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试剂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6
化学发光项目的临床意义一.甲状腺功能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亢危象时,FT3明显升高,缺碘也会引起FT3浓度的代偿性升高。
此外,T3甲亢,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初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等FT3也明显升高。
而甲减,低T3综合症,粘液性水肿,晚期桥本甲状腺炎等FT3则明显降低。
应用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多巴胺等药物治疗时可出现FT3降低。
2.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亢危象、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初期桥本甲状腺炎等FT4均有明显升高;部分无痛性甲状腺炎、重症感染发热、重危患者、应用某些药物如肝素,亦会引起FT4 的升高。
甲状腺功能减退、粘液性水肿、晚期桥本甲状腺炎、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等FT4 的降低较FT3 更为明显;服用苯妥英纳、糖皮质激素以及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其FT4 亦有下降。
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时,血清中T3 显著升高,且早于T4;而T3 型甲亢,如功能亢进性甲状腺腺瘤、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与T3 毒血征等血清中T3值也较T4 升高明显;亚急性甲状腺炎、使用甲状腺制剂治疗过量、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力增高征等血清中T3 值也明显升高。
轻型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血清中T3值下阵不如T4明显;粘液性水肿、呆小征、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力下降、非甲状腺疾病的低T3 综合征等患者血清中T3 值均明显降低。
在妊振时,血清中T3 值升高;当应用皮质激素、含腆药物等时血清中飞值下降。
4.甲状腺素(TT4)甲亢、T3毒血征、大量服用甲状腺素、慢性甲状腺炎急性恶化期、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力增高征等患者血清T4 值显著升高。
原发或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如粘液性水肿、呆小征,以及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力降低、肾病综合征、重症肝病患者及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柳酸制剂等)时血清中T4 值显著降低。
化学发光试剂临床意义性激素类名称:人促黄体生成激素()诊断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临床意义:人促黄体生成激素()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其分子量大约为00由两条多肽链(即a和B亚单位)组成,的a亚单位由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与、和的a亚单位的结构相同,B亚单位在上述激素之间是不同的,从而赋予各激素各自的生物及免疫学特性。
在女性中,在卵泡期与一起促进卵泡的成熟、雌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排卵和使排卵后的卵泡转变为黄体,促进间质的生长;并促进黄体合成和孕激素与雌性激素的分泌,男性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增生,促进其合成和分泌睾丸酮,由于和的作用是互相协同的,故二者常同时测定。
名称:促卵泡生成激素诊断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临床意义:促卵泡生成激素(,)可刺激睾丸支持细胞发育,并促进产生一种能结合雄性激素的蛋白质,通过这种蛋白质,可使发育的生殖细胞获得稳定的高浓度的雄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发育,并分化成为成熟的精子。
对女性有促进卵泡生成、成熟,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引起卵泡分泌,与协同作用促进排卵等作用。
它是研究和判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检查方法,用于预测排卵时间对分泌治疗的监测,对不孕症的诊断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试剂盒主要用于定量测定人血清中的含量。
名称:人垂体泌乳素诊断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临床意义:人垂体泌乳素是由垂体前叶产生的,由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k其结构与生物学方面与生长激素、胎泌乳素属同类激素。
直接作用于体细胞,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和乳液形成。
止匕外,尚有促进卵巢分泌甾体激素、黄体形成与溶解的作用。
非妊娠妇女与男性水平相当,妊娠后水平逐渐增加,至分娩前达到高峰,哺乳期进一步增加。
测定对垂体疾病,特别是垂体瘤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及月经异常和不孕症的病因诊断与鉴别有重要意义。
名称:雌二醇诊断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临床意义:雌二醇是女性雌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种甾体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黄体和胎盘,少量由肾上腺分泌。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附参考数值)IVD第一资讯平台IVD资讯2月13日整理、来源:体外诊断网本文整理化学发光临床常见的检测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甲状腺功能◆◆1、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 T3)临床意义:Tot T3是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首选指标之一,对甲状腺功能紊乱进行确诊。
增高:Grave 病,大多数是由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特发性T3型甲亢、新生儿一过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TBG、白蛋白增高时、地方性缺碘甲状腺肿、服用外源性T3等)。
降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呆小症、Hashimoto 甲状腺炎、先天性甲状腺形成异常、新生儿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垂体功能低下、TSH单独缺乏症等);下丘脑功能障碍、重症消耗性疾病;先天性TBG减少症;65岁以上。
参考范围 1.34~2.73 nmol/L (0.87–1.78 ng/mL)2、总甲状腺素(Tot T4 )临床意义:增高:甲亢;妊娠、新生儿;服用雌激素和避孕药;高TBG血症;急性肝炎;服用碘时;亚急性甲状腺炎;TSH分泌性肿瘤;甲状腺激素过度使用。
降低:甲减;TSH不应症;甲状腺形成异常;母体抗甲状腺制剂的应用;TBG低下症;某些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肾病综合症。
