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1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13年发起成立的政、产、学、研交流平台,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承担日常工作。
该中心致力于前沿信息产业项目的开创性研究与实践,同时以“中国首席信息官的摇篮”为定位,服务于中国最优秀的首席信息官群体,为企业和国家培养顶尖优秀的信息化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机构,是我国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致力于政府、企业信息战略与趋势、最新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致力于CIO群体的培训与服务。
来自企业实践一线的专家:南车集团CIO符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CIO潘子翼、天士力集团CIO曾祥云、民生证券CIO 颜阳、中粮我买网CIO刘百善,贵州瓮福(集团)责任有限公司CIO蒋华,共6人受聘为中心研究员。
未来,这一平台将会以“研究+实践”双融合模式,集合中国教育界、信息产业界、企业界的优势资源共进发展,开创性地探寻报国兴邦的路径。
符刚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先后在四方机车车辆厂、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机车车辆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综合技术部、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领导职务。
符刚利用IT手段,实现了制造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三流统一”,推动中国南车集团向“智造”型企业迈进。
曾祥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总监曾祥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总监博士。
2004年,他担任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总监(CIO),负责全集团IT规划、IT组织建设、IT项目管理、IT系统运维、集团IT治理等方面颜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CIO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曾在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任职;担任重庆交通学院讲师。
比对对象创新型城市的国际比较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 D )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 CY )数据为基础,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主题,选取合适的指标组成评估和研究体系。
该体系在要素的设置上力求与城市创新能力国内比较体系一致,比较对象中既有长期依靠创新逐渐发展起来的慕尼黑、瑞士等城市和国家;也有近些年把发展战略调整为高新技术,依靠创新快速发展起来的爱尔兰、芬兰等国家;还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孟买、圣保罗等城市,它们为我国发达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参照和比较对象。
北京和上海的硬指标数据采集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2005年两地地方统计年鉴,软指标数据利用德尔菲法获得,其他地区数据采集于W C Y 2006年公布的数据,其中硬指标数据年份多为2004~2005年的数据,软指标数据年份为2006年。
优劣之间自主创新与网络创新能力巴黎、慕尼黑、瑞士和芬兰排在最前面。
台湾地区的优势在于人才支持和技术实现能力很强,支撑发展能力较高,但价值实现能力相对不足。
香港的创新资源、人才聚集力相对不足,创新的技术实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对比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彦云通过我国创新能力制高点与世界创新能力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和分析,可以展示创新发达地区的优势和突出表现,发现北京的优势与不足,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一家之言riginal System of ThoughtsO现不佳,但其在创新网络构建和支撑发展能力上表现非常好,体现了香港虽然在研发实力和直接创新成果方面不是特别有优势,但能够充分利用其发达通畅的网络和环境聚集创新成果促进发展的现状。
北京创新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与巴黎、慕尼黑和以色列一同排在前4位,其中资金投入占G D P 比例最高,资金和人才投入总量排名靠前,但人均水平一般。
上海支撑发展能力优势明显,与香港、新加坡、爱尔兰一同排在前4位,得益于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劲的高技术产品出口。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作者:赵丽丽1、2作者单位:1、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西南石油产业观察2009年第33期字号:【大中小】▲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资助(XHJJ0811)、四川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SC08A15)成果、西南石油大学校级科技基金资助、西南石油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高新技术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关注焦点,分析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空白与不足,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高新技术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以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主攻方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
统计显示:在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技术四大领域的研究开发中,美国在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领域中领先,日本居第二;日本在光电技术领域领先,美国居第二。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国内许多省市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各自的发展。
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且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是我国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必由之路,也关系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成为加速科技进步和进行传统产业改造、推进经济全面增长的重要选择。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关注焦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以期为开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优秀师资介绍杨瑞龙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国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
赵国俊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组织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多项。
近几年共独立编著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7部,撰写代表性论文30余篇。
卢小宾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情报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小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主任、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主任。
左美云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
马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专业领域: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政策与管理硕士点责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
严金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兼任国际测量师协会FIG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叶裕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兼任全国城乡规划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出炉《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发布8月19日,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在北京发布。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
据介绍,研究团队选取了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图书与信息管理及教育学等13个国际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作为评价对象,从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对境外1万余家学术机构的相关学科实力进行了评价分级,得分前2%评为A+、前5%评为A、前10%评为A-、前40%评为B、前70%评为C,得出《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
其中,在9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哈佛大学都位居境外大学之首;在另外4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各在一个领域排名境外大学第一在对学科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评价范围内学术机构入选13个学科A+、A、A-的情况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境外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得分前2%评为A类、前5%评为B类,其余为C类。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介绍,此次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是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建立中国自主的跨国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有益探索,其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首次探索研制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为国内用人单位及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境外高等教育质量信息;二是克服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三是破解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有利于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评价导向;四是指标体系具有适切性,既强调客观性、国际可比性,又兼顾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文化性、地域性。
河南与中部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本文通过河南省与中部其它5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揭示了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指的是那些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
