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111
内科学上消化道出血重点总结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其重点总结如下:
1. 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道等器官的出血。
2. 病因:常见的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
3.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和黑便。
呕血通常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而黑便则为柏油样便。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
4. 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
5. 治疗: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内镜治疗包括止血夹、电凝和注射药物等;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严重的出血或内镜治疗无效的情况。
6. 预防: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是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7. 预后: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需要紧急处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内科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查房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从胃、十二指肠或食管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炎等。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严重时可能伴有呕血、黑便、腹痛等症状,是一种急性病情且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
护理查房对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有效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为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查房报告。
报告人:护理查房人员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一、主要问题该患者为xx岁xx性别,目前主要问题为上消化道出血。
二、生命体征监测1.血压、脉搏、呼吸情况:-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每4小时一次,记录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低血压、快脉、浅快呼吸等症状。
2.出血量监测:-按照医嘱记录患者的呕血、便血量。
-注意观察呕血和便血的颜色、数量和性状。
-如有加重,及时报告医生。
3.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迹象。
三、病情观察1.意识状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清醒度、嗜睡、烦躁等。
-如有意识改变,及时报告医生。
2.呕吐:-关注患者有无恶心、呕吐情况。
-如出现呕血或咖啡色呕吐物,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3.疼痛:-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或胸痛。
-如出现剧痛,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4.精神状态及情绪:-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焦虑等心理状态。
-给予患者情绪支持和安慰。
5.脱水情况:-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口干、尿少等脱水症状。
-鼓励患者多饮水,并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输液补液。
四、护理措施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保持患者平稳,减少活动对出血的刺激。
2.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出血及生命体征等。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再次出血的迹象。
3.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按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胃肠道保护药物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5.宣教:-向患者和家属宣教出血的相关知识,包括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等。
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及处理-V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原因多种多样,处理方
法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原因
1. 消化道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消化道溃疡会导致黏膜损伤和出血,严重时可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
2. 慢性胃炎:胃粘膜受损或炎症病变也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
胃炎常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和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人群。
3. 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指胃部通过食管孔进入胸腔。
此时胃的
酸性内容物容易倒流到食管,在食管黏膜上造成溃疡和出血。
4. 肝硬化: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血流量增加,易引起上消化道静脉
曲张,出现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二、处理
1. 药物治疗:对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以使用
止血药物如噻吗洛尔控制出血,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制酸。
同时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防止感染。
2. 内镜止血: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内镜可用于标记和止血,如应用内
镜下注射和烧灼技术。
内镜止血成功率较高,但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设
备支持。
3. 外科手术:当非内镜手段不能控制出血时,可以考虑手术。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复杂,处理方法也需因病制宜。
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或食管等消化道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
常见原因包括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炎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为黑便、呕血、便血或呕吐物中带血丝等。
下面是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诊断:1.体液量不足: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使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出现低血压、心跳加速、皮肤湿冷等症状。
2.恶性贫血:长期和大量出血会导致机体贫血,出现皮肤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呕吐、呕血等情况。
记录出血量、颜色和性质,并及时报告医生。
2.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头部高位,避免吞咽和呕吐物流入呼吸道,防止窒息和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液性质和尿比重,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根据医嘱给予输液治疗,如静脉注射血浆、血红蛋白等。
4.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在出血稳定后,饮食应以液体及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含酒精的饮料。
5.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溃疡病可以给予抗酸药物、抗生素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以进行内镜止血或手术止血等。
6.心理支持:上消化道出血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可以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病情理解与接受情况,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和帮助。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和护理工作需要密切配合。
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血量和性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适当饮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给予心理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黏膜发生溃疡、破裂或损伤,导致出血现象。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对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的一些体会。
