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汽车的前置前驱模式与前置后驱模式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
后驱原理和前驱车的原理
后驱原理是指汽车的动力传递系统将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给后轮,由后轮驱动车辆前进的原理。
在后驱车中,发动机通常位于车辆的前部,动力首先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后部的传动装置,再由传动装置将动力分配给后轮进行驱动。
前驱车的原理则是相反的,发动机位于车辆的前部,动力首先传递给前部的传动装置,再由传动装置将动力分配给前轮进行驱动。
与后驱车相比,前驱车的传动装置更加紧凑,因为传动轴不需要穿过整个车身,这使得前驱车在空间利用效率和燃油经济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两种驱动原理各有优缺点,后驱车由于动力传递到后轮,使得车辆的重心更平衡,操控性更好,尤其在高速行驶时更稳定。
而前驱车则在低速行驶和操控灵活性方面更占优势,因为发动机的重量位于驱动轮附近,增加了车辆的牵引力。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用途,后驱和前驱车型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选择何种驱动方式应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喜好来决定。
简述汽车底盘传动系的布置形式
汽车底盘传动系是指汽车发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的
系统。
它的布置形式主要包括前置前驱、前置后驱、中置后驱和四驱
四种形式。
1. 前置前驱
前置前驱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前轮的传动方式。
这种布置
形式具有车身空间利用率高、制动稳定性好、操控性好等优点。
同时,由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都位于车辆前部,使得车辆前部重量较大,容
易出现过度转向和前轮打滑等问题。
2. 前置后驱
前置后驱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后轮的传动方式。
这种布置
形式具有车辆平衡性好、操控性好、加速性能好等优点。
但是,由于
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都位于车辆前部,使得车辆前部重量较大,容易出
现过度转向和前轮打滑等问题。
3. 中置后驱
中置后驱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驱动后轮的传动方式。
这种布置
形式具有车辆平衡性好、操控性好、加速性能好等优点。
同时,由于
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都位于车辆中部,使得车辆重心较低,稳定性好。
但是,由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都位于车辆中部,车身空间利用率较低。
4. 四驱
四驱是指发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四个车轮的传动方式。
这
种布置形式具有车辆通过性好、操控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
同时,
四驱系统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自动调整动力分配,使得车辆在不同路况
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但是,四驱系统的成本较高,同时也会增加车辆
重量和油耗。
总之,汽车底盘传动系的布置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车辆使用环
境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
浅析汽车传动系的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
汽车传动系的基本功是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给汽车的驱动车轮,产生驱动力,使汽车能在一定速度上行驶。
汽车传动系具有减速、变速、倒车、中断动力、轮间差速和轴间差速等功能,与发动机配合工作,能保证汽车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正常行驶,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汽车传动系分为机械式、液力式、电力式。
本文介绍这三种汽车传动系的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
汽车传动系的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
一、机械式传动系的布置形式
FR:前置后驱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
主要应用在载货汽车上、部分轿车和客车也有应用。
优点:维修发动机方便,离合器,变速器的操纵机构简单,前后轮的轴荷分配较为合理。
缺点:需要一根较长的传动轴,这不仅增加了整车质量,还影响汽车传动系统的效率。
应用:载货汽车,部分轿车和客车。
如红旗7560、广州标志、伏尔加、日产
公爵、丰田皇冠、丰田凌志等。
FF:前置前驱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
广泛应用于微型和中型轿车,中高级轿车上应用也日益渐多。
优点:省去了FR 中变速器和驱动桥之间万向节和传动轴,是车身底板高度
降低,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和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因整个传动系集中在汽车前部,其操纵机构比较简单。
