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8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实论据的概念,明确其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述事实论据。
3. 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提高其论证的说服力。
二、教学内容:1. 事实论据的概念与作用2. 事实论据的概括方法3. 事实论据的表述技巧4. 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事实论据的概念、作用,概括方法,表述技巧。
2. 教学难点: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实论据的概念、作用、概括方法、表述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事实论据的概念、作用、概括方法、表述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练习概括事实论据,并分享彼此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事实论据在论证中的作用。
六、教学延伸:1. 开展事实论据搜集活动:让学生从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的事实论据,培养其信息素养和论证能力。
2. 举办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赛,锻炼学生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和反驳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其对事实论据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中事实论据的概括、表述及论证质量。
3. 辩论赛表现:通过辩论赛,评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事实论据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议论文论据使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使用论据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2.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权威论据。
3. 使用论据的方法:恰当选择、合理布局、有效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论据的类型及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选择和有效运用论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据的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议论文中的论据使用。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使用论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讲解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权威论据。
3. 分析优秀议论文中的论据使用:案例分析。
4. 教授使用论据的方法:恰当选择、合理布局、有效运用。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练习使用论据。
6. 总结与反馈:点评学生的练习,指导改进。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所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议论文结构梳理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篇优秀议论文进行结构分析。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 活动二:论据分类与识别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类型的论据实例。
各组汇报实例,教师点评并讲解论据的分类及识别方法。
七、课堂讨论与练习1. 讨论话题:如何选择合适的论据?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选择标准和方法。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选择论据的要点。
2. 练习一:论据使用演练学生分组,每组围绕一个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各组汇报演练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八、课后作业布置学生独立完成,锻炼运用论据的能力。
2. 作业二:搜集不同类型的论据素材,进行分类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论据类型的理解。
九、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
2. 评价标准:论据使用恰当、论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分析方法》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恰当运用分析论据的方法,从而提高议论文的说理能力教学重点:结合示例,引导学生从因果、假设、比较的角度分析事实论据。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找出事实论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学生写议论文的现状导入新课我们的同学在写作中,对论据的处理,通常会出现“论点+论据”式的论段。
比如: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来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分析:论段只是论点加材料,叙例后没有紧扣论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叙而不议,堆砌材料。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二、明确分析论据的重要性:不能没有你——分析论证议论文作文,以说理见长。
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所以,叙例之后一定要在叙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议论,明确告诉读者举例的目的之所在,即举例所要阐明的观点。
三、事实论据的分析常用的方法1、因果分析法所谓因果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思路:叙述事例——为什么——是因为标志性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为什么”等。
作文训练教案: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实论据的概念,并掌握其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筛选和运用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辨别和运用与中心论点相关的事实论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例文和案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2. 学生准备自己的作文习作,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修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事实论据的概念,阐述其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3. 分析:教师展示一些范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事实论据是否恰当,并讨论如何改进。
4. 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筛选出恰当的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阐述。
5.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后作业:1. 修改自己的作文,注意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2. 收集一些事实论据,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章,让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运用事实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筛选和分析事实论据,提高合作能力。
3. 个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注重运用事实论据,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文练习: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其事实论据的恰当性和论证的逻辑性。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文,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修改能力。
