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菩萨蛮》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课题《菩萨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识课文内容,体味作者想还乡而不能还乡的苦衷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鉴赏,理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和飘泊难归的愁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思想意识重难点分析重点:诗歌内容和作者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难点:缘景明情和辞意婉约的风格特色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诵读·鉴赏教学过程补充内容一、熟识作者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曾任前蜀宰相,其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传世。
谥文靖。
二、熟识课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思考鉴赏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明确春水碧于天从视觉角度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绿,令人心旷神怡。
——好在景美画船听雨眠从听觉角度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
——好在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
——好在人美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想还乡而不能还乡的苦衷。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
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
加油!!。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菩萨蛮》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节: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研读古代诗文《菩萨蛮》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菩萨蛮》的基本情节和作者的历史背景;2.学习并掌握《菩萨蛮》的基本词汇和固定搭配;3.掌握《菩萨蛮》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其他文本中;4.能够理解和分析《菩萨蛮》中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5.培养孩子敏锐的审美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节: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是《菩萨蛮》一文。
《菩萨蛮》是唐代女诗人王之涣所著,共五十九首,其中五十四首为律诗,后有续集七首。
《菩萨蛮》是王之涣生前所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律诗铺设得平坦舒展,韵律流畅,寓意深远,是一篇优美的大作。
2.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菩萨蛮》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分析与理解。
学生需要对《菩萨蛮》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以及通过王之涣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心灵之美有所认识。
同时,还需对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及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深刻的了解。
第三节: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在上课前5分钟,先以一段与佛教有关的视频为引子,采用提出问题或调动情感等方式,使学生有所感受和思考,为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做好铺垫。
2.正式授课2.1.阅读课文教师依照课文内容,一段一段地,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跟读,关注每句话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2.2.讲解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1.静态描写:课文中多个描写丝毫不带任何艳丽华丽之笔,而是揭示出静如止水的画面,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对春天开始的一个描写,扎扎实实的文字却鲜明的将春天带给我们。
2.对比手法: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等,通过对比花的落败和乘势而起的意蕴展开,使得课文有了更加深刻而精彩的解读。
3.排比手法: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排比描写将状况交代的清晰而连贯,与作者人生大起大落的经历匹配,皆成为本篇诗的重要手法。
《菩萨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菩萨蛮》一、作者简介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昭宗乾宁元年进士。
他生活在唐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
王建称帝,韦庄被任命为丞相。
他的诗词都很有名,著有《浣花集》。
反映黄巢军攻入长安的叙事长诗《秦妇吟》描写了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他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
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
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
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二、诵读三、鉴赏(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点出全词题旨,并贯穿全篇。
这个“江南好”从旁人口中说出,更有说服力,还有劝说游人留在江南的意思。
这里隐含游人意在回乡,否则何必“人人”向他“尽说江南好”呢?第二句“只合”二字就包含有游人不能回乡的苦衷。
(2)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明确:江南春水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更美。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江南让人流连忘返啊!第三、四两句写出江南的景色美。
从总体着笔,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从局部着墨,水乡的春雨声韵和生活情趣,一句一图,历历在目。
第五、六两句,写出江南的人物美。
“似月”,是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是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
人教版菩萨蛮教案标题: 人教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作者杜牧及其背景;2.理解《菩萨蛮》的诗情画意,描绘了怀念故乡、对生活的思考;3.学习《菩萨蛮》中的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二、教学重点1.读懂《菩萨蛮》的意境和感情表达;2.分析《菩萨蛮》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3.理解并运用《菩萨蛮》中的词汇和句型;4.欣赏《菩萨蛮》的音乐表演。
三、教学准备1.人教版《菩萨蛮》课本;2.多媒体设备;3.配乐和演唱版本的音频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 (5分钟)使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诗词导入,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迟》等,引发学生对杜牧和唐代诗歌的兴趣。
2.前期准备 (10分钟)让学生了解杜牧的背景和杜牧与唐代诗歌的关系。
介绍杜牧的生平、诗歌创作和特点,为理解《菩萨蛮》打下基础。
3.诗词赏析 (2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本上的《菩萨蛮》,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解释生词,并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词汇与句型学习 (15分钟)分析《菩萨蛮》中的词汇和句型,学习其中的用法和意义。
可以以填空、造句等方式进行练习。
5.音乐欣赏 (10分钟)播放《菩萨蛮》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其音乐表演。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感受音乐中的诗意。
6.交流讨论 (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就诗歌中的主题、诗人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展开讨论。
7.拓展学习 (15分钟)扩展学生对杜牧和唐代诗歌的了解。
让学生选择一首杜牧的其他作品进行赏析,并与《菩萨蛮》进行对比。
此外,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故乡、思乡的诗歌,如孟郊的《登科后》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菩萨蛮》这首诗,提高了学生对唐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诗中的词汇和句型,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韵律。