缺点:结构较为复杂;前轮的轮胎寿命较短;爬坡能力相对较差。
RR:后置后驱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
前后轮驱动汽车的优缺点一、现代汽车发动机的布置形式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心脏,它的布置是汽车整体布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汽车总体构造和布置形式是不相同的。
现代汽车发动机在汽车中的位置可依其布置形式分为前置、中置和后置三种。
就货车而言,发动机前置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布置形式。
它的优点在于发动机的通用性好,既可选装直列和卧式,又可采用V型发动机,维修时也方便。
另外货箱地板高度较低,整车对路面要求也比较低。
而发动机的中置、后置同前置相比,发动机的通用性差;只能选用卧式发动机,维修时也很不方便,货箱地板比较高,对路面要求也比较高。
发动机中置的优点在于轴荷分配比较合理,驾驶室内噪声振动轻,驾驶员座位高度较低。
而发动机后置的最突出优点,是由于驾驶室远离发动机,室内几乎不受发动机的噪声和振动的影响。
目前发动机后置在货车上采用不多,只局限于后置发动机的轿车采用前置形式,轿车发动机采用前置形式的优点在于操纵机构简单,发动机冷却条件好,除霜与采暖机构简单,行李箱尺寸较大。
为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现代轿车总体构造和布置形式是不相同的,按发动机和各个总成相对位置的不同,现代轿车发动机的布置形式和驱动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国内外的大多数载重车,部分轿车及部分客车均采用这种传统的驱动形式。
它是前轮转向、后轮驱动,发动机输出动力通过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输送到驱动桥上,在此减速增扭后传送到后面的左右半轴上,驱动后轮使汽车运行,前后轮各行其职,转向与驱动分开,负荷分布比较均匀。
2.全轮驱动(NWD):是越野汽车特有的形式。
(如BJ2020切诺基等)。
通常发动机前置,在变速器后装有分动器,以便将动力分别输送到全部车轮上。
全轮驱动动力性好,爬坡及越野能力强。
但与单独的前、后轮驱动相比结构复杂,成本高,传动效率低。
3.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轿车上逐渐流行的布置形式。
家庭轿车发展趋势当今家庭轿车驱动发展趋势分为以下几种一.前置前驱(FR):FF是'Front Engine,Front Drive'的简写,意思是'前置引擎,前轮驱动',即所谓'前偈前驱'。
引擎放在车头,波箱紧贴引擎,动力由前轮送到地面。
前轮兼负动力转送和转向的功能。
优点就是省却通往后轮的传动轴,车厢有更大的空间,车身也自然轻。
虽然一般而言它不及FR 般灵活,但胜在操控容易,高速失控时也较易救车。
即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ront—en-gine Front—drive,简称FF),这是轿车(含微型、经济型汽车)上比较盛行的驱动型式,但货车和大客车基本上不采用该型式。
优势:1.省略传动轴装置,减轻了车重,结构比较紧凑;2.有效地利用了发动机室的空间,驾驶室内空间较为宽敞,并有利于降低地板高度,提高乘坐舒适性;3.发动机*近驱动轮,动力传递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4.发动机等总成前置,增加前轴的负荷,提高了轿车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5.简化了后悬架系统;6.在积雪或易滑路面上行驶时,*前轮牵拉车身,有利于保证方向稳定性。
缺点:1.启动、加速或爬坡时,前轮负荷减少,导致牵引力下降;2.前桥既是转向桥,又是驱动桥,结构及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维修保养困难。
前置后驱(FF):前置后驱,即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ont—engineRear—drive,简称FR),这是一种最传统的驱动型式。
国内外大多数货车(含皮卡)、部分轿车(尤其是高级轿车)和部分客车都采用这种驱动型式,但采用该型式的小型车很少。
优势:1.在拼合良好的路面上启动、加速或爬坡时,驱动轮的负荷增大(即驱动轮的附着压力增大),其牵引性能比前置前驱型式优越;2.轴荷分配比较均匀,因而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并有利于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3.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等总成临近驾驶室,简化了操纵机构的布置;4.转向轮是从动轮,转向机构结构简单、便于维修。
轿车前驱和后驱的最全面优缺点对比前驱车的传动效率比后驱车要高。
所有的前驱车在设计的时候,不管发动机横置还是纵置,它的重心都偏于前轴,也就是在车头侧,与驱动轮的位置很近,传动距离短。
其中又以前横置发动机效率最高,这也是大多数前驱车所采用的布置方式。
由于发动机的输出轴与汽车前轴平行,变速箱与驱动桥是做成一体的固定在发动机旁,动力可以直接通过斜齿轮传递到差速器上,再经变速箱、驱动桥,减速增扭后传递给两根半轴最后驱动车的前轮旋转,显然这种距离最短,且没有经过任何转换的传动效率是最高的。
大多数民用的后驱车,采用的是前置或者前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布置方式,那么动力从发动机经过变速箱出来以后,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传动轴,经万向节传递到后差速器,然后才能从后差速器再分出两根半轴分别驱动两个后轮。
这种过长的传动距离是会损失动力的。
我们知道,传动轴都是由金属制成的,虽然它的刚度非常大,但仍然存在扭曲的弹性,只不过这种扭曲用肉眼看不出来罢了。
当车辆在急加速的时候,发动机的扭力非常大,巨大的扭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后轴的时候,传动轴会发生扭曲形变,这种形变实际上是一种能量的损耗,它转换成热能浪费掉了。
