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中国现代诗人冯至
1、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杜甫传》、《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
2、人物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3、个人荣誉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 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
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冯至先生年谱冯至年谱1905年1岁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也作均培),笔名有琲琲、CP、鸟影、鼎室、F等。
远祖曾在天津经营商业,后迁居涿州。
冯至降生时,家已破产。
父亲冯文澍是个读书人,有时在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常常失业。
母亲姓陈,安徽望江县人,外祖父在涿州为官期间,她与冯父结为夫妻。
冯至有一姐、一兄、一弟。
1909年4岁开始在父母教导下看图识字,描红。
1912年7岁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3年8岁春,入涿县两级小学。
在初级小学学习一个学期,暑假后入高级小学。
6月,母亲因病逝世。
1914年9岁父亲与继母朱氏结婚。
继母是北京人,待冯如亲生子。
1916年11岁暑假,从涿县高小毕业。
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送他去北京读书。
冯考入北京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前三年走读,住在继母的堂弟朱受豫家中,舅父母待他很好。
舅父擅长国画,冯至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绘画知识。
四年级时住入学校。
在中学里,冯最感兴趣的是教数学的黄自修和教国文的潘云超的课。
黄先生使他对代数、几何有了爱好,潘先生讲《韩非子》、《史记》中的名篇、司马相如和鲍照的辞赋,以《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序》等,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1919年14岁5月4日(星期日),“五四”运动爆发,四中也跟北京各学校一样,成立学生会,参加罢课游行,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
暑假后,潘云超因在《益世报》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而被捕,判处一年徒刑。
黄自修调另一中学任校长。
冯在学校大量阅读当时传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学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晨报副刊》等。
对新诗发生兴趣,练习写新诗。
由同学戴昌霆介绍,他最早在《新青年》6卷5期读到鲁迅的小说《药》。
此后,凡是鲁迅发表的作品,都找来读。
冯至的诗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十四行诗集蚕马吹箫人帷幔蛇南方的夜赠之琳十四行二十七首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3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4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我是一条小河第 1 页 共 1 页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加入浅草社,后又与友人组织沉钟社,20年代即开始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是少有的在两个历史阶段(20年代与40年代)都做出特出贡献的诗人。
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与其他》《十四行集》等冯至是沉钟社的诗人,早期诗作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
《我是一条小河》写于1925年,收入诗集《昨日之歌》,是冯至早期抒情诗创作中的优秀篇章,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
本文便是这样一首抒情诗。
它采用以拟物的手法,把“我”比做柔波微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渡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愁中见执著。
诗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
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诗作把情郎比作小河,把姑娘比作彩霞,把小河流入大海的过程比作初恋、热恋却不得和鸣的爱情过程。
爱情历程的迂曲推进随着相对繁复的意向流动,形成情感结构的三个层次。
首节为第一层,写初恋。
“无心”绕过姑娘身边,姑娘也“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
虽说“无心”,但水能映照,霞有倒影,写出了两人偶然邂逅的一见钟情。
越是“无心”,越能传达出初恋的纯洁自然、和谐恬美。
二、三节为第二层,写热恋。
这是两组随着时空转换而有序并置的意象,柔波拥着姑娘彩霞般的影儿,把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裙裳,把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花冠,献给姑娘,写足了热恋的激动与明净。
后两节是第三层,写不得和鸣。
随着小河流入大海而意境顿变,海上风厉浪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美好的爱情骤然落入凄艳的悲剧情境。
表达了不得和鸣的失落感,暗示了社会人生的险恶。
《⼗四⾏集》冯⾄【考核要求】1. 识记冯⾄的诗集《昨⽇之歌》、《北游及其他》、《⼗四⾏集》。
2. 识记本篇为⼗四⾏诗,并理解两诗的主题意蕴。
3. 分析《⿏曲草》这⾸哲理诗的表现⼿法。
4. 分析《杜甫》中的杜甫形象以及作者赋予这⼀形象的思想感情。
【提⽰】冯⾄(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
早年赴德国留学。
著有诗集《昨⽇之歌》、《北游及其他》、《⼗四⾏集》等。
《⼗四⾏集》是冯⾄的代表诗集,收有他1941年所写的27⾸⼗四⾏体新诗。
