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课石头上的史诗教学目标:1、了解榆林地区的汉画像。
2、了解汉画像上的故事。
3、通过汉画像,了解榆林古代人民的农耕及生活。
教学重点:大概了解榆林地区与众不同的汉画像。
教学难点:透过汉画像来了解榆林历史。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粗犷的黄土高原,广阔的毛乌素沙漠,都不缺少灵山秀水,这样的环境孕育了榆林人豪迈的性格,灵巧的双手也孕育出了独特的汉画像石。
2、请看画像石图。
3、今天我们就去体会我们家乡的汉画像文化。
二、初步了解汉画像石中的生活画像:1、学生根据资料图片观察汉画像的图案。
2、学生讨论(观察)。
①体现达官贵人娱乐生活的汉画像石。
②迎宾客六博图。
③四神汉画像。
④汉画像石中的朱雀。
⑤汉画像石中的白虎。
三、作业:回家后调查榆林汉画像石的出土情况.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对汉画像石的了解,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图片再观察。
二、观察、讨论:1、汉画像石反映了怎样的生活。
2、汉画像石和传说中的神兽。
三、总结汇报:1、表现农业生活的。
如:牛耕、翻地、播种、拾粪、锄草、收割。
2、表现牧业生活。
如:六畜兴旺、牛羊、马群等。
3、体现达官贵人娱乐生活的场景。
4、反映各种传说的墓中画像。
四、榆林的汉画像石博物馆:1、了解参观顺序。
2、了解参观时的注意事项。
五、作业:参观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
小学美术汉画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画像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对汉画像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汉画像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汉画像的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汉画像的图片和资料。
2. 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汉画像的概念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汉画像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欣赏和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汉画像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欣赏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汉画像的艺术特点。
3. 讲解汉画像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三、创作和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汉画像,进行临摹或创作。
2. 引导学生注意汉画像的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注重细节和表现力。
3.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完成作品。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 引导学生从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交流。
3. 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强调创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汉画像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艺术形式。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创作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汉画像,让学生了解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在创作和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了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汉画像的艺术美,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题: 南阳汉代画像砖石艺术欣赏邓州市龙堰一初中曹向前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学习内容以南阳地方历史文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了解学习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画像砖画像石概况,艺术特点,制作方法,,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感,并以制作画像石(砖)为练习题,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作,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在作业设置上让学生课前准备河泥(本地黏土可以替代陶泥)或吹塑板泡沫两种材料的任一种供课堂联系选择。
本课以欣赏为主,制作为辅.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搜集地方报刊图片或者上网查阅画像砖、石的资料,感受画像砖、石的艺术美感,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
2、动手仿制一块画像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造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1、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画像砖画像石的制作方法,过程。
教学难点: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历史价值及艺术特点.2、画像砖,画像石制作过程所体现的构图,空间,线条等造型元素理解和运用。
教法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演示、情境教学等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南阳画像石》、仿制的画像砖范例学生——河泥、铅笔、颜料、刻刀/小竹片【教学过程】1、导入探究(1)教师播放视频《南阳画像石》,让学生们看到画像石的发现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导入新课。
(2)把学生分组,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讲解、交流作品故事,背景简介。
通过欣赏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画像砖、石为后面的深入鉴赏、创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1).设计视频情景导入,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2).自主学习,作品故事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立体的理解画像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六年级上册《十九河南汉画像石》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发现了一件宝贝,想跟着老师去瞧一瞧吗?好,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呢?(ppt图片,画像砖背面)生:一块砖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观察,它是一块普通的砖吗?生:它的侧面有花纹。
师:你的观察力可真强。
是的,它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同学们请看,它的正面还
刻着故事呢。
(出示ppt图片,画像砖正面)我们把这种刻有图案的砖称为画像砖。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代画像砖。
(出示大课题——汉代画像砖)
二、新授:师:(出示PPT,画像砖起源于战国,盛于两汉时期,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而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画面内容非常丰富。
)师:那么汉代画像砖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跟着老师来欣赏一下吧,请同学们边欣赏边小组讨论完成题单。
(出示PPT,汉砖图片一分钟)
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同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探究结。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九课河南汉画像石(河南)》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十九课河南汉画像石(河南)》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河南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于河南汉画像石这一课题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河南汉画像石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河南汉画像石的感受。
四. 教学重难点1.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欣赏和评价河南汉画像石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示范法:展示河南汉画像石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练习法:学生动手绘制河南汉画像石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河南汉画像石的图片和资料。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河南汉画像石,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河南汉画像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河南汉画像石的认识,动手绘制一幅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河南汉画像石的感受,培养欣赏和评价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河南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河南汉画像石的资料,加深对课题的了解。
《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汉画像砖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艺术魅力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文化,激发个人创作热情,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引入:让学生们思考,在宫殿建筑上所用的画像砖是如何制作的?在宫殿建筑上,画像砖起到什么作用?
