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112.54 KB
- 文档页数:1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符保国【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与经尿道输尿管镜下取石术(UR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8例采用MPCNL治疗(MPCNL组),128例采用URL治疗(URL 组),比较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MPCNL组较URL组手术时间长(P<0.05)、术中出血多(P<0.05)、住院时间长(P<0.05);MPCNL组3~5 d内结石清除率为93.8%(120/128),1个月后的结石清除率为99.2%(127/128),URL组术后3~5 d内结石清除率为55.5%(71/128),术后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1个月后的结石清除率为85.2%(109/128),URL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显著低于MPCNL组(P<0.05).结论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清除率高,但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URL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结石清除率低,术后常需辅助方法进一步清除残石.【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1(012)006【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经尿道输尿管镜下取石术【作者】符保国【作者单位】桃江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湖南,桃江,41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3+.4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
目前对于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是微创治疗,常用的微创治疗有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URL)、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等[1]。
桃江县人民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分别采用MPCNL和UR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各128例,现对二者疗效进行对比。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56例,术前通过B超、泌尿系造影、腹部X线平片检查(KUB)确诊为输尿管上段结石,全部结石均为阳性结石。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49例输尿管一次成功取石;91例肾结石患者,52例一期成功取石,33例一周后二期成功取净结石,6例肾盏有残石在eswl后4周内排出,住院时间4~12 d,平均8 d。
术中术后无大出血、尿瘘、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通过微创经皮肾镜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特别是复杂性肾结石,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上尿路结石;肾结石中图分类号 r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6-0127-01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在泌尿外科治疗尿路结石有显著优势,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具有精准定位、操作简单、避免术中对肾脏的伤害、减少出血的优势[1]。
本文将研究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的14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其中男84例,女56例,年龄35~62岁,平均(43.2±1.5)岁,其中左输尿管上段结石31例,右输尿管上段结石18例,结石横径≥0.8 cm,纵径≥1.2 cm;左肾结石33例,右肾结石47例,其中单肾盂结石28例,肾多发结石和部分鹿角型结石52例,大结石长径≥2 cm;双肾结石11例。
所有患者中12例有开放手术史或eswl手术,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
1.2 方法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取截石位,于患侧部位逆行插入5 f输尿管导管,随后取俯卧位,使腰背呈拱形,增宽肋间隙。
手术采用c 臂x线机定位,在5 f输尿管注入造影剂,从肾中盏平面穿刺,从11肋间或12肋间下肩胛下角线和腋后线间区域进行穿刺,待穿刺入集合系统抽出针芯后,见尿液流出,表示穿刺成功。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估采用微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患者予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对照组予开腹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结石取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两组的结石取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情况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平均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试验组并发症60例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情平稳,无麻醉意外及相关并发症,如继发性感染、出血等。
3 讨论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处理,常可严重损害肾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既往开放性肾实质或肾盂切开取石术创伤大,且手术后炎性及纤维瘢痕形成,正常的解剖层次改变,若出现结石复发及结石残余时,二次开放手术风险明显增高,同时处理困难。
目前诸多文献报道术后肾皮质撕裂及术后大出血在肾结石手术中发生率较高。
在本次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经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结果,显示mpcnl具有高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与文献[3]报道一致。
笔者总结经验:根据术中穿刺及肾积水情况,可通过逆行插管制造“人工肾积水”,有利于寻找经皮穿刺及术中寻找肾盂开口。
根据手术经验,术中穿刺尽量选择中盏,或者根据结石距体表最短路径,同时可以在不影响术中碎石的前提,尽量选择皮质薄、积水中的肾盏为穿刺点。
选择中盏后路为穿刺点具有:(1)观察范围大;(2)可同时处理不同肾盏结石;(3)降低高位穿刺风险。
若根据病情需要肾上盏穿刺入路时,需要综合考虑结石的形态、大小以及盏颈的长度、宽度和角度等;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时,根据结石的大小以及结石的质地,可以通过调整peel-away鞘,防止碎石移动至结石残留。
不同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实施微创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冲击波碎石术。
结果观察组术后3 d和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结石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输尿管穿孔和继发性输尿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微创的输尿管镜碎石术和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输尿管上段结石;嵌顿性;输尿管镜碎石术;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中图分类号] r69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61-02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横径与输尿管相比,前者较大,可导致输尿管管壁发生水肿、输尿管炎性改变,甚至出现炎性息肉,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导致输尿管病变可累及输尿管周围组织,可导致输尿管梗阻形成。
本文观察不同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66例,以上患者均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确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
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5.4)岁;结石在左侧输尿管共18例,结石在右侧输尿管15例。
对照组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3.8±6.2)岁;结石在左侧输尿管共19例,结石在右侧输尿管1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大小等相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冲击波碎石。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1)输尿管镜碎石术:用于伴发肾积水较少且结石位置偏低的患者。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肾结石可发生于肾盏、肾盂内,并可移动进入输尿管或膀胱,可造成尿路梗阻,发生肾积水和脓尿,肾和输尿管结石即上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率高,且复发病,常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
传统的方法方案有体外震波碎石(eswl),输尿管切开取石,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及新近出现的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和微造瘘经皮肾取石术,在治疗上尿路结石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些方法均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术后并发症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故近年来多推崇微创经皮肾镜手术,且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
本文就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mpcnl的沿革复杂肾结石尤其是肾盂铸型结石以及开放手术后复发的肾结石,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开放手术一直是基层医院治疗肾结石的主要措施,但是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大、容易继发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尤其是结石残留或结石复发都为结石的再次治疗带来困难[4]。
20世纪80年代德国chaussy教授等[5]首次报道用体外震波碎石机治疗肾结石获得成功,被誉为“肾结石治疗的革命”。
eswl 虽属微创,但对于上尿路结石有治疗周期长、慢性肾功能损害及对胱氨酸等硬结石效果差的缺点,故目前多限于2.0cm以下的结石[6]。
同时,反复多次的eswl可加重肾损害,甚至造成肾萎缩。
