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的CT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27.8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脊柱的CT诊断正常脊柱的CT解剖脊柱的颈、胸及腰椎的结构相似,除C1外,每个椎骨均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
椎弓由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和上下关节突组成。
椎体呈短圆柱形,上下面平坦,周缘较光滑。
椎体主要由骨松质组成,表层皮质较薄,是负重的主要部位,故临床上所见的压缩性骨折均发生于椎体。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管,内藏脊髓、脊神经根和马尾。
1,颈椎共7块,除第1颈椎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组成骨环(故又称寰椎),其余的椎体均较小。
⑴颈椎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为椎动、静脉和神经根所穿行。
⑵钩椎关节也称Luschka关节。
在椎间盘层面C3~7椎体上面两侧缘可见向上突起的骨嵴,称钩突。
它与相邻的上位椎体的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当钩椎关节受损骨质增生时,可压迫邻近结构,是形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⑶颈椎椎管呈等腰三角形,从C1~3逐渐变小,C3~7椎管大小相等。
正常颈椎椎管前后径下限为12mm,小于10mm者为椎管狭窄。
2,胸椎胸椎椎体前凸后凹,其前后径与横径大致相等,椎管呈圆形。
胸椎的椎弓根起自每个椎体上半部分,椎板较宽而短,横突较粗。
CT横断位扫描可显示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和关节突关节。
3,腰椎⑴椎体腰椎椎体由表面的骨皮质(密质)和内部的骨松质组成,以骨松质为主。
椎体呈肾形,上下扁平或稍凹,前缘凸。
CT窗位可清楚显示椎体边缘致密的骨皮质及椎体内呈海绵状的骨小梁结构。
⑵椎间孔位于上下椎弓根之间,可分为三段:①上1/3最大,其中含神经根,CT可清楚地显示神经根呈小结节状或条索状,连于椎管内硬膜囊的前外侧,直径为2~mm;②中部相当于椎间盘层面,在神经根下方;③下1/3很小,在上关节突之前及椎体之后。
⑶椎间盘是连接两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髓核和外周纤维环组成。
纤维环为完整的环形结构,它起着髓核包膜的作用。
正常诸腰椎间盘形态相似,与邻邦近椎体形状相一致。
在横断位CT上,L2~4椎间盘呈扁平肾形,年轻人其后缘轻度凹陷;L5~S1椎间盘后缘平直,并可稍隆起。
脊柱肿瘤诊治指南疾病简介:脊柱良性肿瘤(Spinal benign tumors)一般发展较慢,病期较长,患者年轻,除疼痛及压迫神经症状外,多无全身症状,X线片和CT可提供诊断帮助,血沉正常。
脊柱恶性肿瘤则发展较快,病期较短,较快出现神经受压症状,X线片、CT、MRI呈现破坏性骨病变,多为单一病变,多发骨髓瘤,可为多发病变并应做骨髓像检查,血沉可增快。
脊柱转移瘤虽然也呈现骨破坏性病变,但半数以上患者的脊柱转移病变为多发,全身检查多数可发现原发病灶,或有原发灶手术之历史。
分型分期脊柱肿瘤(Spinal tumor)可分为三类,即原发良性骨肿瘤(Primary benign bone tumors)、原发恶性骨肿瘤(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s)和转移瘤(metastases)。
原发良性骨肿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大致相等或恶性者较多,美国Mayo医院统计,发生在脊柱和骶骨的良性原发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5.9%(57/956),而脊柱原发恶性骨肿瘤则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19.5%(186/9536),我国刘子军等报道,发生于脊柱良性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4%,恶性骨肿瘤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9.31%,恶性肿瘤均多于良性者,随着人寿命的延长及检查手段的进展,转移瘤的发生及检出有增加之趋势,转移瘤的数量已超过了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因此总的来说发生于脊柱的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1.原发良性肿瘤主要有骨样骨病(osteoidosteoma),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smacl bone cyst),血管瘤(hemangioma),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和良性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等。
