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册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热爱生命一、课标解读1、课标内容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练习写自由体诗。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材分析:《热爱生命》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首诗歌,也是高中阶段一首当代诗歌。
作者食指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他的诗歌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朦胧诗”的创作潮流。
因此可将本诗的学习视为新诗特别是新时期诗歌的一个“例子”。
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本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的情感美。
通过三个层次展开鉴赏:初读,整体感知。
品读,感受意象。
美读,体悟情感。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学习诗歌已经有了小学和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诗歌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热爱生命》短小精悍,气势充沛,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句明白易懂,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但不少学生还未能有序系统地赏析现代诗歌,并形成自身读诗品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写自由体诗的兴趣和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通过现代诗歌鉴赏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2)学会通过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品读法,读中品,品中读,不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把握理解(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四、教学重点1、品读语言,理解内涵2、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3、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五、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六、教学设想:由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事例引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为何以食指为笔名——通过师生三读诗歌品味诗歌音韵美——品味诗歌意象美——知人论世:展示诗人坎坷人生路和写作背景,以此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教师小结——聆听你的诗意:小小诗歌分享会——写一写:你认为热爱生命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作业:课外拓展七、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广大附中王振华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课题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闻一多及其诗作风格;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艾青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食指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舒婷的诗作风格;了解朦胧诗。
2.技能目标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歌语言,了解诗歌风格;注重诵读,增进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情感目标体味闻一多爱国之情的痛苦与激愤;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无尽的眷恋与赞美;体会艾青对苦难的中国的赤诚与悲哀;品味食指对生命的热爱;领会舒婷对海岸的思慕。
走向高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
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
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研习《死水》(新格律诗)1、写作背景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
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中国现今世诗歌的发展历程,认识此中有代表性的诗歌派别及代表诗人的风格。
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升审美兴趣A、增强学生的朗诵指导,学会赏识诗歌的音乐美B、指引学生存心识地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下手赏析诗歌。
C、品尝语言,感悟新诗的独到风格,重申对诗歌的感知、体悟和理解,重申自我理解与发现。
3、经过课内学习、赏识,及课外写念书笔录,充足领会现代诗歌神韵。
教课重点:1、指引学生自己去品尝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指引学生从大处着眼,掌握全诗的整体写作企图。
教课难点:经过对意象,境界的详细剖析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
教课课时:2课时(《死》《再》1课时,《雪》《热》《双》 1课时)教课方法:朗诵、议论为主教课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认识《死水》《再别康桥》的作者,作好念书笔录。
2、印发人教版读本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二、导入新课课间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导入新课《再别康桥》导入语:在这首安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蒿,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康桥,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让我们一同解读《再别康桥》。
三、整体感知(一)出示课题和作者后设问: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展望:“康桥”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何要走开“康桥”?他是在什么状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开“康桥”的?等(二)分层次朗诵诗歌学生自由读——介绍生读——听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的图片,配以音乐)——全班朗读,以课件贯串一直,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足感觉诗歌的优美境地。
四、鉴赏品尝1、设问:“康桥”让诗人这样迷恋,它必定美的迷人,诗中直接描述“康桥”风景的诗节有哪些?依据以上诗节的内容,加上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建力,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象机”,到“康桥”去捕获你以为的最美的镜头,而后介绍给大家。
高中语文第2单元诗歌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学案粤教版必修211161119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漪.沦( ) 残羹.( ) 罗绮.( ) 开垦.( )青荇.( ) 浮藻.( ) 斑斓.( ) 油腻.( )后裔.( ) 垢.面( ) 暴戾.( ) 蜷.伏( )啮.啃( ) 漫溯.( ) 憔.悴( ) 崎岖..( )( )船桅.( ) 翡.翠( ) 发酵.( ) 荆棘.( )灼.热( ) 笙.箫( )[答案] yī ɡēnɡ qǐ kěn xìnɡ zǎo lán nì yì ɡòu lì quánniè sù qiáo qí qū wéi fěi jiào jí zhuó shēn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曲⎩⎪⎨⎪⎧哀曲( )曲折( ) 禁⎩⎪⎨⎪⎧监禁( )禁受() 泥⎩⎪⎨⎪⎧软泥( )拘泥( ) 巷⎩⎪⎨⎪⎧街巷( )巷道( )[答案] qǔ qū jìn jīn ní nì xiànɡ hànɡ2.语境辨析法(1)如果单纯地从演技的角.( )度来看,这个角.( )色的饰演是成功的。
(2)在危难.( )的时候,有这么多人挺身而出,这是难.( )能可贵的。