2、了解汉画像砖:让学生们观察画像砖,简要了解汉画像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比如汉画像砖的本质、它的材料,以及它的多样的表现形式。
3、展示汉画像砖:让学生们看一下汉画像砖的真实运用,如汉初以来宫殿建筑所采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以及古人在使用画像砖的时候的考虑等。
4、提示发言:通过分析和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论自己理解的汉画像砖的美感及其文化内涵等。
5、总结:集中总结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们热爱历史文化的意识及审美能力,引发学生对汉画像砖的艺术启发。
第五课寻古探幽———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欣赏和仿古画像砖的制作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欣赏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体验与发现:通过鉴赏,与古老文明对话。
2、实践与创造: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
3、欣赏与评价:学生同过欣赏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了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价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和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和刻制画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2、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用具紫砂泥、刻刀、铅笔或色笔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视频)、欣赏与探讨一、欣赏并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画像石与画像砖?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的民间艺人雕刻在豪宅、祠堂、墓室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由于大部分作品皆由平面构成,立体感不足,且在造型、构图以及线条运用上均近似绘画,人们往往以绘画视之)。
2、你发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哪些内容?渔猎—生产劳动,建鼓乐舞——文化娱乐,荆轲刺秦王—历史故事等。
1、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庖厨宴饮、车马出行、战争、乐舞百戏等。
2、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3、自然天象及其天界众神4、图案与装饰纹样考古价值:制作精美。
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是一部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表现方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法得出结论,后加以总结归纳。
线刻又分阴刻线和阳刻线浮雕第二步、亲自动手做一做(分组制作)先示范(视频)制作步骤分四步:一、平整表面二、画像三、刻制四、拓印1、做一块仿古画像砖,用雕泥版的方法制作画像砖。
《汉画像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了解汉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2、了解部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貌、历史价值,培养自主分析、探讨的能力3、结合历史等学科,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理解、体验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判断、了解有关汉画像石的基本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思路: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本课欣赏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汉画像石的产生、盛行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等,并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深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了解和认同,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教学环节:一、引导阶段: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教师归纳。
2、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述。
二、发展阶段:(一)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
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学生欣赏图片资料,验证前面所讨论的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二)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继续展示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分组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像石所描绘的具体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三)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分析,转入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的欣赏分析,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但不必介绍过多过深。
1、艺术语言:平面镌刻、一线为主、线面结合。
2、表现手法: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授课年级:九年级授课课型:欣赏评述设计思路:《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是九年级下学期的造型表现课。
第一课时属于欣赏评述。
画像石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部分初四学生来讲,既新鲜又陌生。
本课我计划以欣赏——认识——评述——对比——分析——讨论——理解——区分——运用——归纳——尝试为教学主脉络,把画像石的出现原因,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造型特点,艺术价值等清晰准确的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对画像石有个科学、完整、准确的认识,并能够掌握其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
教学目标:一、欣赏汉代画像石艺术,了解其表现内容和认识其表现手法。
二、通过观察讨论,感受汉代画像石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貌。
三、结合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提升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认识并区分汉代画像石的主要表现手法。
二、画像石造型特点的理解和正确认识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教学准备:教师:画像石的幻灯片、视频,课本、制作好的仿画像石(石膏板)。
