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无机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8
实验25 第一过渡系元素(II)(铁,钴,镍)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二价铁,钴,镍的还原性和氧化性。
2.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及性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二价铁,钴,镍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及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演示法四、教学课时: 4课时五、课的类型:实验课六、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一、铁(II)、钴(II)、镍(II)的化合物的还原性1、铁(II)的还原性(1)酸性介质:往盛有0.5ml氯水的试管中加入3滴6 mol.L-1H2SO4溶液,然后滴加(NH4)2Fe(SO4)2溶液,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式:2Fe2+ + Cl2 === 2Fe3++ 2Cl-Fe3++nSCN-====[Fe(SCN)n]3-n(血红色)说明:Fe2+被氧化为Fe3+的现象不明显(淡绿色 黄棕色),可用KSCN检验Fe3+。
亚铁盐一般用硫酸亚铁铵,它稳定,不易分解,为防万一还需要加硫酸。
(2)碱性介质:在一试管中放入2ml蒸馏水和3滴6mol.L-1H2SO4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然后溶于少量硫酸亚铁铵晶体。
在另一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NaOH溶液煮沸。
冷却后,用一长滴管吸收NaOH溶液,插入(NH4)2Fe(SO4)2溶液到底部,慢慢挤出NaOH,观察产物颜色和状态。
Fe2++2OH- ====Fe(OH)2(为纯白色沉淀)4Fe(OH)2+O2+2H2O====4Fe(OH)3 (红褐色)说明:为了得到纯净的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将溶液加热以赶净溶解在其中的氧气。
放置一段时间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至实验结束也没有变为红褐色。
【现象:沉淀由白变成灰绿色再变成红棕色】2、钴(II)的还原性(1)、往盛有CoCl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水,观察有何变化两者不反应.2Co2++Cl2+2H+ 不反应说明:在酸性溶液中,Co2+比较稳定,不易被氧化。
(2)、在盛有1ml Co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稀NaOH溶液(注:),观察沉淀的生成。
高中化学过渡金属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过渡金属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 掌握过渡金属的电子排布规律;3. 了解过渡金属的反应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1. 过渡金属的电子排布规律;2. 过渡金属的反应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过渡金属的复杂电子排布规律;2. 过渡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过渡金属元素样品、试管、试剂等;2. 教学资料:过渡金属相关的教材、PPT等;3. 教学环境:化学实验室或教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场景引入课题。
二、讲解过渡金属的基本性质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过渡金属的通用性质,如金属性、导电性等;2. 分析过渡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过渡金属的复杂电子结构。
三、展示实验(15分钟)1. 展示过渡金属元素的实验现象,如溶解性、形成配合物等;2.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尝试解释过渡金属的反应特点。
四、讨论与练习(15分钟)1. 针对过渡金属的反应特点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2. 给学生提供练习题目,并指导学生思考过渡金属的应用场景。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展望过渡金属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过渡金属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过渡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案例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过渡金属的兴趣和理解深度。
高中化学无机金属材料教案
主题:无机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 掌握无机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性质。
2. 了解无机金属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无机金属材料的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 无机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性质。
2. 无机金属材料的应用。
3. 无机金属材料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1. 无机金属材料的复杂结构和性质。
2. 无机金属材料的化学反应机制。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和试剂。
2. 课件和教学资料。
3. 学生参与的实验项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无机金属材料的主题,让学生思考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20分钟)
1. 介绍无机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性质。
2. 分析无机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3. 探讨无机金属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结晶化学实验:观察金属反应生成晶体的过程。
2. 金属化合物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的反应。
四、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金属材料的化学反应和结构特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无机金属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无机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无机化学中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是无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过渡金属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反应活性,能够催化多种有机合成反应,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催化机理以及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探讨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相关内容。
一、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过渡金属是指周期表中第3至第12族元素,它们的电子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原子结构中,过渡金属的电子填充方式是从内层向外层逐渐填充,其中d轨道是过渡金属的主要电子层。
由于d轨道的能级分裂,过渡金属具有多个能级,这使得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多种活性位点,从而催化多种反应。
二、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机理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配位催化和氧化还原催化两种类型。
在配位催化中,过渡金属离子与底物形成配合物,通过调整底物的电子密度和空间构型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而在氧化还原催化中,过渡金属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自身的氧化态,从而参与反应的催化过程。
这两种催化机理常常同时存在于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相互作用并协同促进反应的进行。
三、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应用领域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过渡金属催化的氢化反应可以将不饱和化合物转化为饱和化合物,是制备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过渡金属催化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羰基化反应等也在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还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例如过渡金属催化的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薄膜材料,应用于电子器件的制备。
总结起来,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本质。
