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
- 格式:ppt
- 大小:5.27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
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山东的画像石构成的享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当作汉代规模宏大的有壁画装饰的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来看待。
山东省长清县的“郭巨祠”(北齐武平元年,公元五七○年所立的碑文根据传说断定为东汉有名的孝子郭巨的享祠,恐不可靠),上面镌刻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过路人的题字,可知建成在此之前。
“郭巨祠”是一小石室,有左、右、后三面石壁,上有前后坡的石屋顶,并凿出瓦垅,正面有三个八角形石柱,正中一柱分石室为左右两间。
左右两石柱都是经过宋代重修的。
石室内部三面墙上,打磨得很光滑,壁面上阴刻出各种人物及车骑的图像(图50)。
后壁正面的图像,上层是两辆车和两行骑士为前导,随之以击鼓奏乐的车,而以“大王车”殿后。
下层是并列的夹在四座楼亭之间的三座楼阁,楼阁上层,人们端坐,两两相对,下层似乎是众人在向王者行礼。
屋顶上刻有各种鸟和猿猴之类。
石室左壁图像上下分六层。
最上层是蛇身人首手执矩形物的伏羲氏,其下似乎还有雷神的车和其他神话的形象。
第三层是骑骆驼的、骑象的以及徒步的、乘车和乘马的兵士。
再下面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第五层是对坐观舞蹈、杂技的图像和庖厨的图像。
杂技有弄丸(把若干小球轮流抛在空中,球的数目一般是七个)、戴竿(竿子顶在人的头上,另有人攀到竿子上作各种游戏)等,庖厨有杀猪、井中取水等。
第六层也是车骑行列、人物等。
石室右壁图像上下也分成六层。
最上似是与伏羲相对的蛇身人首手执一物的女娲氏。
其下有“贯胸国人”,和一些在西王母(?)左右的人物以及兔、虎等动物。
第三层也是车骑行列。
第四层是以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物为中心,左右相对拱立的成排的人物形象。
四川省博物馆之画像石 农作画像石是汉代墓葬壁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画像上的内容了汉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透过一块块的画像石,我们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写意的时代。
养老汉代的画像石内容大体可分为九大类。
一是生产活动类。
主要表现的是墓主人庄园经济和手工业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如农夫采桑、犁耕锄耘、放牧狩猎、收租放粮、冶铁纺织等。
放筏舂米(这复制品真差劲!还是那个时代雕刻的韵味)酒肆羊尊酒肆二是墓主人生活类。
有燕居、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六博等。
盘舞杂技庖厨习射三是墓主人任宦经历和身份类。
如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和幕府等。
迎谒拜谒燕居谒见骆驼载乐宴乐宴乐三骑吏轺车斧车斧车车马过桥斧车。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很飘逸!轺车骑从轺车骖驾四是忠考历史故事类。
主要是宣传忠孝节义的内容,有忠臣孝子、圣贤人物和节妇烈女故事等。
五是神话故事类。
主要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四神、羽人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异兽等。
骖龙雷车仙人骑鹿六是祥瑞图类。
多表现吉祥如意的图像,如祥云、神鼎等。
七是天象类。
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和与此有关的云纹。
八是佛教内容类。
主要有莲花、六牙白象、立佛、坐佛和弟子等。
九是装饰图案花纹类。
有菱形纹、垂幛纹、三角纹、水波纹、穿环纹、流云纹等边饰和建筑中的藻井,铺首衔环等装饰。
呵呵,光去拍自己喜欢的去了,忘了拍这几类,六、七类人博物馆中倒还常见,可与佛教题材相关的在画像砖中并不多见,或许这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记得在汉代人们都遵从黄老之道。
这九类题材内容在墓室中通常有较为固定的位置。
前四类多刻于墓顶四壁,第五、六八类多刻于墓门或墓门或墓柱上,第七类常见于墓顶,而第九类则散见墓室各处,填补空白。
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
一是河南南阳为中心的幅射,二是山东和苏北、皖北、豫东区。
三是陕北和晋西北地区。
四便是我们川渝地区。
在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中都劈有专门的展室展出画像石。
相对来说四川省博物馆展出的画像石要比三峡博物馆多、精一些,这也难怪重庆就是从四川分离出去的且时间不久(97年),好东西老早便被省博搞走了。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美术遗物且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反应的社会生活极为广泛: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迷信……画像石而其作为建筑材料的石头,都要被加工成一定的形状、一定长宽比例的构件才能创作艺术品。
而由于艺人所处地位不同、接受的传统不同以及修养高低不同,因此,画像石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画像石艺术手法主要有:1.平面阴线刻,即将石面磨平,在光面用金属工具凿刻阴线组成的图像(手法简便,效果欠佳)。
