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10课)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故事情节、主题和寓意。
2.掌握相关词汇,理解词语的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公正、诚实的品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维护诚信。
二、教学准备教学资料: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视频、绘本、黑板、粉笔、PPT 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现场演示、视频等形式引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主题和寓意。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文中的公仪和休都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公仪拒绝收受休送给他的礼物?•休后来为什么又送了公仪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有什么不同?•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词语解析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并运用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可以通过以下生词和词语进行讲解:1.不辞而别:不告而别。
2.恳恳请教:诚恳地请求教导。
3.喜不自禁:十分高兴,控制不住自己。
4.角色扮演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公仪和休,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交流。
5.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自由探究如何正确接收和送礼物的方法,并在班内进行讨论交流,课堂上对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是否具备正确的接收和送礼物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以后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掌握有礼仪的生活方式;•培养情感、品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思考等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重点听讲、理解、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合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礼仪精神;•强化学生的敬老爱老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掌握有礼仪的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培养情感、品德素养;•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内容•单词词义理解;•短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入本节课的话题——“礼物”,并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收到过的最有意义的礼物,以及收到礼物的场合和情景。
(2)讲解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与学生深入探讨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文化内涵,并请学生举一反三,从自身出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有礼仪。
(3)活动教师组织一项小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针对老年人,制定适当的礼仪规范,例如:礼让老人先行,上下楼梯应让位、上车下车帮老人等。
(4)巩固教师再给学生演示一遍公仪休拒收礼物的礼仪范例,并要求学生模仿并演练,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5)作业布置一个思考题:在你的观念中,”没有礼尚往来“与”交流礼仪“哪一个更重要?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方式采用全班授课、小组讨论、收集作业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教学效果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沟通交流,开拓思维,培养出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情感素养。
五、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礼物•有何意义•含什么不好•礼貌回绝•感谢嘉宾2.板书示意图礼物有何意义含什么不好礼貌回绝感谢嘉宾。
把握剧本特点,感悟人物品格——《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1)[课题(学科和年级)]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2)[教材简解]《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
赞美了公仪休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
剧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阐明道理。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通过人物的对白写了三层意思:“喜欢吃鱼”、拒收鲤鱼”、“对话明理”,通过这三层意思将公仪休的清正廉明、一身正气、聪明机智表达得淋漓尽致。
(3)[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3.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以读促演,以演促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遵法守法的品格。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以读促演,以演促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阅读公仪休“道原因”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5)[设计理念]“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
”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互动,来激活整个课堂,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角色体验、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去理解、去体验、去表达,以读促演,以演促读,走进剧本。
(6)[设计思路]1.观照课文,发现文本样式,了解剧本特点;2.梳理脉络,把握戏剧冲突,训练概括能力;3.自主解疑,品读剧本内涵,品味语言文字;4.充分想象,借助舞台说明,体会人物形象。
(7)[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8)[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演一演,猜一猜1.示词语,读一读2.我来演,你来猜根据黑板上的词语,老师来演,你来猜。
看到老师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3.学生演,大家猜谁来边想象边演,让大家猜。
4.同桌演,同桌猜同桌一人演一人猜,看谁演得像,猜得准。
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
年级下第10课)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中。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
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
括号内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按照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剧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出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第二部分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第三部分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买。
课文剧情虽然简单,但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以身作则、清正阐明、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品格。
【教学过程预设】
一、简介剧本特点
1.前两天我们分别认识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继续来认识一位,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大家飞快地浏览一下课文,你发现课文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板书:独幕剧
介绍独幕剧特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方括号里交代的是布景和人物活动等。
括号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
幕起就是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
剧本的朗读只需读人物的对话。
括号里的话提示了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不要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注意把它表现出来。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特点。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难读处多读几遍。
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拒收鲁国宰相盛情腥味无可奈何违犯恍然大悟
呕吐回味鲜美务必难免日夜操劳
指名读,读准音,齐读,质疑,互相解疑
(2)分几部分读课文。
问:公仪休拒收的礼物是什么?(两条活鲤鱼)古时候的鲁国,水产品奇缺,所以当时有一句名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说鱼和熊掌一样珍贵。
这两条活鲤鱼可是很难得的礼物呀!可公仪休为什么不收呢?
他的学生子明和我们同样感到很不理解,谁能找到子明的疑问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4.指名读子明的话,即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及时评价、鼓励,指导学生读好疑问的语气。
三、自主解疑,品读文本。
(一)以疑设疑,学习公仪休爱吃鱼的环节。
1.你认为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想,找到答案画下来,多读几遍,有想法可以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完成后先同位再集体交流。
(1)指名读体现公仪休爱吃鱼的句子,即嗯,刚吃过心满意足了。
(2)师引导:读书要品味出文章内涵,读出感情来,应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即读到哪个句子,眼睛就要盯住重点词语,心里就要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等。
(3)指导感情朗读,抓住回味似的、实在是鲜美呀!、心满意足了!等词语并辅以表情、动作等,读好人物对话。
(二)自主解疑,学习公仪休拒收鱼的环节。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刚才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想--画,和读书三到来自主学习,解决子明的另一个疑问。
1.学生自主学习管家送鱼和公仪休拒收鱼并解释原因部分的内容。
2.学生解读疑问、品味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后进生。
3.交流、反馈。
(1)指名读管家送鱼的相关句子。
a你认为管家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答后,师板书:阿谀奉承、善于巴结。
b 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一步练读管家的话,抓住满脸堆笑等词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c讨论:你喜欢管家这样的人吗?指名口述,让生说出原因。
(2)师引导:尽管管家阿谀奉承,说尽好话,但仍被公仪休巧妙回绝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公仪休是个____的人。
生答后,师板书:聪明机智。
(3)喜欢吃鱼,却要装作闻到鱼腥就要呕吐,这其中可是大有文章呀!下面谁来当一当公仪休,给子明做进一步的解释呢?
a指名读该部分内容。
(即正因为有鱼吃吗?)
b你能不看课文,把公仪休不收鱼的原因解释给同位听吗?说时,引导学生弄懂其中的关系:
如果收鱼――违犯法纪
如果犯法――吃不上鱼
现在自己买――一直有鱼吃
c同位说后,指名练说。
(4)公仪休的这番话,更说明他还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答后,师板书:清正廉洁
(5)齐读这部分内容,强调读好反问句。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四、积累内化,巩固文本。
1.说说子明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2.指名回答后,结合板书:谦逊有礼、勤学好问。
3.结合板书上出现的三种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要结合恰当的表情、神态及形体语言,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教师适时评价、鼓励,小结。
五、迁移拓展,走出文本。
师生共同表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课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10 公仪休拒收礼物
爱鲤拒礼说理
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