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氏名号
- 格式:docx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姓氏名号一、姓的起源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
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
也有本人就改氏的。
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古风姓氏大全1、姓氏:2、唐、景、萧、永、爱、宁、蓝、楼、步、彩、卿、连、颜、墨(很喜欢这个)、凌、苏、洛、冷。
复姓的哇:欧阳、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拓跋、轩辕、百里、呼延、东郭、南门、微生、西门、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淳于完颜复姓1.欧阳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马6.东方7.独孤8.南宫9.万俟10;闻人11.夏侯12.诸葛13.尉迟14.公羊15.赫连 16.澹台 17.皇甫 18.宗政 19.濮阳 20.公冶 21.太叔22.申屠 23.公孙2 4.慕容 25.仲孙 26.钟离 27.长孙 28.宇文29.司徒30.鲜于31.司空32.闾丘33.子车34.亓官35.司寇 36.巫马 37.公西 38.颛孙 39.壤驷 40.公良 41.漆雕42.乐正 43.宰父 44.谷梁 45.拓跋 46.夹谷 47.轩辕 48.令狐49.段干 50.百里 51.呼延 52.东郭 53.南门 54.羊舌 55.微生56.公户 57.公玉 58.公仪 59.梁丘 60.公仲 61.公上 62.公门63.公山 64.公坚 65.左丘 66.公伯 67.西门 68.公祖 69.第五70.公乘 71.贯丘 72.公皙 73.南荣 74.东里 75.东宫 76.仲长77.子书 78.子桑 79.即墨 80.达奚 81.褚师 82. 刘观 83. 刘傅84. 康有 85. 东门安陵安平安期安阳白马百里柏侯鲍俎北宫北郭北门北山北唐奔水逼阳宾牟薄奚薄野曹牟曹丘常涛长鱼车非成功成阳乘马叱卢丑门樗里穿封淳子答禄达勃达步达奚淡台邓陵第五地连地伦东方东里东南东宫东门东乡东丹东郭东陵东关东闾东阳东野东莱豆卢斗于都尉独孤端木段干多子尔朱方雷丰将封人封父夫蒙夫馀浮丘傅余干已高车高陵高堂高阳高辛皋落哥舒盖楼庚桑梗阳宫孙公羊公良公孙公罔公西公冶公敛公梁公输公上公山公户公玉公仪公仲公坚公伯公祖公乘公晰公族姑布古口古龙古孙谷梁谷浑瓜田关龙鲑阳归海函治韩馀罕井浩生浩星纥骨纥奚纥于贺拨贺兰贺楼赫连黑齿黑肱侯冈呼延壶丘呼衍斛律胡非胡母胡毋皇甫皇父兀官吉白即墨季瓜季连季孙茄众蒋丘金齿晋楚京城泾阳九百九方睢鸠沮渠巨母勘阻渴侯渴单可汗空桐空相昆吾老阳乐羊荔菲栎阳梁丘梁由梁馀梁垣陵阳伶舟冷沦令狐刘王柳下龙丘卢妃卢蒲鲁步陆费角里闾丘马矢麦丘茅夷弥牟密革密茅墨夷墨台万俊昌顿慕容木门木易南宫南郭南门南荣欧侯欧阳逄门盆成彭祖平陵平宁破丑仆固濮阳漆雕奇介綦母綦毋綦连祁连乞伏绮里千代千乘勤宿青阳丘丽丘陵屈侯屈突屈男屈卢屈同屈门屈引壤四扰龙容成汝嫣萨孤三饭三闾三州桑丘商瞿上官尚方少师少施少室少叔少正社南社北申屠申徒沈犹胜屠石作石牛侍其士季士弱士孙士贞叔孙叔先叔促水丘司城司空司寇司鸿司马司徒司士似和素和夙沙孙阳索阳索卢沓卢太史太叔太阳澹台唐山堂溪陶丘同蹄统奚秃发涂钦吐火吐贺吐万吐罗吐门吐难吐缶吐浑吐奚吐和屯浑脱脱拓拨完颜王孙王官王人微生尾勺温孤温稽闻人屋户巫马吾丘无庸无钩五鹿息夫西陵西乞西钥西乡西门西周西郭西方西野西宫戏阳瑕吕霞露夏侯鲜虞鲜于鲜阳咸丘相里解枇谢丘新垣辛垣信都信平修鱼徐吾宣于轩辕轩丘阏氏延陵罔法铅陵羊角耶律叶阳伊祁伊耆猗卢义渠邑由因孙银齿尹文雍门游水由吾右师宥连於陵虞丘盂丘宇文尉迟乐羊乐正运奄运期宰父辗迟湛卢章仇仉督长孙长儿真鄂正令执头中央中长中行中野中英中梁中垒钟离钟吾终黎终葵仲孙仲长周阳周氏周生朱阳诸葛主父颛孙颛顼訾辱淄丘子言子人子服子家子桑子叔子车子阳宗伯宗正宗政尊卢昨和左人左丘左师左行刘文额尔达力蔡斯【男】夜箜铭夜莞辰苍瞳凯黔漓泫洛染澈尹瑾墨夜瑾一夜阑荇简钰凌亦封君清夜左寻萧江听雨上官玄曦安枫墨玄邪雨谭雨坤敖亓颙百里晟轩封玄奕简玉珩季舒玄容云鹤柳奚笙司雪衣温子然莫习凛阮灏君傅凌天柯孜墨楚夫晏。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中国文化概论姓氏称谓一、姓氏称谓(一)姓和氏的区别1.姓是表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一家族的标志,是一种族号。
姓用来区别不同的家族,百世而不变。
最古老的姓:姜、姬、嬴、嫦、嫫、姞。
氏是姓的分支,用来区别一家族子孙的不同支系,一传而变也。
2.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
3.姓用来“别婚姻”,“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氏用来“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汉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通谓之姓,发展到今天,姓和氏已完全融为一体。
先秦如何称呼妇女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出嫁以后,(1)在姓氏前加上所出自国的国名齐姜晋姬秦嬴(2)在姓氏前加上国君或卿大夫的姓棠姜(棠公之妻)赵姬(赵衰之妻)(3)死后,在姓上冠以本人或者配偶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敬嬴(鲁文公妃)(二)姓氏的来源①以氏为姓:姬、姒[sì] 、姜、任[rén]、姚等②以国名为姓:齐、楚、赵、魏、宋、郑、吴、秦等③以邑名为姓:苏、糜④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帅、尉。
⑤以职业为姓:陶、卜、乐、屠⑥以谥号为姓:文、武⑦以图腾为姓:龙、牛、马、羊、熊、鹿、骆、鱼等⑧以居地为姓:东门、西门、南宫、池、桥、井等⑨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林、孔、高阳⑩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⑾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三)姓氏的演变与发展①帝王赐姓②避讳改姓③因祸改姓④少数民族改姓。