2.凹陷平面阴线刻,即将正面铲成凹平面,在凹面内用阴线刻绘形象,形象四周留出加工石料时的粗疏线条,线条有规律地排列起来,组成一个斑驳粗犷的背景,与凹面的平整和流动的线条形成对比(形象犹如隐藏在粗犷石面之内,效果颇佳)。
3.减地凸起薄肉雕,即将底子铲去一层,使形象部分凸出画面,隐隐隆起,犹如浮雕,再用阴线加工细部,将雕与刻、体面与线条结合起来,再配以几何纹的边框(效果华丽而庄重)。
4.减地平面加阴线刻,即将底子减去一层,形象部分凸出,凸出部分亦磨平,形成上下两个平面,所需形象刻在上一层平面上(远看似剪影,形象突出,整体感强)。
汉画像石大多在形象四周加刻一个几何纹或花枝纹边框,这对后世的卷轴画那种上下留出天地、左右空出边缘的构图式样,是一个可贵的启示。
边框对话来说起到一个限定和装饰作用。
这是汉代雕刻艺人的一大创造。
画像砖画像砖艺术始于战国,延续到宋金时期。
画像砖上的形象大多是印模压印的,也有用锐器刻画而成的。
砖便于加工,所以大多图像精致。
其艺术手法大体有浅浮雕式和阴线刻式两种。
表现内容与画像石相近。
画像砖的构图形式有长条形和方形两种。
流传而今的秦代空心画像砖,形象刻画很精致,人物服装线条繁复、细长而匀净,五官亦很具体,细如笔绘。
洛阳出土了一种长条形空心砖,阴刻狩猎场面,线条粗犷有力,四边为菱形几何纹装饰;另有一种长条形空心砖,全部由图案组成,显得华丽庄重,几何纹图案是单个模型压印上去。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拓片),东汉,长150.0厘米;宽42.0厘米。
1973年南阳县王寨出土。
[1]原石现馆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深度品鉴该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一画像石墓中。
该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
该画像石位于一后室门楣左边。
画像中,右起一钟悬挂在簴架上,两旁各有一乐人,均以一手扶簨,一手执杖撞钟。
向左一大腹便便的赤身俳优叉腰跨步疾走作滑稽表演;中间一娇小玲珑之女性舞者,头顶一类似灯盏之物,一手托一易碎之盘,一手作为支撑,双腿逆势高高举起,单手倒立于橔上;左起一人吹埙,一赤身突腹俳优正在奔跑之中,左手播鼗摇播,右手抛跳12丸;一男子跽坐,双臂展开,作口吐火焰的幻术。
整个图像画面是一个大型乐舞百戏场面的浓缩。
文化解读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墓构石上的画像。
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
汉画像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史”。
而上图中所展示的就是反映汉代社会乐舞生活其一的百戏娱乐状况。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乐舞画像石,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右边挂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甬钟,两旁各有乐人扶簴敲钟。
与青铜甬钟合奏的还有左边的一个吹埙的乐人,三人共同和乐伴奏百戏。
其画面内容折射出汉代社会巨大变迁的信息,不但承载着汉代社会娱乐的文化信息,更是汉代社会礼乐转型变迁的缩影。
一方面,文献中铜钟仍具有礼仪性;另一方面,民俗色彩的画像中,铜钟地位一落千丈,在民间成为百戏配角。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一、汉代的礼制乐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八音之中金石为贵,雅乐之中金石为先。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在西周时期,金石钟磬不单单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它承载更多的是其深刻的政治内涵。
《礼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
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平阴县画像石墓葬众多。
已发现著名的有新屯汉墓群(西汉),孟庄汉墓群(东汉),东阿阿胶厂汉墓等。
已发掘的有平阴实验中学晋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已运保至县博物馆收藏。
其一,平阴实验中学出土的画像石,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
其内容非常丰富,四周是穿璧纹、菱纹,中间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画。
胡汉战争的图象在最上层,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
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
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
神语故事有伏羲、女娲等。
其它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连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组画像石是从新屯发掘运保来的西汉画像石,为完整的一个石椁墓。
除接地的一面外,其余五面用五块石板,凿以铆榫扣结相连,内侧有画像。
除车马人物、阙、观外,一条巨龙赫然而上,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英雄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见龙的图案迥异不同。
趣话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两汉一统天下400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盛,蒸蒸日上,开疆拓土,富足强大。
