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格式:pptx
- 大小:1004.85 KB
- 文档页数:37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第三节《神
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第2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动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之所以能够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对环境的变化和体内外的刺激作出反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因为它们受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
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系统的调节更快速,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有着自身调节的特点,但也有着与体液调节等共同的调节特点,如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等,因此,本章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起到弓|领的作用。
本节课介绍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及如何在神经元间传递。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的深化,也为后续内容教学打基础。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章内容重点落实课标中“1.3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1.3.2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1.3.3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的要求。
为达成上述目标,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提出需要开展的活动包括:讨论滥用兴奋剂以及吸食毒品的危害。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新疆乌苏高二开学考试)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足球比赛中,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B项符合题意。
2.(2021广西桂林高二期末)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得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3.(2021广西河池高二期末)神经纤维上形成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通过被动运输外流+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通过被动运输内流+通过主动运输内流Na+通过被动运输内流,神经纤维上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通过被动运输外流,C项符合题意。
4.(2021山东青岛高三月考)下图为某神经纤维局部示意图,其中b、d是灵敏电流计接头,均接在细胞膜外表面,且bc=cd。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为兴奋时的膜电位B.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C.刺激c点,b、d点处不发生电位变化,电流计不发生偏转D.刺激d点,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至c点,引起c点Na+内流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可反映静息电位大小,A项错误;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只能说明兴奋向右侧传导,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项错误;刺激c点,由于bc=cd,电信号同时到达b、d点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但b、d点处发生电位变化,C项错误;刺激d点,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至c点,引起c点产生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D项正确。
5.(2021四川自贡田家炳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所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发生电位变化,所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看似与其他章节没有联系,但是他是在学生学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为学习以后的高级神经调节和选修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核心素养对接】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三、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1.重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2.难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四、教材处理:本节通过一个短视频导入新课,通过视频中神经节,突触,电信号等名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根据考纲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三个核心素养,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老师点拨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回扣本节课两个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问题探究、学生展示、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通过设置学生的探究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使学生接受时变得有趣味些。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七、小结八、巩固练习九、板书设计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堂检测1.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 √) (2)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 ×)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 (4)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 ×)(5)突触前膜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7)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2.(2020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二期末)神经元接受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B.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D.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答案:B解析: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
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B错误。
兴奋的传递过程是个耗能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C正确。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据此可推测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D正确。
3.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不会发生K+外流B.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答案:A解析: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会发生K+外流,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