因此后驱车的这种结构会导致功率损失增加,燃油消耗也会增加。
另外对于传动系统来说,作为运动部件的重量是会影响响应性的,过重的传动部件会导致轮端扭力响应的速度下降。
后驱车这种长长的传动轴必须要求传动轴和万向节有很强的韧性和刚性,来克服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巨大扭力,那么传动轴等机构的重量就不得不增加,这个重量与前驱车相比,是要大很多的。
因此后驱车会影响轮端扭矩的响应性,很多赛车采用昂贵的碳纤维制造传动轴,就是为了降低传动轴的重量提高响应性,可见这一部件的重要性了。
那么这样就非常好理解为何国内外的大部分车辆都采用前置前驱设计了,普通的民用车,特别是中小排量的家用车型,发动机的功率本来就有限,如果在传动系统中再损失一些一部分动力,那么它的实际加速性会明显降低,这显然是厂家和用户都不希望看到的。
前驱动工作原理
前驱动是一种汽车驱动方式,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动机将功率传输到车轮上的前驱轴,从而推动车辆前进。
在前驱车辆中,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轮为前轮。
具体而言,前驱系统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和驱动轴等组成部分。
首先,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变速器传递给传动轴。
变速器可以选择不同的传动比,以适应不同的行驶速度和路况。
传动轴将动力传输到驱动轴上,而驱动轴则将动力传递到前轮。
驱动轴上通常安装有差速器,它可以根据左右轮子的转速差异调节动力的分配,以确保车辆在转弯时更好地转向。
在前驱车辆中,前轮既起到了转向的作用,又充当了驱动轮的角色。
这样的设计有着一些优点。
首先,由于前驱车辆的发动机和驱动部件都集中在前部,车辆重心较低,有助于提高操控性和稳定性。
其次,相比于后驱车辆,前驱车辆的传动系统更为简单和紧凑,节省了空间和成本。
然而,前驱系统也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驱动和转向功能集中在前轮上,车辆的牵引力和悬挂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低附着力路面或紧急刹车时,可能会导致前驱车辆出现抱死或失控的情况。
总的来说,前驱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汽车驱动方式,通过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前轮,使车辆可以前进。
它具有操控性好、空
间利用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不同的驱动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车辆和特定的需求。
常见传动方式传动方式是指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到车辆的驱动轮上的方式。
在汽车领域,有许多常见的传动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动方式,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 前置前驱传动(FF)前置前驱传动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前轮的传动方式。
这种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车辆重量较轻、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前驱传动的车辆在操控性和通过性方面表现出色,适用于一般城市道路行驶。
然而,由于动力和驱动同时集中在前轮上,容易引发轮胎打滑和转向不灵敏的问题。
2. 后置后驱传动(RR)后置后驱传动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后轮的传动方式。
这种传动方式具有重心低、驱动力直接作用在驱动轮上、车辆稳定性好等优点。
后驱传动的车辆在操控性和驱动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尤其适用于高速公路和赛道行驶。
然而,后驱传动的车辆在低摩擦路面上的通过性相对较差,并且生产成本较高。
3. 四轮驱动(4WD)四轮驱动是指车辆的四个车轮都能够获得动力的传动方式。
这种传动方式通常配备有变速器和差速器,可以根据路况和驾驶需求自动或手动调整动力分配。
四轮驱动的车辆具有优秀的通过性和操控性,适用于复杂的路况和恶劣的天气。
然而,四轮驱动系统会增加车辆的重量和复杂性,并且在正常道路行驶时会消耗更多的燃料。
4. 前置后驱传动(FR)前置后驱传动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但动力通过传动装置传递到后轮的传动方式。
这种传动方式兼具前驱传动和后驱传动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驱动性能。
前置后驱的车辆在操控性方面表现出色,并且具有较好的通过性。
然而,前置后驱传动在雪地和湿滑路面上的性能较差。
5. 全时四驱(AWD)全时四驱是指车辆的四个车轮都能够获得动力,并且动力分配由传动系统自动调整的传动方式。
这种传动方式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轮的转速和路面状况,根据需要调整动力分配,以提供最佳的驱动性能和稳定性。
全时四驱的车辆适用于各种路况和天气条件,具有出色的通过性和操控性。
传动系的布置方式
传动系的布置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前置前驱(FF):发动机安装在车辆前部,通过变速器和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前轮。