已⼊中年的冯⾄,抗战时期在西南联⼤教书,居住在昆明郊外,⽣活穷困但思想活跃。
他时常在⼭间林中散步,缅怀崇敬的⼈物,观察草⽊⽣长、鸟兽活动,在战争使⼈类精神陷⼊危机的⼤背景下,从书本⾥获取智慧,从现实中体会⼈⽣,使⾃⼰往⽇的经验和眼前的感受融合在⼀起,在沉思中表达⽣命体验。
《⿏曲草》借描叙⿏曲草平凡、渺⼩的⽣存过程来探求⼈⽣的真谛。
⿏曲草对平凡的⽣活状态静默⾃⾜,对⼈世间为追名逐利⽽发⽣的“⼀切的形容、⼀切喧嚣”默默否定,从对它的⾼贵品质的礼赞中,领悟⼀种严肃的⼈⽣思考:对⾼洁的⼈格追求;对平实、认真、执著的⽣活态度的赞许。
通过⼼物间的感发,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曲草形象契合,使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本诗的基本⼿法。
作为⼀⾸哲理抒情诗,它因⽽避免了抽象的理性宣⽰⽽具有⽣动活泼的形象性与较强的抒情性。
《杜甫》刻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忍受饥肠,在漂泊与流浪中仍然忧⼼⼈民、痛惜祖国江⼭破碎、呕⼼沥⾎地唱着悲壮哀歌的具有担当精神的“诗圣”形象。
抗战时期的中国处在和“安史之乱”相似的兵凶战危、颠沛流离的局⾯。
冯⾄认为,杜甫的伟⼤之处在于他毫⽆躲避地承受着时代的艰难,⽽“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杜甫的时代更艰难,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然没有⽤,超然与洒脱也是⼀样没有⽤,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前迫切需要的。
”冯⾄在诗中处处点化杜诗,如⾸句就使⼈想起杜甫《乾元中寓居同⾕县作歌七⾸》所写的随⼈拾橡果、挖黄精充饥的故事;第⼆句则点化杜诗《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檐花落。
冯至冯至: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中国二十世纪的各类风云人物大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纷纷诞生,故在这两个世纪之交频频让我们纪念。
在这个风云榜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诗人兼学者冯至的位置。
作为诗人,他学生时代出版的抒情诗集《昨日之歌》与《北游及其他》就瞩目于诗坛,甚至被誉为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尔后又以糅合中西某些诗歌风格的特点写成的《十四行集》、集《山水》以及解放后写的诗集《西郊集》、《十年诗抄》、《立斜阳集》、散文集《东欧杂记》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屡屡博得文坛好评。
晚年合乎逻辑地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学者,他曾先后出版专著《杜甫传》、《论歌德》、《德国文学史》和论文集《诗与遗产》等,并译有多量的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布莱希特等大诗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1977年起分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学部委员之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他既有的扎实功底,又有西学的深厚造诣。
他不但能用母语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而且具有古文的过硬基础,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相当谙熟,尤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以至拥有权威性的发言权。
在德国留学的五年里,他不仅攻读了德国文学,而且也攻读了德国哲学。
所以他关注的德国作家多是哲学味道较浓的诗人,除歌德、席勒、海涅外,他也关注带有“现代”特征的诗人:诺瓦利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荷尔德林、里尔克等。
他翻译的上述古典名家的诗歌、散文和美学论著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翻译的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九封信》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这位世界级的现代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冯至先生在两个领域里的显著成就,他获得“双肩挑”的雅称。
毫不意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宣部在组织大学文科教材编写的时候,冯至以《中国文学史》与《欧洲文学史》总负责人的资格参与并领导这两部著作的编写工作。
第一次看冯至的《十四行诗》时,自己就觉得应该将其留下,以后有机会再看,就像看完戴望舒和泰戈尔的诗歌一样。
冯至诗选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回国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外交系德语教授等职。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
1946年返回北京,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译协名誉理事等职。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
1981年当选为联邦德国美因茨科学与文学研究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联邦德国歌德学院歌德奖章。
1986年获民主德国格林兄弟文学奖金。
1986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用其所得一万马克设立了“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表里的生物》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表里的生物》作者是冯至。
冯至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字词积累1、生字(1)脆(cuì):容易折断破碎。
(2)拦(lán):阻挡,不让通过。
(3)怖(bù):惧怕。
(4)蟋(xī):蟋蟀。
(5)蟀(shuài):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善于跳跃。
