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滥用”是一个模糊命题(李明德)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寻切入点修改病句户县第四中学彭朝锋切入点就是突破口,即解决问题如何入手。
打蛇打七寸,诊断病句要找切入点,找经常出错的语言特点,抓经常出错的标志,这样改病句既快又准。
一.抓并列词或短语并列短语的标志往往是顿号和连词“和”。
顿号用在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和”连接两个并列词或短语,结构比较复杂,易出错。
1.并列成分作主语,往往出现部分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例: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2.并列成分作谓语,往往有部分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例:在大量药品广告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和保健品来提高和增长孩子的智力。
3.并列成分作宾语,往往有部分宾语与谓语搭配不当;例: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4.并列成分作定语或状语,往往有部分定语或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5.句中出现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并列成分,往往出现照应不周;例:水库和运河如同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了原野和山谷。
6.并列名词或短语之间可能存在从属或交叉关系;例: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7.并列动词往往出现语序不当;例:①侵略者攻陷北京后,焚毁、洗劫了西郊的圆明园。
②他早先是个猎手,常背着枪,带着狗,串行在林中,发现、寻找、跟踪着猎物。
抓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二.句中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往往会出现语序不当或搭配不当。
例:①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②他看着坐在荧光灯下那张笑盈盈的脸,一股温馨的感觉蓦的涌上心头。
三.抓特殊句式1.句子是由判断动词“是”构成的判断句,主语和宾语往往搭配不当;例: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知识产权法》相关试题汇总(附答案)一、单项选1.以下诸选项中不属于广义知识产权范围的是【】A.无形财产权;B.产地标记权;C.商号权;D.商业秘密权。
2.《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期限内之权利法》为称为【】A.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B.美国第一部著作权法;C.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D.世界上第一部国际公约。
3.在著作权制度中,以下诸命题中正确的选项是【】A.外国主体就是在外国享有著作权的人;B.内国主体就是其作品在内国创作完成的人;C.内国主体就是其作品首次在内国公开发表的人;D.内、外国主体都是依内国法享有著作权的人。
4.乙通过抄袭甲之作品完成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则乙之表现形式【】A.不具有实用性;B.不具有新颖性;C.不具有创造性;D.不具有独创性。
5.以下诸作品中,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的是【】A.计算机软件;B.《知识产权法》教材;C.《知识产权法》自考辅导录像片;D.《知识产权法》自学辅导录音带。
6.图书出版者对其出版图书的专有出版权来源于【】A.法律的直接规定;B.出版社的自己规定;C.国家版权局的规定;D.著作权人的授权。
7.我国著作权法将著作权许可使用权分为【】A.独占使用权与专有使用权;B.普通使用权和非专有使用权;C.法定许可使用权和强制许可使用权;D.专有使用权和非专有使用权。
8.甲作词作曲,创作了一首歌曲《沸腾的母爱》。
在这首歌发表前,甲请歌手乙试唱。
2000年中秋之夜,在某养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时,乙演唱了甲创作的《沸腾的母爱》,赢得了老人们的欢迎。
乙的行为是一种【】A.合理使用行为;B.侵权行为;C.法定许可使用行为;D.法定免费许可使用行为。
9.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创作品发表的行为,可能侵犯合作作者的【】A.一项权利;B.二项权利;C.三项权利; D.三项以上的权利。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次被修订的时间是【】A.1992年9月2日; B.1996年6月4日;C.1999年10月20日;D.2000年8月25日。
各国对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制1. 美国对商标平行进口问题的态度美国在商标平行进口问题上采取了“有条件的权利国际用尽原则”,是指美国只在特定条件下才允许平行进口的商品被进口至美国并销售,美国最早关于商标平行进口问题的规定出现在1930年美国关税法中,即:美国关税法526条款、337条款,美国海关第19号联邦条例133.23条款。
美国关税法526条款(a)绝对禁止外国厂商制造的带有美国公民经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而拥有的注册商标的商品进口到美国。
这项规定意味着,美国商标权人无须证明存在产生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即可以凭借自己的注册商标阻止外国制造的正宗商品进入到美国境内销售。
这项规定仅仅适用于与外国制造商没有联营关系的独立的美国商标权人。
美国关税法337条款规定,凡外国所有人、进口商、委托人或代理人对其输入美国的产品于进口或境内销售时采取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行为,而导致或足以导致摧毁或严重损害美国境内有效而健全经营中的产业,或妨碍此类产业的建立,或限制、独占了美国交易,该不公正的竞争方式和行为将被视为违法。
美国可以采取适当措施,以维持公平竞争,使得美国国内制造的产品和进口产品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该条款自立法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
经1988年综合贸易法修订后的337条款成为美国阻止外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美国,以防止其对美国产业造成不正当损害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在美国,商标权人可以依据Lanham Act第32节和第42节的规定对平行进口商提起侵犯其商标权的普通法诉讼,但在这类诉讼中,商标权人负有较重的举证责任,其必须证明平行进口的商品与其销售的商品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差异”,从而引起了或可能引起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判断,即消费者混淆。
相反,如果商标权人依据关税法进行起诉,则平行进口商往往负有较重的举证责任,其必须证明商品的平行进口已得到了商标权人的书面同意,或者证明商标权人与国外的卖方是关联企业且平行进口的商品与商标权人的商品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
版权保护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实践•案例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博士周人杰日期: 09/08/24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举措,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版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版权保护的法律基点之上的。
2007年8月6日,国家版权局印发《关于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版权贸易基地的复函》(国权『2007』31号),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版权贸易基地。