八、教学拓展:1. 事实论据的来源:教授学生如何从不同渠道获取事实论据,如书籍、报纸、网络等。
议论文如何使用事实论据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学生作文使用事实论据实例的分析,了解并掌握正确使用事实论据的要求。
2.学习正确使用事实论据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围绕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点例详例搭配,事实叠加用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正确使用事实论据的方法:围绕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简例详例结合,事实叠加2008年5月15日凌晨,严情勇所在的部队从云南到达灾区。
在从高川镇的山脚到群众被困的山顶间崎岖的道路上,用接力的方法,搭建了一条“生命通道”,严情勇和战友们24小时连续战斗,几乎没有休息,全靠少量干粮充饥。
16至17日,严情勇突然腹痛,但因急于救灾,没当回事。
阵痛加剧后,他只是紧了紧腰带,再用武装带死死地扎住痛处,继续往返在“生命通道”上。
19日凌晨6时,已经在“生命通道”上往返了近20趟的严情勇,正背着一名老奶奶蹒跚着向山下行进。
一阵剧痛突然袭来,他忍着刺骨般的疼痛,不顾豆大的汗珠往下滴,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将老人稳稳地放在地上,然后晕过去了,他是一位钢铁战士,为了人民,他不怕苦不怕累,勇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这就是大爱。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汇堤上野炊。
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男孩子在江中挣扎。
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
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
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
但是,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
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位大学生,而另外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而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关键时刻,他们纵身一跳,跳出了人间最美丽的弧线,他们用青春传承了大爱。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多媒体展示)一、合理压缩裁剪方法归纳:1、紧扣论点,大胆取舍(特别提醒学生大胆去掉无中心论点无关的描写的成分)2、叙事求精,高度概括(将纯粹的叙述语言进一步概括,使其更凝炼)2.对第二个问题——“平分笔墨,不分详略”,大家说怎么解决?(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教师暂不归纳,引导学生先看下面的一则材料,多媒体展示)例:(多媒体展示范例)学生齐读并思考:下面文段在使用事实论据方面有何特色。
《事实论据的概述与分析》活动单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紧扣论点,准确概述论据。
2、灵活运用论据,深入分析,使论证有力。
活动过程:活动一:自主研习阅读下面事实论据片段,指出存在的问题。
学生习作片段一:谈“韧”人没有一股韧劲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
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试想,他如果不是发愤图强,以身残之躯跋山涉水,遍访民间,博览群书,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这部巨著的问世?张海迪在身体瘫痪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啃外语,钻医学,学文化,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韧!居里夫人经过45个月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从十几吨的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镭,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令世人叹服。
问题:论据陈旧学生习作片段二2010全国作文“人生因而精彩”人生因环境而精彩我们惊叹于飞人乔丹神话般的球技、羡慕其精彩的人生,可曾探究过球技来自何处?其精彩因何而生?乔丹所读的大学是美国最有名的。
学校的教练是全美国大学中最好的,也是对学生训练最为严格、最科学的。
一次比赛后,教练严肃地把乔丹叫到休息室,并放录像给他看。
乔丹看着看着,差点给教练跪下。
他真诚地说道:“老师,实在对不起!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一一进攻时我总说‘把球给我,把球给我',只为了得分;防守时又总说‘你去防,你去防’,结果没有掌握防守的技能。
”在教练正确的教育下,乔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他注重练习防守,向队友学习、切磋球技,最终成为攻守兼备的篮球飞人。
可见乔丹精彩人生的成就离不开优越的环境。
问题:以叙代议:选择乔丹的事例是比较典型的,虽然事例恰当,但缺乏提炼概括,太多的描写、叙述。
缺乏必要的议论,论证无力,无从体现其深刻性学生习作《出路》片段三:寻找出路是一种良心的审判。
多少年了,无数的风霜洗礼,却始终抹杀不去谭嗣同燃烧了百年的热血。
他怒吼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誓言,向即将寿终正寝的清王朝发出了亡命的警告,面对苟延残喘的晚清王朝,他大可以选择明哲保身,暂且“逍遥快活去了”!路有千万条,可他却毅然的选择了这么撼世的牺牲。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学目标:1、了解考查事实论据的基本题型。
2、掌握考查事实论据的概括及作用的一般解题思路。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点和训练学生掌握考查论据的一般解题思路。
执教者:钱圩中学吴林芳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感知方法1、生活中处处有议论。
2、《谈骨气》中事实论据的概括及作用。
明确:论据的类型论据与论点的关系3、历年中考对论据的考查(1)《读书·养气·写作》(2002年试题)15.文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
”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2)《水的感悟》(2006年试题)14.请根据第③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3)《向字典鞠躬》(2011年试题)18、第○3○4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第○5段主要论述了。
19.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3分)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
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4)、《过有“容”的人生》(2012年试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9分)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
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
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
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二、分析例文,归纳方法1、事实论据的概括(1)划出事例部分(2)提炼出论点(3)概括某某+怎么做(体现论点的内容)+结果2、事实论据的作用解析: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方法:证明论点或分论点三、拓展操练,运用方法四、课堂总结,强调方法五、布置作业,巩固方法谈骨气吴晗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第一章:事实论据的定义与重要性1.1 事实论据的定义解释事实论据的概念,即基于事实的证据或数据来支持论点。
强调事实论据与观点论据的区别。
1.2 事实论据的重要性讨论为什么事实论据是构建有说服力论点的基石。
解释事实论据如何使论点更可信和有根据。
第二章:搜集事实论据的方法2.1 搜集事实论据的策略介绍如何有效地搜集事实论据,包括研究、调查、观察等方法。
提供实用的技巧和工具,如笔记、录音、数据收集表等。
2.2 评估事实论据的可靠性指导学生如何评估所搜集的事实论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强调批判性思维在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中的作用。