学生:围绕课本中的范例,搜集画像石上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32开绘画纸一张,2B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中国历史进入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帝国。
为画像石的出现及兴盛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1、物质方面。
社会安定富足,西汉后期出现集硬度、强度、耐冲力于一体的脱碳钢。
使石刻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2、艺术方面。
讲求气势的雕塑风格和以线条为造型骨干的绘画语言基本确立,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也日臻成熟。
3、思想方面。
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以及“万物有灵”、“追求永生”等理想,使作为墓葬艺术的画像石得以繁荣发展。
(展示图片2)让学生欣赏画像石图片,配古琴曲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画像石的成因有所了解,幻灯片配古琴曲给学生营造神秘高古的氛围,使其产生求知兴趣。
教学设计:一、选题构思: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曾提到:“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收藏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它如同一部记载中国汉代丰富信息的图像史,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本课以“生本课堂”为载体,力图让孩子们在“欣赏·评述”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初步了解艺术欣赏的方法与步骤,引起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同时知晓在当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古代,人们凭借双手创造了如此精彩而丰厚的艺术作品非常不容易,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本课中,老师立足于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巧妙而合理的课程设计与作业设计,“扶助”学生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了解汉画像石的艺术魅力,体验汉画像石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美感,这正是本课教师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有所突破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欣赏的艺术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用途、表现内容等,从色彩、材质、种类、构图、内容和造型六大方面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用较贴切的美术的语言对汉画像石的进行欣赏评述;过程与方法:本课核心以设计巧妙的作业构建参与性极强的生本课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有序做事的能力,引导学生以观察、分析、比较、评述、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石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汉画像石欣赏评述活动中,感受本土艺术作品的价值,认识滕州市历史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从而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珍视,加深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热爱。
三、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方法与步骤,用高效的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从色彩、材质、艺术种类、构图、内容和造型六大方面欣赏和感受汉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画像石》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有关画像石的知识,对汉文化做更进一步了解;2、了解画像石盛行于汉代的原因,探查当时的社会背景;3、了解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掌握其独具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画像石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画像石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上两节课学习情况,对画像石、砖的制作工艺大致描述,教师归纳。
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述。
二、发展阶段:(一)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1、画像石的类别。
例:《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画像》学生欣赏图片资料,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为教师展示画像石分类。
学生分组说明所展示画像石的分类。
2、画像石的地域分布。
在分类的基础上讲述分布:A山东、苏北B南阳为中心的豫南区C陕北区D四川区等分组欣赏并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的地域分布情况加深理解与认识。
(二)画像石画像砖盛行于汉代的原因。
1、“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局面的出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汉武帝前所未有繁荣→厚葬之风兴起→画像石盛行。
2、艺术基础。
艺术本身的发展进步,为汉画像石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深一步对画像石进行欣赏分析,了解其盛行原因,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
3、汉人的思想。
“万物有灵”,追求永生的思想信仰。
了解“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阴阳五行观念。
永生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对墓葬布局、图像配置等影响甚大。
(三)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展示大量有关汉画像石,让学生欣赏并分析。
加强引导。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总结:1、表现领域极为广阔;2、构图方式丰富多样,线条纯熟精湛;3、画面装饰性减弱,写实性和情节感突出。
(四)画像石独具的艺术风格。
水墨动物徐州市八里小学王新明一、复习巩固(手指游戏)1、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2、请看黑板,(板画毛笔)问:这是什么?讲解:毛笔是由笔头、笔杆两部分组成的。
笔头又可以分为:笔尖、笔肚和笔根。
板书:尖、肚、根3、你用毛笔画过画吗?好!我们来一次小测验,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能画什么就画什么。
不过,只能用两分钟的时间,要画简单的哦……看看大家的水平,画完之后还要讲评一下。
准备好了吗?(环视全体,发令)准备!开始—4、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画的?有的同学还会用中锋、侧锋、浓墨和淡墨……说明了同学们的基础非常好。
那么,今天就要一展笔墨,看谁画的最棒!!二、画什么1、(哎)今天我们画什么呢?请看黑板。
(板书课题)《汉画像石——水墨动物》齐读课题2、什么是汉画像石?(放背景音乐)汉画像石是2000多年前的汉代刻在石头上的画。
如果你触摸石头的话,就能和古人对话。
当时,咱们家乡出了一个布衣皇帝——刘邦,他建立了大汉王朝,所以说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我们现在所说的汉语,所写的汉字,我们的民族——汉民族。
