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 步骤
- 格式:pdf
- 大小:105.37 KB
- 文档页数:3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是一种用于求解工程和物理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
它将复杂的结构或物理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小的、简单的部分,这些部分被称为有限元。
通过对每个有限元进行数学建模和描述,再根据各个有限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得到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所需的结果。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离散化:将需要分析的实际物体或系统划分为多个小的部分,每个小部分称为有限元。
每个有限元都有自己的几何形状和物理特性。
2.建立方程:对每个有限元进行数学建模,设定适当的假设和方程,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待求解的方程。
这些方程描述了物体各点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3.组装和边界条件:将所有有限元的方程组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方程。
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边界条件,如约束和加载,以使系统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
4.求解方程:通过数值解法或迭代算法,对系统方程进行求解。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迭代法、矢量或矩阵求逆等。
5.后处理:根据求解结果,得到所需的物理量和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有限元法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其适用性广泛。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结构和物理系统,包括静力学、动力学、热传导、电磁学等。
通过适当的选择有限元类型和参数,可以对各种材料和结构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
此外,有限元法对于学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
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可以预测物体或系统的行为和响应,从而为实际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有限元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有限元法在建立数学模型和求解方程时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值计算技术。
其次,模型的精确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有限元的选择和划分,以及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准确性。
最后,有限元法的计算量通常很大,特别是对于复杂的结构和多物理场问题,需要高性能计算和有效的算法来提高计算效率。
电磁场计算中的有限元方法教程引言电磁场计算是电磁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等领域。
而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技术,可以解决电磁场计算中的复杂问题。
本文将介绍有限元方法在电磁场计算中的基本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有限元方法简介有限元方法是一种通过将待求解区域划分成有限数量的小单元,利用单元上的近似函数构造整个区域上的解的数值计算方法。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小单元内近似解以建立一个代数方程组,通过将这些方程组联立得到整个区域上的解。
有限元方法具有处理复杂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变化和非线性问题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科学计算中。
二、电磁场方程建立在电磁场计算中,关键是建立合适的电磁场方程。
常见的电磁场方程包括静电场方程、恒定磁场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方程,并根据材料的性质和边界条件确定相应的方程形式。
三、有限元网格划分有限元方法需要将计算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小单元。
在电磁场计算中,通常采用三角形或四边形单元来进行划分,这取决于计算区域的几何形状和分辨率要求。
划分过程需要考虑电场变化的特点和计算精度的需求,合理划分网格对精确计算电磁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有限元方程的建立有限元网格划分完成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方程组。
以求解静电场问题为例,我们可以利用能量最小原理、偏微分方程等方法建立有限元方程组。
有限元方程组的建立需要考虑电场的连续性、边界条件和材料特性等。
五、有限元方程求解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是求解电磁场分布的核心任务。
根据具体的方程形式和计算区域的几何形状,可以采用直接法、迭代法、近似法等方法来求解方程。
在电磁场计算中,常用的求解算法包括高斯消元法、迭代法、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等。
