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钟嵘《诗品》三大诗派比较论钟嵘《诗品》把先秦到梁的诗歌作者分为三大流派,纪昀认为“钟嵘《诗品》阴分三派,各溯根源,是为诗派之滥觞”,并几乎在对每个诗人的评价中都将之与其它诗人作比较。
本文试图以“推源溯流”法构建的三大诗人流派为对象,结合《诗品序》的论述,运用“较其异同”法,在诗歌成就高低和诗歌风格这两方面,对这三派诗人做流派之内和流派之间的比较。
钟嵘《诗品》是一部专门批评五言诗的著作,充满着对齐梁诗风的不满。
《诗品序》认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存在三个弊端:一,“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庸音杂体,人各为容”,导致“今之世俗,斯风炽矣”;二,“词不贵奇,竞须新事”,“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致使写诗用典“尔来作者,寝以成俗”;三,“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形成“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过于重视声律的诗风。
《诗品》正是要肃清流弊,提出正确的诗歌创作主张。
《诗品》同时对诗歌批评也不满,针对过往批评“就谈文体”的缺点,提出了“致流别”、“显优劣”的主张。
《国风》系诗人比较论《国风》系诗人包括古诗在内一共有十四家,其中下品的谢超宗、丘灵鞠等七人为合评。
相对于《楚辞》系的诗人而言,《国风》系列诗人源流还是比较明晰的。
比较高下方面,有刘桢、曹植两条。
魏文学刘桢刘桢条叙述直接,“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比较同时代的曹刘二人的优劣,这与《诗品序》所言“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斡、仲宣为辅”相映照。
魏陈思王植曹植条云:“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此段既与刘桢条相印证,同时指出曹植不仅比源于他的陆机为优,而且比《楚辞》系列的潘岳、张协要好。
如果更深一步的话,潘岳、张协源自于王粲,而王粲与曹植、刘桢同时,王粲条云“在曹、刘间,别构一体。
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可见钟嵘《诗品》构建了一个完备的体系,认为曹植优于刘桢,刘桢优于王粲。
比较诗歌风格方面,一共有如下诸条:晋记室左思左思条云左思“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陆机源于曹植,且陆诗“才高词赡,举体华美”,而左思源于气重于文的刘桢,故评为左思“野于陆机”;潘岳条云潘岳“犹浅于陆机”,且诗风华靡,而左思“野于陆机”,且“文典以怨”,故左思“深于潘岳”。
试论钟嵘《诗品》的“直寻说”作者:秦会杰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4期秦会杰内容摘要: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论出发,认为诗歌创作当反映社会生活,当是情之所感、眼之所见,主张自由抒情,反对用事过于繁密,反对华丽的辞藻堆砌,反对妨碍情感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追求自然声韵之美。
钟嵘主张从“自然英旨”的原则出发,用“直寻”的方法,无功利性地观照世界,钟嵘《诗品》中的“直寻说”对于后世学派主张及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直寻自然声律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中文学思想包括诗歌发生论、本质论、诗体论、创作论和诗学理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吟咏情性说”、“直寻说”、“滋味说”、“风骨说”等多个文学理论主张。
《诗品》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出发,提出诗要写出自然英旨之作,诗当“直寻”、“即目”,即景抒情,自抒胸臆,反对矫揉造作的诗风和繁密的用典,达到物我交融、和谐默契的境界,就像是在“再现”思维中,内在的意要“宣内以象外”,将瞬间直觉的审美意象直接表达,自然形成一种文学意象,这样才能“称物”,从而创造出内外浑然一体、意物相称的诗文。
一.“直寻说”理论依据在《诗品》中与“直寻”概念相当的还有“自然”、“即目”、“直致”等。
“直寻说”追求自然本色,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深厚的哲学渊源。
先秦道家老庄崇尚自然,认为人应顺其自然,不可违背自然;庄子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庄子的思想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率真自然的超脱精神,以自然无为批判儒家的有为之治;两汉时期,《淮南子》继承发展了继承了老庄“自然”、“无为”,并吸收融合了儒家的影响,由“无为”发展到“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作为;王充写《论衡》重振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是构成其思想的核心概念,认为人和物的生都靠“元气”的凝结,死灭复归元气,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先秦及两汉时期,为“直寻说”崇尚自然本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诗品序》为《诗品》一书的理论总纲。
“性情”二字是《诗品序》的全篇的眼目,也是钟嵘对诗歌本质的概括,从序文开篇的“摇荡性情”到文中的“吟咏性情”,乃至全文都围绕着这个诗歌的根本精髓而展开论述的。
《诗品序》中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品序钟嵘性情:钟嵘(约468――518 ),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
生活于南朝的齐梁时代。
据《南史钟嵘传》记载,钟嵘是东晋名臣仲雅的七世孙,出身是门阀世族,但钟嵘的父亲仲蹈,仅做齐国的中军参军,家世衰落。
