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湖南长沙人。
生平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成就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
《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京剧新歌剧戏曲合集新雁门关金钵记江汉渔歌田汉戏曲集武松与潘金莲情探新平剧田汉戏曲选白蛇传西厢记岳飞谢瑶环理论集书信集散文集回忆录文学概论抗战与戏剧三叶草田汉散文集影事追怀录爱尔兰近代剧概论文艺论集日记合集银色的梦南国社史略南国的戏剧田汉论创作蔷薇之路续银色的梦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田汉先生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田汉先生的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田汉简介田汉(1898—1968年),乳名和儿,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
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19 68年,田汉在文革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人物生平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茅坪田家塅一户贫农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0年,发表处女作《梵峨琳与蔷薇》;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
以后相继任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秋,到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校长,创作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同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甚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时主编《南国月刊》;1929年冬开始,他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分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7人执行委员会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6月,南国社被查封,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他是发起与组织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和夏衍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等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1934年,作三幕话剧《回春之曲》及电影故事《风云儿女》(后经夏衍改为电影台本,主题歌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代表作是什么田汉,乳名为和儿,学名寿昌,笔名陈瑜、首甲、邵伯、陈哲生等等。
田汉拥有剧作家、戏曲作家、小说家、诗人等等不同的身份。
那田汉的代表作品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田汉代表作田汉出生于贫困家庭,但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田汉早年留学于日本,之后开始了戏剧活动,写过很多著名的话剧,并且还成功改编过一些戏曲。
田汉代表作主要是戏曲方面的作品,他在戏曲、话剧方面有很大成就。
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的话剧代表作之一。
这个作品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以湖南山村为主要背景,描写了猎户魏某因为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断绝了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并且让她嫁给其他人。
表兄因为思念表妹,常常在山上眺望莲姑的灯盏。
一天晚上,魏某想要猎取虎皮来为女儿增加嫁妆,结果黄大傻中枪,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莲姑一直守着他。
后来又被魏某给强行拆散,还打了莲姑,黄大傻最终自杀而死。
这部话剧主要表现了当时青年对于执着的追求以及内心的痛苦,同时泄露了黑暗的封建统治。
通过对两个主人公的塑造,歌颂了一对男女为了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的反抗精神。
话剧《名优之死》也是田汉代表作之一。
剧本主要描写了一位叫做刘振声的主人公,刘振声作为一名著名的京剧演员,他对待艺术认真、严谨。
他的徒弟在有点名气之后被恶霸所腐蚀,刘振声为了正义从而进行了抗争,结果在恶势力的压迫下,不幸死在了舞台上。
主人公是以刘鸿声为素材,揭露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辛酸和悲苦的遭遇,是一个十分真实的案例。
文学家田汉简介田汉,乳名为和儿,学名寿昌,笔名陈瑜、首甲、邵伯、陈哲生等等。
汉族,湖南长沙人。
田汉拥有剧作家、戏曲作家、小说家、诗人等等不同的身份。
1968年,田汉因为文革不幸被迫害而死。
田汉的故乡是湘戏、影子戏盛行的地方。
田汉少年的时候常常骑在叔叔们的肩上去看戏。
参加学生军后,因为当时看戏不要钱,田汉就常常跑到看戏的地点去看京戏,在这种戏剧的氛围和影响下,田汉初步掌握了戏曲的形式,懂得了一些相关戏曲处理的办法。
三一文库()
〔近代文学家田汉及其作品〕
田汉是在“五四”运动中产生的一位文化巨人。
下面小
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田汉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乳名:
和儿,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
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
男,汉
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田汉,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
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
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
第1页共4页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田汉早年留学
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1968年,田汉在中
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二、文学作品
戏剧作品有:
《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
州夜话》、《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颤栗》、
《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
《一致》、《梅雨》、《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
《洪水》、《复活》、《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
24。
田汉(1898.3.12—1968.12.10)生平简介: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出版。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抒情性强。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记叙艺人在黑暗社会的遭遇,获得成功。
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国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多描写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现实生活的黑暗。
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
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
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
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
田汉建设思维剧院的故事摘要:一、田汉简介二、建设思维剧院的初衷三、剧院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办法四、剧院建成后的影响和意义五、田汉建设思维剧院的启示正文:一、田汉简介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字汉卿,湖南长沙人,我国著名剧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曾创作过《白毛女》、《丽人行》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戏剧作品。
田汉一生热衷于戏剧事业,致力于剧院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建设思维剧院的初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戏剧事业蓬勃发展,但剧院设施落后,难以满足观众需求。
田汉认为,要推动戏剧事业,必须先改善剧院条件。
于是,他发起倡议,筹划建设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剧院。
思维剧院因此应运而生,它以新颖的设计、完善的设施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剧院。
三、剧院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办法在建设思维剧院的过程中,田汉遇到了诸多挑战。
首先,资金问题。
为建设这座现代化剧院,田汉多方筹集资金,甚至亲自撰写剧本,以换取建设资金。
其次,设计问题。
田汉多次赴苏联、东欧等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将思维剧院打造成了融合中西文化的典范。
最后,人才问题。
田汉重视人才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演员、导演、舞台美术家等,为剧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剧院建成后的影响和意义思维剧院建成后,成为我国戏剧演出、创作、研究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推出了众多经典剧目。
同时,思维剧院还承担了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的使命,成为了我国戏剧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田汉为我国戏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五、田汉建设思维剧院的启示田汉建设思维剧院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要有远见卓识,敢于创新。
在条件艰苦的年代,田汉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剧院建设,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要勤奋刻苦,锲而不舍。
田汉为筹集建设资金,不惜亲自撰写剧本,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最后,要重视人才培养,传承文化。
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演绎的一首优秀歌曲,它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这首国歌的作词人是田汉。