六、计算结果的后处理在得到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电磁场分布结果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后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步骤有限元法是把要分析的连续体假想地分割成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组合体,简称离散化。
这些单元仅在顶角处相互联接,称这些联接点为结点。
离散化的组合体与真实弹性体的区别在于:组合体中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接除了结点之外再无任何关联。
但是这种联接要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即不能出现裂缝,也不允许发生重叠。
显然,单元之间只能通过结点来传递内力。
通过结点来传递的内力称为结点力,作用在结点上的荷载称为结点荷载。
当连续体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组成它的各个单元也将发生变形,因而各个结点要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这种位移称为结点位移。
在有限元中,常以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并对每个单元根据分块近似的思想,假设一个简单的函数近似地表示单元内位移的分布规律,再利用力学理论中的变分原理或其他方法,建立结点力与位移之间的力学特性关系,得到一组以结点位移为未知量的代数方程,从而求解结点的位移分量。
然后利用插值函数确定单元集合体上的场函数。
显然,如果单元满足问题的收敛性要求,那么随着缩小单元的尺寸,增加求解区域内单元的数目,解的近似程度将不断改进,近似解最终将收敛于精确解。
用有限元法求解问题的计算步骤比较繁多,其中最主要的计算步骤为:1)连续体离散化。
首先,应根据连续体的形状选择最能完满地描述连续体形状的单元。
常见的单元有:杆单元,梁单元,三角形单元,矩形单元,四边形单元,曲边四边形单元,四面体单元,六面体单元以及曲面六面体单元等等。
其次,进行单元划分,单元划分完毕后,要将全部单元和结点按一定顺序编号,每个单元所受的荷载均按静力等效原理移植到结点上,并在位移受约束的结点上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约束条件。
2)单元分析。
所谓单元分析,就是建立各个单元的结点位移和结点力之间的关系式。
现以三角形单元为例说明单元分析的过程。
如图1所示,三角形有三个结点i,j,m。
在平面问题中每个结点有两个位移分量u,v和两个结点力分量F x,F y。
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是一种通过将复杂的物理系统离散成有限的简单子域,并在每个子域上建立适当的解析函数,最终通过数值解法计算系统性质的方法。
它是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领域的问题求解。
有限元法的核心思想是将连续问题转化为离散问题,将复杂的物理系统划分成有限数量的简单几何单元,称为有限元。
每个有限元内只需要考虑有限自由度的变量,然后通过建立方程组,求解出系统的响应。
有限元法的优点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并且可以处理非线性、动力学和多物理场等问题。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几何建模:根据实际问题,将物体的几何形状抽象为有限的简单几何单元,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单元等。
2.离散化:将物体划分成有限元,并建立有限元网格。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应该足够细致,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准确的描述。
3.单元及节点自由度的确定:确定每个有限元的节点,以及每个节点对应的自由度,自由度包括位移、应力、温度等。
4.建立元素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根据单元的几何关系和物理性质,建立单元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
单元刚度矩阵描述了单元内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载荷向量描述了单元受到的外部力和边界条件。
5.组装:将各个单元的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组装成整个系统的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
6.施加边界条件:根据实际问题,将边界条件施加到系统方程中,通常为位移或载荷。
7.解方程:根据边界条件和施加的载荷,求解系统方程,得到节点的位移和应力等解。
8.后处理:根据求解的结果,计算出物体的各种性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显示。
有限元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场等领域。
它的研究包括有限元离散化方法、有限元解法和计算误差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高,有限元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有限元方法的求解步骤引言有限元方法是一种数值分析技术,用于求解连续介质力学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离散化为简单的几何单元,并在每个单元上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通过在整个域内组装这些单元,最终得到整个系统的近似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求解步骤,包括问题建模、网格划分、单元模型与刚度矩阵计算、边界条件处理和求解方程等内容。
问题建模在使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实际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建模。
这涉及确定问题的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等方面。