同时,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机理,并开发出更高效、环境友好的催化体系,为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章-过渡金属课件 (一)第章-过渡金属课件,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介绍了过渡金属元素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生产、工业、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
本课件不仅包含了基础概念和重要知识点的介绍,还涵盖了实例分析、问题解答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
下面将进一步分析该课件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该课件的特点1.首先,该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更加容易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其次,该课件注重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过渡金属元素的性质、特点和应用,使学生对其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3.此外,该课件还提供了实例分析、问题解答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这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4.最后,课件内容丰富、有条理,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还包含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观点,这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加他们的专业素养。
二、该课件的重要性1.了解过渡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对于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重点之一。
2.过渡金属元素在工业、生产、生活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其应用方式和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3.该课件提供了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学习和掌握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学习该课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过渡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并了解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抽象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第章-过渡金属课件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化学学科教学材料,它不仅涵盖了基础概念和重要知识点的介绍,还包含了实例分析、问题解答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和专业素养。
因此,学生应认真对待该课件,深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机化学中的过渡金属离子的性质和配位化学过渡金属离子是无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离子,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质和配位化学。
本文将从过渡金属离子的性质和配位化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过渡金属离子的性质过渡金属离子具有多种性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催化活性。
过渡金属离子能够参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提供电子或接受电子来催化反应的进行。
这种催化活性使得过渡金属离子在化学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铂金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
另外,过渡金属离子还具有良好的磁性和光学性质。
由于过渡金属离子的未配对电子,使得其具有较强的磁性。
这种磁性可以应用于磁性材料的制备。
而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跃迁引起的能级变化,使其具有丰富的颜色。
这种光学性质使得过渡金属离子广泛应用于染料和颜料的制备。
二、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是研究过渡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合物的性质的学科。
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配位键的形成、配位数的确定以及配位体的选择等问题。
在配位化学中,配体是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化合物。
配体可以是单原子离子,也可以是多原子离子或有机分子。
通过与配体形成配位键,过渡金属离子可以改变其电子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数是指与其配位键的配体数目。
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数可以从0到6不等,其中6配位是最为常见的。
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与其电子结构有关,通常与过渡金属离子的d轨道的电子数密切相关。
在配位化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配位体场强度。
配位体场强度是指配体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键的影响程度。
配位体可以是强场配体或弱场配体,强场配体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键的影响更大,而弱场配体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键的影响较小。
配位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配位化合物。
这些配位化合物在催化、药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化学物质的过渡金属晶体实验一、课程目标本节“化学物质的过渡金属晶体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知识目标:1. 掌握过渡金属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 了解过渡金属晶体的基本结构类型及特点;3. 学会运用化学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过渡金属晶体的性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进行过渡金属晶体的制备和观察;2. 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严谨求实;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过渡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本课程针对九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过渡金属晶体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设计注重实用性,结合教材内容,确保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化学物质的过渡金属晶体实验”教学内容如下:1. 过渡金属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周期表中过渡金属的位置及特点;- 过渡金属的电子排布、价态及催化性质。
2. 过渡金属晶体结构类型及特点-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 常见过渡金属晶体的结构类型(如:面心立方、六方最密堆积等)及其特点。
3. 过渡金属晶体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原理及步骤;-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过渡金属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周期表中过渡金属的位置及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过渡金属晶体结构类型及特点,通过示例讲解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三课时:进行过渡金属晶体实验,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课时: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过渡金属晶体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使学生全面掌握过渡金属晶体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高三化学教案:过渡元素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
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
FeCl3溶液加热浓缩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
Fe2O3固体。
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4.忽视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
如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忽视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
反应中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