2、生词(1)和谐(hé xié):配合得适当。
(2)清脆(qīng cuì):声音清楚悦耳。
(3)单调(dān diào):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4)神秘(shén mì):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5)拒绝(jù jué):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
三、文章主旨本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对表的好奇心,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一观点出发,猜测父亲的表里面有个生物,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
文章表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天真无邪和美好。
四、段落分析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第二部分(第 2 9 自然段):写“我”对父亲的表产生了好奇,并猜测里面有个生物。
第 2 自然段:写父亲的表引起了“我”的好奇。
第 3 6 自然段:写“我”渴望知道表里的秘密,不断向父亲追问。
第 7 9 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让“我”看,但“我”仍然坚信表里面有个小蝎子。
3、第三部分(第 10 21 自然段):写父亲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但“我”仍然觉得表里面有个生物。
五、写作手法1、心理描写文中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好奇、疑惑和坚定的想法。
比如“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生动地表现了“我”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冯至
生平简介:(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曾冯至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籍贯:直隶涿(zhuō)州(今河北涿县)
主要作品: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名言:羡慕他人,固然会有否定自己的危险,但也能刺激自己前进;深的悔恨固然有时使人灰心丧气,但也可使人走上自新的道路。
1 / 1。
冯至散文评价冯至,原名冯冠章,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散文独具一格,充满哲理,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散文作品常常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示出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回味。
冯至的散文充满生活的温度,把平凡的日常情景变得动人。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以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来。
例如,他以《照顾外交官》中的一幕为题材,讲述了一位外交官在返回祖国时,空荡的机场和人们冷漠的目光无声地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思念之情。
冯至以平实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感触,唤起了读者共鸣。
冯至的散文也富有哲理和思考,引人深思。
他善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在《竹林词》中,他以竹子为主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竹子的成长过程,从而启示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苦难和挫折。
他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寄托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使读者在欣赏散文之余,也能获得对生活的启迪和思考。
冯至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用他的文字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并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引导人生方向的力量。
他通过散文传递出的情感和思想,启发了读者追求真理、品味生活的意愿和能力。
冯至的散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认识社会,以及审视自身,进而指引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而言之,冯至的散文以其生动的描写、深邃的思考和引导人生方向的力量,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之一。
他的作品对读者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读冯至的散文,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文学上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成为人生的指南针。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他盼着那“驯美的白鸽儿”带他“向着新的故乡飞去”。
现实的丑恶,未来的渺茫,理想的幻灭,使冯至和“五四”以后许多梦醒了无路可走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由孤寂走向对美的追求。
写作《昨日之歌》时冯至还主要是在校园中生活,与社会接触还有限。
到了《北游及其他》,冯至则开始更多接触到现实的黑暗,更多品尝到人生的苦涩。
哈尔滨之行使冯至的视野第一次真正扩展到社会,他的思想和感情也更为坚实。
1929年8月出版的《北游及其他》共三辑,其中《北游》是最重要的一辑。
一首《北游》,是诗人精神蜕变、心灵嬗递的写照和记录。
更多地关注现实,使诗人空幻的理想坍塌,他苦闷、彷徨,然而并不消沉,
而是执著、坚韧地探索着前进的道路。
现实的强烈刺激使冯至如此深刻地沉入“认识自我”以及认识社会人生的的拷问之中。
