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游 弦
- 格式:doc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4
游西湖秦腔全本简介
《游西湖秦腔全本》是秦腔的经典杰作,由贾贤革和杨世群共同
演绎,集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凝练微技、同声传译等于一体,并融入
民间传说、历史形容等故事情节,描写江诗丹顿、张棣珪等人的英勇
故事,是一部集中历台湾民间传统新台话西湖文艺曲调的全本秦腔剧。
本剧的音乐形式跨越秦腔、昆曲,整体风格唱腔优美,曲调洪洒,旋
律跌宕起伏,情趣横生,意境深广,听之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
同时,本剧大胆融入当今时事与社会话语,注
入新活力,彰显文艺表演发展方向。
秦腔的板和眼代表什么问题一:秦腔的板和眼是什么?变脸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丑行皆有此特技。
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变脸型:《三人头・揭墓》中用此技。
揭墓贼用腰带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尸脖子上,另一端挂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尸脱衣时,感情变化复杂,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
他发现死者衣着豪华时,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角翘到了鼻子两侧,喜得浑身发抖。
当尸体的盖脸怕飞落,露出阴森可怖面孔时,他被吓得脖子一缩,裂开大嘴,瞪着两眼,眉毛不住地跳动。
揭墓贼为了抑制心中的恐惧情绪,忽地眉头一耸,圆鼓双眼,翘起鼻翼,眦着牙,显出凶残之相。
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转一次尸体,就脱掉一件衣服,同时还要穿在自己身上,并要变化―次脸型。
他一时变得憨傻痴呆,一会儿又变得机智勇敢;一会儿扯长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顶住下唇,把头和脖子拉成一体,变成又长又细的脸型;一会儿皱起双眉,缩着下颚,撅着下巴,变成两腮无肉的险恶者;一会儿又鼓起两腮,松开双肩,变成大胖子;一会儿缩着头,收起下巴,变成瘦子……形态百出,变化无穷,全靠一张脸的功夫。
汉调桄桄演员田兴华精于此特技。
吹面灰演员给自己脸上吹灰,使之变化。
西安乱弹《毒二娘》、汉调桄桄《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
武大郎一时毒酒下肚,腹疼难忍,指骂潘金莲。
潘下狠心猛扑过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时,面灰已吹上脸,一副阴森黑煞之脸相。
《太和城》中孙武也有变脸的情节。
顶灯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
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
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
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
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打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秦腔》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簧腔”。
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
由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
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地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
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
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
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
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
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
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游大江南北。
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
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源。
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部秦腔理论著作。
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
乾嘉时谈论秦腔的论著多达一二百种,出现了“秦腔热”。
京秦同台、徽秦同台,有力地促进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秦琴的基本介绍秦琴,汉族弹弦乐器,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秦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秦琴定弦音域秦琴以五度音程定弦,音域g~e3,是结合高、低音乐器的中音乐器。
秦琴有两弦、三弦或四弦的几种,不论两弦或三弦的,都以五度音程定弦,四弦的是每两根定为同度音。
现在乐队中使用的多为三弦秦琴,音高定为(g、d1、a1),共有19个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从(g~e3)。
秦琴的音色明亮、柔和,与别的乐器合奏,音响协调,是结合高、低音乐器的中音乐器。
现多用于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和民族乐队,也作为各地方剧种的伴奏乐器。