这种布置方式常用于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辆,具有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2. 前置后驱(FR):发动机安装在车辆前部,通过变速器和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后轮。
这种布置方式常用于中大型轿车、跑车和豪华车,提供了更好的平衡性和操控性能。
3. 中置后驱(MR):发动机安装在车辆中部,通过变速器将动力直接传递到后轮。
这种布置方式常用于高性能跑车和赛车,可实现最佳的重量分布和操控性能。
4. 后置后驱(RR):发动机安装在车辆后部,通过变速器将动力传递到后轮。
这种布置方式常用于经典跑车和一些小型经济车辆,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较小的转弯半径。
5. 全轮驱动(AWD):动力通过变速器分配到所有车轮,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和操控性能,适用于越野车、SUV 和高性能车辆。
6. 电动汽车传动:电动汽车的传动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电池组、电动机和减速器组成。
电动机直接驱动车轮,无需传统的变速器和传动轴。
传动系的布置方式会影响车辆的性能、操控性、空间利用和设计特点。
不同的布置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车辆和用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驾驶偏好。
名词解释发动机布置形式FF
发动机布置形式是指发动机在整个车辆中的位置和安装方式,常见的
发动机布置形式有前置前驱(FF)、前置后驱(FR)、后置后驱(RR)和中置后驱(MR)等。
前置前驱(FF)是指发动机安装在车辆前部,通过前轮驱动车辆的驱
动形式。
这种布置方式既能够使车辆整体设计更加紧凑,也可以提高
使用效率,节约燃料。
因此,FF的布置形式广泛应用于小型、经济型、城市代步车以及家用轿车上。
前置后驱(FR)是指发动机安装在车辆前部,但是通过后轮驱动车辆
的驱动形式。
这种布置方式主要应用于一些运动型车辆,如超级跑车
和赛车。
FR的布置形式能够提供出色的转弯稳定性,以及更快的加速
和更高的极限速度。
后置后驱(RR)是指发动机安装在车辆后部,通过后轮驱动车辆的驱
动形式。
RR的布置形式通常用于拖拉机、搬运车、卡车等需要承载重
物的大型车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保时捷911。
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提高车辆的牵引力和操控性,同时也可以使车辆更加稳定。
中置后驱(MR)是指发动机安装在车辆中部,通过后轮驱动车辆的驱
动形式。
这种布置方式主要应用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赛车中,如法拉
利、兰博基尼等。
MR的布置形式可以提供更好的重量平衡和操控性能。
总的来说,不同的发动机布置形式适用于不同的车辆类型和用途,选
择适合的布置形式可以使车辆更加卓越。
先简单介绍一下两轮驱动:在两轮驱动形式中,可根据发动机在车辆的位置以及驱动轮的位置进而细分为前置后驱(FR)、前置前驱(FF)、后置后驱(RR)、中置后驱(MR)等形式。
目前,两驱越野车和轿车最常用的是前置后驱形式。
比如,国内著名的越野车品牌江铃陆风在2004年推出的04新款2.0排量的SUV就采取了这种驱动形式。
前置后驱(FR)的全称叫做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驱动形式。
其中前排车轮负责转向,由后排车轮来承担整个车辆的驱动工作。
在这种驱动形式中,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全部输送到后驱动桥上,驱动后轮使汽车前进。
也就是说,实际的行进中是后轮“推动”前轮,带动车辆前进。
与两轮驱动类的其他驱动形式相比,前置后驱有比较大的优越性。
以陆风为例,当车辆在良好的路面上启动、加速或爬坡时,驱动轮的附着压力增大,牵引性明显优于前驱形式。
同时,采用前置后驱的陆风SUV还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并有利于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前置后驱的安排使陆风SUV的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等总成临近驾驶室,简化了操纵机构的布置和转向机构的结构,这样更加便于车辆的保养和维修。
基于以上的诸多优点,国产宝马325i、530i以及档次更高的进口宝马轿车,宾利、奔驰、捷豹等很多豪华轿车多采用前置后驱这种形式。
不过,如果你买一辆越野车的动机是想要在真正的山野丛林中纵横驰骋的话,就一定别心疼差价,要再狠一狠心,把四轮驱动系统配置整齐。
因为,两轮驱动的车辆即使在良好的路面上,碰到雪地或易滑路面等情况也可能打滑,启动加速时也比较容易发生摆尾现象。
四轮驱动就可以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同时,四轮驱动系统有比两轮驱动更优异的引擎驱动力应用效率,能达到更好的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有效发挥。
就安全性来说,也可以形成更好的行车稳定性。
所谓四轮驱动,是指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可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以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
电驱桥分类电驱桥是指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轮轴的组合。
它是车辆驱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向车轮输送动力,推动汽车前进。
电驱桥按照不同的结构和用途进行不同的分类,这篇文章将会详细介绍电驱桥的分类方式。
1.前驱桥前驱桥是指驱动前车轮的电驱动桥。
在前驱式汽车中,前轮既负责驱动车辆,又负责转向,这就要求前驱桥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抗剪性能。
