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_钎焊_杨建国 16.第03章 物理去膜-超声波辅助钎焊
- 格式:pdf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3
无塑性转变温度(NDTT)实质的探讨无塑性转变温度(NDTT)实质的探讨征温度的反映若以N13ff”f做为设计指标,贼偏于安生.关键词.望堡堑变鏖(NERO)苎堡茎:.堕盟盐盈逞崖挠度中国田书资料分类号1”6115.50引言由落锤试验所测定的材料无塑性转变温度(NDTT),是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动态转变温度指标,是表征材料抗冷脆性能的重要参量.近年来,即使利用断裂力学方法定量研究和解决结构断裂问题时,N】)1『r仍然是重要依据指标.例如,ASME原子能压力容器法规采用线弹性断裂力学判据KJ<x.R,而断裂韧性即是以NDI’T为依据的【1.因此,深入研究落锤试验的特点及其所确定的NDTT的本质,对于更好地指导结构抗脆断设计,型清NDTT的影响因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落锤试样做系列温度下的静态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16Mn钢的断裂行为,进而对NDTT的实质进行了探讨.1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选材为16Mn钢板,其化学成分列于表1.所用坯料经过1250?奥氏体化保温25h后随炉冷却的退火处理,其显微组织为块状铁素体加琳光体.表1I6Mn钢的化学成分(砒%)1C1.,em~cml~NlnSteel竹c}s】mlP1S0.17l048】.龆l咀035lnoI9所用的P2型落锤试样按ASTME280—8l加工.COD试样【B20型,a,w=I/3,a=8mm)按GB2358—8O加工.奉史于1995年1月m日艘到联系美国军,工程师.哈尔淀锅炉冉艰责任司衬科研究所,15004056材料科学与工艺第4卷首先用COD试样进行系列温度的静态三点弯曲试验以确定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断裂载荷达到谷值所对应的温度).将P2型落锤试样分为两组做三点弯曲试验.其中一组只在焊道上锯切切口后直接在系列温度下做静载三点弯曲试验(编称为A组样);另一组在焊道上锯切切lq后再在室温下预制裂纹(编称为B组试样),随后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静载三点弯曲至断裂的试验.预制裂纹的方法为,试样锯切切口后,在室温下进行静载三点弯曲试验(试验机夹头移动速率为lmm/min),使焊道所在表面受拉,加载至焊道开裂即卸载,由于焊道开裂时将发生清脆的响声,在载荷一挠度曲线上也出现短暂的卸载现象,所以极易判断和控制加载情况.试样卸载后,在其切口处滴人蓝色墨水,将起裂部位着色.三点弯曲试验是在Instron1186型电子拉力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加载速率为0.Store/rain,加载时跨距为100mm与落锤试验时的跨距相同,试验温度的误差控制在?2?.2试验结果及分析COD试样系列温度静态三点弯曲试验结果示于表2和图1.衰2COD试祥幕列温度静态三点弯盎试验数据Table2Teut0fCODspedm雕inThree一舯缸Slowb日r址aSeriesofTetrerera:mn~温度T(?)一75—65—60—52,44—35—30—20载荷咻N)2452600蚯IO25.9525蜘256926.402620COD(ram)0IIOn1000f2.nII5I咀l0l60n2}0温度T(?)一14—310204050载荷眦N)274028.2o30L?3i.803250370COD(ram)2l5n30.036505】O06300620一Z一龌堪,暑白U温度T(?)图I?D弯曲试样的断裂行为Fig.1FraCtureBehaviorofOODBendingSplm?s 130l20l1010090主80曼706t)辐5040302010O暑暑一;温度?)倒2A组试样的断裂行为Fig.2FrdcltweBchavlorofGroupASpec~P.Ai分别表示焊道起裂时的载荷殛挠度,d2分别为试样最终断裂载荷厦挠度第1期关国军等:无塑性转变温度(NDT’C)实质的探讨?57?如前所述,对于线型细缺口或裂缝试样(如COD试样),其断裂载荷随温度而变化, 在某一温度处出现谷值,对应这一温度断裂韧性出现明显的转折.此温度教定义为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由表2和图l可见,试验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r为一35?.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温度处的解理断裂条件满足:Q一?O’y(70=式中,()为丁:温度下的材料屈服极限:Q为几何约束因子;So为材料解理特征应力.组试样的试验结果求于表3和图2.其中PI和I是堆焊焊道起裂并开始卸载时的载荷和挠度.从试验数据中可见到,Pl,l随试验温度的变化很小,且无规律性,即反映了脆性堆焊焊道(铸铁材料)的抗弯力学性能在低温下基本上不随温度变化.图2和表3中的P2d2是试样发生整体断裂时对应的载荷和挠度,它们在温度T:处发生突变.当试验温度T>T:时,载衰3A组试样的试验数据Table3T晰ofC唧Asgee~s’试验温度(?)一一44—36—35—30—23—520埤遭趋裂尊荷9n67舛.6792o0960o960o933392.0o93?P1(kN)埤道起裂挠廛n92092095l08095097n90l_l01fmml试样整体断爱戴荷8舶10.67l26778.708?970960oll930扪【N1试掸整体断裂挠度1.08l461.犯上77354dmm】荷增至Pl焊道起裂并卸载,载荷再继续加到咒时才发生整体断列;当试验温度丁<’时,载荷增至Pl时焊道开裂并立即失稳扩展至整个试样发生断列,不存在焊道起裂后的卸载一再加载现象.也就是说,此时咒应该等于零.但由于试验机刚度的缘故.不等于零,且也远小于PI.因为.d2分别对应于母材断裂时的载荷与挠度,反映的是母材的性能,且在温度丁:处发生突变,所以落锤试样焊道及热影响区的引人对母材的性能并无影响.未预裂的落锤试样的静载弯曲时的断裂行为在温度处产生突变的现象反映了温度r:所包含的母材止裂特性转折的含义.