二、名和字名是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字由名而生,一般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
字最早见于周代。
别号:名和字是由长辈所定,号由本人自娶。
代称:地望、官爵、排行、祀号。
合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用的特称。
(一)名小名(乳名、奶名):阿瞒、溪狗、寄奴、石三伢子。
仅用于家族内部,偶尔也流行于亲戚或熟友之间。
大名(学名、官名):纪昀、毛泽东(Ⅰ)名的字数三代、秦时代取名以单名为主:孔丘、孟轲、庄周西汉,仍以单名为主,但双名开始流行:司马相如、霍去病、董仲舒西汉末年,王莽复古改制,“双名之禁”: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六朝后,双名又开始流行: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Ⅱ)取名方法(1)以字辈命名汉末开以行辈命名之风,明清时更以族谱辈次命名,且达到高蜂。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导读: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古代姓⽒古代姓⽒名字号:姓按母系,⼀般的⽔名农耕,炎帝神农⽒尝百草,会⽤⽕,姓姜。
黄帝轩辕⽒,姓姬。
秦(⽒)赢政,始皇“皇帝”⼀词正是他创造的,他⾃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也就是说,他认为⾃⼰,功德之⼤,可⽐拟上古三皇这三⼈的总和,功劳之⾼,超过上古五帝。
那么,这⾥的上古“三皇”到底是哪三皇呢?1.太昊伏羲⽒相传先有燧⼈⽒,有三⼤直系姓:允、风、婼。
伏羲⽒为燧⼈⽒之后(⼀说是⼉⼦)。
伏羲的母亲姓风,华胥⽒踩了雷神的⾜迹感应受孕,怀胎12年⽽⽣的。
华胥⽒为母系⽒族,⼈们知母⽽不知⽗,故伏羲从母姓也就顺理成章了。
太昊伏羲⽒是上古三皇之⼀,也就是⼤家⼝中的伏羲。
伏羲(⽣卒不详),风姓,⼜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于陇西成纪(今⽢肃天⽔市),所处时代约为旧⽯器时代中晚期。
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始祖,居三皇之⾸。
在古代,⼤凡帝皇不是有奇异的经历,就是有神奇的⾝世。
就是没有,也要造⼀个,天的⼉⼦,怎能与普通⼈⼀样呢?这不,刘邦砍了⽩蛇,⽽伏羲呢?据说,他母亲在踏巨⼈的⾜迹时,天上顿降五彩缤纷虹光,环绕着她,然后怀孕⽣下他。
⾮凡出⾝的伏羲,之后的举动,果然验证了他的⾮凡。
他教⼈蓄养马⽜⽺等六畜,使⼈脱离如野兽⼀般的茹⽑饮⾎。
他制定嫁娶礼仪,令⼈踏进⽂明世界,促进⼈⼝发展。
他还创⽴了神秘的⼋卦。
他妹⼥娲。
2,炎帝神农⽒神农尝百草想必⼤家都知道吧!神农是继伏羲之后,第⼆位被封“皇”之⼈,他相传是在姜⽔这个地⽅长⼤的,所以姓姜。
他尝百草,种稻、⿉麦等五⾕,不仅解决疾病问题,还解决温饱问题。
功德何等之⼤,因此,被后⼈尊封为上古三皇之⼀。
3,黄帝有熊⽒炎黄⼦孙中的“黄”字,即指黄帝。
帝是少典与附宝的⼉⼦,本姓公孙,后来改为姬姓,号轩辕,也称为有熊⽒,黄帝融合了炎帝部落,打败了东夷的蚩尤部落,统⼀了整个华夏,也是炎黄⼦孙的由来。
以上这三位“三皇”,只是其中的⼀个说法。
有多种说法!参见https:///webview/news?app=smds-iflow&aid=14743446120663100307&cid=0&zzd_from=smds-iflow&uc_param_str=dndsfrvesvntnwpfgicp&recoid=&rd_type=share&sp_gz=0&pagetype=share&btifl=100&uc_share_depth=1⽒⼀般按封地名。
(一)姓氏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不同的。
“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
”便是对姓氏关系的较好阐释,姓是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氏族符号,用以分别各氏族,所以许多古老几十个的姓都是带有“女”字的,比如上古八姓,即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是带有“女”的,后来的大多数姓都是由他们演变而来的,这些最原始的姓经过复杂的演变,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姓比如黄帝的姬姓,黄帝住姬水之滨,所以以姬为姓,《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
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根据传统,同姓是不能结婚的,这在古代一直是被遵守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人员越来越多且组成复杂,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是姓的分支,男子把自己的封地作为自己的氏,比如用我们熟悉的项羽,就是因为他的祖父项燕被封于项地所以才以项为氏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官职、职位、居住地、职业等。
例如,孔子的孔就是从其祖先孔父嘉的字而来的,有一部分屠姓是由于其从事屠宰职业而以之为氏的。
这种例子很多,不一而足。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在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由氏可以看出他的地位,由姓可以看出他的家族。
现在,一些人直接称呼先秦的人他们的姓名,这是不太对的。
在东周以后,奴隶制逐渐瓦解,礼坏乐崩,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姓和氏逐渐融为一体,我们在《史记》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某某,姓某氏,姓某等,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姓氏已经融合了。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导读: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姓氏名号一、姓的起源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