第三章:事实论据的组织与结构3.1 组织事实论据的策略介绍如何将搜集到的事实论据进行组织和结构化。
强调逻辑顺序和重要性的排序方法。
3.2 使用事实论据来构建论点展示如何将事实论据有效地融入论点中,以支持立场或观点。
强调论据的清晰性和连贯性。
第四章:事实论据的表述与沟通4.1 清晰表述事实论据指导学生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述事实论据。
提供口头和书面表述的技巧。
4.2 有效沟通事实论据强调沟通技巧,包括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以增强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讨论如何在不同的沟通场合中有效地呈现事实论据。
第五章:实践案例分析5.1 分析实际案例中的事实论据提供或让学生寻找实际案例,分析其中使用的事实论据。
强调案例分析对于理解事实论据在实际情境中的作用的重要性。
5.2 应用事实论据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将学到的fact-finding 和fact-using 技巧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练习应用事实论据。
第六章:评价事实论据的有效性6.1 识别有效事实论据讨论如何识别和选择有效的事实论据来支持论点。
强调评估论据的相关性和强度的方法。
6.2 使用评价标准介绍一系列评价标准,如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等,来评估事实论据的质量。
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标准应用于事实论据的评价过程。
作文训练教案: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实论据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筛选和运用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事实论据进行逻辑推理,提高作文的说服力。
二、教学内容1. 事实论据的定义和作用。
2. 事实论据的分类及特点。
3. 筛选恰当的事实论据的方法。
4. 运用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技巧。
5. 作文实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事实论据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作文中的作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筛选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来证明给定的中心论点。
4. 分析:教师呈现一组作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运用事实论据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用事实论据时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实论据的定义、分类和运用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筛选事实论据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作文实例,分析事实论据的运用效果。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文练习:布置一篇作文,要求运用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评价学生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六、教学准备1. 事实论据素材库:收集各类事实论据,包括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科学实验结果等,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论据选择。
2. 作文实例:挑选一些运用事实论据的作文样本,涵盖不同水平和特点,以供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4. 写作练习:准备一份关于中心论点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事实论据的定义和作用。
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就事说理——如何运用事实论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范例学习,能够从材料中概括出紧扣论点的论据,并能梳理出运用论据的方法。
2、通过范例对比,能说出两种分析说理方法的思路,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这两种说理方法进行分析说理。
【评价设计】1、用教师提问的手段,通过学生展示的演练习题答案的精准度来检测目标1的达成。
2、用习作练习的方式,通过随机抽选的学生的习作片断的质量来检测目标2的达成。
3、用提问学生的方式,通过学生畅谈收获以及巩固练习的答案,来综合检测目标1和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灵活裁剪,有的放矢摆事实简明扼要,惜墨如金如何运用事实论据因果法讲道理假设法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就事说理——如何运用事实论据》学情分析文登区大水泊中学初三下学期的学生虽然接触了一段时间的议论文,但是他们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依然处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时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尚存在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对议论文的写作了。
大多数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常常不能有效地运用事实论据,主要是不会围绕论点评析事例。
特别是事实论据的使用不能做到“画龙点睛”。
本节课主要就着“如何运用事实论据”这一个小的目标点来教授学生在灵活运用论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据来证明论点,通过有效评析实现论据与论点的契合,使作文论证有力。
课前布置学生写了一篇议论文,批阅后,发现学生在“运用事实论据”上依然存在问题。
然后我找出了较典型的误例,用它作切入点进行本课的学习。
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就事说理——如何运用事实论据》效果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范例学习,能够从材料中概括出紧扣论点的论据,并能梳理出运用论据的方法。
2、通过范例对比,能说出两种分析说理方法的思路,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这两种说理方法进行分析说理。
【学生课堂习作节选】一、摆事实习作节选1、(做人贵有持之一恒的精神)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困苦,李时珍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尝遍百草,冒着毒发的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带着《本草纲目》重返人间。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学目标:1、了解考查事实论据的基本题型。
2、掌握考查事实论据的概括及作用的一般解题思路。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点和训练学生掌握考查论据的一般解题思路。
执教者:钱圩中学吴林芳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感知方法1、生活中处处有议论。
2、《谈骨气》中事实论据的概括及作用。
明确:论据的类型论据与论点的关系3、历年中考对论据的考查(1)《读书·养气·写作》(2002年试题)15.文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
”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2)《水的感悟》(2006年试题)14.请根据第③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3)《向字典鞠躬》(2011年试题)18、第○3○4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第○5段主要论述了。
19.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3分)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
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4)、《过有“容”的人生》(2012年试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9分)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
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