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在B组试样的室温试验中对焊道预裂时的载荷和挠度均进行了控制,以保证初始裂纹形状和尺寸非常接近.断面着色检验也表明了控制的有效性.表4和图3示出了B组试样的试验结柴.其系列温度下静载三点弯曲断裂行为与上述C0D试样相似,断裂载荷也随试验温度变化,出现了一个谷值,谷值对应的温度也是一35?,与相同.对应于这个温度,断裂挠度也发生明显转折.可见,预裂的落锤试样的断裂行为反映了丁:作为材料性能决定的特征温度具有不随裂纹形态而变的特性,与未预裂的落锤件折断裂行为相一致.材料科学与工艺第4卷袁4组试样的试验数据Tal/le4TestData0fGH甲盘sl岫T哪试验温度?)一70—60一一35—26—20一l3—2?试样整体断裂载荷鼹7060?82.708530觳3098.6098.00n870试样整体断裂挠度嘎698o81m951.852152.85撕土49a2(mm)温度T(?)图3B组试样的断裂行为Fig.3Fractu~BehaviorofCnoupBSpecamemb皤睡温度Tc?)图4不同尖变速卑下屈服强度与温度-f的关系?4Rdationshipbetv~en?ddm劬?a力dTe’mp~atominwiom+Strain-~Rcs用于确定静态冷脆特征温度:的三点弯曲试验与确定NDTr的落锤试验,其本质差别仅在于两者的应变速率不同.温度’是对应于材料的静态冷脆特征温度.而NDTT 是对应于材料的动态冷脆特征温度.由于动态加载时的屈服极限高于静载的情形(如图4),而应变速率对材料的解理特征应国以及几何约束因子Q的影响甚微,所以依据公式啦(功=站及图4可知,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将向高温方向移动,静态冷脆特征温度将低于动载条件下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Nrr.鉴于上述分析及落锤试验中NDTI~附近材料宏观塑一脆行为的明显转折现象,可以推断,NDTT实质是锤击加载速率条件下材料的玲脆特征温度,具有与静态冷脆特征温度相同的物理内涵,与堆焊焊道的存在无关.由于材料具有冷脆性,所以测定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对于掌握材料的脆断特性以及零件的安全使用,防止脆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压力宣传品,船舰和桥梁等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由于实际构件基本上是静态条件下使用,冷脆特征温度接近于1:,远低于DNIT,因此.以NDTI’做为设计指标是非常可靠的,且偏于安全,过于保守,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3结论(1)落锤试样的堆焊焊道只具有引发脆性裂缝的作用,所谓无塑性转变温度NDTr 实质上就是动载条件下材料的冷脆特征温度.从物理含义上讲,具有母材止裂特性,与堆焊焊道的第1期关国军等:无塑性转变温度(NDaq3实质的探讨存在无关.NDTT做为设计指标,偏于安全,过于保守,尚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ASMEbo~larandVessd0.dS~tiOllEI.RulesFor0nofN栅呻0nc吣rappG.1972黄正.暗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l987黄正,船枚.金属,1990,9~(2):A107李道明晴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7丰道朝.姚枝.金属.19~8,24(6):A432一枷StudyoftheNatureofNi~-DuctilityTransitionGuanC,uojunMuZhenfenWang)anJinlnngYaoMei{HarbirLBoilerCompanyLimited)唧iIrb缸Instituteof,出noI0Aks~ct]rhefracturebehaviorofthedrop-weightsp.cirnemfor16Mnsteelinslowendingatase6esoftemperaturesuinvestigated,whidaisnotaffectedbyboththe”,veld5 ~llnandtheHAZol?ted_日??ne).Theresultsshowedthatthefractureloadofthedrop-w~ghtspecimensinthree-pointslowbendingtakesasteeptransitionatthecharacteristicWansition temperatureofbrittlenessoftheparentmeta1.Thereforetheweldseamofthedr op-~e/ghtsped-IneI1sisequivalenttodynamiccrackandthen,cometotheconclusionthatthena tureofNDTTcharacterizesthechara~istictravsitiorttempel~tureofbfitttea~_mdy namicl0ad崆conditions.IfNDTTwasindesignthenparticularsafety,assn?ssed.Keywords:N-Du咖Transitiontemperaturen0;Drop-weight恼t;Characteristic transitiontempeatureofbrittleness;Ddl~ion。
