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品德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42
《一生的忠告》9~16章成语积累摘要:一、前言二、成语积累概述三、具体成语及解释1.第九章:立志2.第十章:学习3.第十一章:品德4.第十二章:处世5.第十三章:修养6.第十四章:情感7.第十五章:生活8.第十六章:人生总结四、成语积累的意义和价值五、总结正文:《一生的忠告》第九~十六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富有智慧的成语,这些成语涵盖了立志、学习、品德、处世、修养、情感和生活等方面,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引导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1.第九章:立志本章中,作者通过立志成语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如“志在四方”,意味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一心一意”,强调集中精力,专注于目标。
2.第十章:学习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温故知新”的态度,不断复习旧知识,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博览群书”,意味着要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学识。
3.第十一章:品德品德高尚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本章中,“诚实守信”强调做人要真诚,讲信用;“厚德载物”,表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担起重任。
4.第十二章:处世在与人相处方面,我们要学会“和为贵”,以和为贵,谋求共同发展;“知人善任”,意味着要了解别人的优点,合理分配任务。
5.第十三章:修养修养方面,我们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学会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奋发向前;“自强不息”,表示要不断自我提升,永不止步。
6.第十四章:情感面对情感,我们要学会“相濡以沫”,在困难中相互支持,共渡难关;“情投意合”,表示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长。
7.第十五章:生活生活中,我们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懂得满足,珍惜当下;“随遇而安”,表示要顺应环境,适应变化。
8.第十六章:人生总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包容和谦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通过积累《一生的忠告》第九~十六章中的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第十一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单项选择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4.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5.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A. 道德动机方面B.道德意志方面C.道德行为方面D.道德情感方面6.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7.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8.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二、多项选择1.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情感E.道德价值观念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前习俗水平包含()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好孩子”取向阶段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E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3.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习俗水平包含()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好孩子”取向阶段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E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4.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规律有:()A.从片面到全面B.从他律到自律C.从效果到动机D.从评人到评己E.从道德情境到道德原则三、填空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2.道德认识是对________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现代德育论》(班华主编)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填空题:1、外国德育思想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和昆体良等思想家都阐述自己的德育思想。
2、苏格拉底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课程在于尽力优化灵魂。
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
3、柏拉图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三种素质——理性、气概、欲望。
它们分别形成各自的德性:源于理性的智慧,源于气概的勇气,源于欲望的节制。
……当一个国家具备了这四种德——智慧、勇气、节制、正义之时,理想国也就诞生了。
4、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出于习惯,主张通过反复实践使人养成“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等美德。
5、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在西方教育史上潜心研究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层出不穷。
较为著名的有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
6、法国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他认为儿童生而具有善性,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7、瑞士的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道德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心是发展儿童积极的爱。
8、德国的赫尔巴特将道德教育看做是教育的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提出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思想。
他把全部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为“五种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提出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针对性地借助管理、训练和教学的形式,来形成良好的品性。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在欧洲称为“新教育”,在美国称为“进步教育”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教育变革。
这场运动中起关键作用的首推美国的杜威。
10、作为“进步教育运动”领袖的杜威,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杜威的道德教育论渗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几乎构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全部内容。
谢老师讲《论语》:《学而》第十一章第一篇《学而》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孔子对“孝”进行了阐述。
曾子在第九章曾经提过“慎终追远”,那很大程度上是“礼”的表现。
人们只需要在清明、重阳等特定的日子表现出孝顺守礼的样子,容易让别人看到“慎终追远”。
这就是“礼”的反面,容易出现表面文章。
当然,“礼”还是有用的,可以让人们至少在表面上还去做一些事情。
本章孔子就是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说明如何做到“孝”。
孔子这句话是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孩子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孩子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为人处事的作风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面对的是宗法制度下的社会,是对“君子”所在的上层阶级而言的,放在今天我们有必要拓宽一下他的范畴。
日本作家池井户润有部小说叫做《下町火箭》,对这句话是个很好地注解。
出生于东京郊区的佃航平从小的梦想就是飞上宇宙,长大后他成为一名出色的科研人员,专门从事火箭发动机研发。