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
也有本人就改氏的。
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叫孔丘,父子二人的名号显然有着结构性的差异。
孔子的名号中,有名有姓,名丘姓孔。
叔梁纥的名号中,却有名无姓;纥是名,故叔梁纥又称陬人纥;叔梁不是姓,而是字。
那么,孔子为什么姓孔?
从文献记载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以孔为姓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的祖先不姓孔,姓什么?姓子。
孔子自称是殷人,其祖先属于殷遗民。
在先秦,商、周两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
但在当时,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
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都不冠以子姓。
孔子祖先姓子,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这确定无疑。
孔子怎么又姓孔呢?
原来,准确地说,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
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
孔子的孔,最初是氏,后来才变成了姓。
孔子的孔,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古文献中已有明确答案。
《孔子家语·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本是宋国公室成员,传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阙里文献考》卷一也说: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
这是说,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后,其子孙仍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传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
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
孔氏的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孔是孔父嘉的字。
孔氏虽然从孔父嘉开始别立一族,但那时男子的名号,称氏,称名,称字,似乎并无一定之规,所以,孔父嘉以后,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都不称氏,其名号中都无孔字。
孔氏一系,名号中称氏的,是从孔子开始,其后固定下来,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等等。
后来,氏变成了姓,孔也就由氏变成了姓。
由于孔子是圣人,也由于孔氏是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所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皆奉孔子为始祖。
据《孔丛子·独治》篇记载,孔氏后人为祭祀先祖,立有两座祖庙,一是弗父何之庙,一是孔子之庙。
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于夫子之庙。
孔鲋所说的孔氏之别姓,是指孔氏别立一族以来的其他分支,这些分支并不以孔为氏,所以称别姓;所有孔氏和孔氏之别姓,都奉弗父何为始祖。
孔鲋所说的孔氏,则是指孔子的直系后裔,都以孔为氏,都奉孔子为始祖。
(齐姜红)
古代姓与氏有分别吗?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拆分开来,或曰姓,或曰氏,以及合而言之曰姓氏,其意义完全一样,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都是一家一族的名称。
然而,在古代却并非如此,姓与氏是有分别的。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氏族》进一步指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古代学者显然注意到了姓与氏的分别,并且指出,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
问题在于,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分别?
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出来的。
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
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
以周人为例,周人是黄帝之后,姬姓;周人灭商后,建立了周朝,接着封建了许多同姓诸侯,如鲁、卫、晋、曹、滕等等,这些诸侯都以国为氏;各国诸侯传至几代之后,再封立卿大夫,卿大夫或以王父字为氏,或以官为氏,或以封邑为氏,如鲁国有展氏、臧氏、东门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等等;以此类推,卿大夫再分置侧室、贰宗,如,从季孙氏分立出公父氏,从叔孙氏分立出叔仲氏,从孟孙氏分立出子服氏,等等,这又产生了一些氏。
在这个大系统中,姬姓是始终如一的,从天下、诸侯、卿大夫、士一直到庶人,都属于姬姓;而各个不同层次的分支,则各有各的氏,并且,不同层次的氏之间,还有大宗、小宗的从属关系。
可见,在周代,姓与氏截然不同。
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
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