书名、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附录2《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修订版75种)序号书名作者策划编辑1金属热处理工艺学夏立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雅莹2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王仲仁(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进步奖、尤里卡发明博览会金奖获得者)许雅莹3材料力学刘钊(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田秋4生物医药材料学李莉(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5材料加工过程控制技术王香(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6材料科学基础教程赵品(燕山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7材料科学基础教程习题及解答赵品(燕山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8复合材料概论王荣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9功能材料概论鄢景华(哈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10应用表面化学姜兆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11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杰出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12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杨瑞城(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13机械工程材料齐宝森(山东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14机械工程材料学习指导(习题与实验)齐宝森(山东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15固体物理学房晓勇(燕山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16材料科学与工程文九巴(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17建筑结构材料迟培云(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18高分子材料冯孝中(山东轻工学院,教授)张秀华杨桦19特种先进连接方法张柯柯(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20 特种陶瓷工艺与性能《修订版》毕见强(山东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21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杨永顺(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22 钢结构焊接导论王国凡(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23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王顺兴(河南科技大学金属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24高分子科学实验教程王雅珍(齐齐哈尔大学高分子材料系主任,教授)张秀华杨桦25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翟封祥(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26 电弧焊基础杨春利(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27 有机化学韩光范(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28 有机化学例题分析与习题解答韩光范(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29 物理化学邵光杰(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30 材料物理性能邱成军(黑龙江大学固体电子学与微电子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31 统计热力学基础李春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32 传输原理吉泽升(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33 高分子绝缘材料化学基础李长明(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34 材料连接原理与工艺邹家生(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秀华杨桦35 新型材料及其应用齐宝森(山东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36 纳米材料导论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杰出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杨桦37 计算材料学李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38 结构材料学刘锦云(西华大学教授,硕导)张秀华杨桦39 材料研究方法黄新民(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0 再制造工程基础及其应用徐滨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秀华杨桦41 材料加工原理蒋成禹(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2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戴金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3 材料化学席慧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4 