2. 熟悉《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图像展示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3. 个性化学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五、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1.1 唐代诗歌背景介绍1.2 《菩萨蛮》的背景与作者介绍1.3 《菩萨蛮》的韵律分析1.4 学生讨论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2.1 《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2.2 《菩萨蛮》的意象分析2.3 学生讨论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3.1 《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分析3.2 《菩萨蛮》的审美意义分析3.3 学生讨论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4.1 学生课堂朗读4.2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社会性写作:学生以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阐述自己对《菩萨蛮》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手段1. 讲义和PPT教学辅助材料2. 多媒体视频和图片3. 标准化答案和答案解析七、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和讨论。
2. 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3. 阅读测试和作品评价。
4. 学生小组和评课教师的评估性评价。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菩萨蛮》的文本解读、背景分析、艺术特色等章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主题思想;2. 品味《菩萨蛮》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对《菩萨蛮》的文本解读和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3.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朗读《菩萨蛮》,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文本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菩萨蛮》中的佳句,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作者:李白3. 创作背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4.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5. 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菩萨蛮》;(2)分析《菩萨蛮》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谈谈你对《菩萨蛮》的感悟。
2. 答案:(2)结合课堂讲解,从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3)个性化感悟,合理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艺术特色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引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一、教学目标1、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
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3.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教学过程1、导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名句,高一必修一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中曾引用。
2、作者介绍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
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韦应物四世孙。
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靖。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
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
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4、思考(1)说说《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如何写江南之美的。
明确:首二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王斌教学目的: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1、韦庄: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
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
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三、感知诗歌: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对人道思想、文化传统、精神力量的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古诗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菩萨蛮》是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与人文风情,是对南宋江南文化的典型体现。
本文将讲述《菩萨蛮》在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领悟南宋文学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风格,提高语言和形式美的欣赏能力。
3.通过阅读与分析,启发学生对生命、爱情、人生价值的感悟与思考。
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发展其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策略1.整体感知法:通过对整篇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化背景。
2.逐层递进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接受诗歌,提高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
3.多维拓展法:通过多元文本的比较和讨论,深入挖掘作者的人生、思想和文化内涵。
4.创新发展法:围绕课堂和课余读书活动,发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潜力,激活课堂氛围。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江南水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知江南的美景与文化价值。
激发学生对《菩萨蛮》的阅读兴趣。
2.整体理解环节:学生跟读诗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格律、语言和意象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学艺术手法。
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文艺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3.细节解读环节:教师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维度分析《菩萨蛮》,启发学生全面感知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设计课外阅读任务,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视野。
4.创新拓展环节:设计现代版本的《菩萨蛮》,要求学生围绕现代的生活场景及其思想、情感而写一篇类似的诗歌,通过同侪互评和展示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文学创新和表达能力。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特色。
2.掌握赋格的写作技巧。
3.掌握《菩萨蛮》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
4.通过分析《菩萨蛮》的艺术语言和美学思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特色。
2.掌握赋格的写作技巧。
3.掌握《菩萨蛮》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特色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之一,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
首先,唐代诗歌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其次,唐代诗歌注重表现个性,强调主观世界的表达,反映了社会大众个性解放的呼声;最后,唐代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形式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化和艺术的卓越性。
针对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特色,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分析、仿写等。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唐代诗歌的时代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同时,通过分析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最后,通过让学生进行唐代诗歌的仿写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掌握赋格的写作技巧赋格是一种旋律独特、声音和谐的音乐形式,通常由两个或多个声部同时进行。