《诗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诗学研究的开始。
此前关于诗的研究多为经学之附庸,并仅囿于《诗经》。
而《诗品》则首次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一般的五言诗歌上,而且完全从审美角度来探求诗歌的艺术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代将《诗品》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并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清代的章学诚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一、性情说的由来人们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开展而逐渐加深的。
而对诗歌本质属性的确定,又是《诗品》创作论、鉴赏论的出发点和钟嵘诗学理想的基石。
先秦时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荀子也说:“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钟嵘开篇就像个老学究似的,开始讲诗歌的起源。
他说诗歌这东西啊,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是从人的内心感情里长出来的。
人心里头有了喜怒哀乐,就像瓶子装满了水,得找个出口,诗歌就成了这个出口。
我就想啊,这古人也和咱们现代人一样嘛,心里不痛快了或者高兴得不行了,就得找个法子抒发一下,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写诗。
比如说我自己,要是今天被老板骂了,可能就想写几句“老板老板你莫狂,今天骂我不应当”之类的打油诗来撒撒气,这就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喷发呀。
然后呢,他又开始品评诗人了。
这就像是在给诗人们开一场超级大的武林大会,他是裁判,按照诗人们的功力高低给排个名次。
他评诗还特别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是看你名气大不大,而是看你的诗到底有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那种独特的韵味。
我觉得这就特别公平公正,不像现在有些东西,光靠炒作就能红得发紫。
在他眼里,那些堆砌辞藻,却没有一点真心的诗,就像一个空有漂亮外表,却没有灵魂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我还特别喜欢他强调的诗歌的“滋味”。
他说诗得有滋味,就像菜得有味道一样。
一首好诗,读起来得让人回味无穷,就像吃了一块特别美味的巧克力,那股子香甜能在嘴里留存好久。
我读李白的诗就有这种感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每次读完,心里就像被羽毛轻轻挠了一下,那种孤独又潇洒的滋味在心头打转。
而那些没有滋味的诗呢,读起来就像喝白开水,寡淡得很。
不过呢,我也觉得钟嵘有点小固执。
他在推崇五言诗的时候,把其他的诗体说得好像一无是处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觉得川菜是天下第一,其他菜系都不行一样。
其实不同的诗体都有自己的魅力,就像不同的菜系都有各自的拿手菜。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1. 钟嵘钟嵘,唐代文学家,他的《诗品序滋味说》是一部介绍古代诗歌欣赏方法的作品。
2. 诗品序滋味说诗品序滋味说是钟嵘的一部著作,内容主要是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模式和赏析方法进行解释和阐述。
滋味说滋味说指的是钟嵘在《诗品序滋味说》中对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论述,以此来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诗品序诗品序是指钟嵘在《诗品序滋味说》中对古代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品质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他倡导诗歌应该追求深度思考、富有个人情感和表达独特的艺术风格等。
3. 古代诗歌欣赏方法古代诗歌欣赏方法是指古代文人对于诗歌的品味和赏析的方式和技巧。
感受艺术表现古代文人欣赏诗歌时注重感受诗歌的艺术表现,包括诗歌的意境、形象的描写和音韵的表现等。
情感投射古代文人欣赏诗歌时常常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诗歌中,并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境追寻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追寻和表达某种意境或心境,借助文字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
4.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指诗歌作品通过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表达出深邃的情感。
意境意境是诗歌作品所表现的一种抽象概念,可以是某种景色、情感、思考等。
通过意象的描绘、氛围的营造和语言的运用,诗歌作品在读者心中勾起共鸣和联想。
情感情感是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绪和感受。
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诗歌作品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并引发共鸣。
5. 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品质要求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品质要求是指对一首诗歌作品优劣的判断标准和要求。