[答案] (1)jiǎo jué (2)nàn nán二、写对字形⎩⎪⎨⎪⎧xù( )聒宽shù( )愤nù( ) ⎩⎪⎨⎪⎧暴lì( )门fēi( )jiōnɡ( )牖⎩⎪⎨⎪⎧饥jǐn( )jǐn( )慎 ⎩⎪⎨⎪⎧fǎ( )码qū( )除胆qiè( )[答案] 絮 恕 怒 戾 扉 扃 馑 谨 砝 祛 怯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绝望·失望两者都是动词。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闻一多及其诗作风格;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艾青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食指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舒婷的诗作风格;了解朦胧诗。
2.技能目标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歌语言,了解诗歌风格;注重诵读,增进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情感目标体味闻一多爱国之情的痛苦与激愤;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无尽的眷恋与赞美;体会艾青对苦难的中国的赤诚与悲哀;品味食指对生命的热爱;领会舒婷对海岸的思慕。
走向高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
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
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研习《死水》(新格律诗)1、写作背景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
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获奖教案粤教必修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获奖教案粤教必修2◎课前自主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人。
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
代表作品:《七子之歌》、《醒呀》、《死水》.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艾青〔1910-近〕,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食指,本名郭路生,北京人,当代诗人。
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舒婷,当代女诗人,生于福建厦门。
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
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
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闻一多的《死水》写于1925年。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
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允许大家联想,允许大家见仁见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在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1928年7月底的一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诗歌五首》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和理解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形式;2. 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3. 掌握基本的创作诗歌的技巧和方法;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3. 创作简单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五首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2. 电子设备或黑板;3. 学生诗歌创作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点击播放一段音频,音频中有一首古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聆听。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 你觉得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二、概念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古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出示黑板或电子设备上呈现出关于诗歌定义和特点的综合解释。
3. 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和讨论这些文字内容,并进行解释和补充。
三、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25分钟)1. 教师选择五首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包括民族诗歌、抒情诗歌、自然诗歌、叙事诗和现代诗等。
2. 教师逐一地向学生展示每首诗歌,并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3. 学生们与老师一起朗读每首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4. 教师引导学生就每首诗歌发表个人感受,并进一步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四、创作诗歌(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创作诗歌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选择主题、运用修辞手法和注意诗歌的结构等。
2.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主题,例如“春天”,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与主题相关的诗歌。
3.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个人创作,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展示学生创作的一些优秀诗歌作品,并向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并通过诗歌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创造能力。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学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生字词及诗歌的“三美”(2)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重点:诗歌的“三美”教学难点: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运用课型:新授课教法:师生互动,以引导为主教学过程:先检查预习作业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戴望舒的《雨巷》,那么同学们,如果给你们一首诗歌,你会不会欣赏呢?(同学们哑了)。
其实讲《雨巷》时,我就已经告诉同学们了,那就是先找出意象,再由意象分析出意境,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话,你的诗歌欣赏就学会了一半。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收获,走近《再别康桥》。
我是不喜欢让同学们齐读的,因为那读不出文章的感情,同学们自由朗读《再别康桥》,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上节课下课时,我留的作业里就有让同学们找出诗歌的意象,现在我检查。
在这首诗歌中都有哪能些意象呢?“我”“金柳”“云彩”“青荇”“潭”“青草”“星辉”“夏虫”“笙箫”同学们竞相回答。
最后我们共同得出结论:没有“笙箫”。
“笙箫”是对悄悄的比喻。
每一个意象在遇到“我”之后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想象得出吗?让我们以“……之美”为题,写出它们的意境。
“我”与“云彩”作别。
我有哪些动作,心理?“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为什么要“轻轻的”?“因为他脚疼!”我们的同学这样回答。
同学们哄堂大笑。
“那他应该是走得慢,而不应该是轻。
再想想?”“因为他不舍!”有一个同学终于回答了出来。
“是啊,因为他不舍得离开康桥,同学们看电视,当一个人将要离开自己住的地方的时候,他们都是轻轻地背起背包,轻轻的带**。
”三个“轻轻”,包含了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所以这幅图画就有一种“不舍之美。
”“我”与“金柳”。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很好理解了。
在清清地康河边上,一株柳树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射出金黄色的光芒,像新娘子一般漂亮,“新郎是谁?”“是夕阳”。