在文学中,赋格指的是用多个旋律和节奏不同的句子交错、重复、变幻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赋格不仅能够增加文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是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赋格的写作技巧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练习、评价等。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一些优秀的赋格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赋格的艺术魅力,学习其重复、交错、转化等技巧;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赋格的练习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通过评价学生的赋格作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推荐作品《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
案
1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词的画面感。
2、掌握“蛾眉”、“鹧鸪”意象。
3、初步了解温词的主要风格。
2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对一些常见意象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但对于“鹧鸪”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还不能全面、准确把握。
本课安排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强调通过“吟咏”来把握诗歌内在情感。
本词则不仅有吟咏品鉴的价值,更兼画面感强,还可模拟表演。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可以发挥他们这方面的长处。
通过揣摩词中的动词、主人公神态来演绎情绪。
3重点难点
解读词句,分析动词,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掌握并会分析“蛾眉”、“鹧鸪”两个意象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已学知识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一首辛弃疾的《菩萨蛮》,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我们今天学习另一位词人的《菩萨蛮》,这位词人和辛弃疾词作风格截然不同,他被称为“花间鼻祖”,是晚唐花间词派的开创者之一。
他就是温庭筠。
2【讲授】详解全词
请打开课本P.55。
我们齐诵一遍。
下面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范读一遍。
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这首词的主人公形象是怎样的?
生答略。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答略。
追问:那作者通过这么一位女主人公形象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呢或思想呢?。
菩萨蛮教案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授课:江西·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学习目标】1.了解花间词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一、知识链接1.关于词人温庭筠 (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
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
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诗。
该诗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诗句的解读、作者背景介绍、诗歌意境分析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全文,掌握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了解作者温庭筠的创作背景及诗歌意境。
3. 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句含义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山重叠金明灭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4.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的意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修辞手法讲解:结合诗句,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诗句解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4. 诗歌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并对其进行简要鉴赏。
2. 答案示例:梦里花落知多少,夜深人静月如钩。
独上西楼望月空,遥思故乡在心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句的含义、诗歌意境及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菩萨蛮》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把握韦庄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体会该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3.情感与态度: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二、导读1、了解作者。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定,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曾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花间词派与婉约派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称花间词派。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2、解题: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领悟作者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分析词牌特点,解读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菩萨蛮》,感受其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如对仗、意象等。
4.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哀怨、离愁等。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板书内容:词牌特点:韵律、对仗、意象作者情感:哀怨、离愁诗句解析:逐句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解读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1)意象:小山、金明灭、砧声、雁字等。
作用: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2)情感:哀怨、离愁。
诗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牌特点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武陵春》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温庭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意象与意境的探讨、表现手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菩萨蛮·温庭筠》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全文内容,感悟词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词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菩萨蛮·温庭筠》的背景知识,全文解析,意象与意境的探讨,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菩萨蛮·温庭筠》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背景知识: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3. 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菩萨蛮·温庭筠》,分析词的韵律、对仗、意境等。
4. 意象与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中提取意象,分析其意境美,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等。
5. 表现手法讲解:讲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仗等,并举例说明。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以“春日”为主题的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与《菩萨蛮·温庭筠》风格相近的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温庭筠》2. 板书内容:(1)背景知识:温庭筠、创作背景(2)全文解析:逐句解读、韵律、对仗、意境(3)意象与意境:画楼西畔桂堂东等(4)表现手法: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与《菩萨蛮·温庭筠》风格相近的诗词。
《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涵咏词句,掌握描写技巧,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女主人公形象;以情观情,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闺怨诗的情感内涵及深层意蕴。
过程和方法
吟诵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古典诗词中相思之美,感受”花间词”秾丽绮艳的风格;能够立足时代背景对闺怨题材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技巧及反衬手法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文人创作闺怨诗的深层寄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诗词传情
1.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里边有三个关键词是我对它怦然心动的原因,大家猜是哪三个关键词?
