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游会稽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9
会稽刻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
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
会稽刻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会稽刻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会稽刻石文言文原文会稽刻石作者:李斯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
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之中(14),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李斯会稽刻石文言文注释(1)休烈:盛美的事业。
(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
“攸”在此作语助。
(3)卅:原作“三十”,据严辑《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4)省(xǐng):明白。
(5)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斋:肃敬。
(6)道:原作“首”,据严辑《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
(7)刑名: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
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之缘浅说摘要: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东游会稽,祭大禹,立石刻,饰省习俗,彰显皇帝神圣权威,越人起意,“彼可取而代也”;望南海,访句曲,再琅琊,寻求不老神药,却驾崩沙丘。
关键词:始皇会稽大禹神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秦始皇东游,祀虞舜於九疑山。
过钱塘,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山。
还过吴,从江乘渡。
北至琅琊。
问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事。
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三十八年(前209)七月,始皇驾崩沙丘平台。
秦始皇何缘要东巡会稽?一、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缘起《史记·秦始皇本记》载,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颗陨石从东郡上空坠落,有人在陨石上刻“始皇死亡,土地分割。
”秦始皇知道该事后,十分震怒,下令追查。
因查不出结果,就命人把居住在陨石坠落附近地带的村民全部杀掉,并毁掉陨石。
到了秋天,有使者转呈一块玉璧给秦始皇,玉璧上有“今年祖龙死”之语。
秦始皇让御史审视玉璧,发现是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巡视长江时留下的。
秦始皇十分迷信,急忙命人占卜,卜得“游徙吉利”一卦。
于是安排了东巡会稽之行。
二、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之缘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秦始皇出游。
十一月,行至云梦,祀虞舜於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山。
李斯请书。
其文有: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会稽石刻指出始皇东巡会稽的两件事,一是“饰省习俗”,二是“追首高明”。
“饰省习俗”,即宣扬新习俗,废止旧习俗。
其碑文中有: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
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所谓“禁止淫佚”者有二:对丈夫而言,禁其“寄豭”,寄宿他女子之室,杀之无罪;对妻子而言,禁其“有子而嫁”。
第2课秦始皇游会稽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有关秦始皇游会稽的故事,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解的兴趣。
2、通过了解秦始皇在会稽设县这件事情让学生简单知道郡县制。
3、通过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让学生认识到许多地名都有其来源,并对家乡各个地名来源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秦始皇游会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让学生认识到许多地名都有其来源。
一、导入1、游绍兴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绍兴吗?(如果有,让学生说说,接着说:现在让我们跟着这位同学的介绍一起去绍兴游一游吧!)(如果没有,就直接说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去绍兴游一游)图片出示:师做简要介绍1、水乡风情: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是绍兴的建筑特色,游走期间犹如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
2、乌篷船为用脚划动的黑棚木船,是绍兴地区特有的。
3、兰亭:传说中书法家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集《兰亭序》4、沈园:宋代大诗人陆游和唐婉重聚之地,历来被誉为爱情之园。
5、会稽山:绍兴有座会稽山,那里千岩竞秀,玉溪浅流,构成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众多文人学士泛舟若耶溪,轻步会稽山,留下许多丽词佳句,给人们留下人文和美景相融的记忆。
(定格)2、绍兴的会稽山是如此美丽,古代的一位大人物也来这儿游玩过呢,他就是——出示图片:秦始皇(同时出示课题)3、师:孩子们,你们对秦始皇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简单介绍,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相关词条介绍资料: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不出示师口头介绍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被誉为“千古一帝”。