深度思考一首好的诗歌应该表现出作者对某一问题或主题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通过语言和形象的运用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个人情感诗歌应该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感受,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艺术风格好的诗歌应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包括语言的运用、形象的描写和节奏的把握等,体现出诗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首先呢,这序里一上来就给人一种“诗歌江湖”的感觉。
钟嵘说诗是怎么来的,那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人们心里有各种想法、感情,像瓶子里装满了水,满得都要溢出来了,就变成诗啦。
就好比我今天特别高兴,吃了一顿超级美味的大餐,那种开心劲儿让我忍不住想哼几句不成调的小曲儿,古人也是一样,有了喜怒哀乐就想写诗。
这让我觉得诗其实离咱们特近,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有文人雅士才能玩的东西。
然后,钟嵘开始点评那些诗歌的风格和流派,就像一个美食评论家在评价不同菜系一样。
他说这个诗人的诗像川菜,麻辣鲜香,充满激情;那个诗人的诗像淮扬菜,精致细腻,韵味悠长。
我一边读一边在想,要是古代有诗歌选秀节目,钟嵘肯定是那个最犀利又最公正的评委。
他对于诗歌好坏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是从古人的审美来的,但也有很多放在今天也很有道理。
比如说诗歌得有真情实感,不能光在那儿堆砌华丽的辞藻,就像一个蛋糕,光有好看的奶油花,里面的蛋糕坯子是坏的,那肯定不行。
还有啊,他讲诗歌的发展历程,就像在讲一个家族的族谱。
从这儿起源,然后经过了谁谁谁的发展,又到了哪儿哪儿发生了变化。
这让我看到诗歌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在不同的地方汇聚了不同的支流,不断壮大,不断变化。
有时候会遇到高山的阻挡,就像诗歌在某个时期受到打压或者不被重视,但它总能找到新的出路,继续奔腾向前。
钟嵘《诗品序》读解钟嵘《诗品序》读解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 可见,《诗品》产生的时期正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空前活跃的时期。
钟嵘在《诗品序》中谈到自己品诗的来由时曾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
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可见“品”可以追溯到人物品评,因为在对人的品评中常用到自然喻象,所以到魏晋时期,品藻人物就开始由对人物的品评推及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
同时,因为齐梁时期的文艺创作也出现“准的无依”“不显优劣”“曾无品第”的局面。
钟嵘写作《诗品》的直接的目的就是“辨彰清浊,掎摭利病”,显优劣、列品第。
钟嵘的“品”可作动词和名词两种方式来理解:作为动词它为品尝、品味之意。
它是个体的感觉,与个人的具体经验有关;又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感觉,即是对具体经验去进行品味和回味;它是美感产生的开始;它又意味着分辨或区分,在其中择优取善从美,于是才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品九品之分。
作为分辨区分的结果,就是名词意义上的“品”了。
钟嵘总体上把五言诗的诗人划分为三品,一品即为一类,各类中再以风格的不同分细类,所以其理论文本的结构就是“三品论诗”。
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经”。
把三大类别的诗歌的文学风格总结为“国风”、“楚辞”和“小雅”,“国风”类的诗歌温柔敦厚且富于文采变化,钟嵘又将其分为质朴(古诗一派)与华丽(曹植一派)二派。
“楚辞”类则注重抒发个体遭遇和个性情感的抒发,以李陵为代表。
“小雅”类将个人情感上升为哲学思考,忧患意识较突出,此派独阮藉一人。
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纬”。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接近于纯粹的文学批评。
与《文心雕龙》就文章立论不同,《诗品》专就五言诗立论,钟嵘认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钟嵘《诗品序》解读钟嵘的《诗品序》堪称宋太祖赵构的《苏小小传》之后,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诗品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生活在宋朝时期的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
本文尝试以《钟嵘《诗品序》解读》为标题,对这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展开全面解读,以揭示其中具有宋代文化特色的诗歌传统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钟嵘的《诗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出色的典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钟嵘对宋代诗歌传统的编排。
《诗品序》是宋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诗集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特色,主要包括,它首先以长诗的形式进行诗歌的编排,其中的诗句用繁体字,以音节为主,多数用五言句、七言句,还有一些四句诗、六言诗。
钟嵘以文字塑造宋朝文学特色,表达隐喻性意义。