参考范围78.38~157.4 nmol/L (6.09~12.23 ug/dL)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临床意义:甲亢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的影响,故可诊断妊娠性甲亢,并是诊断甲亢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 3.8~6.0 pmol/L (2.5~3.9 pg/mL)4、游离甲状腺素(FRT4)临床意义:甲亢、T4中毒症、恶性肿瘤等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影响,是诊断甲减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7.86~14.41 pmol/L (0.61~1.12 pg/mL)5、促甲状腺素(超敏)(hTSH)临床意义:评估甲状腺的状态,确定亚临床的或潜在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筛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最灵敏的诊断指标,也是产前诊断先天性甲低的最佳指标,并可对原发性甲状腺功能衰退的治疗进行疗效考核并指导用药。
化学发光在检测肝病患者肝纤四项的临床意义目的:臨床上肝纤维化是指由多种致病因子导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进而使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发生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
目前肝炎患者的血清Ⅲ型前胶原(PC II)、透明质酸酶(HA)、1V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的检查被认为是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病情发展状况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的方法,也是衡量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轻重程度重要的临床依据,对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本研究通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肝病患者的肝纤四项指标,并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肝纤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采用化学发光检测纤维四项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中价值。
标签:化学发光;肝纤维四项;肝纤维化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的肝病患者,其中男105例,女55例,年龄30-70岁,平均(61.5±17.5)岁,共150例,其中,85例患有慢性肝炎,25例轻度,45例中度,15例重度,45例肝硬化,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选择15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87例,女63例,年龄30-70岁。
1.2 方法1.2.1检测方法:在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8ml,标本当日无法检测,及时分离血清保存于-20℃保存,在5日内完成检测。
试剂来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分析处理。
计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2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重度慢性肝炎以及原发性肝癌的肝纤维四项明显升高,但轻度和中度慢性肝炎患者升高程度不明显,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3.324,3.297,2.941,2.411,2.345,P值均小于0.05)。
见表1.3讨论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肝脏损害及炎性反应,在修复过程中导致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
电化学发光法术前检测项目临床意义1、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乙肝病毒颗粒(HBV)的外壳成份,为一条大小不一的多肽。
HBsAg决定簇a是引起免疫反应的主要成分,普遍存在于HBsAg颗粒上。
HBsAg是首选的免疫学标志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的数天或数周就已存在。
罗氏电化学发光法第二代乙肝表面抗原试剂能检测目前临床出现的13种乙肝病毒变异株及其基因突变型。
乙肝表面抗原临床应用:①急、慢性乙肝的诊断。
②诊断HBV感染和预防HBV通过血制品传播。
③急、慢性乙肝患者的病程监测和抗病毒疗效观察。
④用作产前检查的实验室项目之一,以尽早预防HBV的母婴传播。
2、丙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1989年首次被鉴定出,是在世界范围内继发感染和接触性感染中最常见的非A非B型肝炎发生的原因。
输血是其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并且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常见的肝外证据表明同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和其他的风湿性疾病有关。
丙型肝炎病毒是单股正链RNA包膜病毒。
被分在已有的基因家族黄病毒属中。
染色体由编码3000个多肽氨基酸的 9.5kb拷贝组成,这些多肽为结构和非结构区。
同其它的RNA病毒一样, HCV染色体在复制期有显著的不均一性。
至少有11种基因型、多种亚型和病毒变体在世界范围被报导。
特异基因型的感染能引发严重疾病和影响治疗效果。
罗氏电化学发光法Anti-HCV抗体检测可单独使用,或和其他检测(如HCV-RNA)联合使用,检测个体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和筛选被HCV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
3、爱滋病抗原抗体复合试验(HIV combi)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病原体,属于逆转录病毒家族。
HIV能通过被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婴儿在出生前、出生时以及出生后也能经受HIV感染的母亲传染。
迄今为止发现了两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别为HIV-1和HIV-2。
癌胚抗原化学发光法的临床意义摘要:一、引言二、癌胚抗原的概述1.定义2.分布与来源3.生物学活性三、化学发光法的原理1.发光剂2.反应过程3.检测方法四、癌胚抗原化学发光法的临床应用1.肿瘤诊断1.肺癌2.乳腺癌3.结直肠癌2.肿瘤疗效评估3.疾病监测与预后评估五、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高度敏感性2.高效性3.准确性2.局限性1.假阳性结果2.受其他因素影响六、未来发展展望1.技术优化2.联合检测3.个性化医疗正文:一、引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一种在胚胎发育时期产生的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成人血清中的浓度较低。
然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CEA的表达会明显升高,因此成为了肿瘤诊断与监测的重要指标。
化学发光法作为一种敏感、高效的检测方法,在临床检测CEA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癌胚抗原的概述1.定义CEA是一种由胚胎肠道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80kDa。
2.分布与来源CEA主要分布在胚胎期肠黏膜、胰腺、肝脏等组织,正常情况下在成人血清中的浓度较低。
3.生物学活性CEA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促进细胞黏附、刺激细胞生长等。
在肿瘤发生时,CEA的表达会明显升高,成为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三、化学发光法的原理1.发光剂化学发光法采用特殊的发光剂,如吖啶酯类化合物。
2.反应过程在化学发光法中,CEA与抗CEA抗体结合后,加入发光剂,通过酶促反应产生光信号。
光信号的强度与CEA浓度成正比,从而实现对CEA的定量检测。