(师小结: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对秦始皇有这么多的了解)4、师:同学们秦始皇来咱们会稽山,他做过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本第4面的内容,找一找,待会儿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二、理解故事内容。
秦始皇南巡会稽秦始皇于二十五年大兴兵甲,命大将王翦遂定荆江南之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用钢烈威猛血腥手段统一全国,然而由于古越国民风强悍,山居部族人民血气刚烈,又传东南王者之气浩浩,使秦始皇对会稽之地有所顾虑,于是于秦历三十七(公元前210)年南巡会稽。
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左丞相从,右丞相去疾守。
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行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秦德"史记所叙述的秦始皇从江西(湖南)九嶷山祭祀虞舜后,乘船沿长江到江苏丹阳上岸,一路直奔到故钱塘县浙江江岸。
这里的浙江(钱塘江)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浙江篇》云:"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
那这个"馀杭故县南,新县北,"在什么位置呢?按水经注叙述,"浙江(钱塘江)迳县左,合馀杭大溪。
江北即临安县界"。
是指现在六和塔钱江第一大桥上游的钱塘江湾南折处,这里有个闸口,闸口上面即是余杭大溪。
史记表述的"临浙江,水波恶"就是秦始皇一行到达浙江江岸(钱塘江)正巧遭遇天文大潮,为避汹涌大潮之威只有往上游西行百二十里。
西行之路从今杭州宝石山麓向西沿武林山(现西湖群山)一线绕行,南折至凤凰山麓的柳浦再西行从狭中渡。
这里的狭中渡是指钱江大潮的潮汐临界分水线,在今桐庐境内,钱江大潮的影响到此为止。
这里江面狭窄,水势平缓,秦始皇在大自然面前退避三舍,也属无奈。
秦始皇南巡队伍在渡过浙江(钱塘江)后,已经是正月甲戍到达大越。
《越绝书》卷八记载:"政更号为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途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
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
东奏槿头,道途诸暨,大越。
以正月甲戍到达大越,留舍都亭。
取钱塘浙江"岑石cén shí"。
((1).高锐的山石。
秦始皇游会稽原文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鸿门宴》教案四篇《鸿门宴》教案篇1一、激趣导入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
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__重点字词句1、课文疏通: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过骊山作(杜牧)这首七言古诗可能与《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作于同时,即诗人在洛阳登进士第后赴长安制策登科途中,即文宗大和二年(828)春。
骊山,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墓在此,由洛阳至长安必经过这里。
此诗借古讽今,以秦始皇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告诫当今统治者且莫暴殄百姓,否则将落个身死名灭、棺材犹被火烧的下场。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游,还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浸水找寻,未获。
又据《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度浙江,项梁与项籍(羽)俱观,项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又据《史记·汉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做亭长时曾在咸阳路旁纵观秦始皇帝,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引颈,伸长脖子看。
此两句意为:秦始皇东游时曾想获得周鼎(喻不可一世),刘邦、项羽都引颈望他的车驾(意欲取而代之)。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这两句是说: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确实经过一番艰辛;但不料却落到道旁穷百姓(指刘项)手里(他不过是为他人辛勤)。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黔首,指黎民百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称百姓为“黔首”。
函关,指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是秦都咸阳东面的重要关口。
独夫,指暴君秦始皇。
这两句说:(焚书坑儒)推行愚民政策,然而民未被愚,自己却成了蠢人;千里函关想防御敌人,却成了囚禁独夫的牢墙。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汉书·刘向传》载:秦始皇葬于骊山,后来有牧童牧羊,羊跑入墓道,牧童执火把寻找,失火烧了棺椁。
九泉,地下墓穴。
这两句意为:牧童执火入穴,棺椁被烧成灰烬而其尸尚未枯槁(意为其死未久,言其国灭身死之速)。
这首诗与杜牧著名的《阿房宫赋》系同一主旨:意在抨击暴政。
《始皇论》原文及翻译《始皇论》原文及翻译:原文:秦始皇时,赵高有罪,蒙毅按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
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
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邪,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及还,上崩。
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苏子曰:“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
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
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
虽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圣人之治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
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
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首者也。
自书契以来,惟东汉吕强、后唐张承业,二人号称善良。
岂可望一二于千万,以徼必亡之祸哉? 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