明确:从前﹑慢﹑爱。
从前是古色古香的,从前的日子是悠长悠长的,从前的爱是执着而深沉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走进从前人的日子,走进从前的慢生活,去了解从前人的爱和痛,这首词就是花间派词的代表作之一《菩萨蛮》。
2.花间词派: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点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词作特点: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二﹑初读入境感知伤情
1.指名朗读。
唐宣宗时期,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据说听之如天簌梵音。
所以初读这首词我们会觉得它很美,前人评价它”意象绵密,富丽精工”。
但这是一首快乐的词,还是一首忧伤的词?
明确:忧伤﹑悲伤。
2.多媒体范读,感悟其中的忧伤之情。
3.合理想像,理出词的大意。
明确:晨起的女子,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和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概括来讲,就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这样一个过程和精美的姿容服饰,及其慵散无聊的心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
4.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明确: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5.我们读一首词的时候,要把握的第一个东西,感情基调,带着这样忧伤的情绪欣赏姚贝娜《菩萨蛮》曲,感知情韵。
三﹑鉴赏品味以情感情
1.在这首词中,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借代:从视觉角度写出女子的美貌。
肖像: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
动作:着一”懒”字和”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其惆怅倦怠之情,生动可睹;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刻画人物自赏自怜的情态。
着装﹑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2.意象理解。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结合下片中的意象,说说您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
明确:”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
“鹧鸪”——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不在身边,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
下片借助于”花”和”鹧鸪”两个意象,传达出闺中女子内心的满怀幽怨和寂寞空虚。
3.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温庭筠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暖男,他仿佛就在那个女子的旁边,他看到了她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她的发丝﹑一缕气息。
四﹑知人论世观情外情
1.温庭筠是谁?他有怎样的生活经历,他为什么写这样一个人,这样一首词?
2.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有《花间集》遗存,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第一﹑据说长得很丑,但是才华横溢,号称温八叉。
第二﹑恃才不羁﹑讥刺权贵,取憎于时,被当时的人排挤,所以终身不得志,混迹青楼,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一样,因为混迹青楼,所以成了妇女之友。
第三﹑精通音律,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3.思考:温庭筠多以女子身份写相思怨离,词中是否有所寄托?
明确:有所寄托。
理由:”香草美人”的传统;诗歌中主客颠倒的传统;向往爱情;向往君王;寄托对女子的同情。
没有寄托:性格;花间词审美取向。
教师的观点:有寄托。
一个是,以女人的身份来寄托,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传统,在我们古诗词中由来已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开了一个不好的滥觞,张宏杰有一本书叫《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说,在中国的文人心里有一种叫妾妇心态,把自己当做一个女人,希望得到君主的恩宠,这类表达太多啦!比如说:李白的”长相思,在长安,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还有白居易说:”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等等,以女人的身份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所以无论是空虚也好,怀才不遇也好,这一类的性格特点和文人的心态一一对应。
思妇的忧伤其实是文人的忧伤,这是闺怨诗的特点。
五﹑抚今追昔释卷问情
1.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
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能够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
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
君臣关系也是如此,他能够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和夫妻关系极为相似。
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2.阅读并鉴赏下面这首词。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欧阳修历经挫折,命运多舛,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出京当了一个小官。
这首词正是词人心忧天下却壮志难酬的真实写照。
明确: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
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
全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
3.归纳总结闺怨诗。
内容: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含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情感: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描写美人迟暮的;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