(1)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男多于女,二者均系成骨性质,发病部位以腰椎和胸椎最多,其次为颈椎和骶椎,约有1/2病变在椎弓或椎板,1/5 发生在小关节,还可发生在横突,其生长造成脊柱不平衡,发生脊柱畸形,脊柱侧弯,有时局部可触及肿物,症状主要为疼痛,突然发病,或慢性发病,服阿司匹林可能缓解疼痛,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者不少。
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某院2008~2013年35例经过手术病理或者是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的资料。
结果本次研究病例一共有35例,总共侵犯了68个椎体,其中颈椎7个,胸椎32个,腰椎20个,骶椎9个,只有7例患者是侵犯单个椎体,61例都是多个椎体受到侵犯。
结论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磁共振成像;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脊柱转移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较难医治的疾病。
脊柱也是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
每年有40%~80%是死于肿瘤患者的骨转移[1]。
脊柱转移的患者20%以上有神经损害症状。
75%的骨转移发生于乳腺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
近年来,医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断的最佳方法是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的运用有利于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认识以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某医院2008~2013年3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6~80岁,平均58.2岁,单发椎体的患者有7例,其余患者都是多发。
原发性肿瘤:肺癌患者有21例,乳腺癌患者有5例,肝癌患者有2例,肾癌患者有2例,胃癌有1例,鼻咽癌患者有1例,食道癌患者有1例,结肠癌患者有1例,子宫癌患者有1例。
以上病例都是经过穿刺活检、手术或者临床随访得到的证实。
1.2 检查方法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使用的是东芝1.5t磁共振成像设备,颈椎检查使用的是颈线圈,胸腰骶椎检查使用的是体线圈,常规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STIR序列矢状位扫描,FSE序列T2WI横轴位扫描,层厚是4~5mm,间隔是1mm,14例使用的是Gd-DT-PA增强扫描,使用的剂量是0.1~0.2mmol/kg,经由肘静脉注入[2-3]。
2 结果3 讨论在一般情况下,椎体通常是最先受累的,椎间盘因为缺少血管多并且不受累及。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CT医师)试题二[单选题]1.有关肾结核C(江南博哥)T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肾头部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B.围绕肾盂排列的囊状区多为扩张肾盏所致C.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肾盂肾盏变形D.肾结核出现钙化常提示病变完全愈合E.肾盏、肾盂管壁增厚,并有不同程度肾积水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肾结核若机体抵抗力增强,则病变趋于好转,发生局部钙化,甚至全肾钙化,并非完全愈合。
[单选题]2.在骨转移瘤的诊断中与X线平片相比,CT的缺点是()。
A.受脏器重叠影响B.不易发现多发病灶C.显示软组织肿物较差D.不易发现轻微的骨膜反应E.不能显示轻微的骨质破坏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X线平片优点:能够评价骨肿瘤病变的范围与部位、骨质破坏的类型、骨膜反应的情况、肿瘤的基本性质、病变边缘和软组织肿块的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与病史长短等,多数病例可做出明确诊断;CT检查优点:能够发现微小病灶或早期恶性骨肿瘤在X线上可以表现为正常的异常征象,对骨肿瘤的瘤体密度、边缘及具体结构及软组织内侵犯的情况,比X线更加准确与具体,但显示多发病灶不如X线。
[单选题]3.可鉴别脊柱结核与脊椎转移瘤的CT表现是()。