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
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
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
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
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
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
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
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
《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
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
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名词解释画像石
画像石是指一种带有人物或动物形象的石制品。
画像石的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
画像石通常是通过在石头上刻划、雕琢、雕刻或磨制而成,这些技术可以将石头打造成各种形态的人物、动物或景物。
画像石通常用于装饰和艺术表现,也可以被制作成实用品如印章、小雕塑等。
画像石在古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宗教、神话、历史和艺术意义。
在古埃及,画像石常被用于制作名为“沉睡的人”的石棺雕塑,这些画像石可以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逝者的形象,并起到纪念和祭祀的作用。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画像石则经常被用作公共建筑的装饰,如神庙、宫殿和纪念碑等。
画像石也经常作为贵族和富人的墓葬物品,用于记录逝者的形象和事迹。
画像石的制作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艺术家。
他们根据创作的主题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石材和切割工具,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石头雕刻成立体的形象。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和艺术家需要考虑到石头的硬度、质地和颜色,以及形象的比例、细节和表达方式,从而使画像石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在现代,画像石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由于每块画像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都收藏了各种各样的画像石作品,这不仅是为了欣赏它们的美丽和艺术价值,也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画像石是一种具有艺术、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石制品,它通过雕刻或雕琢工艺将石头打造成各种形态的人物、动物或景物形象。
画像石的制作需要经验和技艺,而它的收藏价值和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保存。
画像石的名词解释画像石,又称图像石、绘画石或画卷石,是一种表现文化或历史内容的特殊材料。
它是由石头制成的,通常有多个层次,表面用颜料涂抹,绘制形象或文字,记录历史经过。
与雕刻常见的石头不同,画像石以它独特的色彩表示它所记录的内容。
画像石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它最典型的诞生是在19世纪中叶。
它时常被装在古老的建筑或其他古代重要的建筑中,中国有许多画像石,比如:位于今天丰县郊外的宋代文明建筑,被称为“画舫”;黄山景区中的石刻;邯郸古城中的“凤凰楼”石刻;以及许多清朝的名胜古迹。
画像石不仅用于装饰建筑,还可以用于井画、宣纸画、历史纪念碑和纪念册等,大多是以细节丰富的描绘出文化和历史的经典形象,有时也会用泥土、陶瓷等替代。
画像石作品气势恢宏,画面栩栩如生,富有张力,并且色彩鲜明,结合精湛技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画像石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选材、雕刻和上色。
首先,必须选择坚硬的石头,其次,根据设计的图案,用精密的工具把石头雕刻成特定的形态,最后,使用特殊的颜料涂抹上去。
画像石可能是大型石头,也可能是小型石头,甚至陶瓷,都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制作出形象生动的石头画像。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画像石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积累了众多的经典,而且表现出来的文化传承也可以激发下一代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画像石的细腻、雄伟与传统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画像石代表着古老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
它不仅在细节上展现出以前的故事,而且以它独特的色彩表达出了人们对文化的深情追思。