材料科学中数值模拟与计算徐瑞(燕山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5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常铁军(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6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戴金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7 材料合成化学徐甲强(上海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48 材料连接原理陈峥(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49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刘瑞堂(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50 材料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杰出人才,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51 无机与分析化学郭文录(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52 无机与分析化学学习指导郭文录(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53 现代材料处理工艺过程计算机控制朱波(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54 材料加工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栾贻国(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55 材料加工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栾贻国(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56 材料强度学张俊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57 材料物理导论杨尚林(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58 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张德庆(齐齐哈尔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59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周永强(温州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60 金属力学性能孙茂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61 制造工艺基础崔明铎(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62 机械零件失效分析刘瑞堂(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导)张秀华杨桦63 新编工程材料耿洪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超龙64 材料表面工程徐滨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秀华杨桦65 先进材料导论田永君(燕山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秀华杨桦66 清洁能源材料梁彤祥(清华大学核科院,教授)张秀华杨桦67 膨胀阻燃技术及应用鲍治宇(教授,博导)贾学斌68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徐瑞(燕山大学,教授)张秀华杨桦69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王振廷(教授,黑龙江省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梯队后备带头人)张秀华、杨桦、许雅莹70 材料物理性能王振廷(教授,黑龙江省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梯队后备带头人)张秀华、杨桦、许雅莹71 材料基础实验教程徐家文(教授,承担国家级项目)张秀华、杨桦、许雅莹72 混凝土学张巨松(教授,学校学术带头人)许雅莹7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张巨松(教授,学校学术带头人)许雅莹74 焊接工程实践教程郑光海(副教授,承担国防科工委项目)张秀华杨桦、许雅莹75 热处理设备王淑花(副教授)张秀华、杨桦、许雅莹。
钎焊的物理原理及应用1. 引言钎焊是一种常用的焊接方法,广泛应用于金属连接和修复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钎焊的物理原理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物理原理钎焊是一种通过加热填充金属和母材接触面来实现连接的方法。
其主要物理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金属润湿性:钎焊时,填充金属与母材必须有良好的润湿性,即填充金属需要能够在接触面上广泛分布并与母材形成牢固的结合。
•表面氧化膜的去除:在钎焊之前,必须通过化学方法或机械处理将母材表面的氧化膜去除,以确保填充金属与母材的完全接触。
•熔化区控制:钎焊需要加热填充金属和母材接触区域,使其熔化并形成连接。
通过控制加热的时间和温度,可以控制熔化区域的大小和形状。
•间隙填充:在钎焊时,填充金属会熔化并填充母材与填充金属之间的间隙,形成连接。
3. 应用领域钎焊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电子工业在电子工业中,钎焊被用于连接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
钎焊可以提供可靠的连接,同时避免对电子元器件的损坏。
