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美术 第3课 变迁中的家园教案 苏少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变迁中的家园(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家园变迁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背景,讨论家园的概念及其变迁。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的含义,让学生分享对家园的理解。
2. 向学生介绍课程主题:变迁中的家园,并解释课程目的。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家园变迁的例子,并简要介绍。
4. 各组分享自己的例子,总结家园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章节二:家园的变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园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讨论家园变迁的原因,分析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家园变迁的原因。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家园变迁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 各组分享自己的案例,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4. 总结家园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家园变迁。
章节三:家园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园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方法。
教学内容:讨论家园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介绍相关方法和实践。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家园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让学生分享个人观点。
2. 向学生介绍家园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家园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其方法和效果。
4. 各组分享自己的案例,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5. 总结家园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自己的家园做出贡献。
章节四:家园的未来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家园的未来,激发学生对家园发展的关注。
教学内容:讨论家园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的未来,让学生分享对家园发展的看法。
2. 向学生介绍家园未来可能面临的发展挑战,如城市化、环境变化等。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家园未来发展的案例,分析其机遇和挑战。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过程与方法:互相学习、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注意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个概念 ,并在实际的绘画表现中运用得当,才能使画面具有空间层次。
学会灵活运用线条的疏密、虚实和色彩的鲜灰冷暖来表现风景画中的远中近景的关系。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学习难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情景导入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家园的变迁。
2【活动】自主学习
1、选景的角度:平视、仰视、俯视
2、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3、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变迁中的家园老房子(教案)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老房子》教案常州市同济中学孔德颖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变迁中的家园》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3课,这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描绘家园,是前一课描绘自然风景的延续。
家园的变迁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里,老房子以它独特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激起人们对它的怀念。
因而我将其内容分为临摹和写生二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主要以常州本土文化为背景, 通过欣赏建筑的变化来体会家乡的变化,在前一课已初步掌握平行、成角透视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用钢笔线描方法描绘老房子,表现对过去家乡的印象,表达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是欣赏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一课。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今昔家园的照片和画作,了解变化了的城市发展,基本掌握用钢笔线描方法写生老房子的方法。
并学会运用提炼、取舍、概括的方法构图,体现老房子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画面效果。
再通过讲述老房子的有趣故事,回忆童年时光,抒发爱家的情感。
用画笔记录生活中的感悟,体验写生的乐趣。
从本单元内容来看,本课既是第2课《从心底接触自然》绘画题材的延续,从以树木、山川、河流等为主的自然美景过渡到表现建筑的风景画,又为第4课《以刀代笔》收集创作素材,实现从笔法到刀法的转变。
同时,本课在美术知识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小学美术《老房子》——门、窗、墙的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同时也为高中美术鉴赏《中国建筑的形式》——园林、宫殿、民居等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美术第6册第16课中学习了老房子的画法,同时也了解了关于门、窗、墙的一些组织结构知识,在前一节课房屋的透视知识的学习中,基本掌握了画房屋的两种透视方法,并通过对课本中画作的临摹了解了一定的构图知识,可以进行房屋的线描写生训练。
变迁中的家园(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园的变迁过程,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从自身做起,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教学目标了解家园的变迁过程认识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1.4 教学内容家园的定义与变迁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家园的变迁2.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园的变迁过程,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家园的变迁,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家园的变迁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教学内容不同历史时期家园的变迁过程人类活动对家园环境的影响第三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3.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4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实践方法第四章:可持续发展4.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家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学会从个人和社会层面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2 教学目标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家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上册变迁中的家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搜集关于家园变迁的资料与素材;感受、体会并运用速写的艺术表现手法记录身边家园的美景;借助自己搜集的素材,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的形式在8k左右的画纸上表现心中过去、现在、未来的家园。
