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规制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2.04 KB
- 文档页数:2
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摘要】在反垄断法视野下,知识产权滥用主要表现为借助知识产权实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达成垄断协议以及经营者集中。
对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及如何规制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制度。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具体表现为垄断行为,需对其行使必要的、合理的规制,因此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1.反垄断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不足我国的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为规制借助知识产权滥用而实施的垄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保护权利的合法行使,防止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
1.1适用反垄断法依据的模糊性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的规定,为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不利于实际操作。
首先,根据该规定的意思,只要是依法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不适用反垄断法,但是,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人即使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实行知识产权,也有可能产生严重限制、阻碍竞争的行为。
如不适用反垄断法,则违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其次,按照该条的规定,在具体判断权利人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是否应当适用反垄断法,需要认定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该行为是一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其二,该行为必须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据此得出,滥用知识产权是适用反垄断法的前提,与实际结论相悖。
在判断行使知识产权行为是否应当适用反垄断法的思维模式应当是:首先是有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其次这种行使行为超出了知识产权本身应有的权能,造成了排除、限制了竞争的结果;然后才是适用反垄断法,认定是滥用知识产权构成垄断行为,使相关责任主体承担反垄断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当然,这不足以导致我们否定该规定作为对知识产权行使进行反垄断法规制的适用依据以及立法者的良好的立法意图。
1.2具体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适用依据上模糊性之外,我国在反垄断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
作者: 高兰英
作者机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湖南社会科学
页码: 79-8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
摘要:跨国公司在带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也在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虽然原则性地厘清了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界限,并为在华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进行反垄断法规制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但所涉及条文简单、缺乏明确界定、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应继续完善《反垄断法》的相关条文或制订配套规定,统一执法机构和加强执法的力度,培养执法人才和创新执法方式,成立专门的反垄断法庭并建立知识产权滥用公益诉讼制度。
浅析国际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摘要:科技成果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已成为了一种可转让的商品,并不间断地为社会提供着大量的技术成果。
但与此同时,国际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国际技术转让中采取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促进国家经济技术进步并保障本国企业利益已成为当前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讨论知识产权在国际技术转让中发挥的作用和问题,并浅谈由此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技术转让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同时也成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
技术转让是使技术落后的企业和国家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途径,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而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改进者都具有非常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技术成果几乎完全被专利权覆盖,因此,如何在国际技术转让中采取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转让的促进保护并不等同于阻碍,相反,在技术转让中适当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技术转让的进行,主要由以下几方面体现:(一)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由于大量有用的技术信息其实是技术秘密,并不受专利保护,因此作为隐性知识的技术秘密的转让并不能轻易实现。
但是,如果通过简单和有效的技术转让合同,就可以成功地实现技术秘密的转移,即将技术秘密的转让与专利技术的转让结合起来的方案。
将两者相结合,远比单独转让其中单个技术更具有价值,因为二者对于一个产品的生产是缺一不可的。
若技术秘密和专利技术一并转让,对于技术许可方来说,若受让方在技术秘密转让后拒绝支付使用费,就可以撤销技术转让合同,包括撤销专利技术的转让。
而对于技术受让方来说,如果支付技术使用费后许可方不向自己提供有关技术秘密,也可以因此而解除技术转让合同,这样就减少了许可方不想自己转移有关技术秘密的风险。
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作为技术秘密转移的担保,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秘密的转移。
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与应对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进入新世纪,国际经贸格局从“创新之战”演变为“规则之战”,全世界出现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潮流。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我们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与政策,以适应激励创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之需。
关键词:新形势;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引言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带来了新机遇,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
因此,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成为大势所趋和当务之急。
1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1.1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待进一步强化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依然很严重。
2016年末,腾讯研究院版权研究中心披露,网络视频盗版引发的直接损失为21亿元,间接损失高达130.3亿元,合计151.3亿元。
盗版引发的损失已超过行业市场规模的35%,其数额超过“广告+视频增值”收入的50%。
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额虽有大幅增长,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判赔力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效率不高。
当前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更高的时效性。