3.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检测CEA的过程主要包括:样本处理、抗原抗体结合、酶促发光反应和光信号检测。
四、癌胚抗原化学发光法的临床应用1.肿瘤诊断(1)肺癌:CEA升高常见于肺癌患者,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乳腺癌:CEA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3)结直肠癌:CEA升高常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较高价值。
化学发光法测定CA125、CA15-3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耿平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9(004)036
【摘要】目的研究CA125、CA1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40例Ⅲ-Ⅳ期乳腺癌患者、40例良性乳腺病患者及40例正常成人血清中的CA125、CA15-3水平.结果 40例Ⅲ-Ⅳ期乳腺癌患者CA12 5、CA15-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检者、良性病变者和Ⅰ-Ⅱ期乳腺癌患者(P<0 0 5).结论 CA12 5、CA15-3在乳腺癌Ⅲ-Ⅳ期患者中有明显升高,对乳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耿平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血清CA15-3、CA125联合MMP-1和IL-10检测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 [J], 杨文国
2.CA15-3、CA125、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林子其
3.血清CA15-3、CA125、CEA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张璞
4.血清CA15-3、CA125、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J], 王林
5.CA15-3、CA125、CEA 联合测定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J], 田新村;刘刚;胡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
【最新版】
目录
1.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的含义
2.乙肝表面抗体的作用
3.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的检测方法
4.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的临床意义
5.注意事项
正文
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是一种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方法,它主要通过测量人体内乙肝表面抗体的水平,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或是否具有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它可以有效抵抗乙肝病毒的入侵,防止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繁殖和传播。
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来对抗病毒,如果抗体水平足够高,就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化学发光法,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准确测量乙肝表面抗体的水平。
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二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以便制定合适的预防措施;三是可以为乙肝疫苗接种提供参考依据,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较低,可以考虑接种乙肝疫苗来提高免疫力。
在进行乙肝表面抗体化学发光法项目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是检测前应避免饮食油腻、饮酒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二是检测前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免影响检测结果;三是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超全汇总!化学发光项目及临床意义(一)引言概述:化学发光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超全汇总的化学发光项目及其临床意义,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正文内容:一、荧光探针类化学发光项目1. 荧光标记的抗体:通过将荧光染料与抗体结合,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 生物传感器: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和监测生物体内的特定生物化学过程。
3. 荧光探针的靶向治疗应用:通过荧光探针的靶向传递,实现对肿瘤等疾病的精准治疗。
4. 基因检测和表达分析:利用荧光探针对基因序列和表达进行快速、敏感的检测和分析。
二、生物发光类化学发光项目1. 生物体内的荧光探针应用:通过注射荧光探针进入生物体内,实现对生物体内部分子和组织的实时成像和监测。
2. 荧光蛋白标记技术:通过将荧光蛋白与蛋白质结合,实现对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和表达进行研究。
3. 光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发光过程反映生物化学反应的情况,实现对生物体内特定分子和活动的检测和监测。
4. 细胞内荧光成像:通过荧光探针对细胞内特定分子和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和分析。
三、化学发光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荧光探针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实现早期肿瘤的筛查和诊断。
2. 无创检测技术:利用生物发光技术对人体表面的信号进行检测,实现无创体内分子的定量分析。
3. 荧光显微镜检查:通过荧光探针和显微镜技术对组织和细胞的分子信息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和分析。
4. 药物代谢研究:利用荧光探针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实时、定量的监测和分析。
四、化学发光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荧光筛选技术: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来评估化合物的药物活性,加速新药的发现和筛选过程。
2. 荧光探针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通过合成荧光探针,实现对药物在体内靶向递送的监测和评估。
3.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利用荧光探针对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研究蛋白质功能和调控机制。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化学发光是一种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通过测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发光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含量。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化学发光的全套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是人体内胆红素的总量,可作为肝胆功能的指标之一、其升高可能与溶血性贫血、胆汁淤积等疾病相关。
