论证。
当然,过多的论述显然是本文不能企及的,我们在此只是强调象征交换理论在鲍德里亚思想中的重要性地位而已。
但令人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及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解释,给出的并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论调。
正如英国学者M 甘恩(M G ane)将鲍德里亚的文化观解读为#鲍德里亚的兽性∃一样,通过对!象征交换与死亡∀的研读,我们看到的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奏出的是一曲文明社会的哀叹调。
下面,我们试图从象征的概念及其特征,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以及象征交换与文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来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一探讨。
一、象征交换及其特征#象征∃,#象征交换∃究竟是什么,它们具有怎样的意义,其与现代社会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是鲍德里亚必须在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回答的问题。
与西方英美学者不同,鲍德里亚这位#诡异∃的法国学者,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他并没有对其书中所提出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规定或定义,而是通过其一系列的描述来逐渐显露其含义。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阅读!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来体会或把握#象征∃与#象征交换∃概念。
sy m bo l(象征)一词本身就有#符号∃、#记号∃和#象征∃等多种意义。
鲍德里亚早年主要从事的是文学翻译,想必他对象征在文学领域内的含义非常熟悉。
象征概念主要是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一种典型的表达手法,如用#颜色的红艳∃来表达#热情奔放∃,用玫瑰来代表爱情,等等。
这些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也不难理解。
同样,鲍德里亚所谓的#象征交换∃中的象征也具有如此这般的含义,即他所谈的#象征交换∃并非是实物之间的对等的#等价∃交换,而是具有某种象征性含义的#非等价∃交换,或者说,他所谓的交换是一种#象征性的等价∃交换,这一点构成了象征交换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他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生产之境∀中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批判,我们也可窥其端倪。
在那里,鲍德里亚着力批判的是现实层面上的一般商品等价物之间的交换,而在他看来,这样的交换无疑是过时的#幻镜∃,应该取而代之的是那种非等价的象征层面上交换活动。
而这也就是鲍德里亚转向写作!象征交换与死亡∀的缘由。
顺便提及的是,国内有学者将#象征交换∃(sy m bo l ex change)翻译为#符号交换∃,这一译法虽不尽妥当,不能完全通达鲍德里亚的思想,但还是有其意义的,它至少表明,象征或象征交换是带有某种#符号性∃特征的交换,是发生在非#实在∃的领域,并与实体或实物的等价交换不同的社会性交往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象征交换的第一个重要特征,也即象征交换的非现实性特征。
鲍德里亚是这样来界定象征的。
他说: #象征不是概念,不是体制或范畴,也不是结构,而是一种交换行为和社会关系,它终结真实,它消解真实,同时也就消解了真实与想象的对立。
∃[1]206当然,就#象征∃这一非现实特征而言,鲍德里亚认为,最能体现象征操作高潮的是秘传仪式。
秘传仪式与我们的现实原则相反。
因为这种仪式的目的不是消除死亡,也不是#超越∃死亡,而是在社会关系上连接死亡。
秘传仪式建立一种交换机制,人们从随机的、不可逆的自然死亡过渡到一种馈赠与接受的死亡;在秘传仪式中,#生死之间的对立消失了:生死也可以通过象征交换可逆性的形式相互交换∃[1]205。
从秘传仪式,鲍德里亚得出:象征#终结了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真实与非真实、出生与死亡的乌托邦。
在象征操作中,两个对立的词项丧失了自己的现实原则∃[1]207。
也就是说,在鲍德里亚看来,在象征层面上,生者与死者并没有什么区别,死者只不过是具有另一种身份罢了,在象征操作中,显形与隐形并不相互排斥,它们是人的两种可能状态。
死是生的一面。
如此,通过秘传仪式,我们可以体会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的非现实性的特征。
当然,象征操作不仅体现在秘传仪式中,也体现在其他的社会现象和形式中,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谈到。
其二,象征交换还体现出其互惠性的特征。
#互惠(reci p roca l)∃或#反馈(counter g ift)∃构成了象征交换的第二个重要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象征这种交换行为和社会关系中,交换双方必须是相互受益的,而不是单方面一方受益或获利,否则,就不构成象征性的交换。
