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治疗痛风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痛风的治疗方案研究报告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引起。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重要产物,当尿酸在体内过多积聚时,就会沉积在关节、肾脏和其他组织中,形成尿酸盐结晶,导致炎症和疼痛。
痛风患者一般有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和痛风石三个临床特征。
目前,对于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发作期的急性治疗和间歇期的长期治疗。
下面将对传统治疗方法和一些新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急性期治疗急性痛风发作时,患者表现为突发性关节疼痛、肿胀和红肿,常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具有镇痛、消炎和退热作用,是急性痛风的首选治疗药物。
常用的NSAIDs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和酮洛芬等。
但是NSAIDs在长期使用时可能会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和肾损害,因此患者需密切监测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2.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或关节注射糖皮质激素是缓解急性疼痛和炎症反应的有效方法,对于不能耐受NSAIDs或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尤为适用。
但是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和免疫功能抑制等。
3.其他治疗方法:如果NSAIDs和糖皮质激素无效或存在禁忌症,可以考虑使用可乐定、布尼福酮和可待因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冷敷患处、卧床休息、控制饮食等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二、间歇期治疗痛风的长期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发作和尿酸盐结晶的沉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间歇期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主要包括丙磺舒和酮康唑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酶来降低尿酸合成。
另外,可乐定也具有降低尿酸水平的作用。
此外,利尿剂和碱化尿液的药物也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尿酸。
2.饮食调节:饮食在痛风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患者应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内脏器官、海鲜、红肉和啤酒等。
同时,适量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乳制品、蔬菜和水果等。
痛风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循治疗方案痛风是一种因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疾病。
由于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关节炎和痛风石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及时采取正确的药物治疗和遵循治疗方案对于痛风患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痛风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循治疗方案。
首先,痛风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痛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症状严重性和并发症等因素来确定药物的类型和剂量。
患者必须准确地遵循医生的处方,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增减剂量。
同时,在用药期间要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痛风患者需要重视对药物的正确使用。
首先,对于常用的抗痛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患者应该了解其服用的时间和方式。
NSAIDs一般在发作时使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红肿,但需要注意不可长期连续使用,以免引发胃肠道问题。
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疼痛剧烈或关节红肿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但患者需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对于降尿酸药物如阿洛普尼罗和苯溴马隆,患者应准确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按时进行服用。
此外,患者还需要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痛风患者要注意药物治疗的持续性。
痛风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片面追求症状的缓解而忽略了对尿酸水平的控制。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以维持尿酸水平的稳定。
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控制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保持体重和适当的运动等,以减少尿酸在体内的积累和发作的风险。
最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尿酸水平和相关指标。
定期复查尿酸水平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确保痛风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还可以检查肾功能和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痛风的并发症和合并症,预防疾病进一步的发展。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痛风诊疗规范专家组中华内科杂志摘要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1]。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2]。
痛风患者的规范化监测与随访策略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控制痛风症状,减少尿酸水平,规范化的监测与随访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痛风患者的规范化监测与随访的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一、规范化监测的重要性痛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尿酸水平、肾功能、血压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通过监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监测也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如尿酸结晶沉积引起的痛风石等。
二、监测项目及频率2.1 尿酸水平监测尿酸水平是评估痛风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
患者每月至少监测一次尿酸水平,以了解治疗效果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监测时应避免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如饮酒、大量摄入嘌呤食品等。
2.2 肾功能监测尿酸的排泄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痛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肾功能是否损害,确保患者的肾脏健康。
2.3 血压监测高血压与痛风密切相关,互为病因和病果。
痛风患者应每周测量血压,以确保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不同的血压水平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因此做好血压监测对痛风的治疗至关重要。
三、随访策略3.1 定期复诊痛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与医生沟通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情况。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和监测指标的频率。
复诊时,医生还可以提供生活方式建议,如饮食控制和减肥等,以改善患者的痛风症状。
3.2 健康教育随访过程中,医生可以向痛风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患者可以了解到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处理痛风病发的方法。
此外,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增强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心理支持痛风患者常常因为疼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感到沮丧和困惑。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此外,医生还可以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痛风经历,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 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痛风诊疗规范:更新与要点解析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对痛风这种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晶体相关关节炎的理解也在深化。
2023版《痛风诊疗规范》治疗要点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2023年最新版《痛风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一、非药物治疗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管理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嗦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量嗦呤食品的摄入。
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的饮料亦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限制饮用。
此外,无论疾病活动与否,不推荐痛风患者补充维生素C制剂。
需要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降尿酸药物治疗1降尿酸治疗的指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µ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 1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
2降尿酸治疗的时机►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因此既往大多数痛风指南不建议在急性发作期开始时降尿酸,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渭使用。