此外,前驱桥还需具有较大的转向角度,以便车辆实现良好的操控性能。
2.后驱桥后驱桥是指驱动后车轮的电驱动桥。
与前驱桥相比,后驱桥的传动效率更高,承载能力更强。
此外,后驱桥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剪性能,适合于高速行驶和操控性能要求较高的车辆。
3.中置驱动桥中置驱动桥是指驱动车辆两个车轮中间的电驱动桥。
它适用于四驱车辆,能够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和承载能力。
中置驱动桥采用的是多个齿轮组合的方式,能够使车辆在稳定性和操控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现。
4.全驱动桥全驱动桥也叫四驱桥,是指所有车轮都可以被电动机驱动的电驱动桥。
全驱动桥可以提供强大的牵引力和承载能力,在雨雪天气和复杂路况下具有更好的通过性。
但是,相比于前驱桥和后驱桥,全驱动桥的成本更高。
5.前置式电驱桥前置式电驱桥是指驱动前车轮的电驱动桥,但驱动电机被放置在前置式电驱桥的前方。
这样做的好处是车辆的前后重量分布比较均衡,对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有好处。
但是,前置式电驱桥的缺点是相对于后置式电驱桥成本更高,安装难度也较大。
6.后置式电驱桥后置式电驱桥是指驱动后车轮的电驱动桥,但驱动电机被放置在车辆的后部。
后置式电驱桥可以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和加速性能,适合于性能较高的车辆。
但是,后置式电驱桥的缺点是前后重量分布不均衡,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电驱桥在现代汽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结构和用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各种分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厂商在选择驱动桥时需根据车辆的具体用途和性能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汽车发动机前置前驱和前置后驱的优缺点
前置前驱:
优点:
1. 较为简单和便宜的制造和装配过程。
2. 更优秀的燃油经济性,尤其在城市行驶时,因为发动机的重量被放在前轮上,减少了转动大量重量的能量损失。
3. 更好的操纵性能,因为发动机的重心在前轴之前,提供了更好的平衡,使操纵更稳定。
缺点:
1. 前驱车难以达到后驱车的加速能力,因为它缺乏后轮传动的优越性能。
2. 有限的牵引力和悬挂系统会影响前轮轮胎的寿命。
前置后驱:
优点:
1. 更平衡和稳定的加速性能,因为后轮拥有优越的抓地力和牵引力。
2. 更高质量的车辆悬挂,因为它不必考虑到齿轮箱和驱动轴的体积和重量。
缺点:
1. 操纵性差,因为发动机重心在驾驶员的后面。
2. 更高的成本,因为设计和制造后部依赖齿轮箱和驱动轴的部件更加复杂。
前驱与后驱悬挂系统的对比悬挂系统是汽车底盘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之一,它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
前驱和后驱是两种常见的汽车传动方式,它们在悬挂系统设计和性能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前驱与后驱悬挂系统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特点和优劣势。
一、前驱悬挂系统前驱悬挂系统是指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直接传输到前轮,推动车辆前进。
前驱悬挂系统通常有麦弗逊悬挂和双叉臂悬挂两种形式。
1.麦弗逊悬挂麦弗逊悬挂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悬挂系统。
它通过弹簧和减震器的协同作用,提供车辆的悬挂和减震功能。
麦弗逊悬挂可以使得车身的重心较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然而,麦弗逊悬挂的缺点是悬挂结构较大,占据车轮的空间较多,限制了前轮的转向角度,降低了车辆的通过能力。
2.双叉臂悬挂双叉臂悬挂是一种采用上下两根臂支撑车轮的悬挂系统。
它通过上下臂的连接,提供车轮的运动自由度,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悬挂性能更加稳定和舒适。
双叉臂悬挂的特点是悬挂结构较小,减少了车轮的破坏和磨损。
然而,双叉臂悬挂也存在成本较高和制造复杂的问题。
二、后驱悬挂系统后驱悬挂系统是指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间接传输到后轮,推动车辆前进。
后驱悬挂系统通常有多连杆悬挂和扭力梁悬挂两种形式。
1.多连杆悬挂多连杆悬挂是一种采用多根连杆结构的悬挂系统。
它通过多根连杆的连接,使得车轮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运动自由度,提高了悬挂性能。
多连杆悬挂可以使得车辆的通过能力较强,适合在复杂路况下行驶。
然而,多连杆悬挂也存在成本较高和制造复杂的问题。
2.扭力梁悬挂扭力梁悬挂是一种通过扭力梁连接车轮和车身的悬挂系统。
它通过扭力梁的扭转和弹簧、减震器的配合,提供车辆的悬挂和减震功能。
扭力梁悬挂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普通家用车。
然而,扭力梁悬挂的悬挂性能相对较差,对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影响较大。
三、前驱与后驱悬挂系统的比较前驱悬挂系统和后驱悬挂系统在设计原理和性能特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常见发动机布置形式一、前置前驱布置前置前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轴位于前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前驱车型,其优点是布局紧凑,利用空间高效,重量分布较为均衡,提供良好的转向操控性能。