此外,钎焊还能够实现微小尺寸的连接,满足电子器件的紧凑设计需求。
3.2 管道连接钎焊在管道连接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钎焊,可以快速、牢固地连接金属管道,形成密封的管道系统。
钎焊在燃气管道、水管道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钎焊被广泛用于制造飞机、火箭等设备。
钎焊提供了高强度、耐腐蚀的连接,同时减轻了整体结构的重量,提高了飞行器的性能。
3.4 化工设备在化工设备制造中,钎焊用于连接不同材料的设备部件。
由于钎焊可以连接不同种类的金属或合金,它在化工设备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3.5 珠宝制作钎焊也被广泛应用于珠宝制作领域。
通过钎焊,可以将珠宝的不同部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珠宝作品。
钎焊提供了可靠的连接,并避免了对珠宝材料的破坏。
4. 结论钎焊是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通过掌握钎焊的物理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钎焊过程,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1985年获奖项目清单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8项)1.130吨/时发电用流化床锅炉研究(一等)2.821型疲劳试验机电液伺服系统、微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一等)3.微机系统CAD工作站(一等)4.微机自适应控制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流及放电状态分析仪(一等)5.星上遥感图象实时处理系统研究(一等)6.FJB-300型方波交流变换器(一等)7.轴承套圈精密辗压成型工艺(一等)8.单电源联合交流等离子弧焊接新工艺(一等)9.钻杆接头余热利用形变热处理新工艺的研究(一等)10.铁水高强度过滤器(一等)11.TX乙-1型凸轮自动测量仪(一等)12.稀土对碳氮共渗过程的活化催渗及其在汽车拖拉机齿轮上的应用(一等)13.SZD-2型甚低频真有效值电压表(二等)14.WCK-852型机床微机控制系统(二等)15.RNI-83缓蚀剂(二等)16.1000M3液氮装置不锈钢储罐焊接新工艺(二等)17.颗粒饲料机复合硬质合金轧辊铸造工艺(二等)18.光电宇宙探测系统(二等)19.石英电容伺服加速度计(二等)20.电流型逆变器异步机变频调速系统(二等)21.无功最优潮流(二等)22.氮化硅膜氢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二等)23.DPS-6机系统软件剖析与扩充(二等)24.无线电设备IEC-625自动测试系统(二等)25.新型10吨/时燃褐煤流化床锅炉的研究(二等)26.三向碳碳材料力学模型和强度准则(二等)27.辩织技术滤波技术及最优控制在飞行控制中的应用(二等)28.水、火、电系统经济调度(二等)29.数学反卷积理论及在时域自动测试中应用(二等)30.带智能接口的时域自动测试系统(二等)31.电沉积铁基复合材料层(二等)32.车床弹性变形磨床轴向微量进给装置(二等)33.5CrMnMo、GCr15两种钢超塑性笔杆成型(二等)34.Fu22Y凸性与Fu22y拓扑代数(二等)35.特大特深锌基合金型腔膜超塑性成形(二等)36.ZLD-75-10型真空离子化学热处理多用炉(二等)37.伺服阀滑阀副节流口工作边气动测量技术(二等)38.8311型智能光子计数系统研究(二等)39.1吨空气锤砧下隔振基础研究(二等)40.微型计算机控制多维纤维缠绕机研究(二等)41.印染厂微型机编制生产计划优化辅助决策系统(二等)4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二等)43.SSB型双量程测力传感器(二等)44.高重复率小型TEACO2激光器(二等)45.WS5-54-11系列物料输送风机(二等)46.双层炉排锅炉的研究与应用(二等)47.CAMAC-FORTH实时测控语言系统(二等)48.高模碳纤维表面冷等离子体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二等)49.花样自动设计系统(二等)50.真空相变传热式废热回收热水器开发研究(二等)51.微分方程反问题(二等)52.轴承套圈锻后控制冷却碳化物细化新工艺(二等)53.H62同步齿圈精密成形工艺(二等)54.铝合金尾翼等温锻造(二等)55.污染程度函数的字典序方法及其应用(二等)56.工质热物理性质研究(二等)57.Y7-1综合遥测系统及S8000微型机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二等)58.高效高负荷叶轮机械的新设计方法与试验(二等)59.本征吸收新工艺(二等)60.五十点水位自动巡测仪(三等)61.DH1332型程控微波扫预信号源(三等)62.PCM-FM(FSM)-FM混合制遥测系统(三等)63.WB-1型微波煤水分快速测定仪(三等)64.全息存储用a、b轴掺铁铌酸锂单晶(三等)65.SG-TP微机温控器(三等)66.动态规划法语音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三等)67.微处理机流体质量计(三等)68.预想事故自动选折(三等)69.伪随机码相关函数的研究(三等)70.光缆数据传输系统(三等)71.微波炉扼流底板成形工艺(三等)72.塑料薄膜生产线微机控制系统(三等)73.<104>轴铌酸锂晶体(三等)74.双盘旋转式零件自动供料器(三等)75.印染企业生产作业计划微型机管理系统(三等)76.插齿刀加工的离合器端面齿轮及其刀具设计(三等)77.微机辅助英语教学及自学系统(三等)78.前进电动机运行特性微机测试台(三等)79.手表拉挡件复合强韧化新工艺(三等)80.最优潮流(三等)81.CO2红外激光外差接收单元技术(三等)82.弹性透镜验光仪(三等)83.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三等)84.DGC-1型多功能插补装置(三等)85.电子稳速永磁直流微电机(三等)86.LS-83语音输入接口(三等)87.