因而#互惠∃构成了象征交换双方进行平等交易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是单方面的受益或获益,那么就会导致交易双方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并进一步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进而滋生出权利和权威的压制和压迫,等等。
因此,互惠性是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反复论述重要点。
有关象征交换的互惠或反馈的特征,并不是源自鲍德里亚,而是他对法国人类学家毛斯有关原始社会象征的研究成果,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巴塔耶有关耗费的思想的吸纳。
毛斯(M M oss)在其著作中,通过对原始社会中象征交换这一风俗礼仪活动的考察,证明了原始的象征及其交换活动在原始部落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鲍德里亚的功劳主要是重新捡起这一逝去的原始社会礼仪,并将它扩展至现代社会,把它视为支配和调节从古至今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
在他看来,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无论其是在原始社会,近代社会,抑或是现代的消费社会或高科技社会,都必须遵守或服从象征交换活动中的规则。
也就是说,鲍德里亚把在毛斯那里仅仅适用于古代土著居民的象征交换的原始规则,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并将它转换成某种人们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性的、隐含于现代社会而且仍在发挥其作用的社会准则。
如果人们违背了这一原始的、古老的社会交往原则,那么它就必然会遭到报复或报应。
因而,根据象征交互原则,社会的象征交换是必须的,不可逃脱的。
就象征交换活动的互惠性特征而言,我们先看一下法国人类学家M 毛斯对原始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送礼活动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对互惠性特征的把握。
毛斯是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他通过对欧洲、美洲、澳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的原始土著居民的古老的原始交往活动的考察,证明了这些原始土著居民社会中的礼物交换及其特征。
他在#论礼物:古代社会里的交换的形式与根据∃一文中谈到:#在斯堪的纳维亚文明和许多其他文明中,交换和契约是以礼物的形式进行的,理论上是自愿的,实际上则必须送礼和还礼∃[2]111,也就是说,在人类早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面看起来是自愿的送礼形式,其实包含着某种强制性的社会规则,它是某种社会性的、制度性的交往规则,它其实相当于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某种强制性的契约。
这里,有一个特征必须注意,即送礼和还礼活动中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其经济意义。
在原始社会部落中的送礼和还礼活动,是与巨大的奢侈和浪费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夸富宴∃。
夸富宴是一种流行于印第安原始部落里的,在冬天举行的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非常奢侈浪费,并相互订立契约。
毛斯说:这些#订立契约的人都是一些有道德的人:氏族,部落,家族,它们或是以同一地区面对面的不同群体方式,或是通过各自酋长的中介,或是同时以这两种方式相互交往和敌对。
而且,它们交换的东西绝对不是财产和财富,动产与不动产,经济上有用的东西。
它们首先是礼节,筵席,仪式,军事服务,女人,儿童,舞蹈,节日,集市,交易市场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其中财富的流通只是非常普遍的和永恒的契约诸用于之一。
最后,这些供应活动与回馈活动是通过礼节和礼物,以自愿的方式进行的,虽然它们终究是有严格承诺的,否则就会有私人的或公共的战争∃[2]114。
至于为什么要送礼,毛斯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概念。
他通过印第安人的送礼活动的考察得出结论说:#荣誉概念在印第安人的这些交易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一个酋长的个人威望与他的氏族的威望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比与花费,按时连本带息地报答所收受的礼物,以便把那些迫使它们承担义务的人转变成感恩者更有关联的了。
∃[2]156也就是说,送礼与一个人在部落里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权威是联系在一起的。
否则,就意味着权威和地位的丧失。
而接受礼物的人,为什么必须要还礼呢?毛斯也有自己的解释。
#不回馈的礼物还使得接受它的人处于卑下的地位,尤其是当他接受它,却不想回馈的时候。
∃[2]208由此看见,回赠或还礼就成为了某种必然,因为一旦接受礼物而不回赠,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受礼者本人将在部落或团体中地位地下,遭人鄙视。
其实,就毛斯所论的原始社会的送礼与还礼活动,对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