在广东音乐中,秦琴是配合高胡或扬琴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尤其是表现轻柔、优美的旋律时,有着较好的效果。
在民族乐队中,秦琴常为苗子、二胡等旋律乐器配奏,担任伴奏部分的节奏与和声部分的声部,或附会其他乐器演奏部分曲调,但很少使用高音。
秦琴组成秦琴包括琴身、琴杆、琴头、弦轴和琴弦等部分。
琴身即共鸣箱,由6 块或8 块硬质的弧形木板胶接成琴框,上下开有插琴杆的洞眼,琴框两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共鸣箱。
琴箱呈梅花形、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
琴杆窄而长,一般多用色木等硬杂木制作,上面嵌有音品。
琴头刻成梅花、如意、编幅、铲头形,上面有的还嵌以骨花。
弦轴使用琴杆木料或齿轮铜轴。
秦琴演奏琴弦有两弦、三弦或四弦的几种,现多使用三弦秦琴,用丝弦或钢丝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弹奏。
在广东,还有根据秦琴并结合西洋乐器班卓改革而成的皮鼓琴。
它是在琴身面板的中央蒙蟒皮或牛、羊皮,皮面上用琴马架弦,使用钢丝弦。
皮鼓琴因面板上有皮膜和使用钢丝弦,所以发音响亮,余音较长,很有特色。
秦琴是音色明亮柔和的中音乐器。
原只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现已广泛用于地方戏剧伴奏、民族乐队。
秦琴音色明亮、柔和,与别的乐器合奏,音响协调,是结合高、低音乐器的中音乐器。
现多用于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和民族乐队,也作为各地方剧种的伴奏乐器。
秦朝的音乐器乐乐器演奏与音乐理论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与音乐理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还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和音乐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发展。
本文将就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和音乐理论进行探讨。
一、音乐器乐演奏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和徵调四种乐调。
这四种乐调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音乐情感和氛围。
宫调为庄严悲壮,商调为静谧肃穆,角调为欢快热烈,徵调为娴雅清丽。
在秦代,音乐器乐演奏中的乐队构成也很丰富。
主要乐器包括七弦琴、瑟、筑、篪、箫等。
七弦琴是秦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被广泛用于歌唱伴奏和独奏。
瑟是一种古代的多弦乐器,常与七弦琴一起使用,增添音乐的层次感。
筑是一种横琴类乐器,音调高亢明亮,常用于演奏欢快的旋律。
篪和箫则是代表秦代音乐的管乐器,常用于独奏或伴奏。
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十分注重技巧和和谐。
演奏者必须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如琴弦的按弹、筝弦的拨弹、管乐器的吹奏等。
演奏者还需在演奏中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整个乐曲听起来和谐、流畅。
二、音乐理论秦朝的音乐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朝以五律为基础,发展了音乐理论的体系,其中包括了音律、调式和音乐的审美标准等。
在音律方面,秦朝的音乐理论将音程平均分割为十二个半音,形成了十二平均律体系,成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基石。
这种律制的出现,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音调和和音选择,丰富了音乐表达的可能性。
调式是音乐作品中音调的组合形式,秦朝的音乐理论将调式分为七个不同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凤、六羽调。
每个调式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音乐情感和氛围,使音乐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达。
秦朝的音乐理论还强调了音乐的审美标准。
音乐作品应具有庄重、肃穆、娴雅的特点,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音乐作品还应符合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
秦琴独奏曲目《广陵散》秦琴,作为中国千年文化的象征,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拥有着很高的地位。
而秦琴独奏曲目《广陵散》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广陵散》是唐代广陵琴派大师吕不韦所编创的曲子,因而得名。
它是吕不韦在学习琴艺过程中,将自己的琴艺心得与一些其他琴家的精华结合而形成的。
这首曲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六个音符,却极富琴韵和意境。
在演奏技巧方面,《广陵散》运用了很多琴艺的技巧,如拉弦、揉弦、龙飞、涩音等。
在演奏上,需要音准精确、节奏感很好的演奏者才能够真正地把它演绎到位。
不过,正是这些琴艺技巧的加持,才让《广陵散》充满了玲珑剔透、精致玄妙的特点。
除了技巧风采外,《广陵散》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所透露出来的的意境非常独特,听起来颇具感染力,甚至还有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效果。
站在听众的角度上,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冲击。
在文化历史方面,《广陵散》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从唐代延续至今,一直都是琴家和音乐爱好者非常喜欢的曲目。