微机控制体育场大屏幕磁翻转计时计分显示设备(三等)88.YOTS450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研制(三等)89.铝酸蓄电池悬附一胶体电解质研制(三等)90.Y-745型锅炉离心引风机(三等)91.双弹性组元并联音叉式疲劳开缝机研制(三等)92.降低高压柱塞泵噪声的研究(三等)93.YOA400型液力偶合器研制(三等)94.低锡铝合金轴瓦电镀铝合金(三等)95.DTC-1型电池炭棒参数测试仪(三等)96.三价铬电镀工艺研究(三等)97.离子法处理氨三乙酸镀锌废水(三等)98.电力调度数据管理系统(三等)99.STY-100型激光器成果样机(三等)100.φ1.6mm焊丝CO2气体保护焊工艺研究(三等)101.振动台测试仪(三等)102.绕线式盘式直流电动机(三等)103.GZ-6型测振仪(三等)104.WOJ-3型多用微欧计(三等)105.HQ-702批控制系统全数字仿真(三等)106.WRY-1微机化量热仪(三等)107.寻的运动变参数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三等)108.阿城涤纶厂物质购运、存管理系统及短丝车间的成本信息系统(三等)哈尔滨工业大学1986年获奖项目清单航天部科技进步奖:(项)1.130吨/时发电用流化床锅炉研究(一等)秦裕琨2.821型疲劳试验机电液伺服系统、微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一等)冯汝鹏3.微机系统CAD工作站(一等)高国安4.微机自适应控制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流及放电状态分析仪(一等)刘晋春5.星上遥感图象实时处理系统研究(一等)李仲荣6.FJB-300型方波交流变换器(一等)张九海7.轴承套圈精密辗压成型工艺(一等)吕炎8.提高大口径炮弹生产有模具寿命的研究(一等)冯晓曾9.单电源联合交流等离子弧焊接新工艺(一等)张修智10.钻杆接头余热利用形变热处理新工艺的研究(一等)姚忠凯11.铁水高强度过滤器(一等)叶荣茂12.TXZ-1型凸轮自动测量仪(一等)张善钟13.稀土对碳氮共渗过程的活化催渗及其在汽车拖拉机齿轮上的应用(一等)韦永德14.16位实时控制型微型计算机系统(一等)郭福顺15.UNIX操作系统移植(一等)李莲治16.SZD-2型甚低频真有效值电压表(二等)淦君载17.WCK-852型机床微机控制系统(二等)王宗培18.RNI-83缓蚀剂(二等)利建强19.1000M3液氮装置不锈钢储罐焊接新工艺(二等)张志明20.颗粒伺粒机复合硬质合金轧辊铸造工艺(二等)朱培铖21.光电宇宙探测系统(二等)张武祖22.石英电容伺服加速度计(二等)郭振芹23.电流型逆变器异步机变频调速系统(二等)赵昌颖24.无功最优潮流应用软件(二等)于松海25.氮化硅膜氢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二等)虞敦26.DPS-6机系统软件剖析与扩充(二等)王开铸27.无线电设备IEC-625自动测试系统(二等)徐明28.HF型红外线反射式压安全防护器(二等)徐炳星29.新型10吨/时燃褐煤流化锅炉的研究(二等)赵明泉30.三向碳碳材料力学模型和强度准则(二等)顾震隆31.辨识技术滤波技术及最优控制在飞行控制中的应用(二等)王子才32.水、火、电系统经济调度算法与程度(二等)柳焯33.数字反卷积理论及在时域自动测试中应用(二等)孙圣和34.带智能接口的时域自动测试系统(二等)孙圣和35.电沉积铁基复合材料层(二等)王金玉36.车床弹性变形磨床轴向微量进给装置(二等)李益民37.5CrMnMo、GCr15两种钢超塑性笔杆成型(二等)张吉人38.FuZZY凸性与FuZZY拓扑代数(二等)吴从忻39.特大特深锌基合金型腔膜超塑性成形(二等)郭殿俭40.ZLD-75-10型真空离子化学热处理多用炉(二等)夏立芳41.伺服阀滑阀副节流口工作边气动测量技术(二等)陶崇德42.8311型智能光子计数系统研究(二等)秦汝虎43.1吨空气锤钻下隔振基础研究(二等)高乃光44.微型计算机控制多维纤维缠绕研究(二等)李国伟45.印染厂微型机编制生产计划优化辅助决策系统(二等)黄梯云46.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二等)47.SSB型双量程测力传感器(二等)蒋作民48.高重复率小型TEACO2激光器(二等)张福泉49.WS5-54-11系列物料输送风机(二等)石道中50.双层炉排锅炉的研究与应用(二等)程勒51.CAMAC-FORTH实时测控语言系统(二等)李光汉52.高膜碳纤维表面冷等离子体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二等)魏月贞53.花样自动设计系统(二等)李仲荣54.真空相变传热式废热回收热水器开发研究(二等)王克光55.微分方程反问题(二等)刘家琦56.电液伺服马达直接驱动变增益控制三轴转台单通道原理样机(二等)刘庆和57.轴承套圈锻后控制冷却碳化物细化新工艺(二等)李超58.H62同步齿圈精密成形工艺(二等)吕炎59.铝合金尾翼等温锻造(二等)王仲仁60.污染程度函数的字典序方法及其应用(二等)吴文芳61.工质热物理性质研究(二等)严家禄62.Y7-1综合遥测系统及S8000微型机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二等)王开铸63.高效谢负荷叶轮机械的新设计方法与试验(二等)王仲奇64.本征吸收新工艺(二等)王贵华65.HQ-7舱面镁合金超塑性等温锻(二等)赵家昌66.伪随机码相关函数的研究(三等)吴中一67.光缆数据传输系统(三等)贾世楼68.微波炉扼流底板成形工艺(三等)杨玉英69.塑料薄膜生产线微机控制系统(三等)程退安70.(104)轴铌酸锂晶体(三等)徐玉恒71.双盘旋转式零件自动供料器(三等)李旦72.印染企业生产作业计划微型机管理系统(三等)黄梯云73.插齿刀加工的离合器端面齿轮及其刀具设计(三等)李华敏74.微机辅助英语教学及自学系统(三等)朱志莹75.步进电动机运行特性微机测试台(三等)王宗培76.手表拉挡件复合强韧化新工艺(三等)郭宝莲77.电力系统最优潮流应用软件(三等)柳焯78.CO2红外激光外差接收单元技术(三等)皮名嘉79.弹性透镜验光仪(三等)张武祖80.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三等)王兰荣81.DGC-1型多功能插补装置(三等)王树范82.电子稳速永磁直流微电机(三等)王宗培83.LS-83语言入接口(三等)徐近需84.微机控制体育场大屏幕磁翻转计时计分显示设备(三等)朱志莹85.YOJ450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研制(三等)孙逢华86.