此外,由于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使得车内空间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提供了舒适的乘坐体验。
然而,前置前驱布置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前轮驱动会导致车辆在弯道中出现过度转向和驱动力不足的情况。
二、前置后驱布置前置后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轴位于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后驱车型,其优点是在加速和行驶过程中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和稳定性。
后置驱动轴使得车辆的重量分布更为均衡,提供了更好的操控性能。
此外,前置后驱布置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大的后备箱容积和乘坐空间。
不过,由于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导致车辆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对发动机舱的散热要求较高。
三、后置后驱布置后置后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驱动轴位于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超级跑车。
后置后驱布置的优点是在高速行驶时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由于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使得车辆重心更低,提供了更好的平衡和操控性能。
此外,后置后驱布置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大的后备箱容积。
然而,后置后驱布置的缺点是车辆在转弯时容易失控,需要较高的驾驶技术和经验。
四、中置后驱布置中置后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驱动轴位于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超级跑车。
中置后驱布置的优点是在操控性能和平衡性方面表现出色。
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使得车辆重心更低,提供了更好的平衡和操控性能。
此外,中置后驱布置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大的后备箱容积。
然而,中置后驱布置的缺点是车辆的乘坐空间较为有限,驾驶舒适性相对较差。
五、中置四驱布置中置四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同时驱动轴位于前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SUV车型。
中置四驱布置的优点是在操控性能、稳定性和牵引力方面表现出色。
前驱车与后驱车的优缺点前驱车和后驱车最大区别就是驱动方式不同前驱车造价便宜,省油,经济实用;但容易产生转向不足,使驾驶员总要弯内推头,说白了,前驱车重量分配基本上都在前面.过弯时候明显头重脚轻,不适合做激烈的操控动作,但日常行驶是没问题的.后驱车的造价稍贵一点,但操控灵活,扭力大,但有着转向过度的特性.严重的时候甚至要反轮修正整车姿态,否则就会失控.后驱车由于驱动方式和造价综合考虑,一般只用在SUV,跑车,中高级轿车上.其前后重量分配较前驱车要合理的多.前驱是拽着整车走,后驱是推着整车走。
从汽车行驶稳定性来讲,前驱好一些。
但是,前驱使汽车传动系统集中在驾驶室附近,其动力传递所产生的噪声,加上悬架系统运动频率综合的作用,对驾驶员造成工作环境污染和身体伤害,因此驾驶室的内饰成本较高。
由于前驱使汽车传动系统集中,省去了传动轴、后驱动装置从而使整车成本下降。
从动力性能讲,的确可以获得较大的驱动力。
因为,主减速器的作用主要是降速增扭,后动驱的汽车一般可以将主减速器布置得与变速箱、发动机较远些,因此主减速器中的从动齿轮分布圆可以设计得大一些,获得较大的传动比。
但是增加了传动轴和驱动桥,使整车重量增大,成本增高。
一般来讲,快速、轻便、使乘客舒适的轿车采用前驱。
客车及货车为了多拉乘客和货物需要大的驱动力,牺牲车速而采用后驱。
关于前驱和后驱孰优孰劣已经争论了很久了。
早期的汽车都是后驱设计。
大约在70年代后期,前驱汽车开始出现,然后大部分轿车开始采用前驱设计。
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很多车又返回到后驱,比如无限(Infiniti)G35,新的卡迪拉克CTS,都重新采用后驱模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让我们看看前驱和后驱各自的优缺点。
先看最常见的前驱:优点:1.造价低厂家在设计和生产汽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造价.前驱设计相对后驱来说,不管设计和组装都比后驱费用低.前驱车不需要后驱动轴和后齿轮箱,传动系统也和后驱有所不同,组件少而且集中.这使得汽车的其他部分,比如制动系统,油路,排气系统容易布置在汽车的下部.2.减轻重量同样排量和马力,汽车自身重量越轻,加速越容易,刹车距离越短,而且越省油。
2015年6月(上)[摘要]在汽车的发展史上,依据发动机和驱动轮所在的位置出现了前置前驱(FF )前置后驱(FR )两种模式的汽车。
这两种模式的汽车占据了汽车界的主要市场,但究竟哪一种模式更加便利我们的使用,这个问题一直处于激烈的讨论中。
本文采用模拟类比法通过对同一款式、相同配置的汽车在FF 模式和FR 模式下呈现特点的分析,从而为购车者提供一些基本参考。
[关键词]前置前驱;后置后驱;差异性浅析汽车的前置前驱模式与前置后驱模式的差异谷飞鸿(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汽车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汽车生产初期,人们采用后轮驱动作为主要驱动模式。