同时也是琴家们非常钟爱的京胡和二胡等乐器所演奏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广陵散》这首曲子在技巧、情感、文化三个方面都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它不仅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正因为如此,《广陵散》才被很多人视作是中国国粹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对于练习琴艺和爱好音乐的朋友来说,如果你想要真正进入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殿堂,那么学习和演奏《广陵散》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既能够提高我们的琴艺水平,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0/11・文艺争鸣・地方西府秦腔又称为“西路秦腔”“西路梆子”“西路戏”“西路乱弹”等等,它是以陕西宝鸡(主要以岐山、宝鸡、凤翔三县为主)为中心,波及西北五省的一个秦腔剧种,也是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是构筑秦腔发展史中的一块重要基柱。
探究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府秦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西府秦腔,其身上流淌着正宗的炎黄民族的血液,跳动着上下几千年周秦文化的根脉,散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神韵,舞动的长袖里飘荡着几千年的金石古风。
西府秦腔生成于宝鸡这块丰腴的土壤上,广布于中国戏曲色彩斑斓的长廊。
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炎、黄二帝的农耕文化分别起源于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和“姬水”,文献中发现的最早的“弹歌”就是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此外,《下谋》《扶持》据说都是炎帝时期的歌谣。
这些简约的文字配以莫测的音乐歌唱再投足而舞,不仅反映出综合艺术的发端形式,也是道地的中国戏曲文化的序曲。
古书《三皇补》载,炎帝为达天人和谐,求得先民安康、生态平衡,创立了“蜡祭”:“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祭仪式时,百兽率舞,击石拊石,驱疫除鬼之祀舞不仅盛大而且隆重。
这不仅使人想起当今宝鸡流行的民间社火游艺,也想起西府秦腔戏俗中的“打台戏”:凡庙会戏,首场必演《大奠酒》,依序上三个天官、五个星、四龙套、四角子及八仙,谓之“安神戏”;次演《封王》或《封相》,谓之《敬老郎》,后出正戏。
一般会戏开台演神戏,脚色以神面全出,举行打台、祭祀、还愿、庆(迎)神、驱邪、祝福、安祥等仪式。
加演戏单以外之戏,曰捎戏子。
3000年前,周人沿着渭水迁入关中宝鸡,以周原为都城,传播姬周文化,其后又不足百年,一举灭商,建立周朝。
“殷尚鬼,周尚文。
”周人何以尚文,在这雅文化的背景之下,深藏着炎黄文化的根基。
由《秦腔主题随想曲》看陕西风格二胡曲的演奏特色清浦中学艺体处徐成林提要:二胡演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显示出了它所特有的表现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二胡演奏方面自然形成了各个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陕西风格二胡曲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予人们美的感受。
为了更好的体现出陕西风格二胡曲的特色,本文就此浅谈一下秦地戏曲音乐、秦腔中的“欢音”与“苦音”和二胡演奏技巧对陕西风格二胡曲演奏特色的影响。
关键词:陕西风格秦地戏曲音乐秦腔欢音秦腔苦音演奏技巧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不同的地域民族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
一种音乐文化的诞生与它赖以形成、发展的地域、风土人情、民俗是分不开的,它代表着一方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乃是古秦地。
历史上,从西周到唐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为这里沉淀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
由于秦地的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特殊以及秦人的直率性格、质朴语言渗透在秦地的音乐文化中,所以秦地的音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秦地艺术是多种多样,就戏曲而言,秦腔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一门融音乐、舞蹈、诗歌、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二胡作为从属伴奏乐器,在秦地音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的出现。
使二胡走出了以伴奏为主的从属地位,担当起独奏角色。
从此,二胡演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一、秦地戏曲音乐对陕西风格二胡曲的影响提及二胡,人们不难想到乐曲《二泉映月》,闻名中外的《二泉映月》乃是民间音乐大师华彦钧的传世之作,这首乐曲不管从演奏技巧还是艺术风格方面,都与当地的江南丝竹、锡剧等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
这就说明人们对本土乡音及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而陕西二胡艺术的发展,也是在秦地戏曲音乐中孕育而生的。
在众多的陕西二胡艺术作品中,其音调素材、旋律技法与当地戏曲有着直接关系。
它们大都吸取了秦地戏曲音乐的精髓,形成了陕西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形态特征和演奏风格。