过程与方法:回忆了解家园面貌的变迁,赏析画家和同学表现家园的作品,学习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家乡,复习了解风景速写基本表现技法,创作并评价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不同时代的家园之美,体会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对家乡的情感,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速写的基本表现技法表现自己熟悉的家园,抒发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样速写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张等。
学具:速写本、笔、色彩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比较欣赏,导入新课。
黄海之滨、苏北平原,大自然用温情和浪漫,造就了一片和谐幸福之城:盐城。
我们盐城集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于一体,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文厚德,近年来正以“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向外人展示全新的城市形象。
提:“同学们,盐城有哪些你熟知的地方呢”总结。
“看来啊,同学们对我们的家乡都很了解。
那么你们都逛过建军路吧”可以说我们盐城的建军路是一条人气很旺,很繁华的路.那么三十年前的建军路你们知道是什么模样吗我们一起来看图片.图示,请同学说说,现在的建军路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盐中校园曾经有过的样貌,对比如今的校园。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进入课题。
(大自然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人类的生息繁衍会在上面留下痕迹。
让我们循着时间的线索去了解,用手中画笔描绘居处的变迁,畅想未来的家园。
)2.赏析并了解多种表达方式,总结速写的特点。
3.提出问题: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家园,怎么画会更好(1)复习旧课:a、取景、构图。
b、树木枝叶的细节刻画。
(2)处理好近景、远景的关系。
赏析、示范、总结,运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刻画方法。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2.掌握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3.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2.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
难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1. 感受中国家居文化之美10分钟2. 了解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10分钟3. 描述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20分钟4.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30分钟5. 总结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10分钟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2.探究法;3.讨论法;4.观察法;5.总结法。
五、教学资源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PPT,黑板,粉笔,样板房。
六、教学过程1. 感受中国家居文化之美通过展示中国传统家居的精美样式,让学生感受中国家居文化的美好与魅力。
2. 了解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通过PPT和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了解不同时期的家居文化有何不同。
3. 描述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老师讲解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例如:禅房要面对庭院,正房要面向大门,小屋要临近水源等等。
4.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通过PPT和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工艺发生了哪些变化。
5. 总结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总结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中国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并形成居室设计的自己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达成了哪些目标,以及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
同时,可让学生对本次课程方式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家居文化的历史变迁、掌握传统居室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以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苏少版美术八下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16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
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画家园,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
上一课进行了校园风景的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
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技能目标:相互学习,相互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干涉,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创新目标: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二. 教法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变迁中的家园美术教案
《变迁中的家园美术教案》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主题——变迁中的家园!(哇塞,这多有意思呀!)
想象一下,我们的家园就像一本会魔法的故事书,随着时间不断地翻页,每一页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和故事。
(这不就跟我们成长一样嘛!)
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老照片里的家园,小小的房子,弯弯的小路,是不是感觉特别温馨?(你们看像不像童话里的小世界呀?)
“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老家园和现在的家园有啥不一样呀?”(快说说你们的想法呀!)
然后呢,我们一起拿起画笔,把我们心目中家园的变迁画出来。
可以从过去画到现在,再想象一下未来的家园会是什么样子。
(哇,这感觉好棒啊!)
“哎呀呀,说不定你们画的未来家园会超级酷炫呢!”(哈哈,那可就太厉害啦!)
画的时候不要着急,仔细去感受家园的变化,那些老房子变成了高楼大厦,窄窄的街道变得宽阔无比。
(这不就是时光的魔力嘛!)
等大家都画好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听听每个人笔下家园的故事。
(肯定超级精彩的!)
同学们,让我们在这美术的世界里,尽情地描绘变迁中的家园吧!(肯定超级好玩的,对吧!)。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教案苏少版【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技能领域:互相学同,互相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埋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贯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从古到今有代表性的家园的资料、图片、教学常规用具,协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或六人活动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家园的资料,初步了解家园变迁的历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的家园进行较深层次的了解。