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倾向于前置前驱模式。
这两种模式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
具体哪一种模式更加便利我们的使用,首先必须对这两种模式的特点有所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情景来选择更适合的驱动模式。
本文采用模拟类比法,即模拟虚设现有两辆相同款式和配置的汽车,其中一辆采用FF 模式,设为甲车,另外一辆采用FR 模式,设为乙车。
以二者互为参考对象,对它们在动力性能、经济性、舒适性等基本指标方面的研究对比,从而得出有效的参考依据。
下文是对甲车和乙车在各方面性能的分析。
1动力性能分析动力性能无疑是衡量汽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汽车的动力性能主要体现驱动力大小、百公里加速时间、爬坡能力等在几个方面。
甲车和乙车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现。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甲车的驱动轮位于车头,汽车行驶时就好似有人用力在车头拉车前行;而乙车,汽车的驱动轮在车尾,行驶时就恰似有人在车尾推着汽车前行。
从感觉上,两车的动力性能基本相同,“拉”和“推”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然而实际情况则不然。
1.1驱动力首先,我们先对汽车运行时受力情况进行初步分析:车轮在路面滚动时受到与滚动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作用,这个力即通俗意义上汽车行驶的驱动力,驱动力会驱使汽车向前行驶且满足:f=M R (f 为驱动力,M 为驱动轮的转矩,R 为驱动轮半径)从上式可知在车轮半径一定时,驱动轮转矩M 是影响驱动力大小的直接物理量。
在实际情况中,M 与发动机的转矩、变速器的传动比、主减速器的传动比以及传动效率有关,满足下式:M=M 1i αi βη(M 1为发动机的转矩、i α为变速器的传动比、i β为减速器的传动比、η为传动系统的机械效率)与甲车相比,乙车的传动装置更为复杂,在汽车前部的发动机与后部的驱动轮之间存在一根不可或缺的驱动轴,传动系统被复杂化,降低了传动系统的效率。
而二者的i α、i β、η基本相等,因此甲车的驱动力在这种层面上略高于乙车。
但这种分析只是片面,这并不是两车驱动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汽车加速的情况。
由惯性定律可知,在汽车加速过程中,汽车的重心整体要向后移动。
对于甲车,车辆重心远离前轮(驱动轮),负载荷对前轮的压力减小,驱动轮与地面的摩擦作用减小,汽车的驱动力也随之降低;而对于乙车,加速时汽车重心越来越靠近后轮(驱动轮),增大了驱动轮的负荷作用,提高了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强了整车的抓地能力,增大了驱动力,让汽车动力更足。
因此,乙车的加速度要更大,百公里加速和时间也更短。
在实际情况中,后者对汽车驱动力大小的影响更大,即FR 模式的甲车其驱动力要大于FF 模式的乙车。
1.2爬坡能力在汽车爬坡时,整车重心较靠后,对前轮的负荷作用较小,对后轮的负荷作用较大,使前驱车的驱动力不如后驱车。
因此,甲车爬坡时往往会感觉“力不从心”,而对于后轮驱动的乙车则会感觉“轻松自如”。
2经济方面汽车的使用成本也是我们决定选择哪种车款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主要包含购车费、燃油费、后期维护费等等。
2.1购车费用本文模拟的甲车与乙车配置相同,但是甲车与乙车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相比于甲车,乙车的传动结构更为复杂,连接发动机、驱动轴、驱动轮的零部件更多,购买价格要比甲车更高一些。
2.2燃油费用汽车的燃油量与整车的质量有较大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质量越大,油耗越大。
甲车与乙车相比,乙车内部构造更为复杂,质量更大。
一般情况同等配置的FR 模式车要比FF 模式车重30~50kg 。
且在实际情况中,乙车的传动装置效率要低于甲车,这也会带来多余的油耗。
2.3维修费用乙车虽然结构略显复杂,但其检修却比甲车要方便的多。
乙车的驱动部件与转向部件位置区分显明,维修方便。
而甲车在前轮处整合了整车大部分零部件,并且部分零件如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在一起,这给汽车维修方面带来极大不便,多数情况下维修成本会随之提高。
3转向方面在直道上匀速驾驶时甲车与乙车体现不出太大的区别,但在弯道转向时,二者却展现截然相反的特点。
甲车由于转向装置与驱动装置集中负荷与前轮,二者分工不太明确。
在转向时,司机较难操控,需要较大的横向操控力,转向效果不是十分显著。
尤其在高速过弯时,由于极高的车速,转弯时间短暂,转弯的难度就被大大提高。
通常情况下,FF 模式汽车更适合低速转弯。
与甲车相比,乙车的驱动装置集中作用在后轮,而转向装置作用在前轮,驱动装置与转向装置分工明确,提高了两个装置的作用效率。
此外,乙车的配重比更加均衡,作用在汽车前轮(转向轮)的负载荷作用小于甲车。
因此,司机转弯时不需要太大的横向操控力便可轻松转弯,在高速过弯也就容易的多。
4舒适性舒适程度也是衡量汽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车室空间的大小与汽车行驶的平稳性是比较被看中的两个方面。
甲车和乙车外观和内饰基本相同,在舒适性方面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车室空间和行驶平稳性方面。
4.1车室空间在车室空间容积大小方面,甲车的容积会略大于有乙车。
乙车车室的地盘构造会极大地影响了乘坐舒适性。
乙车采取前置后驱模式,车辆头部的发动机与尾部的驱动轮之间存在一根纵贯车身的驱动轴,驱动轴需要传递发动机的巨大转矩,通常情况下驱动轴制造得相对较粗。
且为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保障车底盘与地面在合适的距离高度内,驱动轴可能会“凹”进车室中,给后排产生不利影响。