《秦腔主题随想曲》被誉为“秦派音乐”的代表作品,是赵震霄和鲁日溶先生于一九五八年以秦腔曲牌为素材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后改为二胡独奏曲。
论“秦派二胡”的艺术特征以《迷胡调》为例摘要:“秦派二胡”以粗狂、浑厚、质朴著名,具有浓郁的秦地风格,在实际的演奏中想要演绎出这种风格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风格韵味以及技巧是“琴派”的“根”,也是它能独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艺术基础,本文正是通过分析乐曲《迷胡调》的历史背景、创作经过、演奏特点、乐曲风格与技巧处理和一些与之相似的秦派乐曲片段来使我们对“秦派二胡“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使我们更好的掌握“秦派风格”。
关键词:秦派、特性音、滑音、技巧。
引言:在我国陕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中有着丰富的音乐素材,如民歌、戏曲(秦腔、迷糊、碗碗腔、信天游等)等,但相关题材的二胡作品则少之又少。
直到60年代人们才逐渐探索出这些以民间音乐题材为创作特征的二胡曲,经过了几代二胡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后形成的“秦派二胡”是现在许多的民族器乐艺术的流派之一,也是自上个世纪初专业二胡艺术开创以来发展最快、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地方派别。
一、“秦派风格”的简介与发展1963年,西安音乐学院鲁日融老师,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作品《迷胡调》。
《迷胡调》吸取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地方小戏“眉户调”的一些素材,并运用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演奏手法,有着极其浓郁的秦地音乐的淳朴之风,一时艺惊四座,之后二胡界便吹起了一道“西北风”。
在众多二胡派别中,“秦派”有它独特的地位。
它是地域文化在二胡艺术中的一个反应,是秦地民风、民俗、民情的一种载体,是八百里秦川、黄土高原、黄河、渭水酿就的古朴淳厚、苍茫高亢的秦风秦韵编织的秦音;是继承刘天华先生创立的现代中国二胡学派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风格特征。
初步统计“秦风”“秦韵”的二胡独奏曲、叙事曲、协奏曲不少于100首。
其中一些曲目更是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如《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鲁日融)、《秦风》(金伟)、《陕北抒怀》(陈耀星)等等。
这些曲目元素多样而风格相对统一。
无论取材于陕北黄土高原的民歌、道情,还是关中平原的秦腔、迷糊、碗碗腔,都律凸现出浓郁的“秦声”特色,在民族器乐界是一种公认的二胡艺术地方风格。
2002年7月第4卷第4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Jul.2002V ol.4No.4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曹 月(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关键词]中国古筝;主要流派;风格特征[摘 要]我国古筝各主要流派均有自己发生发展的成因、流变、衍展、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风格特征相当鲜明。
在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中是强调不断强化自己的风格特征,还是兼取众家之长合数派于一身,这一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J 63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02)04-0084-04[收稿日期]2001-12-07[作者简介]曹月,女,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
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
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
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秦人秦声秦韵散文秦人秦声秦韵秦人,狭义地讲指秦地关中之人;秦声,秦人之民歌,后来便充当了秦腔剧种初级阶段的代名词。
秦韵,是指秦人说话、歌唱的节奏,具有独特的韵味。
八百里秦川,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有自己的民俗,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
行走三秦,静观秦人、静听秦声,就会体会到秦人特有的风韵。
关中道上的木偶戏——合阳线腔合阳的洽川,山有飞浮之异,水有神瀵之奇,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这里也是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的发源地,踏上这片热土,不由得吟诵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名句。
漫步百丈长廊,脚步悠然,两边的芦苇葱葱郁郁,微风拂来,芦苇丛飒飒作响,丝毫感不到这是炎炎夏日。
河道里游客欢快地驾着小艇,空中回荡着一片欢笑。
耳边不时传来戏曲的音乐声,我知道,久违的合阳地方戏种——线腔,就在不远的前边演出,不由得加快脚步,唯恐错过难得一见的精彩。
线腔,又称合阳提线木偶,是合阳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胡”,俗称“线胡胡”。
线腔的起源比较久远,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就有记载;《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
”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充分说明在当时线戏已十分流行了。