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pcnl)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上述这种治疗矛盾,尤其是随着放射、超声和ct等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腔内设备不断改进、超声碎石、气压弹道碎石、钬激光碎石等腔内碎石器的应用,建立经皮肾通道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使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合并症减少,手术范围不断扩大,除了简单的肾及上尿路结石,开放手术难以处理的全鹿角状肾结石、手术后残留结石、肾与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或闭锁,以及肾积水、上尿路手术后尿漏等复杂的情况,均可通过经皮肾镜等腔内技术处理[7]。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作者:王志红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0期王志红永胜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云南丽江 674200[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我院5年来在上尿路结石治疗当中所采用的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 hotomy, PCNL)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来评价PCNL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
方法 2008—2013年,采用PCNL治疗方法一共治疗10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当中采用传统常规的PCNL治疗9例,采用皮肾微造瘘二期输尿管镜取石来治疗的16例,微创PCNL治疗75例。
结果以上三种方法手术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9%、94%和99%,结石的清除率分别为80%、85%、93%,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4%、1.5%和0.3%;当中单通道取石67例,多通道进行取石33例,手术次数一共151次。
结论通过对PCNL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PCNL这项技术的结石清除率和手术的成功率都显著提高,使其在治疗当中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大大降低,使其临床的适应证广泛应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关键词]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中图分类号] R6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a)-0118-02因为PCNL(经皮肾穿刺取石)自身有一定的侵入性,当中的手术操作过程和医疗手术器械较为繁琐,特别是对于无积水肾结石和鹿角形状的肾结石手术的难度非常大,引起相应的并发症也比较多,该项技术曾经一度不被泌尿科医生所认同,使得PCNL这项技术的推广影响甚大。
我院通过5年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PCNL这项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得这项技术更加的简单实用,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2013年,采用PCNL治疗方法一共治疗100例(151次)上尿路结石患者,男性61例,女性39例;岁数在6~85岁,平均岁数为43岁,当中的单发肾盏、肾盂结石26例,鹿角形状肾结石34例,输尿管的上段结石5例,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ESWL)后严重石街3例,开放手术以后残留石头32例[1]。
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疗效观察李群秀;张胜利;邢伟只;李磊【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24(28)10【摘要】目的观察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MPCNL)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
方法将9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
对照组采用MPCNL治疗,研究组采用MPCNL联合FURSL治疗。
比较2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肾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结石清除率、治疗费用、手术时间高于、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2组血尿素氮、血肌酐、β_(2)-微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毕时,2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4 h,2组血红素氧合酶-1、内皮素-1、皮质醇、促血管生成素Ⅱ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但研究组血红素氧合酶-1、内皮素-1、皮质醇、促血管生成素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26%,对照组为2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PCNL联合FURSL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但能提高上尿路结石的结石清除率,缩短住院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较小,且未加重肾功能损伤及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总页数】4页(P42-45)【作者】李群秀;张胜利;邢伟只;李磊【作者单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9.2;R614;R459.7【相关文献】1.微创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对比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2.输尿管镜碎石术、微造瘘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和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疗效分析3.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和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治疗2~4cm肾下盏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4.微造瘘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附37例报告)5.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9 -①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21二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杨恩明① 王飞① 李康① 洪德时① 杨乐乐① 林杰斌① 苏雅丽①【摘要】 目的:探究二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2年10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9例。
对照组采用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二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
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
结果: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前两组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3 d,观察组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二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患者中的疗效较好,其可显著改善肾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
【关键词】 二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输尿管上段结石 感染 肾功能 炎症因子 doi:10.14033/ki.cfmr.2023.3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36-0019-04 Effect of Two-stag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 Patients with Upper Ureteral Calculi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Ren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YANG Enming, WANG Fei, LI Kang, HONG Deshi, YANG Lele, LIN Jiebin, SU Yal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36): 19-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two-stag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 patients with upper ureteral calculi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ren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Method: Ninety-eight patients with upper ureteral calculi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admitted to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Medical College from November 2018 to Octo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reterolithotom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wo-stag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The calculus clearance rat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mplication rate, renal function indexes [serum creatinine (Scr),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and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interleukin-1β (IL-1β), interleukin-6 (IL-6) and interleukin-8 (IL-8)]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one cleara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nal function indexe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P >0.05). At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renal function indexe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wo-stag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upper ureteral calculi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ren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Key words] Two-stag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Upper ureteral calculi Infection Renal function Inflammatory factor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361021, China 泌尿系结石在临床多见,而上尿路结石在其中占比较高,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是常见的类型,且不乏合并感染的情况,因此临床中关于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的治疗研究多见,且研究涉及面较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