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形象的传译
- 格式:doc
- 大小:12.65 KB
- 文档页数:2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
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试图唤起美国黑人对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她还通过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来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倡导人类在关爱女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在整个生态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而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认为女性与自然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想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同时摒弃歧视自然和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而这与《所罗门之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
因而,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独特视角出发来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父权制文化压迫下的生存状态,对有效解决种族、性别、自然问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种族、性别平等和人与自然健康的生态体系。
本论文共六个部分:引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进行整理和界定,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章对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文本分析,解读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从社会历史层面探讨美国黑人女性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其次从女性主体身份丢失角度来分析作品中黑人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最后从生态层面分析黑人女性如何正确处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并由创伤到自我治愈。
第三章研究《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通过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三个方面表达女性与自然的命运颇为相似的观点。
第四章挖掘作品中崛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通过各自努力实现了自然女性观的觉醒,增强了黑人的自我意识和对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呼吁建立种族、两性平等相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描写了整个人类社会,表达了对黑人群体、黑人身份、黑人民族文化、种族关系、性别政治、社区和集体、奴隶制历史等各方面的关注,将黑人文化从边缘推向了中心。
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通过对奶娃探求自我、寻找家族历史的描写,刻画了黑人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寻根中的坎坷心路,表现了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在西方文化束缚下的痛苦、彷徨以及曲折、艰难的探索,激励人们去反思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为黑人族群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独特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着重于分析《所罗门之歌》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因素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寻找莫里森带给我们的积极的启示性意义。
本论文主体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立足于作品的文化本位,即非洲文化渊源和传统,对作品中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姓名”、“歌谣”、“飞翔”进行分析,找到其非洲文化渊源,探索莫里森对非洲文化元素如黑人神话、民间故事、祖先记忆、黑人音乐等借鉴和运用,展现其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章通过对黑人文化现状的分析,揭示黑人文化的“失语”现象,以及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等给黑人文化带来的压迫。
第三章以作品主人公的“文化寻根”历程为主线,探索出能够解决黑人文化发展问题的方法,即如何完成新的种族身份的构建、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四章通过综合分析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精华的挖掘和对黑人文化发展的反思,探究《所罗门之歌》对于黑人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要在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异质文化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只有在不同文化模式不断对话交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文化的融合与
超越。
从双性同体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形象作者:吴金莲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女性主题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
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
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
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
关键词:莫里森双性同体和谐人格女性主义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在莫里森开始创作的时期,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潮正在美国盛行。
贝蒂·弗里丹在其1963年的《女性的奥秘》一书中挑战了美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为其后来提倡的双性同体观埋下了伏笔。
凯特·米利特也在其1970年出版的《性的政治》一书中渴盼一个双性同体的未来。
莫里森的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难免会受到这种当时盛行的女性观的影响。
此外,双性同体观作为文学批评的一般标准最早是由英国女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引入文学领域的。
莫里森曾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伍尔夫的作品。
熟读伍尔夫作品的莫里森自然而然受到该思想的影响。
双性同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古老话题,它的着重点在于解放真正的人性,尊重男女的个体性,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
与“双性同体”对应的英文是“androgyny”。
“androgyny”这个词对于希腊人来说指的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在一个雌雄同体个体身上的共同作用与表现。
”[1]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提出最初的三个性别,分别是与太阳、大地、月亮相对应的。
