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课件(11)(第十一章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4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
2、教学对象大一、大二各个专业的学生3、教学目的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
4、教学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教学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以理论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了解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
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能力;3)注重《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4)本课程讲授学时不少于54 学时;5、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讨论为辅;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必要时并辅之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方式。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采用闭卷考试。
考核方式为:平时及考勤+考查(期中)+考试(期末)。
文山学院课程考核大纲课程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分: 3教学部门:初等教育系拟定人:潘磊拟订日期:2010年11月1日修订日期:2010年月日审定人:《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考核大纲一、考核对象各个专业大一、二选修的学生二、命题依据本课程的考核依据《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课程教学大纲,以及由顾荣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材而制定。
本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教学内容覆盖面100%,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考核内容难易适中。
三、考核形式及试卷结构1、试卷总分:100 分2、考核时限:120 分钟3、考核方式:闭卷4、学生携带文具要求:笔、尺子等基本学习用具5、试卷题型比例:本课程考试有五种题型:选择题20%名词解释20%简答题25%论述题20%案例分析15%四、课程考核内容及比例:本课程主要考核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1、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5%2、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10%3、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10%4、第四章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10%5、第五章制定教育评价表一般方法和步骤5%6、第六章教育测验的常摸及其建立方法10%7、第七章教育测验的标准及其建立方法10%8、第八章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5%9、第九章学生智能发展的测量与评价10%10、第十章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的测量与评价10%11、第十一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测量与评价5%12、第十二章学生体育发展的测量与评价5%13、第十三章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发展趋势5%五、参考资料(一)教材:《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主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二)参考书目[1] 《教育评价学》,陈玉琨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2]《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王德清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教育测量学》,王汉谰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5;[4] 《教育测量学》,王孝玲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简明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许建成等编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6] 《现代教育评价》,沈玉顺主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教育测量与评价》,罗黎辉高翔编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2;[8]《现代教育评价》,姜凤华主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9]《教育测量与评价》,胡中锋等主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教学教育评价》,魏超群著,[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王景英主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2]《评价活动论》,马俊峰主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教育测量与评价》,[美] 格朗兰德著,郑军等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4]《教育评价》,[美] B•S•Bloom等著邱渊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5]《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刘本固编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六、样卷文山学院初等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1.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对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要,它是( )A.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与工具B.测量的重要方法与工具C.写文章的重要方法D.教学的重要手段2.下列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层次最低的是( )A.知识B.领会C.应用D.分析3.是非题的特点是( )A.不容易猜测B.评分误差大C.适用范围有限D.单位时间内答题量少4.标准参照测验的用途( )A.用于教育工作的选拔决策B.用于教育工作分流决策C.用于鉴别学生能力D.用于评价课堂教育与课程编制的有效性5.吉尔福特根据研究得出,发散性思维在行为上表现出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A.敢为性B.创造性C.独特性D.稳定性6.平均数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需的样本容量至少为( )A.10B.20C.30D.407.标准参照测验的用途( )A.用于教育工作的选拔决策B.用于教育工作分流决策C.用于鉴别学生能力D.用于评价课堂教育与课程编制的有效性8.吉尔福特根据研究得出,发散性思维在行为上表现出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A.敢为性B.创造性C.独特性D.稳定性9.用于教育工作中选拔与分流决策的测验是()A.标准参照测验B.常模参照测验C.诊断性测验D.形成性测验10.教师事先设计便于评价或记录学生操作行为表现的表格的做法,体现了实验技能考核中遵守的原则是()A.客观化原则B.全面性原则C.实践性为主原则D.个性化原则、名词解释题:(每题 5 分,共20 分)1、教育评价2、诊断性评价3、学生评价4、组内常模、简答题(每题5 分,共25 分)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