田汉(1898年-1968年),原名田家英,字师洋,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影视剧编剧和翻译家。
田汉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并且思想上秉持着进步的观念。
田汉曾经在北大留学时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他积极参与了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需要一首新的国歌来体现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同时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田汉应邀参与了国歌的创作工作。
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田汉秉持着“写人民、为人民”的原则,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融入到词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这首歌以其激昂豪迈的旋律和深沉嘹亮的歌词,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被广泛传唱和演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
这首歌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更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力量。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壮丽篇章。
田汉的词作中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
除了《义勇军进行曲》,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和诗歌,如《黄河大合唱》、《春天的故事》等,都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田汉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他的创作和付出将永远被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总而言之,田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他通过这首歌曲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融入其中,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三角花园的田汉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
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勤奋多产、心地单纯、热情澎湃的杰出的戏剧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话剧63部、戏曲27部、歌剧2部、电影12部,歌词、诗作两千多首,文章700多篇,共计1000多万字,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1995年上海戏剧家协会在富民路、长乐路、东湖路口的三角花园内,建起了一座田汉的铜像。
这是一片小小的绿地,田汉先生的雕像便坐落在这郁郁葱葱中,坐在藤椅上,跷着二郎腿的形象极为生动。
雕像上,有杜宣先生所撰写的碑文,理应严谨客观的文辞间,少见地出现了“才华横溢”一词,深切流露出对田汉的赞扬和怀念。
三角花园像是这座城市的点缀,非常柔和,非常有分寸,甚至看不出它在点缀。
田汉1922年秋至1924年秋,曾住上海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北里406号。
(现已拆除)1925年夏,田汉回上海,住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宝康里。
(现已拆除)1927年5月至8月,田汉曾去过南京和日本。
1927年8月下旬,重返上海,住蒲石路(今长乐路)64号。
1927年冬至1930年秋,迁至打浦桥金神父路日晖里41号(今瑞金二路409弄内)居住。
(2005年已拆除)这里是田汉的寓所,也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正式成立后的社址。
永嘉路371—381号,是当年南国艺术学院旧址,建于1927年,新式石库门建筑。
1928年,田汉在此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居住于371号底楼。
1932年,聂耳与田汉在上海结识。
两人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1934年秋末,田汉将篇幅十余页《凤凰的再生》电影故事手稿交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
即电影《风云儿女》。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
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
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
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
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
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
同年秋,华北事件发生,田汉与应云卫、马彦祥组织中国舞台协会。
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在南京举行了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
期间曾拒绝国民党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
翌年,改编并演出了6幕话剧《复活》,创作了独幕话剧《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和戏曲剧本《土桥之战》。
1937年春,据鲁迅小说改编5幕话剧《阿Q 正传》,由中国旅行剧团首演。
“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
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
8月,田汉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
上海沦陷后,田汉南下长沙,旋返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2月武汉联合公演《最后的胜利》,接着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起草了成立宣言。
1938年初,据抗敌剧协“决议”,田汉与马彦祥、廖沫沙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
后去长沙,又筹办了长沙《抗战日报》,并着文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剧运路线是戏剧游击战”,号召戏剧工作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1938年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1938年11月,撤离武汉到长沙,团结湖南广大戏曲艺人进行抗日救国之演出,并亲自写作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戏曲剧本。
1940年应三厅召赴重庆,期间与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创办《戏剧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汉曾先后主持“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和“历史剧问题座谈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皖南事变”后,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南岳住了近半年,随后到桂林从事抗战戏剧活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组建了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
同时写作了话剧《秋声赋》、《黄金时代》,与洪深、夏衍合编了《再会吧,香港》。
1944年春,田汉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检阅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进步戏剧队伍和大批优秀剧作的演出,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这个时期,田汉主要是以公开身份组织领导演剧活动。
除了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演剧团体之外,田汉更注意戏曲艺人的团结和民族传统形式的运用和改造,广泛动员戏剧界各种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
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
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1964年,先后受到张春桥、康生的攻击和陷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
田汉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编辑本段【主要代表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
作家以澎湃的气势、炽烈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了“与广大工人、农民和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救”的口号,这是田汉创作新阶段的特色。
由于作家迅速及时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乱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幕话剧《回春之曲》写于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协会首演。
剧中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动人形象。
原在南洋教书的高维汉,在“九·一八事变”后告别热恋的华侨学生梅娘,回国投入抗日战争。
他在上海“一·二八”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
梅娘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回国参加了救护工作。
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境界。
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单纯,但作者擅长抒写感情场面、设置情境,使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分外激动人心。
多幕剧《丽人行》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
剧本写女工刘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厂倒闭,家庭生活无着,被迫沦落,几乎被逼到了绝路。
她的遭遇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苦难。
知识妇女梁若英既向往革命、有一定的正义感,又经不住痛苦的折磨,软弱苟安。
她离开从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后,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遗弃才逐步觉醒。
新女性李新群不仅有革命者的勇敢、机智,还以深切同情帮助女工刘金妹,引导梁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