铅酸蓄电池悬附-胶体电解质研制(三等)何竖鳌87.Y7-45型锅炉离心引风机(三等)石道中88.双弹性组元并联音叉式疲劳开缝机研制(三等)姚枚89.降低高压柱塞泵噪声的研究(三等)马六成90.YOA400型液力偶合器研制(三等)匡囊91.五十点水位自动巡测仪(三等)汪庆仁92.DH1332型程控微波扫频信号源(三等)张忠亭93.PCM-FM(FSM)-FM混合制遥测系统(三等)李正廉94.WB-1型微波煤水分快速测定仪(三等)邓绍范95.全息存储用a、b轴掺铁铌酸锂单晶(三等)徐玉恒96.SG-TP微机温控器(三等)尹宝智97.动态规划法在语言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三等)赵国田98.微处理机流体质量计(三等)张忠亭99.预想事故自动选析(三等)陈学允100.低锡铝合金轴瓦电镀铝合金(三等)温塑平101.DTC-1型电池炭棒参数测试仪(三等)张翠芬102.三价铬电镀工艺研究(三等)屠振密103.离子法处理氨三乙酸镀锌废水(三等)金蝉104.电力调度数据管理系统(三等)邓伟霖105.STY-100型激光器成果样机(三等)秦汝虎106.φ1.6mm焊丝CO气体保扩焊工艺研究(三等)张九海107.振动台测试仪(三等)张荣祥108.绕线式盘式直流电动机(三等)张宝铬109.GZ-6型测振仪(三等)段尚枢110.WOJ-3型多用微欧计(三等)王连弟111.HQ-702批控制系统全数字仿真(三等)何轶良112.WRY-1微机化量热仪(三等)洪文学113.寻的运动变参数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三等)胡恒章114.阿城涤纶厂物质购运,存管理系统及短丝车间的成本信息系统。
哈工大-钎焊复习思考题1、钎焊技术原理钎焊是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化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
2、描述全部钎焊工艺过程并简单分析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现象钎剂融化、钎剂填缝、钎剂去膜、钎料融化、钎料填缝钎焊工艺过程:一是钎料填满钎缝的过程,二是钎料同母材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果钎焊时使用钎剂,则还有一个钎剂的填缝过程。
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现象:一:钎剂在加热熔化后流入焊件间的间隙,同时熔化的钎剂与母材表面发生物化作用,从而清净母材表面,为钎料填缝创造条件。
二:随着加热温度升高,熔化的钎料与固态母材接触,润湿母材,并在其上铺展。
随后,熔化的钎料依靠毛细作用在钎缝间隙内流动进行填缝。
三:液态钎料在毛细填缝的同时,与母材发生相互扩散作用,一种是母材向液态钎料的扩散,即通常说的溶解;一种是钎料组分向母材的扩散。
3、钎焊技术特点优点:(1)加热温度较低(2)焊件变形小,尺寸精确高(3)可焊异种金属或材料(4)适合于批量生产,生产率很高缺点:(4)接头强度低(5)耐热性差总之,钎焊最明显的优点:母材不化钎料化。
钎焊较适宜连接精密、微型、复杂、多钎缝、异类材料的焊件。
4、简述钎焊工艺方法原理及特点烙铁钎焊用于细小简单或很薄零件的软钎焊。
波峰钎焊用于大批量印刷电路板和电子元件的组装焊接。
施焊时,250℃左右的熔融焊锡在泵的压力下通过窄缝形成波峰,工件经过波峰实现焊接。
这种方法生产率高,可在流水线上实现自动化生产。
火焰钎焊用可燃气体与氧气或压缩空气混合燃烧的火焰作为热源进行焊接。
火焰钎焊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根据工件形状可用多火焰同时加热焊接。
这种方法适用于自行车架、铝水壶嘴等中、小件的焊接。
电阻钎焊利用电流流过被焊工件时,在钎料与母材界面因接触电阻,产生热量进行局部加热钎料,同时还对待焊接处施加一定的压力,加热快。
《钎焊》课程简介课程代码:1222013402课程名称:钎焊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授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实践学时:0学分:2.0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方向)先修课程:材料连接原理,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简介:《钎焊》是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方向)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它在培养焊接技术人员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教学主要介绍钎焊的原理、方法及设备,常用的钎料、钎剂及其选用原则,钎焊接头设计及钎焊工艺,常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的钎焊工艺等,为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适宜的钎焊方法及设备、钎焊材料,分析和设计合理的钎焊工艺,提高钎焊质量并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建议教材[1]朱艳,钎焊[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主要参考资料[1]邹僖,钎焊(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2]张启运,庄鸿寿,钎焊手册(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撰稿人:审核人:批准人:Soldering and Brazing Course Description Course Code:1222013402Course Title:Soldering and BrazingCourse Type: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sTotal Semester Credit Hours:32 Experiment/ Computer Hours: 0 Lecture Hours:32 Practice Hours: 0Credit:2.0Major: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ourse Prerequisites:Principles of Material Joining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Course Description:Brazing i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for 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welding technology direc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welding technicians.