FR 模式车的后排的底盘高度可能会高于前排,影响了乘坐舒适性。
4.2行驶平稳性汽车的行驶平稳性与整车的配重比有一定的联系。
50:50的配重比公认是理想的状态,配重比越接此值则行驶平稳性往往越好。
对于FF 模式的汽车(如甲车)其配重比一般在60:40左右,前轮的负载荷作用(下转第18页)162015年6月(上)的整流机组、直流正负极开关设备、接触轨、馈线、均流电缆、钢轨电位限制装置等构成。
牵引变电所的工作原理是变电所中设立的两套整流机组运行形成的等效24脉波方程,通过接触轨向列车提供运行的电力,然后再通过钢轨和回流电缆将电力导回到牵引变电所的负极柜。
它是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要根据列车和车站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牵引变电所,适时也要建立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混合的牵引降压混变电所,在牵引变电所的构建当中要注重12脉波整流机组的构建,对牵引变电所的可能故障要有充分的考量,注重效率和成本的结合。
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牵引网也是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由正极的接触网供电,然后经过负极的走行轨回流,完成供电的步骤,牵引供电对于地铁的供电方式主要有接触轨和架空接触网两种形式。
接触轨一般可以根据接触轨和电动车辆受流器的接触面位置分为三种:上部授流接触轨、下部授流接触轨和侧部授流接触轨。
低碳钢接触轨和钢铝复合接触轨在目前是选择较多的两种接触轨,目前一般吧重量较轻,导电性能比较好的钢铝复合接触轨当作接触轨的主要选择。
架空接触网可以根据接触悬挂结构区别成刚性悬挂和柔性悬挂两种形式,刚性悬挂接触网的优点在于结构较为简单、占用的空间小、载流量较大,寿命比较长,电力传输中遇到的电阻较低;而柔性悬挂接触网,占用的空间较大,所以一般使用柔性悬挂时都需要设立简单的补偿装置以减少在地下线路中的占用空间。
接触轨和架空接触网这两种供电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在选择供电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接触轨的使用寿命较长,使用时质量稳定、维修需求较少、使用期间较为安全,受影响的因素小,但是接触轨的主要缺点在于一旦进行线路检修或者故障处理就必须全面停止运作,否则极易对工作人员造成触电危险。
而架空接触网的优点在于安装位置较高,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更有保障,有利于线路检修和故障处理的应急措施,架空接触网的缺点是维修工作量较大,而且磨损程度强,寿命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架空接触网的供电方式在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方面要优于接触轨的供电方式。
3结语本文着力于对地铁中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主要探讨了地铁的外部供电系统、中压环网传输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各种供电方式选择对策。
综上所述,集中供电的方式在很多方面要优于分散供电,在现代的地铁建设中如果有条件的话,集中供电的供电方式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具体的选择还是要以当地的各种情况为首要考虑条件,将城市发展规划和地铁供电铺设结合起来,以得出最佳的方案。
中压环网建设方面,一般宜采用35kV 的中压环网建设标准。
牵引供电方面可以选择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两种供电形式,其中架空接触网的刚性悬挂方式在目前大部分地铁中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对地铁供电方式的探讨最终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力求产生地铁供电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1]龚孟荣.地铁供电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2]曾德容.地铁供电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3]沈丽莉.地铁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与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上接第16页)要大于后轮;对于FR 模式的汽车(如乙车)其配重比一般在50:50附近,前轮与后轮的负载荷作用基本均等。
在同等外界条件下行驶时,乙车的平稳性要好于甲车,尤其在高速行驶时,甲车的后半部分车身可能由于过高的车速而产生轻微“漂浮”,但乙车却不易“漂浮”。
5结束语本文通过模拟类比法模拟构建出甲车和乙车,两车分别采用前置前驱和前置后驱模式,着重对两车的动力性能、转向性能、经济性、舒适性等衡量汽车品质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如下表:表1甲车与乙车的综合性能比较(参考)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对前置前驱(FF )汽车和后置后驱(FR )汽车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在具体选择购买哪类车型问题上,购买者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经济条件、使用场景、乘车人数等方面,以此来选取最适合自己使用的汽车模式。
[参考文献][1]冯键璋.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李颖.前后轮驱动的区别[J].驾驶园,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