这正是因为有了汉代才逐渐形成了这么大的中国,在我们为祖国骄傲的同时,尤其要学习凝固在这石头上的文化—汉画像石。
它的思想、精神至今源远流长。
我们要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咦看看)车水马龙、风调雨顺说明当时人们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这幅是车马图,画面构图,非常饱满。
二方连续纹样?(动物、人物)看!动物的轮廓线条夸张的难以想象,这种曲线美是力的表现。
看!人物的衣服造型就像蝴蝶的翅膀,你见过这样的画吗?这是大禹治水图,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了气吞山河的伟大!咦,一只小狗,s线造型很优美。
在汉代狗已经是人类的好朋友了。
看这个人快马加鞭往前跑,因为后边有一只老虎——屁股在上边,头在下边(动作),下山的饿虎。
骑马人的鞭子好像还在还在抽动,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啊。
彭城之山,岗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
——苏东坡苏东坡——宋代大诗人、大画家在徐州做过官,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汉画像石》教案学情分析:1、丰富学生感受汉画像石途径,安排拓印的环节,让孩子更直接的了解拓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科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与徐州具有相当特色的美景欣赏对比,让学生进入汉文化熏陶下的徐州。
对徐州具有汉代特点的的景色有一定的感知与体验,通过汉画像石馆的切身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徐州本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徐州美景,了解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采用比照欣赏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和徐州风景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对汉代建筑有一定感知体验。
知识与技法:尝试用拓印与水墨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具有汉代特色的徐州美景,在表现过程中领会本土汉文化的艺术内涵与影响,提高学生的欣赏、表现、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徐州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风景图片、汉化像石拓印工具及材料。
学具:收集的徐州美景图片、带有汉代建筑汉画像石原石、拓印工具、毛笔、宣纸、墨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汉画像石中汉代建筑的风格,结合徐州风景感受家乡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尝试用拓印与水墨的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徐州美景。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参观汉画像石馆,选择带有汉代建筑的汉画像石仔细观察,寻找其结构形状上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教师导语: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
同学们刚刚看到的是汉画像石里,表现的内容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汉代人生活的内容其中表现建筑的不占少数,这样的建筑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倾向。
设计意图:通过在汉画像石馆中的实地观察,向学生强调汉代建筑对中国建筑发展重要性,通过观察、寻找、引导学生关注汉画像石里的建筑造型,为下一部教学做好铺垫。
《汉画像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汉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
2、了解部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貌、历史价值,培养自主分析、探讨的能力
3、结合历史等学科,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理解、体验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判断、了解有关汉画像石的基本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思路: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本课欣赏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汉画像石的产生、盛行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等,并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深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了解和认同,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一、引导阶段: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教师归纳。
2、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述。
二、发展阶段:
(一)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
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学生欣赏图片资料,验证前面所讨论的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二)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继续展示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分组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像石所描绘的具体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三)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分析,转入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的欣赏分析,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但不必介绍过多过深。
1、艺术语言:
平面镌刻、一线为主、线面结合。
2、表现手法:
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欣赏教材图片,了解现代建筑装饰忠汉画像石造型元素的运用。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建筑装饰物的仿画像石造型,说明哪些地方明显的突出了汉画像石的造型特点。
造型特点:线条细腻精致、形象简练概括、人物以体态传达表情。
三、课堂练习:
1、分析课本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画像石作品,说明自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尝试临摹汉画像石局部图形。
四、总结与拓展:
1、总结学生临摹情况,对临摹中突出画像石特点的同学予以表扬鼓励。
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多方面的了解画像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汉代画像石的发展历程,认识和学习画像石中的装饰纹样以及建筑装饰品德特点,更多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同时认识到中国艺术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