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个人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9
田汉先生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毛主席故居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所简陋的小院,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房两间。
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湘乡会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
据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记载,当时同住的有肖子升、陈绍林、毛泽东、罗章龙、欧阳玉山、蔡和森共8人。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提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罗章龙回忆他们寓此期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做饭吃,因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闹出种种笑话,房东曾教他们做面食。
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老舍故居老舍故居位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品内容丰富,《四世同堂》、《龙须沟》等名篇家喻户晓,在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这里是老舍先生1949年从美国回国后买的一所小宅子,稍事修葺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迁入。
该院为北京旧式极普通小院,小门坐西朝东,门内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
其西有一狭长小院,北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
就在这里,老舍写了著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位于东城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从1916年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田汉介绍简介-田汉简历-田汉作品,名人故事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多才多艺,着作等身。
响,1916、《咖年回,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年、《乱钟》、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
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着名歌曲。
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毛主席故居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所简陋的小院,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房两间。
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湘乡会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
据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记载,当时同住的有肖子升、陈绍林、毛泽东、罗章龙、欧阳玉山、蔡和森共8人。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提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罗章龙回忆他们寓此期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做饭吃,因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闹出种种笑话,房东曾教他们做面食。
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老舍故居老舍故居位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品内容丰富,《四世同堂》、《龙须沟》等名篇家喻户晓,在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这里是老舍先生1949年从美国回国后买的一所小宅子,稍事修葺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迁入。
该院为北京旧式极普通小院,小门坐西朝东,门内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
其西有一狭长小院,北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
就在这里,老舍写了著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位于东城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从1916年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近代英雄人物介绍本文将介绍近代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一、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和杰出领袖。
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也被誉为“辛亥革命功臣”。
孙中山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科学的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他的革命事业影响深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
二、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袖,被誉为“现代革命的杰出代表”。
他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事业,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思想被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三、田汉田汉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田汉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组织过爱国歌曲创作和演唱,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广泛,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歌曲,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四、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最敬仰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为中国的开放和改革做出了贡献。
周恩来精通多国语言,曾担任过中国的驻外大使、外交部长等职务,为中国外交争取过巨大的国际声誉。
五、邓小平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人,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之一。
邓小平引入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他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得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六、胡适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强调“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制度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求知进取,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在生前就已被誉为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年轻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
田汉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在上海从事出版业和学术建设工作,并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关于田汉在上海的二三事的详细介绍。
第一件事,田汉在上海创立了《时报》杂志。
1923年,田汉与一群年轻的同志合作创办了《时报》杂志,成为当时国内外最早的新闻专业刊物之一。