我认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稳定患者的情绪。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上消化道出血后会非常焦虑和恐慌,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更加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我们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让他们明白疾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保持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患者的身体状况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尤其是观察患者的体征、生命体征等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昏厥、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等情况都需要我们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对于高危患者,我们更要全天候进行观察,提高警惕,做好危重病人的护理。
对于患者的饮食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在出血期间是不能进食的,我们要及时告知患者这一点,并做好患者的胃肠准备工作,如洗胃、拔胃管等。
待病情稳定后,还要根据医嘱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进食进行指导和护理,做到药食同源,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我们要做好配合医生的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医嘱,按时按量给药、查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定期向医生反馈患者的情况。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时刻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并发症,做好危重症护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好患者的卫生护理工作。
特别是在患者停止出血后,我们要及时更换患者的被褥、衣服,保持他们的身体清洁,防止感染,避免引起并发症。
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的营养保健工作,合理安排患者的起居、活动和休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我认为护士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名词解释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主要指胃或十二指肠的大出血,通常是由于溃疡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而引起的出血,并可分为静脉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两种。
高渗性大出血通常由动脉血管的破裂所致,血液以持续和大量的血流向胃肠道腔内,甚至腔外,患者可能出现呕血、腹痛、腹胀、虚弱、皮肤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显著降低,心功能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首先,要了解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
常见的病因有内痛性溃疡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及其他消化道病变,血管扩张性疾病,血友病,以及静脉内肿瘤,静脉血栓,肝炎等。
其中,溃疡性疾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占大出血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通常溃疡病变可导致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坏死性病变,血管增厚,破裂,出血,最终导致大出血。
其次,要了解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方法。
放射性大出血是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查看血流量、血流方向及血流速度。
一般说来,大出血中较快的血流速度及较大的血流量会导致患者血压明显降低,出现高渗性大出血。
此外,还可以采用内窥镜检查、肠镜检查、胃肠造影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多种检查方法,以确定大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再次,要了解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
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措施要根据大出血的部位和原因而定,一般来说,通常需要采用手术、药物疗法和镇痛等组合治疗。
手术治疗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为了止血,如消化道出血器官(如胃或十二指肠)可以采用钳口止血措施,或者进行内镜止血或者腹腔镜止血,若发现动脉血管破裂,可以采取血管黏膜吻合术止血。
另外,还可以采用药物疗法,如用抗凝血药物、止血药,抑制胃酸分泌或者抑制胃肠蠕动等,以减少出血量,并避免上消化道再次发生出血。
此外,镇痛疗法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一般可以采用静脉注射布比卡因等药物镇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最后,要对患者进行恰当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原则是少量多餐,每餐量要小且易消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概念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
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二、病因和诱因(一)上消化道疾病1 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损伤。
2 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多为十二指肠溃疡。
食管、胃黏膜病变:如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食管-胃粘膜撕裂等。
胃癌、急性胃扩张、胃手术后病变、胃血管异常等。
(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而致曲张的静脉暴露于黏膜下,缺乏周围组织的保护和支持导致破裂出血,其特征为突发的大量出血。
(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 胆道出血2 胰腺疾病累及十二直肠3 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直肠4 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四)全身性疾病1 血液病2 血管性疾病3 尿毒症:尿毒症性胃炎4 结缔组织病5 应激性溃疡严重急性感染、外伤和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烧伤等严重疾病引起的应激状态下产生的急性胃黏膜损害。
三、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取决于出血病变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并与病人出血前的全身状况如有无贫血及心、肾、肝功能有关。
(一)前驱症状病人多有腹痛、头晕、目眩、心悸或恶心症状。
原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疼痛节律消失,且服用抗酸药物不缓解。
(二)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出血者均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
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恶心、呕吐而出现呕血。
(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由于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常发生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其程度轻重因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
上消化道出血概述:(江永威)消化道出血英文名字:hemorrhage of digestive tract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
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
大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病因:(李俊兰)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常见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症等。
常见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糜烂、溃疡.食管癌。
2、胃部疾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黏膜变、胃癌、胃息肉、糜烂性胃炎。
3、十二指肠疾病溃疡、十二指肠炎、憩室。
4、邻近器官疾病胆道出血(胆石症、肝胆道肿瘤)、胰腺疾病(假性囊肿、胰腺癌等)、主动脉瘤、破裂人上消化道。
5、全身性疾病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尿毒症、血管性疾病(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等)。
临床表现:(李俊兰)1.呕血和(或)黑粪;2.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3.氮质血症;4.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5.体征: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