如汉桓、灵,唐肃、代,犹不足深怪。
始皇、汉宣皆英主,亦湛于赵高、恭、显之祸。
彼自以为聪明人杰也,奴仆熏腐之余何能为? 及其亡国乱朝,乃与庸主不异。
吾故表而出之,以戒后世人主如始皇、汉宣者。
”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
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
而蒙恬恃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
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苏子曰“呜呼! 秦之失道,有自来矣。
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殊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
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
何暇复请? 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
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
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
二人之不敢复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人自然社会秦始皇游会稽的课后反思摘要:一、引言二、课后反思内容概述1.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背景2.课堂学习收获3.个人思考与感悟三、课后实践与应用1.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2.结合现代社会,探讨秦始皇游会稽的启示3.总结与反思正文:【引言】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秦始皇游会稽这一事件充满了好奇心。
在recent 的历史课上,老师详细讲解了秦始皇游会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我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背后的内涵。
【课后反思内容概述】1.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始皇游会稽,正是这一阶段的缩影。
游会稽不仅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2.课堂学习收获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秦始皇游会稽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了解到秦始皇游会稽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让我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知识。
3.个人思考与感悟秦始皇游会稽,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展示了强大的统治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学习秦始皇那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后实践与应用】1.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始皇游会稽的历史课后,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对秦始皇游会稽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使我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结合现代社会,探讨秦始皇游会稽的启示在我看来,秦始皇游会稽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启示是: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篇章。
3.总结与反思通过对秦始皇游会稽的课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镜子,更是未来的启示。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原文译文对照版)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译文、白话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
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窄溪埠,秦皇渡: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在哪儿过了钱塘江富春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条特别的江。
不舍昼夜的江水,大大小小的浪花,淘尽多少英豪雄杰。
我家就在岸上住,合上书本,并不觉得这条江有多特别,不过“吃喝玩乐”——捉鱼蟹蟛蜞,捡黄蚬,放牛,派水灌田,撑一篙竹筏,洗澡打水仗——水土真养活了一方人。
翻开书本,就了不得了。
家乡是富春江中一沙洲,古称九里洲。
明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二:“九里洲:在县东二十五里,江分燕尾,绿荫桑麻,北有小港,其袤九里,居民擅鱼薪之利,号小杭州。
”这“鱼薪之利”还不是靠富春江么。
《月令广义》引《武林遗事》云:“每年五月,富春江上鲥鱼最盛,数人捕之,移时百里达于城市。
”但,出没风波里,烟波江上使人愁。
十里洋滩九里洲,庄稼十年九无收,米桶一年空到头,有女不嫁九里洲。
十年河东,它不会一直走背字,也曾拥有好时光。
唐方干《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洲上春深九里花。
”“清康熙至民国年间的两个世纪中,洲上艺梅极盛,闻名遐迩。
”①这闻名的范围是天下九州。
如果全国各处赏梅胜地围坐一块开个会吃个饭,九里洲也有个座。
几十年前,清钱维城的状元旗杆还竖在村里,这是真的;听说林则徐还在洲上住过一宿,这我不敢确信,但我肯定林则徐坐船从富春江上过,九里洲见过他,他也见了九里洲。
有富春江,才冲积出了九里洲。
富春江上的风,是“先生之风”②。
但明王世贞说了不客气的话:“渭水钓利,桐江钓名。
”把姜子牙、严子陵都骂了。
九里洲造新房时,有个风俗,在地基四周贴红字条: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太公钓于渭水之滨,西伯侯姬昌来了,拜他为太师。
这周文王也太随便了,还替太公拉车,换了800年寿。
这其实是《封神榜》的民间套路。
严子陵呢,谁知道他经历了什么,谁晓得他为什么偏要处江湖之远。
历史没有真相的,就像星散在富春江畔的“桃红柳绿蔷薇紫”七部《桐江陆氏宗谱》,始于元朝,第十四次修于1946年,谱上第一世是陆秀夫。
可第一个为陆秀夫作传的龚开,说陆秀夫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