“错啦,是徐志摩”是啊,在我的眼中,金柳就像新娘,而“我”就是新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喜悦,兴奋”。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各首诗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吟咏,品味诗歌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感受诗歌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自学引领】培养纯正的文学兴趣,就要从诗开始,诗是要读的,同学们在翻开这课书时,请放开你的喉咙,大声地读出诗人真挚的情感。
1、《死水》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
在美国,他遭受了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的种种歧视,1926年,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美好愿望回到祖国,然而眼前的一切却使他深深失望,他感到痛苦、愤懑,渴望这一切都将毁灭,让祖国变成一个“美好的存在”。
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创造了一系列丑恶的意象,以讽刺的基调贯穿全诗,这就是《死水》。
朗读时要注意这种讽刺是带有深恶痛绝的感情的,不可流于轻浮。
《死水》是新体格律诗,它的格律继承了旧体诗词的某些写法,以四行为一节,朗读时要按定型的“四步音”来读,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论2、《再别康桥》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去了,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奇观,他走时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永远的《再别康桥》,他就是徐志摩。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醉如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蛰伏在他心中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这首《再别康桥》。
读这首诗时,你的心会与诗人一起飞翔在剑桥柔美的康河岸边,在一咏三叹中,那错落有致的诗行会在你的心中如音乐般,如流水般荡漾开来,尽情地在那徐行缓步的韵律中体会诗歌的美吧!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位诗人手中始终高擎着“火把”,为我们送来“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高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他是地主的后代,但始终站“在浪尖上”,唱着“光明的赞歌”;他像一块“礁石”,向当时以及多年以后蜂拥而来的人群传达着诗歌的力量,他就是艾青,一位始终为大地和人民歌唱的赤子。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闻一多及其诗作风格;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艾青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食指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舒婷的诗作风格;了解朦胧诗。
2.技能目标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歌语言,了解诗歌风格;注重诵读,增进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情感目标体味闻一多爱国之情的痛苦与激愤;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无尽的眷恋与赞美;体会艾青对苦难的中国的赤诚与悲哀;品味食指对生命的热爱;领会舒婷对海岸的思慕。
走向高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
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
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研习《死水》(新格律诗)1、写作背景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
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闻一多及其诗作风格;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艾青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食指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舒婷的诗作风格;了解朦胧诗。
2.技能目标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歌语言,了解诗歌风格;注重诵读,增进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情感目标体味闻一多爱国之情的痛苦与激愤;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无尽的眷恋与赞美;体会艾青对苦难的中国的赤诚与悲哀;品味食指对生命的热爱;领会舒婷对海岸的思慕。
走向高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
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
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研习《死水》(新格律诗)1、写作背景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
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第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第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背诵死水.再别康桥。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感悟每首诗的诗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残羹酵成青荇长篙漫溯暴戾絮聒饥馑蜷伏答案njioxnoslujnqun2多音字绿鲜泥悄葛答案l/lxin/xinn/nqio/qio/G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罗绮/漪沦2上溯/朔风3蜷伏/缱绻4巢穴/窠臼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漪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剩菜残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絮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蓬发垢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饥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上的波纹。
2吃后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3絮叨。
4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
5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剩菜残羹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2学生上课一定要着装整洁,否则,一个个蓬发垢面,成何体统答案1。
“剩菜残羹”强调“吃后剩下的”,与句中“题型陈旧,毫无新意”不符22辨词填空1荡漾动荡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动荡动词,波浪起伏;形容词,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
阳光下碧波________,景色优美。
黑暗的中国局势________,民不聊生。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学习语文,不可不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多读一些诗,也可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使自己浑身散发出诱人的书卷气,很高雅、很有气质, 正所谓“常读诗书气自华”。
不过,学习诗歌光能解释诗歌的大意还远远不够,要学会欣赏诗歌的:1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2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炼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的风格。
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A、加强学生的朗诵指导,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C、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强调对诗歌的感知、体悟和理解,强调自我理解与发现。
3、通过课内学习、欣赏,及课外写读书笔记,充分体会现代诗歌韵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