这里的服务业即通常所指的第三产业,指的是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外的其他各行业。
以克拉克为代表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国民收入比重,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因此在当今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河南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河南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现状河南省总体经济增长显著,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增长期。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增幅加快并取得了成绩,生产总值已由2005年的10535.20 亿元(14.1%)、2006年的12464.09亿元(14.1%)上升到2007年的15058.07亿元(14.4%),三年来的增长速度都在14%以上。
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2007年的生产总值以15058.07亿元位居第一,远远超过了位居第二位的湖北省9150.01亿元。
超出中部六省平均值(8644.047亿元)6414.023亿元。
超出部分多于山西省和江西省。
同样,河南省2007年的生产总值为15058.07亿元,高出上海市生产总值(12001.16亿元)近3057亿元。
河南省综合竞争力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其增加值所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投入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成长、创新和管理等五个方面,共23个指标,综合反映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服务业竞争力的水平和态势,河南省在全国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中排名第17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1950年10月3日,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是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
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学校目前在校的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共有21640人。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
现设有研究生院、22个学院、13个跨院系研究机构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重点学科41个,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现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3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57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03个,一级授权学科14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675人,其中,教授515人、副教授653人,博士生导师376人。
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拥有17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02人,有1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位专家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15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成立以来共培养2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部分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实力的权威机构先后创建了一些学术期刊的检索和评价体系。
就评价功能而言,其中较为权威、较为成熟和规范的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三种。
这三种体系自创建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学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其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其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促进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的提高。
以下就作一具体介绍。
一、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目前的几个评价体系中是创立最早也是最为权威的。
“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和评选始于1992年,每4年进行1次,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2001年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农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开展这项工作,其成果形式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自1992年问世以来,作为研究和评选工作的成果,已出版了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和2004年版2008年版共5版,同样是每4年出1版。
“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作出的。
以2004年第4版为例,其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有51种,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9435301篇次,涉及期刊39893种次。
这项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科研活动。
SCI、SSCI、CSSCI、IE、ISTP简介SCI、SSCI、CSSCI、IE、ISTP简介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科技会议录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
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
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
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此外,ISI每年还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
[例11-1]下表资料为25名健康人的7项生化检验结果,7项生化检验指标依次命名为X1至X7,请对该资料进行因子分析。
8.219.413.086.442.425.119.1012.503.752.454.663.101.720.91 11.2.1 数据准备激活数据管理窗口,定义变量名:分别为X1、X2、X3、X4、X5、X6、X7,按顺序输入相应数值,建立数据库,结果见图11.1。
图11.1 原始数据的输入11.2.2 统计分析激活Statistics菜单选Data Reduction的Factor...命令项,弹出Factor Analysis对话框(图11.2)。
在对话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变量X1至X7,点击?钮使之进入Variables框。
图11.2 因子分析对话框点击Descriptives...钮,弹出Factor Analysis:Descriptives对话框(图11.3),在Statistics中选Univariate descriptives项要求输出各变量的均数与标准差,在Correlation Matrix栏内选Coefficients项要求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选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项,要求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学检验。
点击Continue钮返回Factor Analysis对话框。
图11.3 描述性指标选择对话框点击Extraction...钮,弹出Factor Analysis:Extraction对话框(图11.4),系统提供如下因子提取方法:图11.4 因子提取方法选择对话框Principal components:主成分分析法;Unweighted least squares:未加权最小平方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综合最小平方法;Maximum likelihood:极大似然估计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主轴因子法;Alpha factoring:α因子法;Image factoring:多元回归法。
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一、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用以衡量或反映一国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的“量化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标竞争力发展报告xx----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
主要指标有八个: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这八个指标均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而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这两大指标,实际上是现代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基本内容。
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
从整体来讲,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包括政策环境、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程度等。
而核心要素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要增强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举措之一,就是通过加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使更多的国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不断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其国际竞争力之所以较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充满活力和发达的高等教育。
如美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得益于大学的科学研究,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大学。
而且,大学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美国高等院校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约占全国的10%左右。
其中基础研究占62%左右,应用研究占25%左右,开发工作占13%左右。
在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美国的适龄青年入学率已经超过了80%。
国际竞争力对社会经济统计的影响(一)一、国际竞争力的发展1.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国际竞争力研究距今也就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系统应用工作是由世界经济论坛(英文缩写WEF,简称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英文缩写IMD,简称IMD)进行的。
早在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即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讨论,并于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评价体系,同年发表了颇具轰动效应的研究报告。