其次,“诗品序”中运用最多的是借物比喻,即用熟悉的物体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比喻意义,这是宋代文学特有的一种表达手法。
此外,钟嵘在《诗品序》中还运用了抒情的诗风,表现出他对宋代时期的创作风格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
他的诗歌笔调流畅,语言优美,尤其以高雅的叙事诗和抒情诗为主。
同时,他以较多的令人击嗤而又能表达出深刻哲理的长篇诗篇,如《游春诗》,融入了大量意象、抒情、点评、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示出宋词传统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钟嵘在《诗品序》中的写作风格表现出了宋人对宋代文学的写作理念的高度赞赏及对宋朝文学特色的深入理解,并提炼出了宋人独具匠心的诗歌思想。
此外,他的创作还融汇了诗词传统的审美特征及意象的运用,彰显出“凝练”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及认知上的文学态度。
钟嵘的《诗品序》吸引了无数文学鉴赏家前来解读,几百年后,它仍深具现代社会价值,它给现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著作,它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代文学,探究文学发展的脉络,开拓文学创作的思路,激发文学独特的思维。
综上所述,钟嵘的《诗品序》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它立足于宋代文学特色,使用优美的语言和诗词,传达了宋朝文人的乐观态度及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窥视宋朝文化的新视角,唤起在现代社会中文学创作的灵感,发掘文学创作的新思路,从而发掘文学创作中更多的可能性。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钟嵘《诗品》II.《诗品》中的诗歌主张- 分析钟嵘对诗歌的评价标准- 探讨钟嵘的诗歌理论对后世的影响III.《诗品》中关于诗人素质的评价- 钟嵘对历代诗人的评价- 分析钟嵘评价诗人的标准和原则IV.《诗品》中的诗歌发展观- 钟嵘对诗歌发展的看法- 钟嵘对前代诗歌的批判与继承V.结论- 总结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 评价钟嵘的诗歌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正文:I.引言钟嵘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该书对自汉至梁代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品评,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和诗人风貌。
本文将围绕《诗品》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
II.《诗品》中的诗歌主张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诗歌评价标准。
他认为诗歌应当具有“情、辞、气、韵、声”五者,这五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优美的诗歌。
钟嵘强调“情”是诗歌的核心,认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应当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
此外,他还提出了“滋味说”,认为诗歌应当具有韵味和美感。
钟嵘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都受到《诗品》的启发,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
同时,《诗品》也成为后世文学批评家的重要参考,对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III.《诗品》中关于诗人素质的评价在《诗品》中,钟嵘对历代诗人的素质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诗人应当具备“才、学、识、志”四者,这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的诗人。
钟嵘对诗人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诗歌本身,还关注诗人的品格、学识等方面,体现了较为全面的诗人素质观。
IV.《诗品》中的诗歌发展观钟嵘在《诗品》中阐述了自己的诗歌发展观。
他认为诗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诗人应当在继承前人诗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华与创造力,为诗歌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钟嵘还对前代诗歌进行了批判,认为前代诗歌存在过于注重形式、缺乏真实情感等问题,因此提倡以“真”为美的诗歌观念。
诗品序赏析
《诗品序》是南朝梁钟嵘所著《诗品》的总论部分,对五言诗的源流、风格、优缺点做了精辟的阐述。
首先,钟嵘强调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
他以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
他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里的“物”,不仅指自然事物,更包括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他认为,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的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
其次,钟嵘认为五言诗在文辞上具有独特的优点。
他指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同时“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这是对五言诗的创作技巧和审美特点的精辟概括。