教学课时:2课时(《死》《再》1课时,《雪》《热》《双》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为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死水》《再别康桥》的作者,作好读书笔记。
2、印发人教版读本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二、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导入语:在这首宁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蒿,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康桥,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让我们一起解读《再别康桥》。
三、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和作者后设问: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测:“康桥”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等
(二)分层次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读——推荐生读——听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的图片,配以音乐)——全班诵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鉴赏品味
1、设问:“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它一定美的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根据以上诗节的内容,加上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象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的最美的镜头,然后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把从学习诗的语言中理解领悟到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训练诗歌语言的散文化。
2、设问: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可能有哪些?——见仁见智:有求知梦、报国梦、情感梦等。
3、教师读第六节,设问“悄悄——笙萧”“夏虫——沉默”,诗人为什么把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连缀起来?王国维说:“物皆着我之色”,这样的意象适合抒发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4、学生齐读首尾两节,设问:“康桥”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萦的地方,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轻轻”“悄悄”的来去方式呢?诗人在离去时连“一片云彩”都不曾带走,这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五、拓展深化: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过渡: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流着泪,一边背诵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
诗人离开这个世界70多年了,诗中精品《再别康桥》让人读后不忘,回味无穷,为什么?这都缘于它用美好的形式传递出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美好的事物不再的追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新月派诗人所追求的形式上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请班上朗诵好的同学示范读《再别康桥》,然后女同学读《死水》1~3小节,男同学读4、5小节,对比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⑴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同:A,押韵B、两首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异:《再》回环复沓,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⑵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
⑶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六、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引入对闻一多的简要介绍,及写此诗的背景
七、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1、全班诵读,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2、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4、阅读最后一节,教师指导: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八、拓展阅读:1、《沙扬娜拉》2、《偶然》
九、小结:古人说: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
让我们用率真、用直觉去感受诗,让我们用心灵去与诗握手。
同学们在课后去慢慢咀嚼、品味、把玩,每首诗都必有自己可悟、不可悟、不必悟之处。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体会“新月派”三美,有意识运用这三美,写一首表离别情的新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以学生诵读、讨论及自我感悟为主,老师加插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和本课诗人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一、现当代诗歌流派介绍
导入: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本单元只是一个窗口,目的是将我们的目光牵引向浩淼的诗的海洋。
现在让我们沿着诗的发展脉络漫溯……(用幻灯片投出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导入:欣赏歌曲《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不幸和挣扎,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2、听配乐朗诵,思考:
A、读第1、11、12、13小节,本诗的情感基调可用什么词概括?
B、结合写作背景,读第2-10小节,概括本诗内容大意。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D、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文字找出来。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E、全诗最后一小节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小结:艺术特色: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
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热爱生命》
1、导入语:毛泽东曾说: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
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才能真正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才能尊重和爱惜别人的生命。
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充满爱。
生命中有许多急流、险滩,有许多艰难、坎坷,是否轻易放弃,是否让生命之光暗淡熄灭?食指在《热爱生命》一诗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2、讨论:
(1)本诗先后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主题?从哪些句子可以显现?
女同学读1-3小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男同学读4-7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2)艺术特色:A、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
B、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
四、《双桅船》
(一)作者介绍: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二)朗读全诗,鉴赏精华:(1)寻找意象。
意象的运用:诗人借助“船”、“岸”、“风暴”、“灯”具体形象所组合的画面,来表达她的情绪和感情的历程。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诗歌拓展: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卞之琳《断章》,舒婷《致橡树》
六、课后作业:应用象征意象传递情感这一手法,写一首现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