通常可以使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力学行为,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程类型。
网格划分网格划分是有限元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将连续域离散化为有限多个几何单元。
常用的网格类型包括三角形网格和四边形网格。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密度和形状的网格来逼近真实几何形状。
单元模型与刚度矩阵计算在每个几何单元上,需要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物理行为。
通常使用一些基本假设和理论模型来近似真实行为。
对于弹性力学问题,常用的单元模型包括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和塑性等。
根据单元模型,可以计算每个单元的刚度矩阵。
刚度矩阵描述了单元内部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是由材料属性和几何形状决定的,并且可以通过数值积分等方法进行计算。
边界条件处理边界条件是求解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它们描述了系统在边界上的约束条件,例如固定边界、施加力或位移等。
在有限元方法中,通常将边界条件转化为所谓的约束方程,以便将其应用于整个系统。
对于固定边界条件,可以直接将相应自由度设置为零。
而施加力或位移边界条件,则需要将其转化为等效荷载或约束方程,并在求解过程中进行处理。
求解方程有限元方法最终目标是求解整个系统的近似解。
为此,需要将所有单元的刚度矩阵组装成整个系统的刚度矩阵。
同时,需要将所有边界条件应用于约束方程中。
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可以得到系统的节点位移。
常用的求解方法包括直接法和迭代法。
在实际计算中,可以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有限元法是最先应用于航空工程结构的矩阵分析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复杂结构中力与位移的关系。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将具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的求解区域离散为具有有限个自由度、且按一定方式(节点)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离散体(单元),即将连续体假想划分为数目有限的离散单元,而单元之间只在数目有限的指定点处相互联结,用离散单元的集合体代替原来的连续体。
一般情况下,有限元方程是一组以节点位移为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解次方程组可得到连续体上有限个节点上的位移,进而可求得各单元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有限元方法求解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步:(1)结构的离散化
将已连续体线性沦为单元组合体;(2)挑选加速度模式
即假定单元中位移分布是坐标的某种函数,位移模式一般选为多项式的函数;
(3)单元力学特性分析
利用弹性力学的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和虚功原理得到单元节点力和节点位移之间的力学关系,即建立单元刚度矩阵;
(4)排序耦合节点力根据机械功成正比原则,用耦合节点Courtomer替代所有促进作用于单元边界或单元内部的载荷;
(5)建立整个结构的所有节点载荷与节点位移之间的关系(整体结构平衡方程),即建立结构的的总体刚度矩阵;
(6)边界条件
排除结构发生整体刚性位移的可能性。
(7)求解线性方程组
方程组存有唯一求解,即为获得结构中各节点的加速度,单元内部加速度通过插值获得。
(8)后处理与计算结果评价。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表示实际连续体的离散模型的基础上。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实际连续体分割为有限个较小的、称为有
限元的部分,每个有限元都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而受到软件模型所
描述的一组约束。
有限元法模型求解是通过将所有有限元在一定环境
下的相互作用来描述整个物体。
这些有限元之间相对于解析方法更接
近实际情况,所以解法能够更加精确地检验计算结果。
有限元法的步骤如下:
1. 选定有限元的类型和形状,不同的有限元类型适用于不同的计
算问题。
2. 将整个实际物体离散成为多个有限元,每个元内部的参数、如
位移分布、应变场等等,是用一定的方程求解的。
3. 去掉有限元间间隔,并构造出一个总体联立方程。
4. 利用边界条件得出相应“挤压”量,完成总体应力分布的过程。
5. 通过这些有限元联立方程组,算出整个物体所有部位的应力、
位移和应变,从而得到整个物体的状态分布。
有限元法能以极大程度上模拟多结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些作
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形变,热度和应力。
这个方法可被应用广泛,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以及生命科学等等。
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主要用于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
它最早由Courant、Bubnov和Galerkin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要求解的区域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子区域,通常称为有限元,每个有限元内部的物理量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