这个杂志注重客观、真实的报道,以及批评时政的声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杂志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新闻业务的发展,也起到了培养新闻人才的作用,许多后来成为中国著名作家和学者的人都在《时报》上发表过文章。
第二件事,田汉在上海策划并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新闻研究会。
1924年,田汉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研究会,旨在推动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和学术化发展。
他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培训新闻从业人员等方式,致力于提高新闻人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件事,田汉在上海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1926年,田汉与一些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合作,参与了《新闻学教程》的编写工作。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的教材,填补了国内新闻教材的空白。
《新闻学教程》的出版对培养新闻人才、提高新闻学科研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基础教材。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聂耳简介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
出身于清寒医家,自幼爱好音乐,能奏多种民族乐器。
中学时代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至上海,翌年入明月歌舞团任小提琴师。
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积极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工作,从事创作及艺术评论活动。
1935年拟赴联,取道日本,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不幸溺水身亡。
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30余首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铁蹄下的歌女》等,除歌曲外,还作《金蛇狂舞》等民族音乐改编曲四。
他的音乐集中现了劳动人民在旧中国的苦难和反抗,以及“9•18”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
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
自“五四”运动起,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早年留学日本, 1921年归国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
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并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实践,推动了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
1930年前后参加民权保障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行委员)和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剧联”党团书记,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写了大量话剧、歌剧和电影剧本,以鲜明的革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组织抗敌演剧队、抗敌宣传队、团结地方戏曲艺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投身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并创作了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戏剧和电影剧本。
聂耳田汉——艺术事业的知音, 革命道路的知己田汉与聂耳的是艺术上的知音, 革命道路上的知己。
他们曾为了共的理想而在一起奋斗。
1931年4月,聂耳与田汉在“明月歌舞剧社”相识。
他俩作了一次长谈,聂耳不平凡的经历和十分艰难的家世,还有他火一样的革命热诚,使田汉深受感动。
他们谈得很投机,虽然聂耳比田汉小14岁,但俩人都有相识恨晚的感觉。
1932年,田汉介绍聂耳参加了上海文艺界左联音乐小组,与张曙、吕骥、安娥、任光等同志在一起工作。
到1933年聂耳又参加了“苏联之友”音乐组。
同年,他们俩人开始合作。
聂耳为田汉拍摄的影片《母性之光》中的《开矿歌》谱曲。
这是他俩合作的第一支歌曲。
从已出版的《聂耳全集》中查实,聂耳创作的音乐作品共计42首。
其中,器乐曲占7首,有歌词的作品为35首。
田汉作词有10首,是聂耳歌曲中作词最多的人。
《义勇军进行曲》是两人的巅峰之作。
1933年初正是白色恐怖的严重时期,聂耳由田汉和赵铭彝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监誓人是夏衍同志。
从1931年至1935年短短的4年中,田汉与聂耳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聂耳写的日记中,多次提到他与田汉的交往。
只是在特殊险恶的环境条件下,党组织的纪律不允许他作详细记录,怕日记万一落到敌人手里,对党的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新中国建立以后,田汉同志曾多次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与聂耳的交往。
在《聂耳与〈聂耳〉影片》一文中,他说:“一个人的死常常容易考验他生前给人印象的深刻程度。
但凡你忠心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是那样忘不了你,始终记忆犹新地纪念你,尽管你的寿命并不怎么长。
”在《聂耳胜利的道路》一文中,田汉写道:“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介绍的,由夏衍同志监誓。
我们无限荣幸地能为党吸收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音乐战士。
”又说:“聂耳的作曲之所以如此迅速受到人民的欢迎,首先是他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不是为作曲而作曲,他是自己真正站在痛苦人民的中间,喊出了他们的愤怒和要求。
他的创作方法是把革命的世界观和进步的创作方法结合得很紧的,这也正是他艺术创作无往胜的道路。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1968年),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他是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是现代话剧的开拓者和戏曲改革的先驱,是中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
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
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
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
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
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卢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
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
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
觉醒年代20个人物简介摘要:1.介绍觉醒年代背景2.分别介绍20 位人物2.1 陈独秀2.2 胡适2.3 鲁迅2.4 蔡元培2.5 茅盾2.6 巴金2.7 老舍2.8 郁达夫2.9 徐志摩2.10 朱自清2.11 沈钧儒2.12 田汉2.13 曹禺2.14 瞿秋白2.15 张恨水2.16 冯友兰2.17 梁漱溟2.18 丁玲2.19 叶圣陶2.20 蒋梦麟正文:觉醒年代,是指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人物应运而生,他们为我国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对这20 位人物的简介: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新青年》杂志社社长。
2.胡适: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3.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汉语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4.蔡元培: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
5.茅盾:杰出的文学家、评论家,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