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
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二、分析例文,归纳方法1、事实论据的概括(1)划出事例部分(2)提炼出论点(3)概括某某+怎么做(体现论点的内容)+结果2、事实论据的作用解析: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方法:证明论点或分论点三、拓展操练,运用方法四、课堂总结,强调方法五、布置作业,巩固方法谈骨气吴晗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⑦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⑧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⑨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⑩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如何面对挫折(课堂例文)①假如人类自诞生到地球上那一天开始就事事顺心,处处如意,感受不到任何挫折和失败,人类还会像今天这样有智慧、有成就吗?②什么是成功?成功无非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东西、期望的东西变成了事实。
如果期望的东西与事实相距甚远,或者在相关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成为事实,我们就会在相应程度上感受到挫折或失败。
③如果一个人事事处处都感到了满足,他也就不会萌生出任何想象或期望。
一旦他仍有所想象有所期待,就说明眼前的事实仍有不大顺心如意之处,而且表明他仍有一种改变现状或更新自我的内在要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如果我们仍然能够对现实拥有一种积极的态度,那么这种积极的态度就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并且能够使我们找到成功的钥匙。
当然,要想找到这成功的钥匙,你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预先“锁定”在某个既定的圈子里。
④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曾做过一万多次试验,其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到的。
但他敢于超越失败,继续坚持实验,最终无数灯泡成功地制造出来了。
在莱特兄弟之前,有许多发明家已接近发明飞机了,但因惧怕挫折,放弃了研究,而莱特兄弟除了应用别人用过的同样的原理之外,主要是具有抗拒失败的勇气,敢于冲出既定的圈子,发明了襟翼,使飞机得以起飞,他们终于成功了。
⑤以上这些关于成功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不断超越。
”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原先未被应用的原理或方法被一一付诸实践。
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因为人有不断超越自己的欲望或要求。
由此可见,在挫折面前,要有足够的勇气,不断超越,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成功。
⑥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我们就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坚强!1、概括第④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躬行践履(课堂训练一)①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
……②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岷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毕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复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
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史记》。
白居易如果不亲自和百姓接触,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写不出《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詹天佑如果不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与筑路员工并肩奋战,就不能建成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③中华文明的创建,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与中国人民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先人们躬行践履的好作风,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④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无用的;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背离了躬行践履的道路,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
⑤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即仅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精通学问,必须亲自去参加实践。
1、概括第②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后作业)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是读书的经验之谈。
古今中外,不少学者的学问,正是在“边动笔墨边读书”中获得的。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办法。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
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这样下来,他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真经”,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他所写的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是一本颇负盛名的读书札记。
他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分类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写作不断,《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
因此,“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的好途径。
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革命导师毛泽东一生与书结伴,永不满足、永不知疲倦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追求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翻检毛泽东读过的史书,跃入眼底的是他长期养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留下的种种痕迹。
凡是他认为重要的,或自己欣赏的地方,常常划有直线、曲线,有的则在句末、句旁加以圆点;凡是他不同意的地方,则划有三角、叉等记号。
有的开头或标题、目录上也常常做出引起注意的标志。
为了便于查找,他还在有的书的封面上,用苍劲的笔道,写自己所需要的目录。
毛泽东最爱写读书批注,少则一两个字,多则几百乃至上千个字,或赞、或叹、或争论、或批驳。
这些圈划和批注闪烁着深邃的哲理,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
这对研究毛泽东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对研究毛泽东的性格和爱好,无疑都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可见,“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治学谨严、勤奋刻苦精神的体现。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确实是积累知识、锻炼创造力、建立自己的学业大厦的良方。
(2011年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调研试卷)1、概括第③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作业二)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
”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
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