他认为,五言诗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达到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
最后,钟嵘强调诗歌要有风力,即情感的表现要有力度和深度。
他说:“宏斯三义(指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他认为,只有以风力为主干,以文采为润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
同时,他强调诗歌要有滋味(即美感),“使味之者无极”,才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诗品序》对五言诗的源流、风格、优缺点做了精辟的阐述,对五言诗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诗品序》还表现了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诗品序赏析一、引言《诗品序》是南朝梁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钟嵘所作,收录于《文心雕龙》中。
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诗品序》进行简要赏析,分析其背景、内容、艺术特点以及价值与影响。
二、诗品序背景介绍《诗品序》创作于南朝梁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风气浮华的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钟嵘通过对诗歌的品评,旨在纠正当时诗风的流弊,倡导一种真率、质朴的文学创作态度。
三、诗品序内容赏析《诗品序》分为序和品两部分。
序部分主要阐述了钟嵘的文学观,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性情、真实反映生活。
品部分则对当时著名的诗人进行了评价,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计一百二十三人。
钟嵘对每位诗人的作品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价其艺术成就的高低。
四、诗品序艺术特点分析1.独特的批评方法:钟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批评方法,即“滋味说”。
他认为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诗味的浓淡、厚薄,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诗人的高下。
2.严谨的论述:钟嵘在《诗品序》中,对每位诗人的作品都进行了严谨的论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3.鲜明的个性:钟嵘在品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诗品序的价值与影响1.文学批评方面:《诗品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诗歌创作方面:钟嵘提倡真率、质朴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3.文学观念方面:钟嵘的“滋味说”丰富了我国文学观念,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诗品序》是南朝梁文学家钟嵘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诗品序》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钟嵘的文学观、艺术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钟嵘《诗品序》解读⼀南朝时成书的⽂学批评巨著,除了刘勰的《⽂⼼雕龙》之外,另⼀部便是钟嵘的《诗品》。
⽂学批评理论⾄诗品是⼀⼤变,它并不像刘勰的《⽂⼼雕龙》和陆机的《⽂赋》那样,系统地阐述⽂学创作的⽅⽅⾯⾯,⽽是专论诗歌,是⼀部⾃成体系的诗学批评专著。
⾃《诗品》以后,开始出现了分门别类的⽂学理论批评。
《诗品》对于后世诗歌理论以及诗学形态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
甚⾄可以说,后世的诗学与诗学批评,受到《诗品》的直接影响,特别是诗学形态和诗学⽅法的发展,都可以在《诗品》中找到它的滥觞。
钟嵘在《诗品》中评论了⼀百⼆⼗⼆位诗⼈,分析了每⼀位诗⼈的思想艺术特征及其历史渊源,按照他们成就的⾼低,分为上、中、下三品。
在三品的序⾔中,则以五⾔诗为中⼼,系统地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历史,以及有关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
他所采⽤的这种分品评论的⽅法是受汉魏以来品评⼈物的影响的。
他⾃⼰在《诗品序》中就说:“昔九品论⼈,《七略》裁⼠,校以宾实,诚多未值。
”当时诗、⽂、书、画等的理论批评都很发达。
谢赫有《古画品录》、庾肩吾有《书品》,还有《棋品》等⼀类著作,《诗品》也是在这种社会风⽓之下产⽣的。
这⾥我不想具体分析《诗品》的专章专节,只是想从《诗品序》⼊⼿,谈谈钟嵘的⽂学思想。
因为《诗品序》是上、中、下三品序⾔的综合,它充分概括了作者的⽂学理念。
熟读《诗品序》,可以看出,它⼤致包含了以下⼏个⽅⾯。
⼀、诗歌是⼈的感情的宣泄。
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的感情的表现,⽽⼈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活的感触⽽产⽣的。
他说:“⽓之动物,物之感⼈,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的物到底指什么呢?不仅有“春风春鸟,秋⽉秋蝉,夏云暑⾬,冬⽉祁寒”这样⼀些⾃然事物,⽽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活内容。
⽐如“楚⾂去境,汉妾辞宫,或⾻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外戍,杀⽓雄边;塞客⾐单,孀闺泪尽;或⼠有解佩出朝,⼀去忘返;⼥有扬娥⼊宠,再盼倾国”等等。