由此,在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基础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重大,其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一、理论:版权与文化创意产业从学理上分析版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实质就是要回答“为何要对文化创意进行版权保护”的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林林总总,但由波斯纳等人开创的“法经济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
法经济学流派认为所有法律公正和制度安排的依据均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效率是最高级的公平”,讨论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古典理论自然成为有效的研究工具。
在法经济学看来,所谓版权制度(Copyright System)是一种将其创作的成果的独占权或特许权授予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产权制度,其标准在于:“只有原始思想的表达才被授予垄断”,它的效率意义在于:“版权是为了发给作者奖金而对读者征的税”(麦莱勋爵)。
具体而言,在缺乏对原创作品的垄断保护的情形下,将极少产生创造活动。
理由在于,作品的广泛传播无法排斥不付费的“搭便车者”,他们将享受创作而不向创作者支付享受这种快乐的费用,进而导致创造者并不能轻易地通过市场交易来收回足够的收入以抵偿生产他们的作品或放弃对他们的时间在其它有益使用的代价。
而版权保护或垄断则给予创作者采取行动对付不向其创作付费的“搭便车者”的权力,这样就减少了与最初艺术创作相联系的公共产品问题。
病句练习一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 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2、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B.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
C.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D.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知识产权滥用”是一个模糊命题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传时间:2008-4-13近年来,经常听到知识产权滥用的说法。
一些不甚了解知识产权的论著,往往借用知识产权滥用的命题,对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种种批评。
然而细究起来,知识产权滥用却是一个不甚准确的,存在着很大模糊性的说法。
本文打算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权利的角度,以及随意主张权利的角度,对此略作分析。
(一)著作权、商标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基本不存在滥用的问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等四大部分。
与此相应,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主要是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某一种知识产权是否有可能滥用,还应当从具体的权利客体和保护方式加以分析。
这里先分析著作权、商标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著作权法保护以文字、符号、色彩、线条、造型和数字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作品。
按照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作品是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创作的,原始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作者所有。
虽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将自己的著作权转让给他人所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著作权的所有人都是创作作品的作者。
这在中国尤其如此。
因为,中国著作权法所体现的是大陆法系的作者权精神,在著作权的归属上倾向于创作作品的作者,而非作者的雇主或者委托人。
一方面是个体的作者或者著作权人,另一方面是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作品使用者,如出版、广播、表演团体和其他的作品使用者。
显然,在有关著作权转让或者许可的谈判中,作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几乎不可能滥用自己手中的著作权。
事实上,正是由于著作权人在转让或者许可谈判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国家的著作权法甚至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应对措施。
例如,美国版权法第203条规定,作者在转让或者许可版权之后的第35年,可以在提前5年通知的情况下,收回自己的权利,并重新考虑转让或者许可,以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
这一般称为作者的第二次机会(author,s second chance),其目的就是让作者有机会重新评估自己作品的价值,然后再考虑相应的转让或者许可。
又如,德国于2002年制定了专门的著作权合同法,名称为"加强作者和表演者合同地位的法律"(Law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tracting Position of Authors and Performers),也反映了对于作者和表演者弱势地位的考虑。
[1]事实上,中国1991年著作权法仅仅规定了著作权的许可而没有规定著作权的转让,以及许可合同最长不超过10年,也是考虑到了著作权人在市场上所处的弱势地位。
此外,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保护方式,也使得作者不太可能滥用手中的著作权。
因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是对于思想观念的表达,而非思想观念本身。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第9条所说,版权保护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之类。
这样,即使某一作者就某一主题或者创意创作了作品,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他也无权阻止他人就相同的主题或者创意进行新的创作。
这样,就任何一个主题或者创意的作品来说,市场上都可能存在着很多的替代品。
即使某一作品的著作权人拒绝许可,或者在许可合同中提出了不合理的条件,作品的使用者也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主题或者创意相同、近似的作品。
由此可见,从著作权保护中的思想观念与表达的分界来看,任何一件作品都不具有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因而也不存在作者滥用自己著作权的可能性。
再来看商标权。
商标的作用是指示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应当具有市场上的显著性。
通常都是商标所有人在自己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相关的商标,并由此而积累与之相关的商誉。
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商标所有人也可以通过许可的方式,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商标。
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所有人所关注的,主要是自己的商誉。
在有可能损及商誉的情况下,商标所有人可以拒绝发放许可,或者收回已经发放的许可。
事实上,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第21条即规定,成员可以确定商标转让和许可的条件,但不得采用商标强制许可的制度。
这表明,即使商标所有人拒绝许可,或者收回已经发放的许可,也不会构成商标权的滥用。
商标权难以滥用,还与商标的功能密切相关。
