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游会稽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29
会稽刻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
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
会稽刻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会稽刻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会稽刻石文言文原文会稽刻石作者:李斯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
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之中(14),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李斯会稽刻石文言文注释(1)休烈:盛美的事业。
(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
“攸”在此作语助。
(3)卅:原作“三十”,据严辑《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4)省(xǐng):明白。
(5)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斋:肃敬。
(6)道:原作“首”,据严辑《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
(7)刑名: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
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之缘浅说摘要: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东游会稽,祭大禹,立石刻,饰省习俗,彰显皇帝神圣权威,越人起意,“彼可取而代也”;望南海,访句曲,再琅琊,寻求不老神药,却驾崩沙丘。
关键词:始皇会稽大禹神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秦始皇东游,祀虞舜於九疑山。
过钱塘,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山。
还过吴,从江乘渡。
北至琅琊。
问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事。
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三十八年(前209)七月,始皇驾崩沙丘平台。
秦始皇何缘要东巡会稽?一、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缘起《史记·秦始皇本记》载,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颗陨石从东郡上空坠落,有人在陨石上刻“始皇死亡,土地分割。
”秦始皇知道该事后,十分震怒,下令追查。
因查不出结果,就命人把居住在陨石坠落附近地带的村民全部杀掉,并毁掉陨石。
到了秋天,有使者转呈一块玉璧给秦始皇,玉璧上有“今年祖龙死”之语。
秦始皇让御史审视玉璧,发现是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巡视长江时留下的。
秦始皇十分迷信,急忙命人占卜,卜得“游徙吉利”一卦。
于是安排了东巡会稽之行。
二、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之缘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秦始皇出游。
十一月,行至云梦,祀虞舜於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山。
李斯请书。
其文有: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会稽石刻指出始皇东巡会稽的两件事,一是“饰省习俗”,二是“追首高明”。
“饰省习俗”,即宣扬新习俗,废止旧习俗。
其碑文中有: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
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所谓“禁止淫佚”者有二:对丈夫而言,禁其“寄豭”,寄宿他女子之室,杀之无罪;对妻子而言,禁其“有子而嫁”。
第2课秦始皇游会稽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有关秦始皇游会稽的故事,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解的兴趣。
2、通过了解秦始皇在会稽设县这件事情让学生简单知道郡县制。
3、通过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让学生认识到许多地名都有其来源,并对家乡各个地名来源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秦始皇游会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让学生认识到许多地名都有其来源。
一、导入1、游绍兴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绍兴吗?(如果有,让学生说说,接着说:现在让我们跟着这位同学的介绍一起去绍兴游一游吧!)(如果没有,就直接说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去绍兴游一游)图片出示:师做简要介绍1、水乡风情: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是绍兴的建筑特色,游走期间犹如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
2、乌篷船为用脚划动的黑棚木船,是绍兴地区特有的。
3、兰亭:传说中书法家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集《兰亭序》4、沈园:宋代大诗人陆游和唐婉重聚之地,历来被誉为爱情之园。
5、会稽山:绍兴有座会稽山,那里千岩竞秀,玉溪浅流,构成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众多文人学士泛舟若耶溪,轻步会稽山,留下许多丽词佳句,给人们留下人文和美景相融的记忆。
(定格)2、绍兴的会稽山是如此美丽,古代的一位大人物也来这儿游玩过呢,他就是——出示图片:秦始皇(同时出示课题)3、师:孩子们,你们对秦始皇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简单介绍,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相关词条介绍资料: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不出示师口头介绍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被誉为“千古一帝”。
(师小结: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对秦始皇有这么多的了解)4、师:同学们秦始皇来咱们会稽山,他做过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本第4面的内容,找一找,待会儿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二、理解故事内容。
秦始皇刻石的绝响《会稽刻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会稽,祭大禹庙,以望南海。
命李斯手书铭文,刻石立碑。
在回途中,秦始皇病死沙丘,因此《会稽刻石》也成为秦始皇刻石中的绝响。
《会稽刻石》原石已不在,之后几经翻刻已失原迹风韵,仅存结构原样,已失去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
《会稽刻石》全碑《会稽刻石》乃始皇东巡六大刻石之一,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
碑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
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会稽刻石》翻刻后虽失原有风韵,但保留了婉转圆润、严谨工整的风格特点,和《峄山碑》相似。
都不失为学习小篆的范本。
秦始皇南巡会稽秦始皇于二十五年大兴兵甲,命大将王翦遂定荆江南之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用钢烈威猛血腥手段统一全国,然而由于古越国民风强悍,山居部族人民血气刚烈,又传东南王者之气浩浩,使秦始皇对会稽之地有所顾虑,于是于秦历三十七(公元前210)年南巡会稽。
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左丞相从,右丞相去疾守。
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行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秦德"史记所叙述的秦始皇从江西(湖南)九嶷山祭祀虞舜后,乘船沿长江到江苏丹阳上岸,一路直奔到故钱塘县浙江江岸。
这里的浙江(钱塘江)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浙江篇》云:"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
那这个"馀杭故县南,新县北,"在什么位置呢?按水经注叙述,"浙江(钱塘江)迳县左,合馀杭大溪。
江北即临安县界"。
是指现在六和塔钱江第一大桥上游的钱塘江湾南折处,这里有个闸口,闸口上面即是余杭大溪。
史记表述的"临浙江,水波恶"就是秦始皇一行到达浙江江岸(钱塘江)正巧遭遇天文大潮,为避汹涌大潮之威只有往上游西行百二十里。
