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5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过程。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本节课还将通过实验演示和问题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生将掌握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问题讨论,学生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过程。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2. 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
解决办法:1.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神经元的结构,并结合图解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过程,并结合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神经冲动的传导现象,加深对传导机制的理解。
3. 设计问题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4.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科普视频、学术论文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促进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学目标1.阐明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电信号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
2.说出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特点。
3.理解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4.形成敬畏生命,远离毒品,健康生活的社会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突触的结构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指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中的内容,观看课件中短跑比赛的视频,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提示:这个过程经历了一系列反射活动,如大脑,脊髓,反射弧等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需要时间,这就是从听到枪响到作出反应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大于0.1 s,而运动员在0.1 s内起跑就说明是在枪响之前开始跑的。
(建议播放视频:【情境素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知讲解】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补充:许多选择生物的学生,不一定选择物理学科,对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理都已经忘记,而本节课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多次出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因此在课前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讲解帮助学生储备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我们已经知道兴奋是通过反射弧传导的,那兴奋具体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又是怎样传导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7页下面的文字和图2-6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2)神经左侧一段给予刺激时,靠近刺激端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负电位,紧接着恢复正电位(如图②③)。
3)紧接着,另一电极处b处变为负电位,紧接着恢复正电位(如图③④)。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蛙腿论战的辩论过程,知道生物电的存在和发现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知道膜电位产生的原因。
3.通过构建神经冲动的传导模型,说明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和神经冲动传导的关系。
4.通过学生模拟辩论,组装、演示模型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神经系统的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对于相关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隔久远可能记忆模糊。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内环境与稳态及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一定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利用交互式白板、手机、ipad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桥梁使微观、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通过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领悟知识、构建模型,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膜电位产生的原因、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解决策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利用希沃软件制作动态模型演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知道膜电位产生的原因及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与神经冲动产生的关系。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
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结合已学过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构建神经冲动传导的物理模型,学生借助展台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展示小组构建模型并相互交流。
教师利用希沃软件制作神经冲动传导的动态模型进行微观层次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理解神经冲动传导的模型。
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数字资源使用和意图视频导入设疑提问播放心电图原理视频并提出问题:生物电是如何发现的呢?学生观看心电图原理视频并回答问题。
网络剪辑视频,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拟论战探究过程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蛙腿论战”史料。
在课堂中模拟“蛙腿论战”的实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教学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机制(2)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三、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2.反射弧由哪几部分构成?(结合运动员听到枪响后起跑的例子)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4.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就能完成吗?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不仅包括在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还包括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那么,兴奋是如何产生的,在反射弧中又是怎样传导的呢?(二)讲授新课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在介绍科学家实验:在蛙的坐骨神经上(神经纤维膜外)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同一个电流表上。
静息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当在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靠近刺激一侧先变为负电位,另一侧还是正电位,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说明刺激引起了两侧电极电位的变化,使两侧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偏向电势较低的一侧),紧接着另一侧电极处变为负电位,而靠近刺激一侧恢复为正电位,电流表发生方向相反的偏转,最终两侧电位恢复一致,电流表不再偏转,该实验说明,兴奋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我们把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那么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是怎样的?(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成因静息电位:内负外正(未受刺激时),形成原因:K+外流(神经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受刺激时),形成原因:Na+内流(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造成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该部位发生膜内外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即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临近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这样就产生了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的方向是图中箭头方向),局部电流又作为新的刺激使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兴奋就可以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K+外流)。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要构建的重要概念是“神经系统中传导的兴奋本质上是电信号”。
这个概念转化成中心问题:电信号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本课时介绍两方面内容,一是介绍兴奋的产生过程,二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机制以及方向。
限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直接从反射弧的微观层面开始,通过介绍科学史,指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
让学生明确,生物学的研究是基于实验与观察走向深入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更深刻地理解:为了维持稳态,生命活动的调节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学习了反射、反射弧等基础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涉及微观的生命活动动态过程,学生初步接触,认知水平有限,对理解复杂的神经纤维结构和传导过程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过程,同时以模型和板图形式把过程重现,从而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分析。
三、学习目标《生物学课程标准》对应的学业要求是: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构建,基于证据和逻辑的认识,提高他们运用证据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1. 阐明兴奋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机理,用结构与功能观和稳态与平衡观认识兴奋的产生与传导;2.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讨论,学会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和推理的方法,概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3. 能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和过程,设计“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实验方案,并积极展开交流;4. 能够提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四、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理。
教学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制作课件(包含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2. 准备模型:神经纤维,神经元。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三、教学过程【本节聚焦】1、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2、兴奋在突触处是如何传递的?3、为什么不能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导入】:问题探讨: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
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讨论: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经过了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等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过渡】: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
那么,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①静息时,电表_____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______①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______刺激端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___电位,接着____________①然后,另一电极(b处)变为____电位①接着又_____________(同学们自己看完课本后填空)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做___________。
【过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课本28页图2-7边看边讲①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____状态。
第三章 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课时目标:1.说出生物电的发现过程。
2.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理解动作电位的传导。
4. 通过“蛙腿论战”,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学习方法:归纳法、探究法三、课前预习(10分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问题与思考:1、什么是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钠-钾泵”本质是什么?如何工作的?3、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4、什么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5、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什么样的形式传导,沿什么方向传导?6、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一般特征?课堂互动学习情境导入:你测过心(或脑)电图吗?说明了什么?生物电是怎样产生的? 学导结合:一、生物电的发现利用 的巨大神经纤维为研究好材料,成功地测量了单个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及其变化情况,证明 的存在。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 ,称为 。
二、膜电位的产生1、由于细胞膜内外的 浓度不同,以及 的跨膜运输造成的。
通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中 远高于细胞内液,而细胞内液中的 和一些 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液。
这种膜内外 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膜上的 产生和维持的。
2、细胞膜上有些离子通道,它们的化学本质是 。
3、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这时离子 运动方向是 , 使膜电位变成 , 这时的膜电位称为 。
4、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 会立即开放, 这样, 在很短的时间内会 大量涌入 ,从而使细胞 处于膜内带 而膜外相对 带 的兴奋状态,此时的 膜电位称为 。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细胞的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向该细胞的其他部位 地传送或扩展,称为 。
2、在神经细胞的某一局部受到足够强度刺激后,该处将产生 ,于是 区与其相邻的 之间,膜内、外之间将产生 并伴随有 。
在膜内,兴奋区的正电荷向邻近的 流动, 在膜外,电流流动方向 ,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使 的膜电位上升而产生 。
课题: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不难理解,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化学递质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的作用。
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演示该实验过程和现象,或者以版图形式把过程重现,从而学生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分析。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情景,问题或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根据不同课程运用不同形式)我们学习了一个神经元上神经冲动的传递,那么两个神经元是如何传递的呢?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 2.神经递质的作用?存在位置?3.突触的概念(类型)?4.突触的结构?学生自学: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教材P28-31完成下面的内容: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2.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__________。
其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__________。
3、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__________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_______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结合。
(4)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