A.椎体多发骨破坏B.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C.病变水平椎管狭窄D.病变脊椎两侧脓肿E.病变累及相邻椎体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脊柱结核与脊椎转移瘤的鉴别:转移瘤很少累及椎间盘和沿前纵韧带下蔓延,且不会形成椎旁脓肿。
[单选题]4.有关脂肪瘤的CT表现,错误的是()。
A.脂肪瘤多发生于肩、颈、背部及四肢软组织B.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脂肪密度占位,CT值约-80~-130HuC.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D.脂肪位于深部软组织时,可局部浸润E.弥漫性脂肪瘤边界不清,内部可有海绵状或峰窝状软组织间隔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脂肪密度占位,CT值约-70~-90Hu。
一、课程简介1.1 课件背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检查已成为脊柱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课件旨在介绍脊柱CT诊断的基本原理、扫描技术、图像解读及临床应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运用CT技术诊断脊柱疾病。
1.2 课件目标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将能够:(1)了解脊柱CT扫描的基本原理及参数设置;(2)掌握脊柱CT图像的解读方法;(3)熟悉脊柱疾病CT诊断的临床应用;(4)提高脊柱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脊柱CT扫描技术2.1 扫描原理介绍CT扫描的基本原理,包括X射线、探测器、计算机处理等,以及脊柱CT扫描的特殊性。
2.2 扫描参数详细讲解脊柱CT扫描的参数设置,如扫描范围、层厚、层距、重建间距等,以及如何根据患者情况和疾病特点进行调整。
2.3 对比剂应用介绍脊柱CT对比剂的应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三、脊柱CT图像解读3.1 图像基本观讲解脊柱CT图像的基本观察方法,包括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的阅读技巧。
3.2 正常脊柱CT表现展示正常脊柱的CT图像,讲解正常骨结构、软组织结构及脊髓的表现。
3.3 疾病CT表现分析常见脊柱疾病的CT表现,如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等,并结合病例进行讲解。
四、脊柱CT诊断的临床应用4.1 骨折与脱位介绍脊柱骨折和脱位的CT诊断方法,以及CT在评估骨折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方面的应用。
4.2 椎间盘疾病讲解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CT诊断,以及CT在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方面的作用。
4.3 脊柱肿瘤介绍脊柱肿瘤的CT诊断,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以及CT 在评估肿瘤范围、制定治疗计划等方面的应用。
4.4 其他疾病讲解脊柱感染、脊柱侧弯、脊柱畸形等疾病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
五、病例分析与实战演练5.1 病例展示展示典型脊柱疾病病例的CT图像,包括骨折、脱位、椎间盘疾病、脊柱肿瘤等。
5.2 病例分析针对病例图像,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讲解疾病诊断的关键点。
脊柱肿瘤的CT表现
好发年龄是30~70岁,男略多于女。
好发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圆锥和终丝。
发生于终
丝的胶质瘤中多数是室管膜瘤,可以长得很大,引起椎管膨大,因其表现与腰骶部其他脊髓
外硬膜内肿瘤相同,所以常将其归入该类。
室管膜瘤生长缓慢,症状轻,就诊时常已长得较大。
部分肿瘤血管很丰富,静脉注射造影剂可以使之增强,有时可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46%肿瘤可发生囊变,囊腔可能和蛛网膜下腔相通而渗入造影剂[1]。
1.2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好发年龄是30~60岁,男略多于女,好发部位是颈胸段。
病变一般局限,但可呈浸润
性生长,特别是在儿童,有时可侵及整个脊髓。
恶性程度分四级,但75%属I~Ⅱ级。
38%
可发生囊变。
颈胸段脊髓内肿瘤出现症状早,患者就诊时瘤常较小,密度与正常脊髓无差别,脊髓外形变化不大,或仅有轻度膨大,只在和正常段比较时才能判定,CT横断面则难于发现。
因此,首选检查方法应该是MRI或脊髓造影,CT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重建技术也可能有助于诊断。