具体说来,商标的作用是把某一市场主体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同类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这就意味着,就某一种类的商品或服务来说,市场上往往会有许多个竞争者,或者不同的商标所有人。
他们在同类或者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各自的商标,并与其他市场主体形成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许可固然可以利用在先商标所有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商誉,获得一定的市场优势。
然而,即使不去寻求许可,或者不能获得许可,市场主体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商标进行竞争。
优势商标的存在,并不形成商标使用上的垄断地位,并不排斥在后的竞争者使用自己的商标。
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制止假冒、虚假宣传、商业诋毁和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
其中的假冒,包括对于商标、商号和其他商业标识的假冒,基本适用于前面有关商标的讨论。
其中的虚假宣传,是市场主体对于自己产品、服务或者营业活动的不实宣传,而商业诋毁则是对于他人产品、服务或者营业活动的不实宣传。
应该说,制止他人虚假宣传或者商业诋毁,仅仅是法律规定的诉讼请求,而非指向某种特定的智力活动成果,如作品、商标或发明。
与此相应,制止虚假宣传或者商业诋毁的权利,不同于著作权、专利权或者商标权,是一种不可转让、不能许可的权利。
无论市场主体是否针对他人的虚假宣传或者商业诋毁行使诉权,都不存在滥用的可能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提供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
不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并非赋予商业秘密以某种专有权利,而是赋予其所有人以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按照这种保护方式,只有当他人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了自己商业秘密的时候,商业秘密的所有人才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制止他人的不正当行为。
在这里,商业秘密所有人对于相关的技术秘密或营业秘密,并不享有类似于专利权那样的排他性权利。
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独立开发、反向工程、合法获得等例外,都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相应,即使商业秘密的所有人拒绝发放许可,也不会造成权利的滥用。
因为,他人可以通过独立开发、反向工程等方式,或者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同样或者同类的技术。
事实上,商业秘密的所有人为了达到保密的目的,往往会慎重考虑是否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秘密信息。
拒绝许可,并不违背商业秘密保护的宗旨。
当然,如果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在发放许可的时候,附加了不合理的条件,仍然会构成滥用。
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属于技术许可合同的问题,而非知识产权的问题。
因为,就商业秘密的保护而言,所有人仅享有制止他人不正当竞争的权利,而非类似于专利权那样的排他性权利。
(二)知识产权滥用主要是指专利权滥用专利权是人们就某项技术发明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当然,发明人或者技术发明的所有人为了获得专利权,必须向国家专利机关提出申请。
同时,有关的发明还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充分披露等法律要件。
显然,并非所有的技术发明都可以获得专利权的保护。
专利权的保护方式,造成了权利滥用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专利权所覆盖的技术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或者技术信息。
同时,专利权人对于该项技术发明所享有的权利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
按照这种保护方式,专利权人提出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以后,他人即使独立开发了同样的技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也不得进行商业性的使用。
甚至是那些在先做出发明但没有申请专利的人,也会在使用该项技术时受到种种限制。
这样一来,如果一项专利技术为某一种产品或者某一个产业所必须,其他的市场竞争者就不得不寻求专利权人的许可。
同样,如果专利权人拒绝许可,或者在发放许可的时候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就会形成对于专利权的滥用。
事实上,国际社会早已意识到专利权滥用的可能性,并且建立了一些防范性的制度,如强制许可和对于许可合同的限制。
无论是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之中,还是在世界各国的专利制度之中,都可以看到这类防止专利权滥用的制度。
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仅以中国为例。
先来看防止拒绝许可的滥用。
专利法第48条规定,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除此之外,专利法第49条还规定了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强制许可;第49条规定了前后依存的专利的强制许可。
再来看有关许可合同的限制。
合同法第329条规定,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情形包括:限制当事人一方在合同标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或者限制其使用所改进的技术,或者双方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不对等;限制当事人一方从其他来源获得与技术提供方类似的技术或者与其竞争的技术;阻碍当事人一方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合理方式充分实施合同标的技术,包括明显不合理地限制技术接受方实施合同标的技术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数量、品种、价格、渠道和出口市场;要求技术接受方接受并非实施技术必不可少的附带条件,包括购买非必须的技术、原材料、产品、设备、服务以及接受非必须的人员等;不合理地限制技术接受方购买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或者设备等的渠道或者来源;禁止技术接受方对合同标的技术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议或者对提出异议附加条件。
应该说,无论是专利法有关强制许可的规定,还是合同法有关技术许可合同的规定,都涉及了非常广泛的内容。
如果稍加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一些论著所列举的知识产权滥用现象,大多可以通过强制许可的制度和有关技术许可的规定而加以规范。
事实上,很多大谈知识产权滥用的人,对于专利法中的强制许可制度,尤其是《合同法》和司法解释中对于专利权滥用的限制,了解并不很多。
此外,尽管专利权具有滥用的可能性,但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
这是因为,专利局在审查有关的技术发明是否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时候,主要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考虑的。
至于一项技术发明获得专利权以后,能否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则是另外一个由市场决定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可以制造出市场需求产品的专利技术,才存在权利人滥用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能够制造出市场所需产品的专利技术,大约占整个专利技术的5%甚至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