他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过去,企图通过对往日生活的重新评估解答纠缠自己的苦恼问题。
现实生活的压力在促使冯至对自己的命运作沉痛的拷问时,不仅没有激起诗人改造现实的信念和热情,反而把他导向了带有哲学意味的生命和存在的沉思之中。
诗人固然在省思自我的同时无情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但诗人更关心的是生命和存在的价值。
应当指出,诗人在《北游》中所苦闷的有关生存和存在问题的焦虑,才刚刚是其开端,尚属由现实开启的初步的自觉。
《北游》中个人的哀怨色彩已较为淡化,社会性和现实性浓厚多了,同时也增加了哲理性,使其具有一种冷隽的色彩。
《北游》初步呈露出诗人由早年的浪漫抒情向哲理化抒情过渡和转变的端倪。
《北游及其他》标志着冯至作为一个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成熟。
然而,冯至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他没有沿着自己所熟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探索和追求新的诗歌风格。
1930年,冯至和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冯至在上面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诗。
但这些诗风格平淡,艺术感染力大不如前。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陷入了危机。
这与冯至当时的艺术追求有关。
冯至曾经说,他当时写诗“已经完全把旧的‘形式’和‘韵’抛开了”。
这表明冯至在反省过去的生活时,也开始以新的目光审视自己二十年代较为讲求格律和音乐美的诗歌,企图追求新的风格。
就艺术理想和追求而言,冯至勇于否定自己过去已经达到的成就而希望在风格上有新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但否定旧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意味着抛弃,它同时要求必要的继承、保留和发展,以形成自己新的风格。
而冯至在新的创作实践中显然没有把把握好,这就使《骆驼草》时期的大多数诗表现出转折演变过程中的生涩和不成熟。
就在冯至艰难探索的时候,机遇终于来临了。
赴德留学的经历为他诗歌风格的成功转变准备了条件。
1930年冯至离开北京到德国学习,在那里他吸取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学养分。
其中,对他思想和创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和诗人里尔克了。
里尔克指示给冯至生活上应取的态度。
里尔克认为,人必须自己担当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能也不可能容旁人多少帮助。
里尔克经常引用罗丹的“忍耐与工作”,使冯至感到“大半做人要从这里作起”,对人生抱执著的态度。
从里尔克那里,冯至“重新学到了什么是诗,怎样对待写诗。
”里尔克倡导的“工作”和“观看”对冯至建立新的艺术观有很大作用。
“工作”意味着艺术家和诗人应当约束感情,最大限度地浓缩素材,将注意力凝聚在形式不断提高的要求上。
而
“观看”则意味着要把世界的可感性提高到最大限度,自觉地使感情理智化和实体化,使诗呈现出雕塑样的风格。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里尔克的启示,经由冯至的吸收和消化,促使他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观。
“工作”和“观看”成为其艺术观的核心。
“诗是经验”是其对诗的本质的新的理解。
把世界的可感性提高到最大限度的自觉性,把感情客观化亦即理智化和实体化,使诗像一座座雕刻品一样,是其艺术理想。
在此基础上,加上现实的触发,冯至终于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二个高峰。
1941年,冯至在差不多搁下诗笔十年之后,重新提起诗笔写下了二十七首十四行诗。
这就是翌年结集出版的《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少见的充满了哲理色彩的诗集。
《十四行集》中二十七首诗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咏物诗。
在这些咏物诗里,对象本身以它们本来的面貌像它们本身存在的那样被呈现出来,诗人的自我感情和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同一化的境地。
总而言之,《十四行集》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清理,是诗人一次沉思的精神旅程。
它绝不是像个别评论者认为的那样是面对黑暗现实向象牙塔、桃花源的躲避,它是自觉而深刻的对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探求。
《十四行集》最大同时也是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更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哲理。
从二十年代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四十年代初期的《十四行集》,冯至所完成的,不仅是诗风的成功转变,而且更是新的自我人格的完成:诗人已经成功地从一个浪慢性的抒情诗人转换成为一个哲理化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一生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探索,不断蜕变的一生。
他在一首名为《自传》的诗中说:“我这一生都想是在‘否定’里生活”。
在冯至的文学生涯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曲折,但由于勇于否定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如凤凰涅槃般,一次次超越自我,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诗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是它的生命。
它最忌的就是重复,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
不仅是诗,一切文学都是如此。
这就要求作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任何想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永远记住这一点,像冯至所做的那样。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