1.3其他髓内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占脊髓肿瘤的1.6%~3.6%,血管内皮瘤(He mangioendothelioma)和血管外皮瘤(He mangiopericytoma)为其不同类型,好发年龄是30岁左右,男多于女,好发部位是颈胸段。
可以有瘤内出血,60%仲瘤发生囊变。
这些和髓内胶质
瘤类似,但它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多合并血管畸形,如血管曲张和粗大的导静脉等,这些可
为CT显示;另一个是三分之一病例可合并Hippel-Lindau综合征,表现为脑和脊髓多发血管
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肝囊肿、肾囊肿以及肾癌。
2 脊髓外硬膜内肿瘤
2.1神经鞘瘤(Schwanoma)和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两者CT表现相同,虽然组织来源不同。
在椎管内后者只占两者总数的1%,在椎管外
两者发牛率相近,前者略多。
两者均好发于中年,国内统计男女之比为1.38∶1。
国外统计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住脊髓各段发病率大致相等,多数位于硬膜内,绝大多数位于后根,
少数(有的统汁可达1/3)硬膜内外何双瘤,也可以通过椎间孔长到椎外,呈哑铃形。
瘤内可
出现钙化,但不如脊膜瘤多见。
神经纤维瘤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单发者少见,多为神经纤维
瘤病(neurofibromatosis)的局部表现;其二是4%~11%神经纤维瘤病并发神经纤维肉瘤,常
形成椎旁肿块并破坏骨,还常转移到肺,而神经鞘瘤恶变极罕见。
2.2脊膜瘤(Meningioma)
2/3以上发生于中年,高峰在30~50岁之间。
男女比例相近,女性略多。
70%发生于胸段,20%发生F颈段,腰骶段很少。
肿瘤绝大多数位于硬膜内,少数可在硬膜内外呈双瘤,
而单纯位于硬膜外者极少,也很少向椎外蔓延。
10%肿瘤可发生钙化。
2.3其他肿瘤
均较少见,其中脂肪瘤占硬膜内肿瘤的1%。
脂肪瘤的年龄和性别发病率尢特殊性,85%发生于颈胸段,15%在脊髓圆锥和终丝。
但在无脊髓或神经症状的尸检中,脂肪瘤发生率高
达4%~6%,均发生于终丝。
脂肪瘤一般位于软脊膜下脊髓背侧,也有人将其归入髓内肿瘤;少数可位于硬膜外。
15%病例合并先天畸形,如皮肤色斑、皮下脂肪瘤、皮肤血管瘤、脊髓
空洞症、脊椎裂和系留脊髓等。
CT上表现为椎管内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为负值。
硬膜内转移瘤也很少见,主要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沿蛛网膜下腔的种植,如髓母细
胞瘤(myeloblastoma)、胚胎生殖细胞瘤等。
血行转移极少,可见于肺癌、黑色素瘤等。
诊断
主要靠脊髓造影或MRI,表现为硬膜囊内多发充盈缺损,由于蘑力作用好发于腰骶部。
3 硬膜外椎管内肿瘤
3.1脊索瘤(Chordoma)
脊索足胚胎3~4周出现的中轴支架,刮第7周绝大部分脊索为骨组织代替,形成脊柱,其余部分形成惟问盘的髓核,但在脊椎内仍可能有少数残存的脊索细胞,以后可发展成脊索瘤。
它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40岁之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好发部位是骶尾部,占50%,其次是卢贞底,占35%,其余15%发生在脊椎其他段。
脊索瘤基本上是原发
于椎体的肿瘤,但由于它很容易向椎管内侵犯,一般也将其归入硬膜外椎管内肿瘤。
不过文
献上也有完全位于硬膜外、甚至硬膜内而不侵犯骨质的报告。
CT上所见软组织肿块呈分叶形,50%~90%有钙化,儿乎全部病例均有骨质破坏,并破坏准间盘,骨质缺损边缘可有硬化。
CT所见与转移瘤不易区分。
3.2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可单独生长在硬膜外腔,但更多的是同时合并硬膜
内瘤,形成哑铃形双瘤。
室管膜瘤亦有生长于硬膜外之报道。
3.3除脊索瘤外,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如纤维、脂肪、血管、骨、软骨、淋巴造血组织的瘤及肉瘤,均可发生于椎管内硬膜外腔,但都不多见。
3.4椎管内转移瘤
相对比较多见。
最常来自乳腺和肺,其次是前列腺和肾。
转移瘤很容易引起骨质破坏,
与先转移到椎骨再侵犯椎管的难以区分。
4 讨论
脊柱内肿瘤在CT平扫上很难诊断,需要作常规或 CT脊髓造影,MRI更能清楚地显示肿
瘤范围以及一些合并症。
脊髓内肿瘤在脊髓造影上表现为脊髓呈局部梭形肿大,严重时可使
蛛网膜下腔阻塞。
最常见的是两种胶质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其它肿瘤少见[2]。
参考文献
[1] 齐滋华;马祥兴;李传福;40例脊柱肿瘤CT表现[J];肿瘤防治杂志;2001年06期
[2] 滕红林;脊柱颈胸段的解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
年。