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brazing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method and equipment of brazing, commonly used brazing filler metal, flux and its selection principle, brazing joint design and brazing process, commonly used metal materials, non-metallic materials and brazing process of composite materials,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project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brazing methods and equipment, brazing materials,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reasonable brazing pro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razing and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is course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Textbooks and Course Materials:[1]Zhu Yan,Brazing,Ha Erbi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12.[2]Zou Xi,Brazing,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1989.[3]Zhang Qiyun, ZhuangHongshou, Brazing and Soldering Manual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8.Written by:Checked by:Approved by:。
绪言钎焊是现代焊接技术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钎焊与其它二类焊接技术(熔焊和压焊)之间,虽有共同之处,但却存在本质的差别。
材料钎焊连接时,一般是以搭接形式装配,彼此间保持很小的间隙,采用熔点比母材熔点低的填充材料(钎料),在低于母材熔点、高于钎料熔点的温度下,借钎料熔化填满母材间的间隙,然后冷凝形成牢固的接头。
因此,钎焊与熔焊或压焊相比,主要有下列不同之处:钎焊时只有钎料熔化而母材保持固态;钎料的熔点低于母材的熔点,因而其成分也与母材有很大差别;熔化的钎料依靠润湿和毛细作用吸入并保持在母材间隙内;依靠液态钎料与固态母材间的相互扩散形成冶金结合。
由此可以了解,钎悍乃是借助于液态钎料填满固态母材之间的间隙并相互扩散形成结合的一类连接材料的方法。
在连接材料的方法中,钎只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方法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当人类尚未开始使用铁器时,就已经发明用钎焊来连接金属。
在埃及出土的古文物中,就有用银钢钎料钎焊的管子,用金钎料连接的护符盒,据考证分别是5000年和近4000年前的物品。
公元79年被火山爆发埋没的庞贝城的废墟中,残存着由钎焊连接的家用铅制水管的遗迹,使用的钎料具有Sn:Pb=1:2的成分比,类似现代使用的钎料成分。
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初期也已经使用锡铅合金作钎料。
1637年出版的明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中已有“中华小焊用白铜末”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掌握用铜合金作钎料来钎焊金属的技术。
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钎焊技术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后,它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熔焊技术。
30年代以来在冶金和化工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钎焊技术才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作坊匠人的技艺成长为工业生产技术。
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形式的采用,对连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钎焊技术因此受到更大的重视,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新的钎好方法,钎料品种日益增多,因此,钎焊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