但由于执法监管手段不足、执法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执法监管条件不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影响执法监管效率的提升。
1.2知识产权开放与合作需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通过“301条款”等单边制裁来处理双边知识产权争端,希望通过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限制中国企业海外发展。
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的主动应对能力不足,在建立区域性国际协商对话机制,协调区域性知识产权事务,建立区域性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和知识产权事务合作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实施。
跨境电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报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迅速出现,在带来利润与效益的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了这个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主要关注跨境电商行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对具体的实践措施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跨境电商行业中知识产权的主要问题1. 模仿和抄袭对于跨境电商行业来说,尤其是那些销售自有品牌的平台来说,模仿和抄袭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直接复制别人的产品,或者仅仅在颜色、logo等方面稍作改动而已,这样既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2. 海外销售纠纷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海外销售产品。
然而,在跨越国境销售时,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法律等亦与国内有所不同,这就给企业的知识产权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招致了纠纷。
3. 知识产权监管不力在跨境电商中,监管部门通常比较薄弱,很多平台公平竞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很薄弱,导致大量盗版创意品牌和海外制品铺天盖地而来。
二、跨境电商行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1. 积极申请和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企业应尽可能多申请自己的知识产权,维护权益,确保不受到他人侵犯。
同时,对于被侵犯的知识产权也要尽快采取保护措施。
2. 强调品牌管理和创意保护企业必须加强对品牌的管理,打造专属形象,在经营中始终秉持诚信经营,以提高客户信任和品牌忠诚度。
对于自主品牌的创新和保护也需要重视。
尤其是在实现海外销售时,专利和商标等客户试图3. 优化合同和协议在跨境电商中,与外部供应商的打交道是业务拓展的关键点之一。
此时,企业与外部供应商签订完善的合同和协议,包括合理的知识产权相关条款也是非常重要的。
4. 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在发现盗版或侵权行为时,企业必须及时采取行动,与平台或涉事方进行对话,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应当积极与执法部门联络,将存证资料提交至有关部门做备案处理。
三、结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跨境电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Legal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翟隧圈豳隧鍪|l竺竺!型圭!f叁墨l』圭塾金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范江波摘要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独占性的财产性权利,在行使权利时容易出现滥用的情况。
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问题愈加突显,且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并未得到有效规制。
本文以反垄断法的出台实施为背景,对知识产权滥用,从理论上加以界定,对在实际'-3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通过完善我国的反垄断体制,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009.0592(2010)12.134—02当今,知识经济以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为契机,通过调动人类知识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各行业产值和效益中的知识比重飞速提高,它并不超越和消灭原有的社会分工和产业划分,但却令其发生质的剧变,从而以知识资源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作为激励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历史性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和国内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强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现象也层出不穷。
《反垄断法》的出台让我们对知识产权与垄断之间多了一层判断和比较,也把知识产权滥用问题推向了瞩目的高度,不得不来审视我国在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上的制度建构。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放眼望去,现在似乎到处都是呼吁知识产权保护的声音,知识产权在我国好像就是一片贫瘠的土壤,但是我们或许更需要的是听一听声音是来自哪个方向,不能盲目的跟从。
事实上,“现在,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已经在全球居领先地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美知识产权研究院高级顾问魏衍亮先生曾对《商务周刊》表示。
论知识产权滥用及反垄断法规制作者:米娜来源:《商情》2013年第10期摘要: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容易被复制和利用。
因此,对知识产品的创造者赋予合法的垄断权来激励他们对智力成果的创新和开发,并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旦知识产权被滥用,势必会造成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和对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权益的损害,而反垄断法基于其社会本位性、保护有效竞争、维护公正等特点,对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反垄断法一、知识产权滥用概述(一)知识产权滥用的定义当权力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时,即构成“权力滥用”,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知识产权滥用的构成要求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主体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滥用行为的故意,客观上采取不实施或者不正当地限制交易或采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为,并且侵犯了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拒绝许可行为拒绝许可是指知识产权人利用自己对知识产权所拥有的专有权,拒绝授予其竞争对手合理的使用许可,从而排除其他人的竞争,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的行为。
2、搭售行为一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国外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所占有的优势地位,或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自己所享有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捆绑成一种产品进行销售,以致消费者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就不得不同时购买其他产品;或者是在销售含有自己所享有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时就捆绑要求一些不合理的条件。
3、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权利人在提供或接受产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与成本无关的价格上差别待遇。
卖方对购买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买方要求支付不同的价格,或者买方对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卖方支付不同的价格。
4、不公平的价格行为其中包括两种类型:过高定价和掠夺性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