男人本是太阳的后裔,女人本是大地的后裔,双性化的人则本是月亮的后裔,而月亮是太阳和大地的结合体。
因此这种结合体的人有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和极高的思想。
[2](23)而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双性同体思想主要通过这部作品中派拉特形象的塑造得以诠释。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身份和主体性的重构,从而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特有的视角来审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以小说这种形式来关注和记录黑人女性的命运。
后殖民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
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的呼声和诉求。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品反映了白人的西方文化和黑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峙与冲突,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黑人女性重新找回了话语权和主体性。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共同点,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了解读,同时探讨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精神压迫和毒害,黑人的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性,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以及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
本文的解读丰富了《所罗门之歌》的分析视角,并为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见解。
探寻《所罗门之歌》中的人名意蕴作者:伍喆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3期内容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对人物颇具匠心的命名方式,不仅展现了非洲的背景文化与民俗传统,而且对于深化作品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特征,丰富读者想象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人名寓意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又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奶娃到南方进行寻宝探根之旅,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洗礼中,得到了精神的新生。
书中莫里森独具匠心的命名不仅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而且还使她的作品蕴含多重寓意和多元主题。
下面,本文将从文本批评和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该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命名进行解析。
1.派拉特·戴德在《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戴德(Pilate Dead)是奶娃的姑姑,也是众多女性人物中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派拉特这个名字所蕴涵的多层意义使她成为书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书中莫里森赋予了派拉特树的形象。
在许多古代文明中,树被普遍看作世界之轴。
宇宙就是以它为中心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的。
”因此,这个名字具有十分深刻的寓意。
派拉特正如她的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就像是一棵大树一样庇护着自己的民族。
这种树的形象使她更为朴实自然。
如树一样,她根植于黑人文化,不被世俗所染。
她独立自强,不依赖男性,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
同时,这个名字也反映了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的嘲弄般的模仿。
在《圣经》中,派拉特是一个杀害基督的凶手,而在这里,派拉特则是黑人社区的灵魂指引者。
作者试图解构白人主流文化来解除其对黑人文化的压抑,这实质上象征了黑人女权主义者对白人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传统和种族主义社会传统的一种挑战。
同时,由于她的名字有“宇航员”的谐音,作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她引领黑人后代回归黑人文化,是传播黑人文化的使者。
派拉特通过“卖糖人飞走了”这首歌和其他口头的非洲故事给奶娃传授了黑人文化,也激起奶娃了解家族历史的欲望,指引着他找回梅肯家族的历史和非洲飞行神话和《所罗门之歌》的价值所在。
双重边缘化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所罗门之歌》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作者:杨君君韩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杨君君,韩浩(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明。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探析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以及遭受到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回归,重新建构了文化身份,走上了探寻自己非殖民化的道路。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罗门之歌》;黑人女性;建构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67-03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非裔美籍作家,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的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独特细腻的视角来探析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
《所罗门之歌》出版后被评为1977年全美最佳小说,并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界奖。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男性为第一主人公加以描绘的作品,围绕青年男主人公奶娃南行寻根经历展开,小说以“黑人会飞”的黑人民间传说作为象征核心和故事主线,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色彩。
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男性主人公形象,讲述了他与父母间的冲突,与姐姐、哈格尔的冲突,及南行寻根中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的冲突等。
“以奶娃诞生前一个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开始,到奶娃从‘所罗门跳台’的一个山头跳向另一个山头的飞行结束,中间穿插了许多同‘飞行’有关的人物和情节。
派拉特姑妈的名字就有‘领航员’的谐音,她背负先父遗骸、身携‘导航’地图,表明她负有传授民族遗产与指引侄子‘飞行’这双重使命;她生下时没有留下与母体连接的脐带的肚脐——这承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却增加了她‘神授’的特征,暗示她是传播黑人文化的‘天使’。