观看周围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家园,并有自己的观感。
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活动:
师:据科学家们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
地球和太阳以及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一样,都是由宇宙中的巨大气体和尘埃形成的。
在它刚刚形成的时候,是一个沸腾的热度极高的岩质和水汽的混合体。
几百万年过去了,地球惭惭地冷却下来,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密闭的地壳,水蒸气冷却后成了今天的海洋。
我们从2亿年前的化石中知道,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细菌,然后又逐渐演化出蓝绿色藻类植物。
这些植物释放出氧气,氧气从海中逸出,迸人大气层,并形成了臭氧层。
这个臭氧层隔开了太阳释放出来的致万物于死地的辐射,形成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庇护着生命向陆地和空中发展,至此,生命发展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大约在6亿年前,生命的演化出现了早期的水母、珊瑚等。
4•5亿年前,有了
三叶虫、鹅鹅螺等。
1•5亿年前,整个地球被庞大的恐龙家族统治着,一直延续到65万年前。
恐龙消失后,鸟类和哺乳类繁荣昌盛。
距今25万年左右,我们的家园里出现了一位重要的新成员叫做"能人"的猿人。
尽管他还不能直立地行走,但却用制造出的粗糙的石器和简陋的遮蔽物宣告了一个崭新的世纪——石器时代的到来。
距今5万年前,我们的"能人"站立起来了,成为直立行走的直立人。
距今5万年前,现代人——智人亚种出现。
到了公元前3年,使我们家园旧貌换新颜的另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气候。
从地球形成以来,气候不断地发生周期性变化。
全世界各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期,即震且纪冰期和石炭纪、二叠纪冰期及第四纪冰期。
离我们最近的第四纪冰期的末期,巨大的冰帽覆盖了世界上1/3的陆地,北美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在冰层之下。
我们的庐山、大理等地,也留下了冰川的遗迹。
寒冷的冰期,以及冰期末期的海平面上涨,对我们家园的居住者无疑是一场大的灾难。
只有在一些得天独厚的小环境中生活的动植物,才有幸躲过。
像红杉属的植物,在恐龙时代曾是北半球的优势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北美的中、局纬度地区。
而在经历了第四纪冰期后,仅仅留下了美国的巨杉、海岸红杉和我国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种子遗植物。
在生命进行的漫长岁月中,物种的形成和消亡一直在进行。
科学家认为,地球上存活过的动物和植物已有99%自然灭绝了。
当地球上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被大自然无情地陶汰掉,从我们这个家园
中消失了。
在史前时期,曾经发生过几百种生物大规模同时灭绝的事情,通常都是由于气候急剧变化所引起的。
一些物种灭绝了,又有一些新的物种诞生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法则的约束下,尽管我们的家园发生过巨大的变迁,经历了可怕的灾难,却一次又一次靠着自身的力量恢复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状态。
当人类出现后,特别是人类活动迸人工业革命时期,我们的家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曾经是动植物生存的地方变成了人类居住的村庄、城镇和都市。
一些鱼儿回游的河流上矗立起了它们难以逾越的大坝。
数以万计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迸人到我们家园的天空、土壤、河流和海洋,迸人到我们家园每个成员的身体里。
对于我们的美丽家园,这些化学物质完完全全是陌生的,没有谁会知道它们将怎样影响我们家园的命运。
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加是我们的家园出现的另一个巨大的变化。
当今的地球上,恐怕难以找出第二种像人类这样拥有5多亿之众的大型哺乳类动物。
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变化对我们家园的影响。
在人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人口数量增长缓慢。
人们认为,在公元元年,世界人口大约为3亿左右。
那时起一直保持到18世纪中叶,人口增至8亿。
世界人口大约每15年增加一倍。
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样的增长率,那么,要到第四个1年,即公元325年,世界人口才达到16亿。
然而,从18年起,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到19年,世界人口已达 17亿。
仅仅用了15年而不是15年,人口就增加了一倍,到195年,世
界人口增至25亿。
这一次人口倍增,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而在195年到1987年短短的37年间,人口又增加了一倍,达5亿。
1991年,全世界的人口超过54亿。
罗伯特•里佩托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世界人口按每年1•67弘的年增长率继续增加,到2667年时,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的陆地表面都会挤满人。
如果冰冷的南极也能居住的话,也只能再为7年中增长的人口提供个立足之处!
如果世界真的是按罗伯特•里佩托所说的那样继续变化,我们的家园,我们富饶而美丽的家园,我们全人类的朋友——动植物共有的家园最终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大慨知晓了它从何处而来,我们还能把握它向何处而去吗?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和图片,了解家园的变迁,看看周围的家园。
现在请同学与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调查和感受,说一说你收集到的家园的变迁。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
选出代表上讲台进行图片展示和汇报研究成果。
大胆发言。
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发展活动:
a•教师表扬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研究和交流。
告诉学生:家园的变迁来自生生不息的人类创造。
提出问题:现代家园的特点是什么?(美观、舒适、实用、健康等。
)
b•师总结:家园的建设离不开美丽的环境。
生活在美丽的家园和环境中,就会有很好的心情,希望同学们为自己家园的发展共同努力学习和创造,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现代的家园,看一看,画一画。
c•组织学生带上速写工具外出,就近欣贯现代家园和周围的环境,并指导构图(透视等)等方法。
d•学生尝试写生。
教师提出纪律和卫生要求。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拓展活动:
a•欣赏教科书上作品。
理解《校园实景图片》的透视关系,理解《遥看姑苏城》的俯视画法,埋解《故乡的云》的仰视画法。
b•认真研究教科书上的画有哪些观察视角和绘画方法,想一想,自已还可以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c•构思,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构图和方法来表现家园,想表达什么时期和地方的家园,周围有什么样的景色来衬托。
d•学生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
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组图表现家园的变迁。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延伸活动:
试一试用手工制作工具或是废旧材料表现一下家园,说不定会有很特殊的效果。
●评价活动:
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横向连接排列,组成一个有趣的全景展示图,互相欣赏和评价。
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家园设计师"和"最佳家园表现师",并评出十幅"最佳设计方案"。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