钟嵘《诗品》三大诗派比较论钟嵘《诗品》把先秦到梁的诗歌作者分为三大流派,纪昀认为“钟嵘《诗品》阴分三派,各溯根源,是为诗派之滥觞”,并几乎在对每个诗人的评价中都将之与其它诗人作比较。
本文试图以“推源溯流”法构建的三大诗人流派为对象,结合《诗品序》的论述,运用“较其异同”法,在诗歌成就高低和诗歌风格这两方面,对这三派诗人做流派之内和流派之间的比较。
钟嵘《诗品》是一部专门批评五言诗的著作,充满着对齐梁诗风的不满。
《诗品序》认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存在三个弊端:一,“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庸音杂体,人各为容”,导致“今之世俗,斯风炽矣”;二,“词不贵奇,竞须新事”,“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致使写诗用典“尔来作者,寝以成俗”;三,“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形成“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过于重视声律的诗风。
《诗品》正是要肃清流弊,提出正确的诗歌创作主张。
《诗品》同时对诗歌批评也不满,针对过往批评“就谈文体”的缺点,提出了“致流别”、“显优劣”的主张。
《国风》系诗人比较论《国风》系诗人包括古诗在内一共有十四家,其中下品的谢超宗、丘灵鞠等七人为合评。
相对于《楚辞》系的诗人而言,《国风》系列诗人源流还是比较明晰的。
比较高下方面,有刘桢、曹植两条。
魏文学刘桢刘桢条叙述直接,“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比较同时代的曹刘二人的优劣,这与《诗品序》所言“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斡、仲宣为辅”相映照。
魏陈思王植曹植条云:“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此段既与刘桢条相印证,同时指出曹植不仅比源于他的陆机为优,而且比《楚辞》系列的潘岳、张协要好。
如果更深一步的话,潘岳、张协源自于王粲,而王粲与曹植、刘桢同时,王粲条云“在曹、刘间,别构一体。
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可见钟嵘《诗品》构建了一个完备的体系,认为曹植优于刘桢,刘桢优于王粲。
比较诗歌风格方面,一共有如下诸条:晋记室左思左思条云左思“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陆机源于曹植,且陆诗“才高词赡,举体华美”,而左思源于气重于文的刘桢,故评为左思“野于陆机”;潘岳条云潘岳“犹浅于陆机”,且诗风华靡,而左思“野于陆机”,且“文典以怨”,故左思“深于潘岳”。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摘要】: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诗品序》为《诗品》一书的理论总纲。
“性情”二字是《诗品序》的全篇的眼目,也是钟嵘对诗歌本质的概括,从序文开篇的“摇荡性情”到文中的“吟咏性情”,乃至全文都围绕着这个诗歌的根本精髓而展开论述的。
《诗品序》中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品序钟嵘性情
【正文】:
钟嵘(约468——518 ),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
生活于南朝的齐梁时代。
据《南史• 钟嵘传》记载,钟嵘是东晋名臣仲雅的七世孙,出身是门阀世族,但钟嵘的父亲仲蹈,仅做齐国的中军参军,家世衰落。
《诗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诗学研究的开始。
此前关于诗的研究多为经学之附庸,并仅囿于《诗经》。
而《诗品》则首次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一般的五言诗歌上,而且完全从审美角度来探求诗歌的艺术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代将《诗品》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并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清代的章学诚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2]
一、性情说的由来
人们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开展而逐渐加深的。
而对诗歌本质属性的确定,又是《诗品》创作论、鉴赏论的出发点和钟嵘诗学理想的基石。
先秦时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荀子也说:“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
这些都把诗看成是人的思想表达方式。
到了汉代,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有了提高《,诗大序》在肯定“诗言志”的同时又强调“情动于中”,并明确指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就是说,诗不仅言志,还要抒情;诗起着感化、鼓舞和教育人的社会作用。
显然,这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无疑是大大前进一步了。
魏晋时期,文学蓬勃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自觉时代”,诗歌也出现了一个“俊才云蒸”的黄金时代。
陆机《文赋》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不仅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缘情”,而且强调形式上的“绮靡”,即强调诗歌要有丰富的感情和华美的艺术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亦高度重视审美过程和审美结晶中所体现和凝结