2.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是血液中可溶于水的胆红素,其升高可能是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的表现。
3.总胆固醇(TCH):总胆固醇是先天性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血管炎症等疾病的关键指标之一4.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血液中主要的脂类成分之一,其升高可能是脂肪代谢紊乱、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表现。
5.血清肌酐(SCR):血清肌酐是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之一,其升高可能是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6.血尿素氮(BUN):血尿素氮是评价肾脏功能的另一个指标,其升高可能是肝肾功能异常、水分摄取不足等引起的。
7.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以能源代谢为基础的细胞酶,其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肝脏疾病、溶血等疾病相关。
8.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心肌、骨骼肌以及脑组织中的一种酶类,其升高可能是横纹肌溶解、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表现。
9.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肝脏特异性酶,其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肝细胞损伤的表现。
1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是肝脏特异性酶,其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肝脏损伤的指标之一首先,这些项目可以评估肝胆功能的正常与否。
肝脏是体内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它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并产生胆汁,对体内废物的排除和营养物质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可以评估肝胆系统的功能状态,为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这些项目可以评估肾脏功能。
免疫化学发光检测项目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FT3、FT4、TSH、抗-TG、抗TPO项目。
正常参考值:FT3:1.20-4.20 pg/mlFT4:0.72-1.72 ng/dlTSH: 0.35-5.5 uIU/ml抗-TG:< 60 U/ml抗TPO:< 60 U/ml临床意义:重症肌无力及部分正常妇女,不明原因的抗TPO持续升高疑似自身免疫甲状腺炎个体,非淋巴浸润性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TG检测中用TG-自身抗体排除干扰。
尽管同时测定其他甲状腺抗体(抗TPO,TSH-受体抗体)可增加检测敏感性,但正常结果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疾病的存在。
抗体测定浓度与疾病的临床疾病活动状态无关。
③抗TPO抗体升高可见于90%的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以及70%的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
本试验与其他抗甲状腺抗体测定方法,如抗TG、抗TSH受体抗体同时测定可提高敏感性,但正常结果不能排除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检测血清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测定血清胰岛素是糖尿病诊断和分型的参考指标,也是胰岛瘤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正常参考值:空腹3.0-28.0 mU/ml,0.5-1h可达基础值5-10倍,2h<30mU/ml,可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增高:进食或静脉输注葡萄糖后、妊娠、单纯性肥胖等。
②病理性增高:(1)胰岛素分泌功能亢进,如胰岛素瘤、某些胰腺增生性疾病等。
(2)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由于血糖升高,刺激机体Ins代偿性分泌增加。
(3)非特异性增多,如肢端肥大症、肝硬化、甲亢等。
③病理性降低:(1)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型糖尿病)。
(2)某些损伤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腺疾病,如弥漫性胰腺炎等。
血清C肽测定(C-peptide)C-肽与胰岛素系从胰岛素原分裂而成的等分子肽类,不被肝脏酶灭能,其半寿期为10~11分钟,故其血中浓度可更好地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附参考数值)IVD第一资讯平台IVD资讯 2月13日整理、来源:体外诊断网本文整理化学发光临床常见的检测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甲状腺功能◆◆1、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 T3)临床意义:Tot T3是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首选指标之一,对甲状腺功能紊乱进行确诊。
增高:Grave 病,大多数是由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特发性T3型甲亢、新生儿一过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TBG、白蛋白增高时、地方性缺碘甲状腺肿、服用外源性T3等)。
降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呆小症、Hashimoto 甲状腺炎、先天性甲状腺形成异常、新生儿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垂体功能低下、TSH单独缺乏症等);下丘脑功能障碍、重症消耗性疾病;先天性TBG减少症;65岁以上。
参考范围~ nmol/L (– ng/mL)2、总甲状腺素(Tot T4 )临床意义:增高:甲亢;妊娠、新生儿;服用雌激素和避孕药;高TBG血症;急性肝炎;服用碘时;亚急性甲状腺炎;TSH分泌性肿瘤;甲状腺激素过度使用。
降低:甲减;TSH不应症;甲状腺形成异常;母体抗甲状腺制剂的应用;TBG低下症;某些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肾病综合症。
参考范围~ nmol/L (~ug/dL)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临床意义:甲亢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的影响,故可诊断妊娠性甲亢,并是诊断甲亢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 pmol/L (~pg/mL)4、游离甲状腺素(FRT4)临床意义:甲亢、T4中毒症、恶性肿瘤等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影响,是诊断甲减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 pmol/L (~pg/mL)5、促甲状腺素(超敏)(hTSH)临床意义:评估甲状腺的状态,确定亚临床的或潜在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筛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最灵敏的诊断指标,也是产前诊断先天性甲低的最佳指标,并可对原发性甲状腺功能衰退的治疗进行疗效考核并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