西行之路从今杭州宝石山麓向西沿武林山(现西湖群山)一线绕行,南折至凤凰山麓的柳浦再西行从狭中渡。
这里的狭中渡是指钱江大潮的潮汐临界分水线,在今桐庐境内,钱江大潮的影响到此为止。
这里江面狭窄,水势平缓,秦始皇在大自然面前退避三舍,也属无奈。
秦始皇南巡队伍在渡过浙江(钱塘江)后,已经是正月甲戍到达大越。
《越绝书》卷八记载:"政更号为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途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
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
东奏槿头,道途诸暨,大越。
以正月甲戍到达大越,留舍都亭。
取钱塘浙江"岑石cén shí"。
((1).高锐的山石。
2023年《鸿门宴》教案四篇《鸿门宴》教案篇1一、激趣导入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
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__重点字词句1、课文疏通: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秦始皇游会稽原文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容斋随笔原文及白话文阅读世事不可料【原文】秦始皇并六国,一天下,东游会稽,度浙江(1),撊然谓子孙帝王万世之固(2),不知项籍已纵观其旁(3),刘季起喟然之叹于咸阳矣(4)。
曹操芟夷群雄(5),遂定海内,身为汉相,日夜窥伺龟鼎(6),不知司马懿已入幕府矣(7)。
梁武帝杀东昏侯(8),覆齐祚,而侯景以是年生于漠北(9)。
唐太宗杀建成、元吉,遂登天位,而武后已生于并州(10)。
宣宗之世(11),无故而复河、陇(12),戎狄既衰,藩镇顺命,而朱温生矣(13)。
是岂智力谋虑所可为哉!【注释】(1)浙江:又名之江,以其多曲折,故名浙江,江有二源,至下游为今钱塘江。
(2)撊(xiàn)然:威猛的样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制曰:‘……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项籍已纵观其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籍,项羽。
(4)刘季起喟然之叹于咸阳:《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季,刘邦。
(5)曹操芟夷群雄:曹操自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骑都尉参与剿灭黄巾军起义开始,先后讨董卓、败吕布、挟天子、征袁术、破袁绍、战赤壁、平凉州,纵横驰骋,统一北方,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
(6)龟鼎:元龟与九鼎,皆为国之重器,借指帝位。
(7)司马懿已入幕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且谓使者曰:倘若不来,即予逮捕。
司马懿惧而就职。
曹魏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后,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代魏建晋。
(8)梁武帝:萧衍。
东昏侯:萧宝卷(483—501),齐明帝萧鸾次子,永泰元年(498)即位,萧衍起兵围建康,城破被杀,后被追封为东昏侯。
(9)漠北: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地区。
《始皇论》原文及翻译《始皇论》原文及翻译:原文:秦始皇时,赵高有罪,蒙毅按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
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
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邪,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及还,上崩。
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苏子曰:“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
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
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
虽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圣人之治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
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
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首者也。
自书契以来,惟东汉吕强、后唐张承业,二人号称善良。
岂可望一二于千万,以徼必亡之祸哉? 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
如汉桓、灵,唐肃、代,犹不足深怪。
始皇、汉宣皆英主,亦湛于赵高、恭、显之祸。
彼自以为聪明人杰也,奴仆熏腐之余何能为? 及其亡国乱朝,乃与庸主不异。
吾故表而出之,以戒后世人主如始皇、汉宣者。
”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
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
而蒙恬恃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
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苏子曰“呜呼! 秦之失道,有自来矣。
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殊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
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
何暇复请? 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
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
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
二人之不敢复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人自然社会秦始皇游会稽的课后反思摘要:一、引言二、课后反思内容概述1.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背景2.课堂学习收获3.个人思考与感悟三、课后实践与应用1.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2.结合现代社会,探讨秦始皇游会稽的启示3.总结与反思正文:【引言】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秦始皇游会稽这一事件充满了好奇心。
在recent 的历史课上,老师详细讲解了秦始皇游会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我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背后的内涵。
【课后反思内容概述】1.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始皇游会稽,正是这一阶段的缩影。
游会稽不仅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2.课堂学习收获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秦始皇游会稽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了解到秦始皇游会稽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让我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知识。
3.个人思考与感悟秦始皇游会稽,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展示了强大的统治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学习秦始皇那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后实践与应用】1.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课后,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对秦始皇游会稽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使我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结合现代社会,探讨秦始皇游会稽的启示在我看来,秦始皇游会稽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启示是: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篇章。
3.总结与反思通过对秦始皇游会稽的课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镜子,更是未来的启示。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