然后,通过在有限元之间建立连续性条件,将整个问题转化为一组代数方程,进而得到数值解。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有限元模型、离散化、建立代数方程、求解代数方程和后处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
该步骤主要是对要求解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包括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定义物理量和约束条件等。
通常,物理问题可以通过连续介质假设,将其离散化为一组小的有限元。
第二步,离散化。
将要求解的区域划分为有限个小的子区域,通常称为有限元。
常见的有限元形状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和六面体等。
有限元的选择通常是根据问题的几何形状和物理条件来确定的。
第三步,建立代数方程。
有限元方法的核心是建立代数方程,用于描述物理问题在离散点上的数值解。
代数方程通常是通过施加适当的数学形式和边界条件来建立的。
建立代数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一组试验函数来近似描述有限元内部的解。
通常采用Galerkin方法,即在离散点上进行加权残差积分,使得残差的加权平均为零。
第四步,求解代数方程。
一旦代数方程建立完成,就可以使用数值方法求解这组代数方程。
常见的求解方法包括直接法和迭代法等。
直接法适用于方程较小的情况,而迭代法适用于方程较大的情况。
常见的迭代法有Jacobi迭代法、Gauss-Seidel迭代法和共轭梯度法等。
第五步,后处理。
求解代数方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后处理和分析。
后处理包括计算和显示物理量、绘制图形以及进行误差估计等。
通过后处理,可以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解释。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步骤
有限元法是把要分析的连续体假想地分割成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组合体,简称离散化。
这些单元仅在顶角处相互联接,称这些联接点为结点。
离散化的组合体与真实弹性体的区别在于:组合体中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接除了结点之外再无任何关联。
但是这种联接要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即不能出现裂缝,也不允许发生重叠。
显然,单元之间只能通过结点来传递内力。
通过结点来传递的内力称为结点力,作用在结点上的荷载称为结点荷载。
当连续体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组成它的各个单元也将发生变形,因而各个结点要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这种位移称为结点位移。
在有限元中,常以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并对每个单元根据分块近似的思想,假设一个简单的函数近似地表示单元内位移的分布规律,再利用力学理论中的变分原理或其他方法,建立结点力与位移之间的力学特性关系,得到一组以结点位移为未知量的代数方程,从而求解结点的位移分量。
然后利用插值函数确定单元集合体上的场函数。
显然,如果单元满足问题的收敛性要求,那么随着缩小单元的尺寸,增加求解区域内单元的数目,解的近似程度将不断改进,近似解最终将收敛于精确解。
用有限元法求解问题的计算步骤比较繁多,其中最主要的计算步骤为:
1)连续体离散化。
首先,应根据连续体的形状选择最能完满地描述连续体形状的单元。
常见的单元有:杆单元,梁单元,三角形单元,矩形单元,四边形单元,曲边四边形单元,四面体单元,六面体单元以及曲面六面体单元等等。
其次,进行单元划分,单元划分完毕后,要将全部单元和结点按一定顺序编号,每个单元所受的荷载均按静力等效原理移植到结点上,并在位移受约束的结点上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约束条件。
2)单元分析。
所谓单元分析,就是建立各个单元的结点位移和结点力之间的关系式。
现以三角形单元为例说明单元分析的过程。
如图1所示,三角形有三个结点i,j,m。
在平面问题中每个结点有两个位移分量u,v和两个结点力分量F x,F y。
三个结点共六个结点位移分量可用列
阵(δ)e表示:
{δ}e=[u i v i u j v j u m v m]T
同样,可把作用于结点处的六个结点力用列阵{F}e表示:
{F}e=[F ix F iy F jx F jy F mx F my]T
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和虚功原理可得出结点位移与结点力之间的关系
{F}e=[k]e{δ}e
(1)式中 [k]e——单元刚度矩阵。
3)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是对各个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分析。
它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线性方程组,来揭示结点外荷载与结点位移的关系,从而用来求解结点位移。
有了式(1),就可用结点的力平衡和结点变形协调条件来建立整个连续体的结点力和结点位移的关系式,即
[K]{δ}={R}
(2)式中 [K]——整体刚度矩阵;
{δ}——全部结点位移组成的列阵;
{R}——全部结点荷载组成的列阵。
在这个方程中只有{δ}是未知的,求解该线性方程组就可得到各结点的位移。
将结点位移代入相应方程中可求出单元的应力分量。
用有限元法不仅可以求结构体的位移和应力,还可以对结构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动力分析。
例如,结构体的整体动力方程
[M]{δ}+[C]{δ}+[K]{δ}={F}
式中 [M]——整体质量矩阵;
[C]——整体阻尼矩阵;
[K]——整体刚度矩阵;
{δ}——整体结点位移向量;
{F}——整体结点荷载向量。
求出结构的自激振动频率、振型等动力响应,以及动变形和动应力
等。
另一方面,在处理大型结构分析中(如飞机、桥梁等),普遍采用子结构法、p型或h型有限元模型以及边界元法,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降低了计算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