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联手协作有力地推进了这项工作。
但由于研究理念的不同,这两大最为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机构于1996年又再度分开,各自进行较为独立的研究。
WEF和IMD的研究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主要体现在:1)、两者的研究方式都是通过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测算、评价和排序,并每年发布一次;2)、两者在指标的设置上都包括硬指标,又包括软指标;3)、两者在竞争力评价上均采用了相似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4)、两者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都试图从结构平衡的角度进行深入解释。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具体指标的设置、选择及分类上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国际竞争力要素理论和评价原则上差异所导致的。
再者就是两者在指标得分的汇总和解释上也存在技术上的差异。
目前,除WEF和IMD以外,在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机构和单位对此进行研究,如:1)、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但它的评价侧重于从劳动力的角度进行,主要指标由劳动法规、相对生产力、劳动者的工资态度和技术水平等四个大类来概括。
2)、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它主要从竞争力的创出因素、出口结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政府竞争力的国内四个方面来设置指标对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3)、韩国的大宇经济研究所,它是从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结构潜能、产业内部的效率性、市场潜力、人力资源潜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自由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指标对OECD成员国和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台湾等进行评价。
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回复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CCSI模型是指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China City Competitiveness Index)的缩写,它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ccsi模型的产生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一步: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竞争力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在过去缺乏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ccsi模型应运而生。
第二步:模型构建ccsi模型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发的。
该模型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考虑大量的指标和数据,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多个方面。
ccsi模型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三大部分。
经济指标涵盖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GDP等方面;社会指标考察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环境指标反映城市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三步:数据采集与处理ccsi模型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如统计年鉴、官方统计数据、调查问卷等,收集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数据。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可以直观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指标。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候数据的来源和质量不尽如人意,可能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
此外,不同城市的数据差异也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第四步:指标权重确定在ccsi模型中,不同指标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
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通过专家讨论、数据分析和主观判断等方式进行。
专家们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经验,权衡各指标的重要性,并给出相应的权重值。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新的指标可能会被提出,旧的指标可能会被调整或淘汰。
第五步:模型应用与评价ccsi模型构建完成后,可以用于评估和比较城市的竞争力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11月,之前是赵彦云教授领导的竞争力研究团队,2000年9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成立,该中心成为子机构之一。
从1996年开始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评价和分析报告,到目前已经出版5本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9部竞争力专门中国应用研究专著,分别在总体上、8大要素层次上、产业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21世纪发展主题、区域竞争力,以及市场化、生活质量、增长方式转变、环境竞争力等方面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引用,部分内容也转化为政府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
1996年,赵彦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到目前已完成主要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研究项目10项;此外,在金融体系竞争力、货币国际竞争力、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多国内领先的成果。
其中8项研究成果分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和省市奖。
中心与澳大利亚、日本、芬兰、瑞典、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研究有10多年的基础。
2003年1月,受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委托,承担中心组织和负责的关于中日韩三国24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任务。
2006年以来,中心与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有三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全球区域知识创造与创新能力、创新与就业和福利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科研成果。
目前,中心已成为竞争力评价与研究的权威机构,学术声誉斐然。
从研究初始,中心就非常重视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赵彦云教授2000年就带队赴海尔集团进行企业竞争力调查并完成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此后相继完成佛山东鹏集团企业竞争力等研究报告。
2001年中心专门组成产业竞争力课题组开展广泛的产业竞争力基
础研究,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具体方面,这期间,数篇博士论文选题我国产业竞争力,经过深入的研究不仅解决了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方法问题,而且还开发了许多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其应用。
2002年,中心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合作,专门开展中国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工作,2003年7月-9月,中心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信息报上系列公布,即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包括北京市等省市的政府领导已经非常关注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与中心课题组接触要求进一步提供专门的产业竞争力咨询分析研究报告。
从产业竞争力技术基础研究看,中心同时非常重视数据库和模型库建设,到目前包括国家竞争力模型、区域竞争力模型、要素竞争力模型、行业竞争力模型、企业竞争力模型、政府效率竞争力模型、科技创新竞争力模型、利用外资竞争力模型、对外投资竞争力模型、国际竞争力预测模型,以及在多元回归、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PANEL DATA方法、偏最小二乘方法、结构模型、多元成长模型等方法基础上所开展的各类竞争力分析应用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团队,自2004年开始研究,2007年开始首次对外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区域创新指数,2008年3月完成《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101.7万字),系统研究了我国31省区市的创新能力、创新支撑力、制造业创新能力等问题,以及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等问题。
在国内外发表一系列论文,也产生了很大的。
积极参加世界创新研究高水平活动,组织2008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创新微观实证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研究人员参会,可以说是云集了创新研究的一流力量,扩散了中国创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区域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共分四部分33章,分别
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创新发展现状评价、中国创新制高点研究和国际比较、制造业产业创新和创新专题研究等四大部分。
理论研究分析了创新型国家提出的历史和国际背景,面临的问题,创新体系的培育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素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精神和产业、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培育。
该报告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核心,对创新建设方面的综合素质、创新产业问题、创新区域问题和创新国际比较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研究,提出了中国创新能力建设的钻石模型,以企业数据为基础研究产业创新问题,从多指标构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数据信息平台和分析平台,达到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
代表作品: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9-1;ISBN:9787300047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