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降水量的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586.00 KB
- 文档页数:9
5.降水量的测量【教材简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五课内容。
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水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
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并制作雨量器,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通过制作雨量器活动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点。
第二部分是测量降水量,让学生用做好的雨量器进行模拟降雨实验,最后对课外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进行指导,并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习惯。
其中“我们怎么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是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降水的多少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认知降水量的测量。
而且,学生对雨量器也未接触过,对降水量也从未了解,但通过以往的课堂活动,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并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保持着很浓的兴趣。
本课学生的认知难点在于如何测量降水量。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降水量得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单位是毫米。
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量强度的雨量等级表。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并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降水量得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知道雨量器的结构原理。
难点: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正确测量降水量,并坚持完成“天气日历”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量筒、简易雨量器。
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径大小不同的透明直筒塑料杯、透明不规则塑料杯、透明锥形杯、不透明直筒杯、刻度尺、剪刀、双面胶、纸带。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入新课(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一段天气预报视频]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天气现象属于降水?(预设:小雨、中雨、暴雨)2.刚才我们说的雨,以及时遇到的雪、冰雹,都是自然界中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水,所以,我们可以把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称之为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