紧走几步,来到高大的戏楼前,戏楼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一线穿成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黑底金字,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戏台高约一米多点,远瞧,台前、台顶和我们常见的戏台没有两样,抬头细看,就会发现偶人的身上吊有细线悬挂于戏台顶部。
台子的正前方悬挂着一电子显示屏,播放着台词。
观众并不多,我们挑了一张桌子,点了几样干果要了一壶茶水,静静地欣赏这历史悠久而又充满地方特色的戏种。
合阳提线木偶偶人高80--90厘米,偶头天庭宽阔,下颚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部造型,鼻头圆浑,嘴唇小巧玲珑,唇边漫着笑意,曼柔秀丽,楚楚动人。
大秦将军秦腔简介大秦将军秦腔是陕西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秦腔,因取材题材主要以秦朝为背景而得名。
大秦将军秦腔早期曾经受到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大秦将军秦腔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且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大秦将军秦腔的表演特点是唱腔婉转悠扬,音调高亢,舞蹈轻盈,动作矫健,表演技巧精湛,以及对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十分细腻。
大秦将军秦腔的音乐伴奏主要由二胡、琵琶、笛子、唢呐、板鼓等乐器组成,曲调清新悦耳,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
大秦将军秦腔的剧目主要以秦朝历史为背景,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故事,更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
大秦将军秦腔的演出形式主要有正场、小场、夹场三种形式。
正场演出通常在晚上举行,演出节目包括唱段、快板、慢板、打击乐器、武打等内容,演员们在舞台上充分展示出其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小场演出则是在白天进行的,演出内容包括独唱、相声、小品等,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夹场演出则是在正场和小场之间进行的,演出内容多为快板、打击乐器等。
大秦将军秦腔的服装造型也是其独特的表演特色之一。
演员们的服装以汉唐风格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更能够呈现出秦朝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秦将军秦腔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以陕西省为中心,大秦将军秦腔已经逐渐走向全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大秦将军秦腔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更加注重对现代文化和观众需求的适应,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之,大秦将军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精神,使得大秦将军秦腔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00秦腔000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简介000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描写秦腔的排比句1. 秦腔啊,是那黄土高坡上的呐喊,是那三秦大地的灵魂之歌,是那祖辈心口相传的文化瑰宝。
就像村里的老艺人,每到节日,便登上那简陋的戏台,一开口,那秦腔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而出,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这独特的韵味里。
2. 秦腔是激昂的战鼓,擂动着三秦儿郎的热血;秦腔是深情的倾诉,诉说着秦川百姓的悲欢;秦腔是古老的画卷,展现着关中大地的风情。
记得有一次,两位老人在城墙根下,一个拉着二胡,一个吼着秦腔,那股子投入劲儿,就好像他们在演绎自己的一生。
3. 秦腔似烈酒,一口下肚就点燃心中火焰;秦腔似浓茶,慢慢品味方能咂出其中醇厚;秦腔似老井,越深挖越能感受到它的底蕴。
我曾见过一个秦腔剧团下乡演出,台下的观众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那场面,真像一场盛大的狂欢。
4. 秦腔是豪迈的诗篇,写满了秦人骨子里的刚健;秦腔是质朴的民谣,唱出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秦腔是灵动的精灵,在三秦的舞台上跳跃千年。
有回在庙会,一个小娃学着大人的模样唱秦腔,那稚嫩的声音里却透着对秦腔的热爱,就像一颗小种子,充满了生机。
5. 秦腔是旷野里的长风,呼啸着三秦大地的沧桑;秦腔是窑洞里的灯火,温暖着秦人心中的希望;秦腔是田埂上的脚印,记录着世代农耕的故事。
记得爷爷在世时,总爱听秦腔,他说听秦腔就像和老祖宗聊天,每一句都透着亲切。
6. 秦腔像一把火,熊熊燃烧着秦人的热情;秦腔像一场雨,淅淅沥沥滋润着秦川的文化;秦腔像一道光,闪闪亮亮照亮着三秦的传统。
村里的戏班子排练时,那锣鼓声和唱腔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场热烈的对话,每个人都充满激情。
7. 秦腔是岁月的回响,在古老的城墙下久久回荡;秦腔是情感的寄托,在游子的心中种下思念;秦腔是文化的符号,在世界的舞台彰显魅力。
我在城里的剧院看过秦腔表演,那些演员华丽的服饰和高亢的唱腔,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
8. 秦腔是勇者的号角,能激起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秦腔是智者的低语,能传达生活的哲理和智慧;秦腔是仁者的歌声,能传递人间的大爱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