►如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µ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则降为血尿酸<300µ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µmol/L并长期维持。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摘要】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噤呤代谢紊舌叩/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亦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是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患病逐步年轻化,青少年患者亦不罕见。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千夜间,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剌痛等先兆。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千第一拓趾关节。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
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 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痛风的患者病例分析报告一、引言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尿酸在体内的沉积,导致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痛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报告将针对一位患有痛风的中年男性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和总结。
二、个案介绍患者李先生,45岁,自述疼痛出现在大拇指关节、踝关节和膝盖关节周围。
疼痛通常在夜间发作,伴有肿胀、红肿和局部发热。
李先生体检发现体重超过常人,而且尿酸水平高于标准范围。
他并未有其他明显的健康问题,并没有家族病史。
经过详细询问,李先生坦言平时饮食习惯不规律,喜欢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鲜、红肉、豆类等。
三、病因分析3.1 饮食习惯李先生长期饮食不规律,摄入高嘌呤食物过多,这是导致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高嘌呤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尿酸,过量的摄入会导致尿酸在体内的积累,从而引发痛风。
3.2 体重问题李先生的体重超过常人,肥胖是痛风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肥胖会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尿酸排泄减少,进而影响尿酸的平衡,加剧痛风症状。
3.3 遗传因素尽管李先生否认有家族病史,但痛风在一些家族中具有遗传倾向。
即使没有直接的家族病史,也可能存在基因突变等隐性遗传因素。
四、治疗方案4.1 药物治疗针对李先生尿酸水平升高及疼痛症状,可以选择对症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NSDs)、可溶性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进行缓解。
另外,也可选用长效降尿酸药物以控制尿酸水平的长期升高。
4.2 饮食调整建议李先生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帮助降低尿酸水平。
4.3 控制体重建议李先生采取适当的减重措施,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适度的体重减轻可以减少尿酸的生成,缓解痛风症状。
五、治疗效果经过半年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体重控制,李先生的痛风症状明显减轻。
尿酸水平也得到了控制,恢复到正常范围。
他的关节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规范化治疗痛风的分析
分析规范化治疗对痛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普及痛风知识,强化规范化治疗痛风,减少痛风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痛风;规范化治疗;依从性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
它是由于单钠尿酸盐结晶(MSU)或尿酸在细胞外液形成超饱和状态,使其晶体在组织中沉积而造成的一组异源性疾病。
本病以关节液和痛风石中可找到有双折光性的单水尿酸钠结晶为其特点。
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
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呢?有3方面原因:①部分医师未认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重视降血尿酸治疗;②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治疗不规范。
常常表现为:a.不重视早期治疗;b.只在痛风发作期治疗;c.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
d.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
e.过度控制饮食;
f.服药依从性差,记得就吃,不记得就不吃;
g.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③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认为痛风是小病或不是病。
结果就是痛风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性关节炎、肾结石、痛风石,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等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规范化治疗痛风,治愈痛风,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痛风综合规范化治疗由6个方面组成。
1 痛风的非药物治疗
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
1.1管住嘴控制饮食,体内20%的血尿酸来源于食物,控制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1]。
①选用低嘌呤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肉汁、海鲜;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③避免酒精饮料(特别要避免饮用啤酒);④牛奶、鸡蛋、精肉等是优质蛋白,要适量补充。
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可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⑤注意: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过度控制饮食有害健康。
严格控制饮食只能降低70~90μmol/L血尿酸,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
1.2迈开腿坚持适量运动,痛风患者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①运动量要适中,控制心率为:170-年龄(有氧运动最大适宜心率);②运动要循序渐进,首次运动时间15min;保持2w增加到30min;再过2w增加到45min,可一直保持[2];③运动5次/w以上即可。
1.3控体重控制体重使体重达标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
1.4多饮水饮水量2000~3000ml/d,增加尿酸排泄。
2 碱化尿液
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
尿液pH6.5时,大部分尿酸以阴离子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尿酸结石最容易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将尿pH维持在6.5左右最为适宜。
3 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戒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
4.1有些药物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避免使用。
4.2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血尿酸症的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ml/d以上。
4.3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物。
5 使用合适的药物把血尿酸控制到目标值
血尿酸控制在血清饱和浓度之下,而不是达到正常值即可,血尿酸>400μmol/L仅仅减慢了进展而不能逆转病情。
国外的资料,有效的降尿酸治疗可以缩小痛风石。
痛风石下降速率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血尿酸越低,痛风石缩小速度越快。
尿酸理想目标值:①血尿酸<360μmol/L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及复发;尿酸理想目标值;②血尿酸<300μmol/L可以减少和消失痛风石,可预防关节破坏及肾损害。
6 血尿酸达标后的长期维持治疗
6.1在血尿酸达标、痛风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坚持所有的治疗手段,以保证血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值范围。
6.2在血尿酸达标后,可尝试减少药量,如血尿酸还在目标值范围内,可再次尝试减少药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小维持剂量。
7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是痛风规范治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7.1自我管理①了解痛风的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方面的知识;②了解自己的综合治疗方案、措施、目标和预后;③预防、监测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④放松心情,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⑤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低嘌呤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a.优先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b.不吃动物内脏、啤酒、肉汁、浓汤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c.尽量少吃或不吃菌类、豆类、豆制品;d.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先煮一下再食用;e.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食物数量,保证充足的营养;f.使用最小剂量药物控制使血尿酸达标;g.勤查血尿酸,通过检查结果反推饮食结构和用药是否合理,控制稳定后就有了适合自己的食谱。
7.2疾病档案留存与管理保留好每一次的各种检查报告和记录,给以后的诊断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华亚芳,张雪芳.饮食治疗管理对痛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交通医学,2007,03:335-336.
[2]许梅,叶贤伟,张湘燕.痛风患者治疗方法选择的分析[J].山东医药,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