的“情”,写有《情采》专篇,在《神思》等篇中亦有涉及,并提出了“情乃文之经”论,但他对情的体认并没有突破传统的美学框架———致用理性美学框架。
钟嵘则别开一途,建立了以“情气”为本源、以“感荡心灵”为方式、以“悲怨”为内涵的诗美学本体论,从而刷新了中国诗歌美学理论史。
[4]
儒家学派论诗建立在功利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诗的艺术功能及其审美价值止于赞美,而钟嵘《诗品》一书的诗论美学思想从儒家学派论诗传统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却又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桎梏,在文艺思想史上,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性情说”的解读
《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刘勰也提出了作品的艺术风格是由作者的性情决定的。
《体性》开篇即提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4]指出文章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作者的性情上。
这与钟嵘的《诗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品序》开篇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认为诗歌创作是由即气→物→情→诗。
阐述了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
钟嵘认为,能够使外物活动起来,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那是“气”。
古人以为,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比方说,夏天阳气最旺盛,但到了夏至日,阳气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逐渐增生,慢慢地就天气寒冷草木凋零。
等到阴气发展到极点就是冬至,从冬至日这一天起阳气又开始增生,于是天气又慢慢地变暖。
由于四季冷暖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和草木鸟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外物的这些变化而受到感动。
他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中国美学发生学的“物感式”原理,并把情感来源分为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两大类。
这样他便囊括了人的情感来源和发生以及感应对象的全部领域。
春夏秋冬四季物候无一不可以“感诸诗者也”,更重要的是社会人生的诸多现象对于感荡人的心灵的作用。
同时,他认识到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因此,人们要用诗歌来歌颂美好的生活,寄托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达到团结的目的。
他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而其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既包括了自然事物,更包括了社会生活内容的“物”,必须感人。
这一段充分说明了现实生活经历对于诗人的情感冲击会有多么强烈,诗人的创作冲动也是在观于外物和体验人生的之后产生的。
在人生经历上,钟嵘尤其强调了“怨”,这是从孔子“兴观群怨”说发展而来的,但孔子之“怨”因为与“事父”“事君”有关,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钟嵘之“怨”,则完全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痛苦了,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离怨”。
钟嵘举了屈原流放、昭君辞汉、征夫戌边、闺妇伤别等等为例,说明这样一种离怨,是非得以放声歌唱才能抒泄出来的。
诗歌因而可以使“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三、总述
《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灵祗待之以致飨,幽情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在这里,钟嵘对诗歌的发生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是客观的外界的“气”导致客观的天地万物发生了运动变化,由于受到这种运动变化的感染,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心灵受到震动,于是产生了种种强烈的情感,并通过舞蹈和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这种物感。
不难看出,钟嵘的诗歌发生论把《礼记·乐记》中“物———人心———音乐”的三段论,发展为“气———物———人心———诗歌”的四段论。
这一发展无论是较《乐记》还是较刘勰《文心·物色》和《文心·明诗》篇,都是一种继曹丕“文以气为主”之后的天才创造———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把“气”引进了诗歌理论。
”
相较前人而言,钟嵘之论把情感本源、情感发生、情感表达作为统一的审美发生命题来论述显得更为完整。
他更深地寻究了情感的发生之本,揭示了情感和万物之源的关系。
他的物感论的杰出之处是体认到万物和人的性情的关系是感应,人之于物是通过感应来实现异质同构的,这是他对“物感式”的审美论作出的新阐释。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A].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选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99
[4]刘勰文心雕龙[A].黄霖大学经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