黑人女性的代言人——《所罗门之歌》彼拉特形黑人女性的代言人——《所罗门之歌》彼拉特形象分析<<科教文汇>>2009年第16期作者: 胡静,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672-7894(2009)16-231-02<所罗门之歌>通常认为是以黑人男性奶娃为主人公的作品,但彼拉特才是作品中真正意义的主角.她的自强不息,自信乐观,慷慨仁爱.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黑人文化的热爱给予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生存奋斗的黑人女性启示.她是莫里森眼中的完美女性.她是黑人女性的代言人.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彼拉特,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时代文学>>2008年第23期作者: 曾庆元,期刊-核心期刊 QCode : shidwx200823044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通过对"奶娃"心路历程的描写,展现了黑人探寻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她认为,无论是完全摒弃白人文化还是彻底融入白人主流文化,都无助于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美国黑人必须要继承弘扬黑人美国文化传统,构建一个源于传统又兼容于现代美国社会的文化.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黑人文化, 文化传统, |展示文化冲突中的成长艰辛——简析《所罗门之歌》<<科技信息>>2009年第26期作者: 孙树苹,期刊 QCode : kjxx200926286托尼·莫里森目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成长小说, 艰辛,黑人女性的代言人——《所罗门之歌》彼拉特形象分析<<科教文汇>>2009年第16期作者: 胡静,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672-7894(2009)16-231-02<所罗门之歌>通常认为是以黑人男性奶娃为主人公的作品,但彼拉特才是作品中真正意义的主角.她的自强不息,自信乐观,慷慨仁爱.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黑人文化的热爱给予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生存奋斗的黑人女性启示.她是莫里森眼中的完美女性.她是黑人女性的代言人.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彼拉特,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时代文学>>2008年第23期作者: 曾庆元,期刊-核心期刊 QCode : shidwx200823044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通过对"奶娃"心路历程的描写,展现了黑人探寻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她认为,无论是完全摒弃白人文化还是彻底融入白人主流文化,都无助于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美国黑人必须要继承弘扬黑人美国文化传统,构建一个源于传统又兼容于现代美国社会的文化.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黑人文化, 文化传统, |展示文化冲突中的成长艰辛——简析《所罗门之歌》<<科技信息>>2009年第26期作者: 孙树苹,期刊 QCode : kjxx200926286托尼·莫里森目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成长小说, 艰辛,。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正如美国社会批评家哈罗德·克鲁斯所言,“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
就像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在不同程度上蒙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之苦,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美国黑人从一开始就以殖民地人民的形式存在。
他的被奴役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他的被奴役正是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
美国不是要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而是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洲实行……。
将黑人的地位从纯粹的殖民地黑人地位区别开来的唯一因素是,他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非常接近于主要的族群。
”美国的历史就是占据社会主流的欧裔白人对黑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内部殖民史。
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正是在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采用细腻敏锐的视角,在其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以殖民地形式存在的非裔黑人在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影响黑人们对美国社会认同感及造成黑人身份认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蓄奴制度的历史、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肉体及精神的破害,同时莫里森将璀璨的黑人民族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到黑人的力量以及黑人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由此暗示着只有沐浴在民族文化中才能找回自我。
正如莫里森对自己作品最中肯的评价:“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莫里森的作品印证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美国黑人对种族和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认证危机及追寻。
莫里森强调:“认同祖先,认同集体,黑人个体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圆满和胜利。
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爱之升华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尼森于199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近百年来获此殊荣的首位非裔女作家。
特殊的身份造就了她的作品中视角各异、丰富多彩,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质的各类黑人女性角色。
然而,在莫里森的八部长篇小说中,也有一部作品是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这就是1977 年的《所罗门之歌》 (Song of Solomon)。
故事以一位绰号“奶娃”的黑人男性的精神成长历程为主线,讲述了他从幼年受父亲“白人价值观内化”的影响而狂放不羁,随后在其姑妈派拉特的传统民族意识影响下进行的自我挣扎和灵魂的蜕变,向读者展现了一条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自我认同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探寻之路。
“奶娃”虽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引导这位主人公解开精神枷锁、发生全面蜕变的人并不是种族主义下自认为与众不同的他的父亲,也不是受制于男权主义并一味隐忍的母亲,而是无视传统束缚、随性善良却始终坚持原则的姑妈派拉特,一个神秘古怪的黑人女性。
安?道格拉斯(Ann Douglas )在其著作《美国文化的女性化》( The Femin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中表示:“有时候道德、美学或文化价值观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在她们画画喝茶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传染给社会――即使一切都在男性的严格掌控之中――告诉社会什么是应该做的,是道德的。