但在最接近梦想顶峰的时候,一次事故让他辞职回了老家,转而继承父亲留下的工厂。
七年过去了,他是一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要为了员工们与银行打交道,与大企业竞争。
他在工厂里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申请了全国最领先的火箭阀门专利。
在卖出专利获得利润和自己参与火箭阀门制造的选择之中,在自己的梦想和父亲工厂的生存之间,他走出了一条艰辛而光明的道路。
“父在,观其志”。
在宗法制度下,父亲是家长,孩子的行为和做法受到父亲及宗族的约束管理。
这时候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很多带有家庭意志,观察一个孩子是否孝顺,只能看他的思想状态。
是全身心地认可,还是口服心不服?让我们拓展到现代社会。
在学校、在家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现在的孩子接受的都是正面教育,所有人都在教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但是对“为什么该干,为什么不该干”讲得太少,讲得不深。
道德经第十一章教学设计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
其中的第十一章是一篇关于三十年来的教育设计的精华篇章,讲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本文通过详细解读《道德经》第十一章,提出了一套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设计方案,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智慧。
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中心,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与人类幸福的密切关系;2. 培养学生具备自律、宽容、正直、善良等道德品质;3. 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道德困境;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 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其追求真理和美好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经》第十一章。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介绍《道德经》第十一章的背景和主旨;2. 解读原文,探讨其中的道德智慧;3. 分析其中的道德原则和教育方法;4. 探讨道德与人生幸福的关系;5.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探讨解决方法;6. 分析《道德经》第十一章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导入和讨论(15分钟):- 介绍《道德经》第十一章的背景和主旨;- 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与人生幸福的关系。
2. 原文解读和分析(30分钟):- 老师解读《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道德智慧;- 学生分组讨论,就其中的重要观点和道德原则进行深入分析。
3. 道德困境讨论和解决方法(3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教导,提出解决道德困境的办法,并展示给全班。
4. 小组分享和总结(15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的教导和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课堂讨论和展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对《道德经》第十一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案例分析作业评估:布置道德困境相关的案例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于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课后问卷评估: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评估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收获。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1.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
*A.范畴不同(正确答案)B.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正确答案)C.隶属关系不同(正确答案)D.心理成分不同2.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B.道德情感(正确答案)C.道德意志(正确答案)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E. 道德动机3. 与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三种情绪( )。
*A.羞耻(正确答案)B.负罪感(正确答案)C.同理心(正确答案)D.挫折感4. 就小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表现出的特点为( )。
*A.行为的动机由外在教育的压力向内在需要转化(正确答案)B.在结构上表现出观念和行动的分离(正确答案)C.情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正确答案)D. 知行合一5.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表现。
[单选题] *A.家法B.单位规定C.法律法规D.道德准则(正确答案)6. 小孩子把冒险当作勇敢,请问是他的什么品德心理成分出了错?() [单选题]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A.法律是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护的一种准则与规范(正确答案)B.法律是高于道德的C.违反道德准则不会受到惩罚D.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维护的一种准则和规范(正确答案)8. “知、情、意、行”中“知”代表着品德的( )。
[单选题] *A.道德意志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正确答案)D.道德行为9. ()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
[单选题] *B、反社会C、欺负D、攻击10. 以下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A、分享行为(正确答案)B、助人行为(正确答案)C、违法行为D、合作行为(正确答案)11. 我国学者岑国桢等人1988年采用()对我国5—11岁的儿童的分享观念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分享的发展规律的存在。
教材第十一章道德品质的形成第一节1、掌握道德品质的概念2、道德品质的两个基本特征3、掌握道德品质的心理构成及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复杂性第二节1、掌握皮亚杰和可乐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基本思想及教育涵义2、掌握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第三节1、了解学生道德概念表现的三种水平2、掌握道德评价的概念3、掌握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4、掌握提高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措施第一节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等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意志,通过一定的练习形成的。
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过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人的行动总是受人的认识支配的。
所以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德认识也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才能认识道德的本质,从而获得道德的知识。
道德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社会行动的是非、善恶准则的认识。
各人的认识水平不同,有快有慢,有深有浅;再加上所受到的思想观点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基础。
通常一个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都受道德认识的调节和支配。
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志就越坚强,道德行动也会更高尚。
反过来,道德认识也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的影响。
人们通过道德的认识活动,就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并学会运用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
所以,道德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观念、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是运用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