画像石对时代的记录与传承,让人们对过去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有着更深的了解,从中也可以获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画像石名词解释画像石,又称石刻画像、石雕画像、彩色石像等,是一种以天然石材为基础,通过雕刻、雕塑等手法制成的具有图像表现力的艺术品。
画像石多用于室内空间的装饰,也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画像石的名称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画像”和“石”。
其中,“画像”指的是绘画中的形象、画面或人物肖像,而“石”指的是天然石材。
因此,画像石是以石材为基础,通过雕刻、雕塑等方式将图像表现出来的艺术品。
画像石的制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选材、雕刻和上色。
首先,要选择适合雕刻的天然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选材时要考虑石材的质地、颜色和纹理,以及雕刻的细节是否容易表现。
其次,雕刻是画像石最关键的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师根据设计稿进行精细的雕刻。
最后,在雕刻完成后,通过上色技术为画像石增加色彩,使得画像更加鲜活和逼真。
画像石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单个人物、情景、动物等,也可以是组合成系列的画像。
常见的画像石有佛像石、古代人物画像石、动物画像石等。
佛像石是以佛教题材为主题,雕刻佛陀、菩萨、罗汉等形象,具有宗教意义和精神追求;古代人物画像石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雕刻古代帝王、文人等形象,弘扬历史文化;动物画像石则是以动物形象为主题,雕刻各种动物的形象,表现出自然界的多样性。
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首先,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石材制成的,保留了天然石材所独有的质感和纹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其次,画像石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师进行精细的雕刻,以及对色彩的处理,使得画像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画像石所雕刻的形象丰富多样,既可以表现宗教的崇高,也可以传达历史的厚重,还可以展示自然界的多样性,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画像石是以天然石材为基础,通过雕刻、雕塑等方式制成的具有图像表现力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它以它独特的色彩和纹理,以及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装饰室内空间和园林景观的重要艺术元素。
雕刻艺术:画像⽯画像⽯ 汉代盛⾏的画像⽯,是⼀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画像⽯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
汉代画像⽯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的分布 画像⽯的规模和艺术⽔平,体现了墓主⼈地位的显贵,⼤多集中在经济富庶,⽂化发达、附近⽯料充⾜的地区。
汉画像⽯墓以河南、⼭东、陕西、⼭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东是古代⽂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庄阴阳五⾏、历史神话等交织在⼀起,成为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
画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劳作等现实⽣活场⾯,还有描绘禽、兽、鱼、⾍、⽇、⽉、星、⾠、⼭川、草⽊等⾃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
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
河南南阳画像⽯主要描绘的是神话⼈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等,如伏羲、⼥娲、东王公、西王母、仙⼈,以及⾦乌负⽇、⽩虎星座等。
画⾯在表现⼀个故事时,以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强,具有蓬勃的野性和⽣机,风格豪放古拙,泼辣有⼒,恢宏⽽博⼤。
四川的画像⽯形制多为长⽅形,有的以数条组合为⼀个宽阔的画⾯,好像今天的宽银幕,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有两⽶长。
有的画像⽯合计长11⽶之多,描绘了车骑出⾏、杂技、宴乐观舞、农作、庖厨及历史故事等。
与其他地区⽐较,四川画像⽯精巧活泼,纯朴⾃然。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集中分布地之⼀。
徐州出⼟的汉画像⽯与南京六朝⽯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其题材⼴博,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活的车马出⾏、对搏⽐武、迎宾待客、建筑⼈物、男耕⼥织;反映神话传说的有伏羲、⼥娲、炎帝、黄帝;表⽰祥瑞的有青龙、⽩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