6.巴金: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7.老舍:杰出的现代文学家,作品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背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8.郁达夫: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意识。
9.徐志摩:现代文学家、诗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0.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1.沈钧儒: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参与创立了民主同盟。
12.田汉:杰出的戏剧家、诗人,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13.曹禺:著名的戏剧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14.瞿秋白: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参与领导了许多革命活动。
15.张恨水: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作品以描绘市民生活为主。
16.冯友兰: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田汉创作国歌的故事
【一、田汉的生平简介】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戏剧事业,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国歌创作背景】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决定创作一首具有民族气节和凝聚力的国歌,以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敌斗志。
【三、田汉创作国歌的过程】
田汉在创作国歌时,深感责任重大。
他回顾我国历史,缅怀先烈,激发起无尽的创作灵感。
在多次修改和完善后,他终于创作出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国歌歌词激昂、悲壮,凝聚了民族精神,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抗敌决心。
【四、国歌的影响力及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国国歌,影响了几代人。
它在全国抗日战争期间,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斗志,成为民族解放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定为国歌,继续发挥着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五、总结】
田汉创作国歌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担当,更见证了我国人民在
民族危亡时刻,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决心。
中国解放军军歌作者介绍
中国解放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田汉。
田汉,原名田
学仁,后改名田汉,字明猷,号军之,江苏溧阳人。
他是中国人民解
放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文艺工作者之一。
田汉曾参加过中国工
农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直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斗争。
他
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作家和诗人,并且对于革命文艺的创作和推广
做出了杰出贡献。
《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于1935年在苏区创作的。
该军歌以铿
锵激越的旋律和充满力量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奋勇抵抗外敌侵略、为国家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精神和决心。
这首军歌迅速流传开来,成
为中国解放军的主题歌曲,并且至今仍然广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田汉除了为《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歌词外,还创作了大量具有革
命主题的文学作品,如《打倒帝国主义》、《给党打报告》等。
他的
作品反映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激烈与艰苦,以及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民
族利益而奋斗的无畏精神。
田汉因其杰出的贡献和成就,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文化事业的先驱和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激励了无数人坚守
信念、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长沙田汉故居观后感
去了趟长沙的田汉故居,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段鲜活的历史画卷,还带着点儿文艺的小确幸呢。
一到故居,那古色古香的房子就像个低调的长者,默默地站在那儿,却浑身散发着一种故事感。
迈进大门,就好像一脚跨进了田汉先生的生活里。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挺利落,就像田汉先生那简洁又纯粹的灵魂。
走进屋里,看着那些陈列的老物件,什么旧桌椅啦,发黄的纸张啦,感觉每一样都在小声嘀咕着过去的事儿。
我就站在那儿,脑子里开始像放电影似的,想象着田汉先生坐在这儿,拿着笔,灵感就像泉水一样汩汩往外冒,然后创作出那些激动人心的作品。
而且在这儿还能看到很多关于田汉先生生平的介绍,他的经历那叫一个丰富,有得意的时候,也有过得挺艰难的时期。
但不管咋样,他对艺术的热爱就像一团不灭的小火苗,一直烧得旺旺的。
看着那些描述,我就想,这人要是没有对艺术的那份执着,哪能给咱们留下这么多宝贝啊。
从故居出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舍不得。
就像和一位老朋友道别似的,虽然我和田汉先生未曾谋面,但在这故居里走了一遭,感觉就像是和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想啊,以后我要是碰到啥困难,就想想田汉先生在这小屋里都能创造出那么伟大的东西,我还有啥可抱怨的呢?这一趟故居之旅,可不光是看了个老房子,那是给我的心灵打了一针正能量的小补剂呢!。
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家训和家风是历史名人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家族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家训和家风不仅是家族成员的行为指南,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精神支柱。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智慧和品格。
一、孔子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家训可以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的家风以孝道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重。
孔子教育子弟要有礼貌、尊敬长辈,注重孝道和忠诚,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二、林则徐家训:敦俭立志,廉洁奉公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家训是“敦俭立志,廉洁奉公”。
林则徐注重家风的培养,教育子弟要勤俭节约,树立远大志向。
他强调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反对腐败和贪污现象。
他的家训和家风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三、田汉家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田汉是中国现代作家和词曲创作家,他的家训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
田汉注重家庭教育,教育子女要爱国心切,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艰苦奋斗,努力工作,追求卓越,不畏艰难困苦。
他的家训和家风为他的创作事业和社会贡献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敬佩。
以上是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它们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精神支柱。
这些家训和家风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家训和家风,为建设美好的家庭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品格指引我们的行为,努力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