”该观点也无形中抨击了诗人考文垂?巴特摩尔( Coventry Patmore )在自己的一首长诗中对女性的描述一一“家中的天使”(theangel in the house ),道格拉斯认为:“女人不光是在家中洗盘子,带孩子的天使,虽说这也是她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她们还应该起到判断家庭生活中道德标准的作用。
”在派拉特这一角色上,托尼?莫尼森就赋予了其作为道德准绳的作用,正是她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道德标准的正确判断及把握在无形间影响着男主人公的成长和蜕变,牵引着他从道德缺失的人生黑洞中摸索前行,获得了超越自我的勇气,实现了精神上的“飞翔”。
为自我歌唱的女性--论《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
王滢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5(0)3
【摘要】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
在她的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一群失语的黑人女性,但是,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是个例外。
她是一位吟唱布鲁斯的歌手,这打破了长期以来黑人女性沉默无声的状态。
莫里森通过描写这位继承了黑人传统文化的女性,意图证明,美国黑人的成长需要黑人传统文化的滋养,只有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紧密联系,才能获取精神的力量。
【总页数】3页(P251-252,256)
【作者】王滢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滨州 25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2.1
【相关文献】
1.爱的缺失,人生的失败——论《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戴德 [J], 薛菊花
2.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露丝与派拉特女性形象 [J], 张几木
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露丝与派拉特女性形象 [J], 张几木
4.《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比拉尔和《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比较 [J], 李莉
5.《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比拉尔和《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比较 [J], 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种族阶级性别生态——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刘彬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9)003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把种族、阶级、性别等压迫性结构融入到自己的生态思想中,展示了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三幅完整的生态图景,探讨了在种族歧视、性别、阶级压迫和工业文明摧毁下黑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危机症候之根源。
通过黑人女性派拉特的诗意柄居生活,莫里森表达了对和谐生态社会的向往,指出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行途径。
【总页数】5页(P109-113)
【作者】刘彬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州广东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英雄与英雄之旅--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神话模式
2.种族·阶级·性别·生态——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3.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4.走出创伤的阴霾——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创伤解读
5.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形象的传译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为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展现了美国黑人文化史卷,探索了黑人的命运和精神出路。
她的作品始终以书写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己任,尤其关注那些处于边缘社会的人群--黑人女性,凸显她们的性别、种族和文化的特征。
黑人女性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令莫里森非常着迷,她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强调这一主题,《所罗门之歌》也不例外。
到目前为止,莫里森已经发表了八部小说,都受到了高度赞扬。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自1977年出版以来,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奖和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奖。
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小说达到了莫里森写作的成熟阶段。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虽然小说在表层上描写了黑人男性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但小说实质描写的是男性主人公身边的黑人女性的情感和命运。
尤其是被称为万物之母的派拉特,她是黑人女性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典范。
可以说派拉特是《所罗门之歌》的灵魂,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她全部的爱。
派拉特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完美的黑人女性,她没有被白人文化所影响,这显示出黑人民族传统的价值观。
小说自1977年发表以来,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文学知识分子和评论家的注意。
但这些人主要是从性别、种族、文学、宗教等方面来研究的,从翻译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
女性主义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可以和翻译很好的结合起来。
考虑到派拉特是一个黑人女性,她也像其他黑人女性一样,一直以来都遭受着来自黑人男性和白人的双重压迫。
作者打算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派拉特形象的翻译如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作者仅发现所罗门之歌的两部中译本,它们分别是胡允恒2005年的译本和舒逊1996年的译本。
因此作者主要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四个方面来比较胡允恒和舒逊《所罗门之歌》两译本中派拉特形象翻译的得与失。
希望能对该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些帮助,使得黑人女性的形象更多地被人们关注。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女性的一般特征和黑人女性的特殊特征的描述。
第三部分是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阐述。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托尼莫里森和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的研究。
第五部分对比分析胡允恒和舒逊两译本中派拉特形象的传译。
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