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3.20 KB
- 文档页数:2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吕不韦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 0篇诗文。
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文言文翻译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全解
原文:
《穿井得一人》
春秋·吕不韦
宋之丁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注释:
1、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6、使:使用,指劳动力。
第1页共1页。
穿井得一人逐字逐句翻译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如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注释: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
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
为避免误解;泛译为“丁姓人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若:如,像。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最后一句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导语】这里作者给大家分享一些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共9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练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参考答案一、1.等到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理解文中意思。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穿井得人文言文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人文言文注释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1: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2:居:居住3:及:待,等到4: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国:国都。
道,议论5: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7:使:劳动力8:吾:我家9:于:在10:对:回答11:不若:不如12: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13: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
14:令:派15: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穿井得人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解词译句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如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注释: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
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
为避免误解;泛译为“丁姓人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若:如,像。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反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并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1:溉汲:踢水浇田。
溉,浇水、灌溉。
汲,从井里用水。
2:居:居住3:及:等待,要到4: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国:国都。
道,议论5: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就是“言”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7:并使:劳动力8:吾:我家9:于:在10:对:回答11:不若:不如12: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13:言:听见,后一句中的“言”就是“并使听到”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
14:令:派15:常一人居外:常常存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见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必须动脑筋想一想与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见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以宋君的角度来说:无论什么事情一定必须眼见为实,亲自打探才可以下结论。
以免导致更大的误会。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笔记穿井得一人翻译简短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
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丁氏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挖了井,不必再派人再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
”听取传闻像这样,不如没有听说。
寓意理解:“国人”角度: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丁氏”角度: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国君”角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秉承审慎的态度、树立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现实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任何传闻,首先应有质疑的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秉承审慎的态度、树立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去求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背景介绍《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告诉大家: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吕不韦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文言文《穿井得人》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答案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丁氏穿井》译文:在宋国,有一个姓丁的家庭,他们家中没有水井,因此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灌田地,常常有一个人在外面忙碌。
等到他们家凿了一口井,便告诉别人说:“我凿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到这话的人便去传播:“丁家凿井得到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最终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中。
宋国国君派人去询问姓丁的人。
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的是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此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用以警示世人。
下面是对《丁氏穿井》原文的详细翻译及分析: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家庭,由于家中没有水井,他们不得不外出打水来浇灌田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负责这项工作。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们家凿了一口井,便告诉别人说:“我凿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这话的人便去传播:“丁家凿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最终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中。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国君派人去询问姓丁的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的是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因为误解或者添油加醋,使得原本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我们在听到传闻时,应当保持理智,不要轻易相信,要经过核实,以免以讹传讹。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事实,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理解文中意思。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人文言文注释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1: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2:居:居住3:及:待,等到4: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国:国都。
道,议论5: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7:使:劳动力8:吾:我家9:于:在10:对:回答11:不若:不如12: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13: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
14:令:派15: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穿井得人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翻译1. 古文翻译:穿井得一人解说:宋代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
它需要出去取水,灌溉远处的田地。
家里人一个被派去打水,一个经常在外面呆着。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这种谣言还是不要听的好。
原文:宋代丁家,家无水井灌溉,常独居。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民之道,闻其于宋军.宋军问石鼎。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此文出自春秋时代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宰相,姜子牙第二十三孙。
早年在杨宅经商,助秦质子回国即位。
成为秦庄襄王,拜郭襄,封文心侯,河南洛阳十万户食邑。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
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卷入老艾集团叛乱,回国,全家被流放到蜀郡,途中饮鸩自杀。
穿井得一人,置之宫中。
数日之后,宫中皆曰:“井中得一人,吾王大悦。
”王闻之,召而问之。
对曰:“臣闻井中得一人,实非人也,乃井底之蛙也。
蛙不知天地之大,以为井即为天下。
吾王闻之,故以为喜。
”王曰:“然则蛙亦有何乐?”对曰:“蛙生于井,长于井,不知有井外之天地,故其心无挂碍。
今得置之宫中,虽非其所愿,然得以观天下之广,见世之奇,亦乐也。
”王曰:“善。
”乃命左右,以车载之,游于宫中。
蛙见宫中楼阁之高,池沼之深,珍禽异兽之繁,心窃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此。
居数日,蛙见宫外之野,田畴之广,农夫耕作,鸟兽嬉戏,亦以为乐。
然未几,宫中之人以其不知井外之乐,乃教之曰:“此天下之大也,非井中之乐可比也。
”蛙闻之,心颇不安,遂求退。
王曰:“何故求退?”对曰:“臣闻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今知之,故愿退。
”王曰:“然则吾王何乐?”对曰:“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今知之,虽退,犹乐也。
”王笑曰:“善。
”遂令释之,复归井中。
蛙既归井,心虽喜悦,然终日以思,不得其解。
于是乃作《井蛙吟》以自慰,其辞曰:井蛙居井,不知天地之大。
一朝得观,心窃自喜。
虽退井中,乐未央也。
翻译:穿井得一人,安置在宫中。
过了几天,宫中的人都说:“井里得到一个人,我国君王非常高兴。
”君王听说了,召见了他。
他回答说:“我听说井里得到的人,其实不是人,是井底的青蛙。
青蛙不知道天地之大,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君王听说了,所以感到高兴。
”君王问:“那么青蛙有什么快乐呢?”他回答说:“青蛙生于井中,长于井中,不知道井外还有天地,所以心中没有牵挂。
现在被安置在宫中,虽然不是它所希望的,但可以观看天下的广阔,见到世间的奇观,这也是一种快乐。
”君王说:“好。
”于是命令左右的人,用车将他载到宫中游玩。
青蛙看到宫中的高楼阁,深池沼,珍奇的禽兽,心中暗自欢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这里。
过了几天,青蛙看到宫外的田野,广阔的田地,农夫耕作,鸟兽嬉戏,也感到快乐。
然而不久,宫中的人因为他不知道井外的快乐,便教导他说:“这是天下的广阔,不是井中的快乐可以相比的。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理解文中意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答案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